潘 骅
在钢琴教育越来越普及化的今天,大多数人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还是往往只重视对技术的研究和练习,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提升对钢琴这个机械的物理控制能力上,却往往忽略了对钢琴演奏艺术性的追求。从1709年第一架钢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至今,钢琴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改良、发展、普及的阶段,但是不管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度,钢琴始终只是演奏家用以表现音乐的工具,而钢琴演奏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内涵和传递作曲家的音乐思想。因此,通过科学读谱正确理解作曲家的真正意图,以及通过综合分析各种信息进行二度创作,最终运用钢琴这个乐器重塑音响效果的过程才是钢琴演奏艺术。本文就钢琴演奏中读谱的部分进行深入阐述,结合实际案例详细分析,努力探索钢琴演奏中科学读谱的客观规律。
乐谱是一套运用符号来记载音响信息的复杂系统,赵晓生在其《钢琴演奏之道》一书中说道:“乐谱是作曲家留给人类的一封‘公开信’,乐谱上记载着作曲家希望传递给他人的全部信息。”[1]86钢琴使用的乐谱使用西方的五线记谱法。追溯历史,五线谱最早发源于古希腊,最初时并没有线,而仅用字母代表音高。到了罗马时代,出现了把字母换成符号的纽姆记谱法(Neumes)以及随后的一线谱、二线谱。到了公元11 世纪,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僧侣圭多在之前纽姆记谱法、一线谱和二线谱的基础上,发明了四线记谱法,用不同颜色的线来固定音高,为后来的五线记谱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四线谱的出现虽然可以固定音高,但是还不能记录音的时值、节奏等等,到了公元13 世纪,科隆的传教士佛朗科发明了有量记谱法,规定了音符的时值长短,也开始有休止符的出现。而到了16 世纪末、17 世纪初的巴洛克时期,小节线、新的拍号(如3/4、4/4、2/4 等)等陆续出现,并渐渐演变为我们现在见到的样子。[2]可以说,迄今为止,传承钢琴音乐最有效的工具仍然是五线谱。
因为音乐是时间与听觉的艺术,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所以音乐有不具象且不具空间性的特点。它无影无形,只是通过每个音符掠过耳朵那刹那间的感受来传递情感信息,刻画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以,作曲家把他对世界的观察、人生的感悟、宇宙和谐的探索、辩证统一的哲学观点等具化为音响,并用乐谱为载体记录下来,再由演奏家通过乐谱所载尽可能真实地还原音响,展示给世人。钢琴艺术三百年,各个时期,不同国籍的音乐家们都为钢琴这件“乐器之王”谱写过海量的作品,其中不乏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这样的名家为钢琴创作了众多耀眼的传世之作。在现代钢琴演奏中,如何更好地通过解密乐谱,读取和挖掘更多潜在的音乐信息,成为演奏家们进行音乐二度创作时的关键所在。那么,面对一份崭新的乐谱,相信很多人都会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能从中读到些什么?又该从何入手?什么是作曲家希望通过乐谱传递的信息呢?
乐谱所传递的信息基本上可以罗列为三部分:分别是谱面基本信息、逻辑隐藏信息和形象隐藏信息。科学的读谱方法就是依次读取、深挖、理解这三部分信息,以求还原作曲家的本意和更真实地再现音乐本身。
顾名思义,谱面基本信息指的就是乐谱上一切可以看到的符号信息,包括:①属性符号,包括谱号、调号、拍号。这些符号确定了作品的音区、调性、节拍,是谱面基本信息里最重要的三种符号。②基本构成符号,包括音高(包括变音符号#等)、时值(包含休止符)、节奏、加线等,这些就是构成一部作品音响效果的基本元素。③结构符号,包括小节线、反复记号、终止线等。④演奏法符号,包括连音符号()、跳音符号()、装饰音符号(tr. ∽等)、指法(12345)以及演奏法术语(Staccato、Leggiermente、Legato 等)。⑤表情术语符号,包括速度标记(Allegro、Presto 等)、力度符号(forte、piano 等)、表情术语(Maestoso、Cantabile 等)。⑥踏板符号,包括延音踏板(sostenuto pedal)、弱音踏板(una corda)、持续音踏板(sustaining pedal)。⑦其余各种文字释义信息。释义信息包括装饰音的实际演奏指示、组曲的标题(如舒曼的钢琴组曲《狂欢节》等)、与音乐相关的文字信息、背景资料(如李斯特的钢琴曲《裴特拉克十四行诗104》的开头就有这首诗的译文等)。
以上罗列的谱面基本信息是作曲家通过乐谱所记录下来的最基本的音乐元素,它们是一部作品中最直观也是最容易被理解的部分。如果把音乐比作一个建筑,梳理对比相关符号信息,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种属性符号中的谱号、调号、拍号就像决定一个建筑的地段、性质和类别的重要信息,是建筑可以开始动工的先决条件。第二种基本构成符号如音高、时值、节奏等等就像建筑所需用的砖瓦、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如果这些基本元素出错,将会直接影响建筑的整体质量。第三种结构符号如小节线、反复记号、终止线等和建筑的主体结构构架一样,决定了建筑的体量和规模。第四种演奏法符号就像建筑里的施工工艺,演奏法是否得当决定了音乐的整体效果和风格把握。演奏法里的装饰音与建筑学里的外墙装饰有直接的联系,比如中式建筑的斗拱飞檐,西方巴洛克式建筑的雕梁画柱,都是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标志。第五种表情术语符号很像建筑内部的装修风格要求,如果对软性装饰理解不准确,就会影响整体风格和体验效果。第六种踏板符号在音乐中起到烘托效果,改变音色,整体润色的效果,就像建筑物外的花园、绿地景观等等,为建筑的整体形象加分。第七种各类文字释义在乐谱中的功能就像建筑的说明书,能帮助我们更精确地理解个中的含义,为全面地把握作品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可见音乐与建筑就像一对异姓兄弟,虽然一个是时间艺术,另一个是空间艺术,但是“音乐在时间中蕴含着空间的恢宏,而建筑在空间中则展现出时间的灵动。所以人们常称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而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1]10就像建筑师在盖房屋之前必须看清设计图上所有的细节一样,在拿到乐谱的最初阶段,要做的功课就是用一丝不苟的细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心把这些基本信息全部读懂并且深入理解。
逻辑隐藏信息是乐谱传递信息的第二部分。称其为逻辑隐藏信息,自然这些信息不像第一部分那样全部精确地记录在乐谱的谱面上,要读到这部分信息,则需要通过一个逻辑思考的过程。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说过:“音乐从基础上来说,是数学的,从发生上来说,是直觉的!”[3]这句话精确地点出了音乐这个事物的本质:音乐是理性基础上的感性发生。数学研究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音乐研究世界的音响形式和情感生活,看似完全绝缘的两门科学,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是音乐的基础,物体震动发出声音,决定音高的震动频率是数;等量记谱法规定了音符的时值,节奏长短音之间的比例是数;声音强弱之间,物体震动幅度的大小也是数。音乐中无处不体现出数的概念,所以逻辑思维的理性分析对于研读乐谱,挖掘隐藏的音乐信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常见的逻辑隐藏信息有:
1. 音符的时值。
图1 贝多芬《第21 钢琴奏鸣曲》op. 53 第一乐章片段
2. 层次的判断。
乐谱是平面的,但是描绘的音乐却是立体的。音乐通过力度的变化可以表现出高低、远近的立体层次感。力度属于表情术语范畴中的一种。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不同时期作曲家对表情术语的使用度是不同的。巴赫在自己的音乐中几乎不加任何指导演奏的表情术语,没有速度、没有力度、没有踏板、甚至基本上没有连线,整部手稿只有音符、节奏等基本构成符号。莫扎特给自己的作品加上了速度标记、连线和一些力度符号,虽然比巴赫要多一些演奏的提示,可基本上还是比较简洁。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详细注明表情术语的作曲家,贝多芬以后的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运用表情术语的演奏提示也愈加详细,这从中也体现了各个时期作曲家的区别。所以,在演奏提示相对简洁的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乐谱中,运用逻辑思考来挖掘音乐也变得非常重要。例如在莫扎特《C 大调钢琴奏鸣曲》op. 545 第一乐章的发展部(如图2)中,这7 小节的音乐莫扎特只标记了一个forte,那么这么长篇幅的乐句只用一个力度演奏是否符合莫扎特音乐的风格呢?我们从几方面来思考:(1)莫扎特最擅长的音乐创作体裁是歌剧,他所有的作品中都处处体现出歌剧的创作思维,因此,旋律的歌唱性是其作品最显著的特点。(2)有歌唱就必定有起伏,有起伏就必定有强弱的变化。(3)第2 小节是第1 小节的模进,音高相差八度,这样的表现形态在力度上肯定要有变化,就像建筑的二楼和一楼肯定是有所区别的,第5 和第6 小节同理。音高越往上走,情绪越高涨,自然力度越大,往下反之,是处理音乐的基本技法。(4)强弱变化也应有度。莫扎特时期的钢琴和现代钢琴有很大的区别,乐器本身的张力要小很多,因此莫扎特所标记的力度符号基本在forte 到piano 之间。
因此,结论是表现这段音乐肯定不只是用forte 一个力度演奏。(如图2)中除了第1 小节的forte 以外,后面括号中的力度符号是笔者经过以上逻辑思考后得出的结果。
图2 莫扎特《C 大调钢琴奏鸣曲》op. 545 第一乐章片段
3. 指法的运用。
指法是钢琴演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难点,指法运用的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整部作品的音乐呈现。可实际上钢琴乐谱中的每个音并不是都有标注的指法,因此,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仔细研读乐谱,用逻辑思维推敲合适的指法是钢琴演奏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指法编辑的基本规律是:按照标注出的关键指法,按序依次推算出未标注的指法。
车尔尼练习曲op. 299 第8 首中的片段(图3)是一句和弦分解练习。第1 拍的四个音D、D、#F、A的指法标注为5、1、2、3,而第2 拍的四个音就没有标注指法。但是不难看出,前两拍是同一个和弦分解,而且音高也相同,因此根据逻辑推理,第2 拍的指法应该是5、3、2、1。
图3 车尔尼练习曲op. 299 第8 首片段
再看图三谱中所示,不难发现,每两拍是一个和弦分解,第1、4 个和弦分解用的指法是5、1、2、3,而第2、3 个和弦分解用的指法是5、1、2、4,第3 小节G 大调的和弦分解中5、1、2、3 和5、1、2、4 这两种指法都有使用。分析这些和弦,我们可以发现弹奏每个和弦的指法都离不开1、2、5 这三个手指,和弦分解中不确定指法的音是选择用3 或者4,那取决于这个音和5 指弹奏的音之间的音程关系。第一个和弦中的A 音和5 指弹奏的D 音是四度音程关系,因此要用1、2、3、5 的指法,第二个和弦中A 音和5 指弹奏的C 音是三度音程关系,因此要用1、2、4、5 的指法,再看第3 小节的指法,D 音和G 音,G 音和B音,B 音和D 音皆是如此,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弹奏和弦的指法规律是“三度用4 指,四度用3 指”。
莫什科夫斯基钢琴巧技练习曲op. 72 的第一首中也有一段和弦分解练习(图4)。参考上述指法编辑的分析,可以推断出第2 个D 音的指法应该是3 (和第4 个G 音是四度关系),B 的指法是4 (和后面的D是三度关系),D 音的指法是5 (和前面的D 音是一个八度的关系),依此类推。
图4 莫什科夫斯基钢琴巧技练习曲op. 72 第一首片段
由于古典钢琴的乐谱有很多版本,不同版本上的指法由于标注人不同也有可能出现差异,因此在指法的编辑过程中也需要灵活应对。例如贝多芬《f 小调第23 钢琴奏鸣曲》op. 57 “热情”的第三乐章(图5):
图5 贝多芬《f 小调第23 钢琴奏鸣曲》op. 57“热情”第三乐章片段
发展部第1 小节中,降E 音到降G 音标注的指法是4、1,这个指法在实际演奏中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两个音都是黑键,而且手的生理特点是1 指最短,如果1 指被迫弹黑键,整个手的位置都要在键盘的最里面,运动起来非常不便,所以在编辑指法时尽量不用1 指上黑键。再看第1 小节的整句指法最终要连上第2 小节降E 音的2 指,那么更科学的指法应该是1、2、3、4、5、4、3。
所以,在逻辑推理时,要注重客观依据,但是更重要的是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这样才能使获得的信息更加适合自己。
“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它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整个过程中是以审美感知为起点的,经过联想、想象和幻想,形成审美意象,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4]所以,形象隐藏信息是乐谱传递的信息中最难的第三部分,这部分隐藏的信息是很难用具体的符号记录在乐谱上的,想更详细地了解这部分信息,则需要综合之前已获得的所有信息,运用形象思维把抽象的音符和音响效果在脑海中勾勒出具象的形态,比如艺术形象、故事情景、内心世界等等。这获得的一切元素,是进行音乐二度创作时的重要依据。例如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op. 13 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图6),首先梳理一下经过谱面基本信息研读和逻辑隐藏信息思考后所得到的全部信息:
1. 谱面基本信息。这首奏鸣曲被冠以“悲怆”的标题(文字释义);速度标记Grave 是极慢的庄板(表情术语符号);三个降号c 小调,4/4 拍;在第1、2、3 小节第1 拍用了比较特殊的力度记号forte piano,第4 小节第2 拍的piano 急速渐强到第3 拍的sforzando (表情术语符号)等等。
2. 逻辑隐藏信息。首先从声音与色彩研究的角度来说,c 小调的调性色彩是偏黑色的,带有奋斗、抗争的精神力量,像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肖邦的《革命练习曲》都是c 小调。结合“悲怆”这个标题和Grave 的速度标记,可以推断引子部分的音乐感觉是沉重的;其次,整个乐句出现了3 次的力度术语fp 的意思是强→突然弱,根据前面的分析,整个引子的感觉是沉重的,再加之音符的形态是和弦,可以推断p 的地方不能演奏的很轻飘;再次,第2 小节的旋律乐句是第1 小节往上四度的模进,第3 小节是第1 小节往上8 度的模进而且结构压缩了1 倍。根据层次的推断,此时的情绪应该是越来越激动;最后,第3 小节的piano 经过两个音之后就到sforzando,这种突然的爆发也是贝多芬音乐的一个特点,表达的是情绪的急速飙升,极富冲击力。
图6 贝多芬《c 小调“悲怆”奏鸣曲》op. 13 第一乐章引子部分
3. 形象隐藏信息。根据谱面信息和逻辑推理的分析,运用形象思维展开想象,勾勒一个场景:主人翁接到一个来自远方的噩耗,晴天霹雳(开头沉重的主和弦),瞬间有点支持不住,手拿信纸,步履蹒跚(第2 拍piano 的附点表现这种状态)。不相信这是真的,再看一眼,却发现这是真的(第2 小节高四度的和弦,力量更重),此时走路踉踉跄跄,快支持不住了(第2 小节的附点所表现的状态)。心中越想越悲愤,越想越激动,一把撕碎的拿在手中的信(第三小节高8 度、结构压缩一倍的模进)。情感终爆发,仰天长啸,情绪达到最高潮(从piano 急速渐强至sforzando 的爆发),然后晕倒在地(从最高的A 音急速六十四分音符往下的跑动,就像洪水溃堤一样,前面用15 拍推动的情绪张力在1 拍之内放空,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冲突性)。
就像接受美学中有一句经典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5]音乐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虽然这些形象可能是片段式的,但是只要抓住客观信息,敢于发挥想象,一定能在乐谱中挖掘出更多的信息,更加自然地诠释作曲家的意图。
音符包含着数,色彩包含着数,砖瓦也包含着数,宇宙间的万物都以“数”作为其存在的基础,虽然这些都不是艺术。可是,当用音符谱成了旋律,色彩汇成了卷轴,砖瓦盖起了宫殿,那它们就都成了艺术。所以,一切艺术都是建立在客观理性基础上的主观感性美,钢琴艺术也是如此。我们只有客观地,理性地,科学地学会读谱,努力挖掘作曲家希望通过乐谱传递给世人的精神启示,加上个人对音乐的独到理解,才有可能在乐谱理性的基石上重塑钢琴艺术感性的美,做那个离艺术之神最近的人。
[1]赵晓生. 钢琴演奏之道[M]. 修订本. 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贺新春. 欲知秋先观叶——钢琴教学中的读谱及训练[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 (3):183-189.
[3]柳子伯. 音乐创作中的黄金分割比例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6月:8.
[4]邹敏华. 音乐审美中的视听联觉与创造性思维[J]. 中国音乐(季刊),2006 (4):214-217.
[5]汪莉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列夫·托尔斯泰》教法探索[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学术刊),2011 (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