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华
设计附加值是影响产品整体价值的重要因素,但对它的认识不能单纯的停留在昂贵的价格,而是要认识到通过设计展现出来的产品背后特有的文化精神,它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设计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使设计附加值不可避免的受到文化的影响。英国诗人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曾说过:“即使是最低陋的人造之物,也是特定文明的产物与符号,也是其产地的文化使者。”[1]德国的民族文化身份注定了德国的设计哲学。工艺精湛、品质优良、功能完善的德国产品成就于其严谨务实的民族性格,并使德国设计与制造扬名全球。加之德国人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在包豪斯建立之初就提出了“设计的目的是人而非产品”的观点,并一直关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强调基础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秉承绿色设计、少设计甚至不设计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符合人类生命原理,从设计的源头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设计开发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产品可持续的特点常常来源于设计,同时也造就了设计附加值的可持续性。可持续的设计附加值应该是通过有效设计所获得的除产品基本价值以外的价值,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同时在获取价值的过程中也不会产生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障碍或危害。对于设计附加值的界定也要从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两个方面来考虑,也不应仅计算其创造的眼前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短期的正面价值,同时也要扣除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社会、生态、经济方面的负面影响。早期对于附加值的研究一直集中于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领域,对于设计附加值的创造也往往从增加企业利润的角度进行阐述,然而设计附加值不仅是企业的生存之道,更是人类的生存之道,要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其进行定义。一方面,对高设计附加值的创造应该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范围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高设计附加值产品也应该体现为较长的使用寿命。德国设计师在对设计可持续的认识中就提出,不仅要通过设计让产品更加符合生态发展与绿色环保的需要,还要进行好的设计让人们更喜欢产品从而延长产品的使用期限,减少“用完即弃”造成的浪费。从设计附加值的角度来说,要让消费者对产品持续使用需要产品既美观讨喜,又有较高的品质,同时使用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与消耗也是影响产品寿命的因素。由于德国人价值观的影响,德国设计将长期使用、生态环保、产品非物质化等作为设计附加值可持续性的重要内容。
19 世纪后半叶,“德国制造”是劣质廉价的代名词,被当时优质制造业代表英国要求注明产地。为了扭转局面德国开始振兴工业设计,并一跃成为工业大国。如今,产品品质成为德国人消费选择的第一要素,这种对优质品质与性能的“奢侈”①桑巴特在《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对奢侈进行了定义,提出奢侈具有量与质两个方面,数量方面的奢侈与挥霍同意,质量方面的奢侈就是使用优质物品。需求就是其对设计附加值可持续性追求的体现。德国设计的理性主义与注重产品功能的实现都是其对品质的追求。战后物资贫乏,工业制造对设计的理性要求,促成了德国设计的“功能化”与“标准化”,经历了包豪斯、乌尔姆的发展,如今理性主义与功能主义依然是德国设计思想的内核。但与其说德国的设计思想是历史机缘所造成的,倒不如说是因为德意志民族严谨、勤奋、务实的民族性格使然。它体现了德国人与生俱来的抽象性与严谨性的思维特征,与德国的文化精神密切相关。早在德意志制造联盟设立之初就提出了“工业产品的优质化”的原则,旨在建立符合理性的美学标准,以使符合这一标准的产品能够与时代的整体文化精神相统一。所以说,德国人严谨的文化精神和力求完美的个性,造就了德国产品的高品质,成为产品物理属性可持续的重要保证。
工业大生产时期,设计师通过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来降低成本,提升附加值空间,而今,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手工制作、特殊材料、精湛工艺,以及小批量的生产又成为品质追求的内容,同时也创造了高额的附加值。产品的高质量、多样性也塑造着人类的生活品质,不是满足单纯的生存需求,而是满足人们对生活体验的需求。厨房是德国家庭中重要的空间区域,不仅是烹调的场所也常常是好友聚会的“客厅”。德国厨房除了烹制各色主食以外,也是多种饮食的制造地。对应德国人严谨的工作态度,他们的厨房也俨然一副实验室的模样,每一个食品制作的细节都有相应的工具。产品的高品质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的高品质都是设计感、美感和附加值的依托,是设计附加值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图1 德国WMF 厨具
德国是一个崇尚实用主义与节俭的民族。在着装方面除了特殊场合的需求,德国人认为干净整洁才是着装的重点,在他们眼里不断变化的时尚,诱使消费者不断更新产品,完全就是一种浪费。有别于快速时尚,德国的一些知名服装品牌在设计中就显得比较低调,简约风格与精湛的裁剪、完美的外观是德国人心目中时尚的最大卖点。合适的加工工艺与外观质感能够有效提高产品档次,简洁的设计、经典的造型则远比每季更换的快速时尚风格更能持久的获得人们的喜爱。理性的时尚消费也是德国人对品质的追求,并展现了德国人独特的审美需求。
每件产品的设计都是始于对基本功能的满足,并追求一种符合基本功能实现的最佳形态。在商品极大丰富的消费市场中形式美往往是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印象,对凸显产品,提升其附加值有直接的积极作用。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最早提出了“审美”的概念,并创立了“美学”这一新学科。他认为审美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统一的认知过程。从感性角度而言,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反之就是丑。但感性认识的完善却必须依赖于和谐的内涵、有序的安排,以及完美的表达等理性因素。当消费者用对产品形式引起的快感来判定美的时候,体现了消费者的审美能力、美学价值取向,也受其民族性格的影响。19 世纪末期,穆特修斯(Herman Muthesius)就极力追求那种“从适用性和简洁性而来的干干净净的优美和雅致”,可以看出德国人对简洁美的崇尚与喜爱。[2]德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师迪特·拉姆斯 (Dieter Rams)也表示,“最好的设计是最少的设计”,并在他的优秀设计十准则中如此解释,“简洁,但是要更好。因为它浓缩了产品所必须具备的因素,剔除了不必要的东西。Good design is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大道至简,返璞归真。Back to purity,back to simplicity.”[3]德国设计师对美不刻意,他们不推崇浮夸与过多的装饰,虽然装饰可以使简单的产品看上去“昂贵”,但却会削弱产品原有的功能,甚至改变产品的基本功能;对产品外形“不设计”,很多德国产品的完美外表都来自于功能设计的多重验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自然形成“美”的设计;通过合理设计优化产品加工程序,减少过多加工程序造成的浪费,反对设计沦为浪费资源和能源的媒介。简洁的、非快速时尚的设计往往不容易过时,它们更加自然、贴近生活,具有较长的生命活力。
图2 Diter Rams 为博朗设计的产品
《资本论》提到,大部分物具有价值是因为它们满足精神的需求。精神层面的附加值是文化因素对于产品渗透与融合而形成的。将文化因素注入产品设计中是对消费者心理与精神需求的多重满足。很多人对于德国人的印象都是刻板、严肃、不懂变通,而德国设计也是有板有眼、理性主义、缺乏感情。其实自包豪斯起,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在对功能主义的解释中就已经提出了产品设计情感功能的重要性。德国青蛙设计公司设计师特穆斯说“我相信顾客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他们购买的是令人愉悦的形式、体验和自我认同。”[4]而令人愉悦的产品才能较长久的受消费者的喜爱。相反缺乏情感的设计使产品内涵空虚与表面化,缺乏与消费者的交流,容易受到消费者自身喜好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迅速贬值。
情感在人性化设计与交互设计中的体现最为明显。去过德国的人必定会对其人性化的设计印象深刻,就拿人行红绿灯设计来说就充分体现了车让人的社会理念,满足了行人的情感需求。不仅为行人过马如提供了方便,同时还专门设计了供残疾人使用的红绿灯控制器。日前,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市又推出了一款新的设计——交互式红绿灯控制器。控制器上的交互界面,不仅增设了绿灯跳转倒计时,同时也提供了一款叫作“ActiWaits”的游戏,帮助行人消磨等待时间。德国BBDO 公司和Smart 公司更是创意了一个新概念——会跳舞的红绿灯(The Dancing Traffic Light)。交互式的设计不仅吸引了很多路人献出自己的舞姿,也让等红绿灯成为一件有趣的事。
图3 人行红绿灯控制器
情感化的产品设计更好的展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仅将设计的重心由产品本身转向了人,也是品牌塑造的重要内容。如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走了,产品成为古董,品牌却会留下,这才是设计可持续的价值所在。就像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说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在战略层面开展工作才能够实现。”①引自艾斯林格201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座。不仅是单个产品,从品牌的高度更应该有宏观的战略。品牌不仅是一种产品的标签,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产品概念对应的消费群体的情感需求,是需求成熟后的产物。德国是最早启用企业识别系统(CIS)的国家,1914年德国著名的设计师彼得·贝伦斯为AEG 公司设计了电器商标,并将其应用于各种营销活动,品牌概念由此更加深入人心。品牌中的附加值实际就是购买者的主观判断,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②引自John Philip Jones 教授。德国人认为好的品牌是文化与品质的表现,所以都更愿意花较高的费用来购买品牌产品,商家也注重产品品牌的打造。在柏林市中心常常可以看到以红绿小人为主要形象的品牌纪念品商店,其实这是原来东柏林人行红绿灯上的人形标识。90年代初两德统一后,红绿灯小人也一度被排挤,但最终在怀旧者的努力下,再次被使用在柏林的红绿灯上,成为柏林重要的城市文化符号之一。如今小人开起了专营店,创建了品牌,产品琳琅满目、千奇百怪,售卖着柏林人的记忆与城市情结。设计就是要理解用户,满足用户情感上的需求,与消费者产生共鸣,而追求情感附加值的消费者也不会轻易追随流行,他们会长期支持与信赖能满足自身情感需求的产品或品牌。所以情感是设计附加值实现的有效保证,也最具弹性与发展潜力。
图4 红绿灯小人
德国人是非常喜欢动脑子的,德意志民族不断探索的精神使其在制造业与科技领域被誉为创新之王。但对德国人的创新不应停留在高科技的发明创造,更应该认识其对传统的传承,也是设计附加值可持续的重要因素。在笔者看来,德国是一个念旧的民族,非常注重对传统的保护。城市中保留着很多老建筑,外观传统但不破旧,稍加观察就能发现创新之处,它们俨然是现代设计师的创新舞台。设计师们将新创意、新工艺与新能源等注入其中,赋予其新的活力,从而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居住与活动的需求。现代建筑元素被很好的应用于传统建筑中,两种完全不同的材料与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设计形式。
对于产品使用寿命的延续也体现在德国对新产品开发时注重对传统的延续。德国拥有十余个知名汽车品牌,是世界四大汽车生产商之一,创造了许多经典车型,其中诞生于1935年的甲壳虫汽车更是成就了80年不变的神话。至今,甲壳虫已经推出了第三代的产品,而第一代的设计依然没有过时。第三代的设计不仅保留了“经典”的车顶线条与可爱的设计风格,也加入了时尚元素,使车型能够符合现代潮流。正如大众品牌设计总监克劳斯·比少夫(Klaus Bischoff)所说的那样, “我们不仅要让保时捷先生的天才设计重获新生,更要让它充满活力”。[4]德国设计满足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不抛弃传统,而是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改造,这种改良设计、优化设计就是独特的德国式创新,它不否定过去或者利用原有设计的方式使设计具有鲜明的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图5 大众甲壳虫
生态理念作为影响设计的一个新因素,成为设计创新研究的重要视角,并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德国是最早提出“绿色设计”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20年也一直是欧洲乃至世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领军者。越来越多的德国人不只关注商品的价格和品牌,而且关注商品是否通过可持续的方式生产出来。①节选自2014年7月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走访清华大学时的讲话。能源转型计划让德国再次成为全球绿色经济的先行者,设计师肩负环保使命,不仅配合国家相关环保举措设计相应的环保设施,同时也被要求在产品设计开发中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注重对一些开采不易或有一定污染的能源材料进行充分利用,并使其重新进入生产循环。
德国的绿色建筑、绿色城市世界闻名,不仅有著名的“太阳之城”弗莱堡中追着太阳获取能源的“Heliotrop”②德国太阳能建筑师罗尔夫·迪斯设计建造的可以迎着太阳旋转的太阳能建筑。,在很多城市中也有形形色色的绿色建筑。德国国会大厦是一个较早的加入环保理念的设计作品,建成于1894年,经1999年改造后有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透明玻璃穹顶,穹顶中巨大的倒三角形装置可以用来收集雨水,表面的镜面则将透过穹顶的阳光反射入室内用以照明。整个建筑可以透过穹面排出热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合理的空气对流设计实现了空气的自然对流;生物燃料发电降低污染节约能源;地下的温水层和冷水层为冬季供暖夏季降温。这样的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德国自然、环保、生态的设计理念。
图6 德国国会大厦
20 世纪40年代美国工程师麦尔斯 (L. D.Miles)对人的购买行为进行研究,发现人购买产品针对的是产品功能而非产品本身。他的价值分析正在改变着人类的产品消费内容与方式,也影响着产品设计形式与范畴。这就是非物质主义的消费,是消费者不需要购买商品,而只对其功能付费的一种消费方式,可以减少产品功能闲置时的浪费。非物质主义的产品设计不仅体现为信息社会在高科技技术发展下形成的以电脑为主要工具的设计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产品形式与功能分离的设计,也就是说功能已经超越了产品原有意义上的形式,比如手机等电子产品。所以设计正在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的设计向非物的设计转变,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5]2013年德国提出了“德国工业4.0”战略方案。面对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设计作为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需要结合高科技加强其“智慧”技术与表现,促进数字世界和现实的完美结合。生态设计和非物质主义设计原则是构建合理生存方式的必然选择。如果说生态设计是从物化层面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改进,那么非物质主义设计就是对这个恶化关系的彻底改变。[6]
之于设计附加值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需要在价值观、文化和文明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更加广泛、更加深刻的变革,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何一件产品的附加值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变迁慢慢变化,乃至消失,合理有效的设计虽然无法保证使产品的附加值恒久不变,但是却可以赋予设计附加值可持续的特点,延长消费者的使用时间,实现长期产品耐使用,短期产品易回收。现在,中德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两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下,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共同发展。尤其是德国成功的经验与丰硕的成果,都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德国对设计附加值的可持续建设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当然也与设计师可持续的设计理念相关。从各位德国设计先辈们的设计理念中,笔者也读懂了德国设计师对“可持续”的认识并没有停留在某一个方面,而是将“可持续”理念贯穿于整个设计的过程,介入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强调要做“耐久的设计”,反对不合理设计带来的污染与浪费。当然,可持续的设计附加值也必然能够为企业与设计师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在卖出产品的同时也收获知名度;对于消费者可持续的设计附加值更是优质产品的保障,影响着消费者的生活;总之,可持续的设计附加值将引领绿色环保的未来生活方式,也是设计师应该为人类创造的重要价值。
[1]T. S. Eliot. C hristianity and Culture [M]. New Braceand Company,1949:168.
[2]潘言. 德国厨具用品设计探微[J].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2 (03):101.
[3]百度百科. Dieter Rams [DB/OL]. http://baike. baidu.com/ link?url =Fgq-f_ IcBwXEZWKoPngrfiUc5OEq17Qc3G6 YOMmysJSOcyCRkkaRtppGawMJomFdoYhZJaEVchiYNqE9Cun NQq.
[4]张然. 经典再创造:第三代大众甲壳虫设计解读[DB/OL]. http://news. bitauto. com/jdsj/20130711/2106164282.html,2013-07-11.
[5]赵江洪. 设计艺术的含义[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79.
[6]李小云. 消费类电子产品设计的附加值研究[D]. 山西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