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与结构转型方向:国别结构趋同与政策协同

2015-03-20 22:30张婷邢珺
当代经济管理 2015年4期
关键词:贸易结构中等收入陷阱

张婷+邢珺

[摘  要]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等收入陷阱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未来经济结构转型的林德消费结构升级、雷布斯基要素结构升级与克鲁格曼本国市场效应升级三大方向。并结合我国出口结构的国别趋同经验,讨论了和我国关系密切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示范作用,我国需要同时注重追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赶超效应。在培育新型比较优势,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中,我国需要通过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调,保护我国的新兴自主知识产权丰富的技术型成长企业;在经贸政策中注重对最终产品的税收减免与减让,引导居民消费高质化本地化;在分配政策上注重对劳动力的保护与发挥其他要素的有利作用,统筹分配要素报酬,保证效率兼顾公平的情况下推动通过劳动回报提升带来收入提升,实现在中远期我国居民跨越中等收入进入高收入国家的目标。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需求结构;要素结构;本地市场效应;贸易结构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4-0043-06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以高速增长的经济问题和国民收入令世界瞩目。近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受内部增长方式转变与外部需求疲软面有所回落。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经济新常态。而在这前后,学界也开始更加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增长动力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忧虑就是担心中国是否会陷入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所提出中等收入陷阱之中。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使得我国未来在满足消费需求结构升级、要素结构升级与规模经济优势显著的具备本国市场效应的行业与产品中可能培育出竞争优势。而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已经明显转向了与高收入国家趋同的方向,并处于被发展中国家追赶的过程中。我国可以通过在知识产权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与经贸税收政策的协调机制下,推动相关行业与新型比较优势更好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在未来的中长期过程中持续增长,实现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的发展目标。

一、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提出与研究现状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来自于世界银行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所提出概念,其核心论点是从引用的相关文献看,“比起较富或较穷的国家来,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会相对较慢。”这一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了各国政府与学术界的重视,并由于其所指出的特征已经显现在部分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之中而更为引人注目。世界银行2012年的报告进一步指出,在1960年101个属于中等收入水平的经济体中,截止2008年只有13个晋升到了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包括东亚经济体如日本、韩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等,也包括波多黎各和毛里求斯与赤道几内亚、葡萄牙、西班牙、以色列等其他国家,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国家是从中等收入经济水平降到了低收入水平。因此中等收入国家能否实现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在世界银行的国别分类中,中等收入国家是一个很庞大的分类,根据2012年的数据统计,有103个国家可以称之为中等收入国家,其人均国民收入范围在1 000~12 000美元之间,主要区别于其他的48个低收入国家和55个中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之间在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环境、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速度等都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我国在2013年的人均GDP为41 908元,按照当年美元汇率折合约为6 767美元,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的范围,因此,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自从这一问题提出以后,不同国家的学者,特别是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证上提出了多种影响国家增长能力的因素,并形成系列的文献体系。在理论上,学者们认为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由于人口结构变化(蔡昉,2013,2011)、内在能力建设不足(WTO,2014)和由于社会不平等的世代持续造成的投资不足(贺大兴,姚洋,2014)与国家产业与出口结构过于单调贫瘠(Hausman el al 2006,2007,Hidalgo,2007)造成结构转型无法实现而造成的。这些理论,重视的是一国经济结构的内在变化导致其产业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但其所希望培育的新型比较优势无法成功替代原有比较优势,从而无法从附加值高的新行业获得新的经济增长能力所造中的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领域的研究,也称为结构转型方法。另一派学者则主要从源起于索洛的增长模型的多重均衡理论解释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因素会使得该国的投资和人力资本水平无法提高,从而使得国家整体保持在一个较低的经济增速与人均收入水平上。这一派的研究也称之为“经济放缓”模式。

归纳现有文献成果,可以发现无论是经济放缓还是结构转型方法,核心都在解释一个或多个因素造成了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失败,从而无法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获得持续的增长的现象称为中等收入陷阱。并从实现了经济起飞和新型竞争优势的东亚经济体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与香港台湾等的经历中寻找解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办法与对策。但是这种研究对亚洲经济体的过度重视一方面可能忽视了我国转型中面临的真正方向,同时也在国家层面忽略了大量其他国家的有利经验。

二、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三大转型方向

在结构转型的问题中,核心的问题在于理解转型结构向何处去,也就是理解富国为何为富的问题。高收入国家虽然较低中等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为少,但其也各有特点。其中既有以文化和科学创新能力与制造业质量水平而领先的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也有以资源优势而获得高收入的国家,如阿联酋、加拿大等,有国内经济结构偏向于资源型产品的澳大利亚等,也有以服务业金融业立国的冰岛和卢森堡等,也还有国内福利保障健全贫富差距极小的北欧等国,也有贫富分化较为和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的严重的西班牙等,有国内宗教文化等都极端自由宽容的荷兰,也有严格遵守伊斯兰教义的沙特。高收入国家也并非解决了所有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也存在着如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扩大和产业结构老化等潜在的风险。脱离具体分析和方向盲目的讨论转型升级,要求我国在解决所有内部风险与外部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才实现转型升级和国民收入的稳步提升也是不现实的。我国尽管面临着一系列的不利因素,但在把握住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的条件下,我国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的升级迹象,通过把握这些转型升级中的基本点,结合政策推动。我国能够在部分现实问题可能没有得到完满解决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的应对中等收入挑战。可以先行完成结构转型,再伴随着持续的经济发展与国力增强,就有能力应对更多的经济社会问题。endprint

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而我国的结构转型目标是在保持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我国的比较优势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向更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部门动态转变。这一过程中,我国当前有一些历史遗留经济问题,比如过度依赖外需出口和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国内消费不足,部分行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等;也有一些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出现新现象,如人口结构转向老年化,人口红利面临耗尽,劳动力价格上升等。这些新老问题,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原有的以青壮年低技能劳动力为要生产要素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优势正在丧失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需求。但是,风险之下也潜伏着机会,上述问题实际上反映出的是我国劳动力收入水平提出带来的消费水平上升,以及人口禀赋增长空间见顶所带来的要素结构变化。此外,我国在2014年IMF的报告中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问题的第一大国,而按各种报告与统计我国都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经济总量上坐二望一。这对我国产业意味着庞大并将继续增大的市场容易也成为定局。而消费结构升级、要素结构升级与国内市场分别对应着贸易理论中竞争优势的三种来源,分别是由林德假说发展的需求相似性出口,以雷布津斯基定理带来的要素结构转变带来的相应行业的倍速增长,以及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经济地理理论中所提出的由于规模经济和本国市场效应带来的成本竞争的优势。具体来说,这三种转型方向反映的增长来源在于如下方面:

1. 林德假说与消费结构升级

林德需求转型是我国产业升级转型来自于国内需求转变的第一个重要方向。早在1961年林德就提出,两个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间贸易额可能更大,因为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间对产品质量和类型的偏好都是接近的。我国经济保持多年调整增长,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这不仅反映在居民消费量上的提高,更反映在居民消费结构上的优化升级以及产品内在品质和外在的品牌形象的需求。而近年来广泛的质量问题的曝光,其内在的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质量需求与当前的生产能力与国内标准不相适应的矛盾。以手机为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是以山寨功能机廉价型产品为主,其主要产品价格为一百至数百元,仅是当时国际手机主流厂商如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旗舰产品的零头,其所竞争的细分市场也完全不同。而在智能机初期阶段,国内消费者慢慢加大了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但由于国内手机厂商的品牌质量层次不高,大量的消费转向了苹果、三星以及索尼等进口产品,直到最近才出现了华为等为代表的进入高端市场竞争的新产品。在食品、电子产品、皮包和其他家用电器及日用消费品等行业,反映了我国消费者需求升级的事不胜枚举。在未来随着我国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可以看到的是消费者对于发达国家品牌打造与质量标准的产品需求只会进一步提升。而在我国当前部分行业的企业应对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的情况是大量的产品通过海淘与进口等方式来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升级。如果我国在更多行业中的企业能够满足这种消费结构的转变,更多的生产符合发达国家需求的产品,无疑将使这些行业成为我国新的结构转型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 雷布津斯基定理与要素结构升级

我国结构转型的第二个机会来自于要素结构转变带来的比较优势转变,雷布津斯基定理指出,一国中某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加倍增加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的产量。我国当前正是面临人口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部分学者担心人力成本上升与人口红利会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不利的影响。而这本质上即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动方向之一。在我国当前人口红利下降的过程中,对应的是资本丰裕度上升,这反映在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与金融资产问题的增长上。资本的增加能够带来资本劳动比的提升,劳动力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本与培训。此外,在劳动力内部结构上,我国多年的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精通外语,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这些劳动力属于技术熟练型劳动力。这些要素的改变意味着未来我国的竞争力行业必然是相对更多的使用资本和熟练劳动力的行业。在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中,这些行业的附加值相对更高,也有更好的劳动力要素报酬。在进一步细分多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由于国家更注重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我国过去增长和出口所大量投入的资源和环境等要素都会在未来相对稀缺。因此技术与资本密集型是我国目前的首选方向。当然,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也要注重劳动力的就业和社会稳定,但是我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也给予了这个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案,由于人口红利的终结,现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力供应相对稳定甚至于减少,因此只要适当的保持现有劳动力密集行业就业规模不变,而鼓励新增企业与成长型企业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型,就能够有效的应对这一问题。今年以来随着美国的复杂全球市场需求也回暖,大量的企业订单增加。在这一过程中鼓励企业以资本和技术作为主要生产要素,引导企业在外部市场扩张时期主动的进行雷布津斯基转型,就能够将结构转型对于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减小,从而可能实现社会稳定下的成功转型。

3. 克鲁格曼转型与本国市场效应

另一个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机会来自于本国市场效应,这一效应来自于克鲁格曼在20世纪80~90年代中的新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上提出的生产集中的规模经济理论。而除了规模经济外,另一个重要的与本国市场效应的影响的经济理论是干中学理论,这一理论指出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会随着产品累计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在这一意义上而言,本国市场规模越大的国家也会在学习效应明显和规模经济较大的行业占据竞争优势。上述两个关于本国市场效应的论断对我国的行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具有最为深远的意义。我们前面已经提到,我国市场规模总量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稳定的居于世界前列。相应的多数行业的国内市场规模也居于世界前列。巨大的国内市场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机遇,使得技术密集型与干中学效应显著的行业能够通过服务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降低生产成本并改进产品工艺,从而在国际上占据竞争优势。endprint

在现代经济部门中规模经济广泛存在,飞机、高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新兴行业中都存在着规模效应与干中学效应。如过去10年间,太阳能板的全球销量每隔12个月就会翻倍,而销量每翻倍一次,其价格就会下降20%,这使得在太阳能行业在2010年以来其发电成本就下降了50%还多。而计算机存储和计算芯片的摩尔定律也依旧存在。我国当前的太阳能集热面积达到全世界的50%,而如华为、中兴国际等企业也具备了部分芯片的生产能力,这些行业在我国的兴起,显示出我国在这一转型方向上的强大的增长潜力。

此外,规模经济与干中学效应比较明显的行业,都是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这是由于规模经济之所以存在,对应的是这些行业对于大量初始研发和设备的投入,反映的这些行业的技术密集水平。因此在这些行业的发展中,相应的又会带动创新研发的投入,使得一国的技术实力提高并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和熟练劳动密集型行业上带来竞争优势,从而产生能够吸收本国熟练劳动力的良性循环。

三、我国经济结构向何处去:转型中的国别趋同与产业学习

如上所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是明确的,在消费结构上向高质量高端产品生产转型,在要素结构上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在具体的产业政策选择上向规模效应与干中学效应显著的行业倾斜。那么我国现在处于何种阶段,应该以哪些国家的产业结构为师,应该注重学习哪些国家的经验,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一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本质是其比较优势转变的过程,我们上述讨论的是从三大理论理解需求升级、要素结构升级与本国市场效应对于结构转型的引导作用。接下来我们从数据上考察我国结构转型的真实现象。

表1是用两国共有的比较优势产品份额度量的两个国家的出口结构相似度。其中比较优势产品指各国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的产品,也即各国的主要出口商业种类。我们从这一表中可以看到。首先,我国的出口结构起初就处于较好的位置,与我国出口结构类似的一半是高收入国家。而在1992年至2012年的20年时间中,我国的出口结构不断的向高收入国家趋同,到了2012年,与我国出口结构相似的前15个经济体的高收入经济体数增加到了12个,只有3个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低收入经济体如土耳其、印度、越难与我国类似。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与我国具备同样比较优势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和成功实现了向高收入国家转型的原中等收入经济体。在世界银行报告中指出的原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仅有的13个成功转型的案例,有6个与我国出口结构极为相似。这当中的蕴涵的意义值得我们深思,但也更深刻的反映出我国的经济结构优势与和正在发生的转型现象。

此外,表1还提供了大量深刻的信息,我们从表中可以看到,如我国相似的前15个经济体中,没有任何一个南美经济体,这也反映出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为何会在南美洲更为明显。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表中可以看到,我们学习转型经验,除了日韩等亚洲经济体,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西欧经济体和东欧转型经济国家也是我们重要的学习对象。事实上,这些国家对于我们所提出的3个转型方向提供了鲜明的例子。以意、西、葡为例,这些国家都有成熟的纺织业,在其纺织业面临竞争时,其选择是纺织业的高端化、品牌化与奢侈化,我国现有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也完全可以通过类似的手段要保持吸收就业的情况下提升自身价值和行业转型。而德日的经济结构与我国的趋同则反映出我国当前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事实上,我国当前的高铁行业正处于竞争优势不断增加的过程,而这当中的技术类型正是德国西门子和日本新干线过去所领先的。这两个国家与中类似,人口密集,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只能通过选择技术改造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工业化来生存。在具体的产业结构升级选择中,我国企业和学界应该更多的注重上述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相关风险的研究。再以美国为例,当前美国所占优势的互联网行业,其实也同样存在着我们前面所讨论的本国市场效应,正是通过用户基数的广大而推动了这些行业与行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出口结构在过去20年间的改变,正印证了我国企业的转型方向。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的是,成功的经济体都是类似的,近年来享受了高增长的土耳其、越南、印度等,正是由于选择了和中国类似的道路才获得了相应的成功,因此我国企业也需要时刻警惕这些国家的企业的同业竞争。

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的政策挑战与微观协调机制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关键,在于我国是否能够按照现有趋势完成满足上述3个方面的新型比较优势。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按照三大转型方向引导行业发展,并学习吸收相关国家的经验外,更需要调整一些适应我国过去的原有比较优势,而不利于新型比较优势培育的政策管理办法或取向。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知识产权政策、经贸税收政策与收入分配政策。这三者分别影响到三种转型方向的结构性因素发挥的效果。

1. 新型产业发展与培育的知识产权政策选择

我国多年来一直在学界与政界都有一种声音,认为相对宽松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能够通过推动知识扩散来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与生产能力。即使在我国有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立法后,部分地方政府和司法机构也愿意在实际执行中增加宽松度与灵活性来弱化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在外部双边与多边谈判中,我国也往往认为自身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中被剥削的国家而不愿接受更为严格的知识产权合作标准。而实际上这些观点和我国当前的发展趋势与我国所需要培育的新型产业都是不符的。首先,如前所述我们所需要培育的竞争优势行业,可能会由于我国市场的规模效应与企业的技术投入而在成本和持续的生产研发获得技术优势,其技术优势最终必然反映为大量的知识产权资产。只有保护知识产权,才能吸引企业更多投入。其次,我国事实上已经是知识产权大国,部分新兴企业甚至于是知识产权强者。2012年我国国际商标申请量全球第五,品牌总价值全球第五,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第六,国际专利申请最多的企业即是我国的华为公司,而之前数年中兴和华为公司各自在不同的年份居于第一。在4G手机中,华为能够拿到销售价格1.5%的专利费,而中兴能够拿到1%,中国的专利费份额仅次于美国。同时我国各个行业如高铁,汽车石油勘探与炼化等,都有大量的研发成果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固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转型。我国在国际知识产权谈判中的地位将与美日德等创新型国家越来越相似,而更可能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土耳其、越南、印尼等的侵权行为损害。因此在培育新型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我国政府需要转变其知识产权谈判的立场,并督促国内的司法部门更好的协调监督知识产权案件的查处与执行。并进一步为我国企业在海外受到的知识产权侵害争取利益,从而为新型比较优势培育中大量依赖技术与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奠定信心与竞争力优势。endprint

2. 消费结构转型的经贸政策与税收政策调节

我国消费结构的提升面临的重要政策协调是我国的经贸政策与税收政策,我国长期以来鼓励企业生产和出口以吸收本地就业,相对的也就在最终产品进口与消费环节设置了过高的障碍。如我国当前对于一些奢侈品和汽车及相关电子产品征收的高关税,一方面阻碍了国内普通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使得收入水平较高消费者通过海外旅游购物与海淘等行为繁荣了他国经济。因此在消费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通过经贸政策与税收政策的调节,使得居民能够消费起得高附加值高质量的产品。并通过国内消费的增加来推动生产的增加而升级。这方面可以学习美国的自贸区的倒关税政策,美国为了国内消费者能够以低廉的价格买到最终产品,在某些地区对零部件进口征收较高额关税,而对装配完成的制成品只征收很少的关税。这使得大量的美国自贸区企业选择在自贸区中加工并直接进口到美国国内。既吸收了美国的就业,又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升级面临的主要障碍在于商品流通环节中税收较高,而部分进口最终产品的消费税也偏高。这一部分政策的放开,可以通过推动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使得我国在服装及部分消费品上通过国内需求高端化而实现生产质量与品牌价值提升的转型升级效果。

3. 多要素视角下要素结构转变与分配政策选择

最后,在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还是收入分配问题,在贺大兴和姚洋(2014)的中指出,不平等会使得一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随着各种要素的丰裕度的变化,要素的回报也会产生变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竞争力强加。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特别是低技术劳动力的劳动回报可能会显著下降。这会使得相关劳动者支出消费的下降而多重影响我国的结构转型。因此在这一情况下,我国要考察比较优势动态转型升级中不同的要素提供方的要素回报变动,引导性的进行转移支付和补偿。并通过当前的农村土地流转,公民环境回报等手段,推动普通劳动者特别是知识水平较低的劳动者能够通过其他资产入股和劳动入股等手段,分享在新型比较优势中更为重要的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回报。如前所述,由于我国当前人口红利接近到期,劳动力无限供应的情况不太可能出现,因此对已有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并引导其成为更高水平的产业工人,可以是我国未来伴随着收入分配统筹进程中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中也同样存在着工人失业下岗和再就业的困难,也有企业主与工人的贫富分化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与我国产业结构极为类似的德国,就是通过工人的终身教育与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克服了这一问题。因此我国在培育新型经济优势和转型的过程中,收入分配政策的取向应该是保证低收入者和低层次劳动力的回报不下降,引导部分劳动力通过技术培训,其他要素入股和再就业等方式,分享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经济增长的红利。对于全民共有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等要素对新兴行业产生的回报做到全民共享,而对劳动和资本产生的回报按适当政策统筹保证效率,兼顾公平,就能实现在保证低技术劳动者基本生活保障与回报的情况,先期实现结构的转型升级,再以经济增长的成果来克服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蔡昉. “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J]. 经济学动态,2011(12):4-9.

[2] 蔡昉. 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基于一个贯通的增长理论框架[J]. 经济研究,2013(11):4-16,55.

[3] 贺大兴,姚洋. 不平等、经济增长和中等收入陷阱[J]. 当代经济科学,2014(5):1-9,124.

[4] Gill, Indermit and Kharas, Homi. An East Asia Renaissance. Ideas for Economic Growth[M].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08.

[5] Hausmann, Ricardo, Jason Hwang, and Dani Rodrik. What You Export Matters[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7a(12): 1-25.

[6] Hausmann, Ricardo and B. Klinger.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 Space and the Evolut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R]. Working Paper No. 146,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7a.

[7] Hidalgo, C., B. Klinger, A.L. Barabasi, and R. Hausmann. The Product Space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s[J]. Science, 2007(317):482-487.

[8] Krugman, P.R. 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9, 9(4): 469-479.

[9] Krugman, P.R.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0,70(5): 950-959.

[10] Linder Burenstam, S. 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M]. Upsala: Almquist and Wiksell, and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61.endprint

猜你喜欢
贸易结构中等收入陷阱
现代服务贸易结构及竞争力研究
浅谈中韩贸易与东亚经济一体化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制度创新
别被“中等收入陷阱”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