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音乐

2015-03-20 20:22:33高石磊
艺术评鉴 2015年3期

高石磊

摘要:音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味调味剂,有了音乐,人们的生活显得格外丰富多彩。几乎所有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音乐,或喜爱流行音乐,或喜欢古典音乐,或爱好传统音乐。无论人们是否喜欢音乐,或者对音乐的喜爱程度有多少,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人们生活在一个音乐的社会中,人们的身边到处都有音乐的"身影"。但是,很多人对音乐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喜欢听音乐但是不知道怎样去评价它,不会很好地表述音乐。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欣赏音乐呢?

关键词:音乐欣赏的误区  音乐常识  语言描述

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广场上各种各样的广场舞音乐;电视电影中的配乐;街道两边商铺播放的各种流行音乐,等等,我们生活在一个音乐的世界里。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音乐,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如果电视中缺少了音乐类节目,人们的休闲方式会少了重要一项;如果电视电影中没有配乐,这些作品的艺术性会大打折扣;如果大街上缺少了各种各样混杂在一起的音乐,只有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样的画面将是多么的乏味。

大部分人是喜欢音乐的。年轻人大都喜爱当下的流行歌曲,中年人偏爱一些七、八十年代的经典歌曲,老年人则对戏曲、曲艺音乐情有独钟,当然,不同的人所喜爱的音乐也是各不相同。那么,既然这么多人都喜爱音乐,是不是人们都懂得欣赏音乐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很喜欢听音乐,但是就是不懂得怎样欣赏,怎样描述音乐”。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自己不懂音乐的原因大部分是没有学习过音乐、了解的专业知识不多。这样的观点拉开了人们和欣赏音乐的距离。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做“懂音乐”。很多人认为只有专业学习音乐的人才能配得上是懂音乐,因为他们系统地学习了音乐的基础知识,也有一定的表演技巧和经验。的确,这些专业人士要比没有学习音乐的人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于欣赏音乐而言,懂音乐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何为“懂音乐”呢?大家可能会立马想到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关于音乐的故事——高山流水觅知音,当伯牙演奏表现高山的乐曲时,钟子期就赞扬“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演奏表现流水的乐曲时,钟子期又赞扬“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大家会认为钟子期这样能听得出“高山”和“流水”之人才称得上懂得欣赏音乐。但是试想一下,给一个人听古琴曲《流水》或者《高山》,且此人没有听过这两首乐曲,当他不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时,他能不能听出高山辨出流水?笔者想即使是学习音乐的人也未必都能听得出来吧。

这里牵涉到了音乐美学关于音乐的两种说法,一些人认为音乐可以表现具体的情感和事物;另一些人认为音乐仅仅是声响,它不能反映人们的感情。在学界,大部分人是认同第一种观点的,认为音乐可以表现具体的情感,但是这里讲的“具体的感情”并不是“特定的感情”,因为人们听到一首音乐作品(特别是纯音乐)时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即使同一个人两次听到同一首乐曲的感觉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一首音乐作品要经过三次创作才是完整的——作曲家的一度创作,演奏家的二度创作以及听众的三度创作。

至此,“懂音乐”的含义似乎就明朗一些了。作曲家根据自己的一些感触创作了一首音乐作品,当演奏家演奏这首作品时会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重新定义它,这时,这首乐曲大都不完全是作曲家的“初衷”了。当听众听到乐曲的时候,同样也会将自己的一些感受注入到其中。那么由于音乐的传递过程中存在的变化,说明音乐是没有固定的意义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听音乐时的感受来定义音乐作品。大家只需要认真听、仔细品就足够了,至于品出来的是什么“滋味”就因人而异了。

解决了人们“不懂音乐”的心理误区之后,人们在听音乐时就不会受到懂与不懂的困扰了。但是人们还会有困惑:认真听了,也仔细品了,也有被音乐感动到,但是不知道怎样去表达心里的感受。这个问题也是欣赏音乐中的重要环节。这个时候,有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以及有关形容音乐的语言就是十分必要了。

就像之前提到的,专业学习过音乐的人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要比没有学习过的人有一些优势。这是因为学过音乐的人掌握了音乐相关的知识,他们能从不同的方面去谈论听到的音乐作品。例如,这首乐曲速度缓慢、音色厚实、曲调暗淡,给人一种悲伤或凄凉的感觉。再如,这首民族合奏曲中使用笛子和弦乐配合,以流畅的旋律带给人非常清新的感觉,等等。这些人能从不同的点来说明为什么音乐带给他们这样、那样的感觉。所以,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人们需要有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

音乐是由不同的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旋律、歌词、速度、力度、音色、调式、和声、织体等。对于没有专业学习的人们来说,调式、和声以及织体等比较专业的要素不是太好理解,索性我们也不去理解这些知识点,知道一些较好理解的点就能对欣赏音乐有很大的帮助。

歌词,歌曲中有而纯音乐没有的。歌词对于歌曲的理解是最关键的,一首歌曲的歌词基本上就规定了这首歌曲的内涵。例如《烛光里的妈妈》:“……哦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噢妈妈,您的腰身倦的不再挺拔……”,这些歌词非常明显地诉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和付出,道明了儿女对妈妈的感恩。这样一来,歌词就将乐曲的整体基调定了下来。再如《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轻轻的一个吻,已经打动我的心,深深的一段情,教我思念到如今”。歌词表明这首歌大都是来描写爱情的。大部分歌曲的歌词都会表达歌曲含义的,这也是歌曲较之于纯音乐好理解的地方,因为歌曲的歌词使之比较具象。

旋律,大家都知道音乐有“do、re、mi、fa、sol、la、si”这七个基本的音。那么,旋律线就很好理解了。不同的音组合在一起,音越来越高叫旋律上行,越来越低叫旋律下行,没有太大的音高变化叫做平行。当然旋律的上行、下行和平行不是讲旋律一直上升、下降或保持不变,而是在一个乐句或乐段中的整体趋势。上行一般会是激动、憧憬、美好的感觉,例如《月亮代表我的心》的第一句:   ,

这句的旋律线是整体上行的,配上“你问我爱你有多深”的歌词,给人一种美好、深情的感觉。下行大都是暗淡、低沉的感觉,例如《二泉映月》的第一句:

,这句是下行的乐句,配之以缓慢的速度和二泉琴低沉的音色,给人带来悲伤的情绪,平行则情绪变化不大。

速度和力度,这两个元素联系密切,也是音乐情绪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速度即音乐的快慢,力度即音响的强和弱。有心的人应该会注意到一些音乐的共性,例如大部分歌曲都有平静和高潮的段落,而且经常是开始平静,逐渐高潮。这样的话,乐曲所表现的情绪就越来越浓,也符合正常的情绪变化。这种曲子中,平静的段落往往是速度不快,力度较小的,随着到了高潮段落,力度逐渐变大,有时速度也会变快。也就是说,速度和力度是乐曲情绪变化有力的推动剂。也有一些曲子,例如陈奕迅的《好久不见》,整首歌曲速度和力度基本上没有变化,它就会带给我们安安静静回想往事的感觉。

这些都是最基础也是很好理解的几个要素,它们都以一定的规律影响着音乐作品,但是它们不是孤立的,因为音乐是一个综合体,音乐的变化往往是几个要素共同影响的。简单了解这些要素之后,欣赏音乐会相对简单和有针对性了。当然对其他音乐要素的理解也是十分必要的,能使欣赏者更全面地分析所听的音乐,更好地感受它的魅力。

了解一些音乐知识以后,人们在听音乐时会有更多的感受,这时人们需要有一些欣赏音乐相关的词语和句子,这样的话,表述音乐就会更加准确,人们也会敢于发表对音乐的看法。

人们在形容音乐时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拿流行音乐来举例,我们会讲:林志炫的声音是高亢明亮的,蔡琴的声音是深沉深情的,王菲的音色是空灵的,杨坤的音色是沙哑的;情歌是抒情的,摇滚是狂放的,爵士是惬意的,乡村音乐是有乡村气息和叙事性的。拿民族音乐来举例,曲笛的声音是清秀的,管子的声音是哀伤的;新疆音乐是欢快、节奏性强的,陕北音乐是深情的。再拿西洋乐器来看,大提琴乐曲大都是抒情的,而小提琴有很多炫技的;木管组乐器声音干净,铜管乐器声音雄壮,等等。不同的人在形容音乐时会想到各色各样的描述,这也是人们欣赏过乐曲之后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当人们开始动脑子将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述出来之后,欣赏音乐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

音乐并非神秘的东西,欣赏音乐也不是难事。只要人们正视音乐的欣赏,怀着正常心态去聆听,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如果人们再了解一些音乐的常识以及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自身的感触的话,欣赏音乐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聆听——感受——表述,音乐欣赏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