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秧歌运动是陕北秧歌重要嬗变阶段,是研究陕北秧歌教育传承机制必不可少的理论环节。本文在梳理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提炼新秧歌运动的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
关键词:新秧歌运动 价值取向 主要特征
2006年5月,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陕北秧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颇受关注的理论热点。陕北秧歌重要嬗变阶段是新秧歌运动。新秧歌运动是在区域性的民间秧歌、陕北民歌、说唱、道情等基础上,糅合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革命性和简易性的创作风格,运用革命话语将以往民间的骚情秧歌重新塑造为斗争秧歌、翻身秧歌、胜利秧歌。
对新秧歌运动的有效梳理,是研究陕北秧歌教育传承机制必不可少的理论环节。
一、新秧歌运动的价值取向:文艺为政治服务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拥有“人民抗日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等数十个文艺团体,此外还有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和部队艺术学校等文艺机构。这些艺术团体创作演出了大量的话剧、戏曲、歌舞剧、歌剧等各类舞台剧,较为著名的《农村曲》(1938年),《军民进行曲》(1939年)。这些音乐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但是远离当时陕甘宁边区群众的生活世界,和群众欣赏爱好有所错位,并没有得到群众的喜爱和认同。对此,艺术工作者也在苦苦思索,如何让音乐艺术走入群众,并且尝试运用秦腔、街头剧、本地方言等形式来进行创作。
“中国共产党来到陕北后,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将官方意识形态通过民间文化艺术的形式进行宣传和传播。”陕北秧歌作为陕北影响最为广泛的民俗文化,理所当然地进入了官方的文化发展视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工作者要了解和熟悉工农兵和干部,要在情感上和工农兵打成一片,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并且为最广大人民大众服务。毛泽东强调艺术工作要避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情况,必须要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做群众的先生。“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在此之后,延安文艺界开始向工农兵创造转向,创造思想从阳春白雪转向下里巴人,从关门提高转向服务大众。到民间去寻找创作题材和创作源泉,成为鲁艺人的艺术道路的必然选择。
1942年春节,以鲁迅艺术学院创作演出的秧歌剧“兄妹开荒”为开场,延安新秧歌运动热火朝天地闹起来了。《兄妹开荒》,由王大化、李波、路由编剧、安波作曲,由王大化、李波首演。该剧以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为背景、并根据开荒劳动模范马丕恩父女的事迹编写而成,形式上则采用了民间秧歌中的“小场秧歌”。这是秧歌运动中产生的第一个民族化、大众化、革命政治内容正确的秧歌剧。命秧歌中继承传统秧歌的形式,表演者为两人或者三人,通过叙述性唱词推动剧情发展,主题明确、线索简约、道具较少,便于演出,例如《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刀》、《刘二起家》、《夫妻识字》、《回娘家》等。戏剧中的矛盾冲突转化为二流子式的落后人物被改造、教育、转化为先进人物。
受到鲁艺秧歌的影响,延安各机关部门和文艺团体纷纷组建自己的秧歌队,当时规模和影响比较大的除了鲁艺秧歌队外,还有边区文协秧歌队、枣园秧歌队、中央党校秧歌队、保安处秧歌队、延安县秧歌队、抗战剧团秧歌队等。而一些中型或小型的秧歌队更是遍布当时陕甘边区。而长久以来一直未进入官方文化体系的陕北秧歌,迅速成为延安艺术工作者以政治为导向进行文艺创作和开展文艺活动所充分利用的表演形式,创作出一系列秧歌剧,并开展秧歌下乡运动。
二、新秧歌运动的主要特征:革命教化规训日常生活
在秧歌内容上,以表现陕甘宁边区生活和斗争的现实革命政治取代和改造旧有的秧歌文本。新秧歌将传统秧歌中奔放狂野的闹秧歌转变为扭秧歌,不是自娱自乐的节日狂欢和情感宣泄,而是革命道德教化和行为规训。传统陕北秧歌具有民间艺术的诙谐和狂欢的底色,是全民性参与的世俗文化活动,具有喜剧和闹剧的形态,是对日常单调贫乏生活的反抗和调节。革命秧歌运用革命的政治内容对旧有的狂欢形式进行改造和规训,剔除驱鬼辟邪的宗教内容、插科打诨的的民间语言,悄无声息地将娱乐性狂欢转变为政治教化的革命需求。服从于革命需要的陕北秧歌,成为政治宣传和群众动员的重要形式。革命化的新秧歌运动在内容表现为鼓励生产。《兄妹开荒》依据当时陕甘宁边区开荒劳动模范马丕恩父女的事迹编写,作品主题是向劳动英雄们看齐,加紧生产、不分男女。《钟万财起家》中钟万财本是个无所事事、好逸恶劳、的二流子,经过村主任一番苦口婆心的劝导,万财戒掉烟瘾,改善生活,彰显边区新生活中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巨大改变。《夫妻识字》描写了刘二夫妇利用劳动闲暇时互相帮助学习文化知识,勾勒出边区识字运动的场景,彰显边区生活的新道德和新风尚。
革命秧歌队服装、化妆、道具、丑角、秧歌动作都做了美化和修饰。秧歌队的领队不再是旧有的妇女角色,取而代之为工人、农民的形象。旧秧歌中经常出现的花公子、花和尚、泼妇等角色消失了,转变成为富有革命意义的工农兵形象。取消了丑角的角色,将道具从伞改变为镰刀斧头五角星。
新秧歌运动的革命性浪潮整合文艺工作者的价值观念,丰富群众艺术文化生活,有效宣传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当然,新秧歌运动鲜明的革命性制约了秧歌内容和秧歌形式的表述空间,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基金项目: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SGH13327。
参考文献:
[1]于丽.论视觉文化时代陕北秧歌的发展路径[J].农业考古,2011,(06).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