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中明/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
吴朝晖/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
近日,因为参加督导评估的缘故,到了一些地方,看了一些学校,见到了一些情形,感触良多。
在一所离县城有八十多公里的农村小学,我们走进一个播放着强劲摇滚音乐的教室,看见一位身穿运动衣的教师,带着一群流着鼻涕、双手脏兮兮的孩子。好奇之下,我们问这是在干什么。“学习拉丁舞。”老师小声地说,“我们开展的是拉丁舞特色,全县就我们一所学校。”陪同的校长自豪地说:“嗯、嗯…”
“为什么要学习拉丁舞呢?”我们更加好奇了。校长介绍说:“隔壁镇上的学校搞的是藏族舞蹈,县城的学校搞的是云南民族舞蹈。到现在为止,除了我校,还没有一所学校搞拉丁舞,因此我们把它作为一个特色来打造,就能突显我们的品牌,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转身问老师:“请问您是舞蹈专业的吗?您对拉丁舞有研究吗?”“我是去年转正的代课老师,没有学过舞蹈,也没有研究过拉丁舞。校长说我可以,就让我来带这些孩子们。”
面对老师和校长的回答,我们再次把目光转向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学习拉丁舞吗?”他们却用沉默代替了回答。
来到另一所镇中心小学,校长抱着几大盒档案资料,向我们汇报:“学校深入开展了课题研究活动,人人做科研,人人一课题,实现科研立校,力争在全县成为排头兵!”我们充满期待地打开了档案盒,发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所谓的几十项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没有一项是规划课题,全部是民间社会机构授予的“假课题”。唯独一个有市级规划课题影子的,还是其他学校的子课题。当我翻阅这些研究案例、心得、报告等成果时,居然还发现了我自己的一篇文章,只不过是名字和单位做了更改。
怎能如此做课题?课题又怎能如此来做?我找来了教师座谈。“做什么科研?写什么论文?我们其实并不会。平日里,学校举行各种论文评比,我认为这并不适合我们学校。学校要我们交科研成果,除了上网下载以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面对如此牢骚满腹的老师,面对如此真实的解释,“科研如何立校?”这个问题在我心中徘徊。
“我不明白,我的体育课为什么也要像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一样,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交‘导学案’?其他学科改革我不反对,但是体育课也这样,我就要投诉!”在检查过程中,一位体育老师这样向我们“投诉”。
通过深入调查,我们了解到:这所老城区的初中为了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有所作为,发起了这场“导学案”课改运动。校长为了尽快见效果,出成绩,强行要求所有教师按照“某某中学”的模式来备课、上课,撰写导学案。如此,原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不会教了,有点创意的教师不适应了。
“作为县城的窗口学校,我们本来就是全面开花,样样活动都开展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我们的田径虽说不是第一,但是也能进入前几名;我们的游泳虽说没有出冠军,但孩子们喜欢;我们的足球场虽说不是很标准,但是我们也开设了普及课。但是,前不久领导请来一批‘专家’,在我们学校待了两天后,说我们的特色明显,思想不聚焦,品牌不突显,临走前给我们开了剂‘药方’——强化特色建设,彰显办学品牌。”一位校长如此地向我们吐苦水,“最可怕的是,‘专家’的药方居然成为了领导的工作指南。领导要求所有的学校要统一进行特色建设,要求所有的学校要彰显办学品牌。所以,我们只好选择了篮球作为我们的特色项目,全校一千多人,每人一个篮球,每天要进行一个小时的篮球训练,力争人人会篮球,个个能上场。”校长越说越激动。
“您觉得这样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吗?”我们问校长。
“不要说彰显学校的特色了,这样下去,就连我们原有的好做法、好传统全都丢弃了!为什么全校开展篮球、足球、跳绳或葫芦丝等就是特色,我校原来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也是特色吗?这种硬要‘农民穿西装’、‘猪鼻子插大葱’的做法,能叫特色吗?”
据了解,类似于这样的情形还真不少!在当下,教育呼唤改革,教育需要创新。于是,各种经验、模式、理论“你方唱罢我登场”,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表面上看是一片姹紫嫣红,可时间久了,当我们闭上眼睛,静静思考,往往有一种迷乱、浮躁的感觉,如同古诗所云“乱花渐入迷人眼”!
作为一个校长,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该有怎样的坚守?这既是一种教育能力、教育情怀、教育道德,也是一种教育操守。对此,我认为,要回到教育原点,从教育的本真与本源来思考。弄清楚“我们为谁而教”、“我们该如何教”、“我们该教什么”,而不应该随波逐流,更不应该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东施效颦。遇到问题,我们都要问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让农村的孩子跳拉丁舞呢?为什么要让教师做课题呢?为什么全校教师要按一个模式上课呢?为什么一定要全面开展篮球运动呢?……这些问题的追问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价值澄清的过程,也是一个真理追寻的过程。
教育需要发展,教育更需要求真!教育的发展不是不假思索的复制与模仿,更不只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在工作中,我们要以人为目的,关注人的灵魂的滋养,注重人的精神的提升,使人的思考能力得以张扬,使人更具有“人性”。在我们的教育场域内,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教育,重新认识学校,重新认识学生,营造具有平等、和谐、公平、人文味的人性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利用与操纵的关系,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在工作中,出特色、出经验,出品牌当然是好的,也是值得提倡的,问题的关键是要立足于学生、教师,要立足学校,立足于当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正如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所认为的,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各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
在工作中,我们要多一句追问:这样做真的适合吗?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在工作中,我们要多一点反思,多一点实践,不要被“乱花”迷了眼,更加不要被功利所裹挟,不为一时之功,更不要为一己私利,不急不躁,不慌不忙。写到这里,不禁想到毛主席的诗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是的,“乱云飞渡仍从容”,这正是我们应该达致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