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蔡昕宏
(中南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现代设计(Modern design)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一个具有时间概念的指称,一般是指19世纪中叶到现阶段的设计。现代设计的诞生与机械美学的勃兴和现代艺术的影响有较大关系,并结合各国各民族特色,形成既具有本土特色,又具有国际风格的现代设计流派。如德国工业艺术联盟、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美国流线型设计、日本现代设计等。在现代设计运动众多流派中,包豪斯设计理念影响最为深远。
包豪斯(Bauhaus),作为现代主义设计(Modernism design)的重要代表,已经成为现代性的一个稳定的象征,它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也已经被公认为是“走向现代”设计教育的标志性符号。包豪斯学校成立于1919年,解散于1933年,其间经历了三任校长。开创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他立志在设计和教育方面和过去的习俗有所区别,试图建立用符合机器时代的简洁风格取代维多利亚时代的繁复设计风格。他相信艺术家具有“将生命注入到机器产品之中”的力量,主张“艺术家的感觉与技师的知识必须相结合,以创造出建筑与设计的新形式。”当包豪斯在1923年为其师生的作品举行展览会的时候,格罗皮乌斯在他名为《艺术与技术——一个新的统一》 (Art and Technology:A New Unity)的演讲之中宣布了学校定位的改变。伴随着“艺术与技术新的统一”的提出,一种新的工业设计专业也随之出现,他们均衡地掌握了现代技术及与之相适合的形式语言,以实证调查、功能分析以及正在形成的形态语义学等方法,综合运用到设计实践中来。
1928年,第二位校长汉斯·迈耶(Hannes Meyer)上任。迈耶更强调在设计中依靠科学,而不是艺术。这是对格罗皮乌斯的主导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格罗皮乌斯一贯认为:“技术不一定需要艺术,但艺术肯定需要技术”[1]25。与此不同的是,迈耶的功能主义设计方法不同于格罗皮乌斯以审美直觉为基础的表现主义方法,而代之以从产品的功能和结构合目的性的相互关系中直接产生出来的规律。迈耶的贡献是重视艺术设计的社会功能:设计成为建造当下物质和环境的组织力量。由于政治原因,迈耶于1930年被迫下台。
第三任校长是提出了著名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设计原则的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他擅长把繁杂事务简单化,他的现代主义设计是纯粹从技术角度出发并注重形式和谐的设计风格,要求形式简洁单纯,摈弃装饰,没有任何政治指向。1929年他设计了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建筑物及其配套的巴塞罗那椅成为现代建筑和设计的里程碑。
包豪斯的存在时间虽然短暂,但对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却非常深远。“从长远的思想影响来看,包豪斯奠定了现代主义观念设计的基础;建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欧洲体系的原则”[2]136-137;强化了技术与艺术新的统一;扬弃了古典主义设计中繁复的装饰,走向了简约设计的现代主义发展方向;加深了人们对于形式追随功能的理解;开辟了现代设计的国际风格,更广泛的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现代设计发展。
1933年包豪斯学校因战争原因被迫关闭,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等人来到美国,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正是由于这批优秀的教育家和设计师的移居,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在美国才得以全面实现。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现代主义的政治性被消除,并在美国迅速与市场和产业相结合。在设计风格上,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强调功能、高度商业化的特点。在设计实践中,拓展了路易斯·沙利文(Louis Henry Sullivan)在1896年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理念。同时,由于战后美国国力的强盛,这种风格引起西方各国以及日本等国的追随,逐渐演变为国际主义设计风格。
在此之后,工作于德国博朗(Braun)电器公司的著名工业设计师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提出了“少,却更好”(Less but better)的口号,这也是对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他的许多设计,诸如电须刀、咖啡机、计算器、收音机、视听设备、家电产品和办公用品,都成为世界各地博物馆的永久收藏,包括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一些经典产品设计的影子在后来的苹果产品中都隐约能够见到。
苹果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弗(Jonathan Ive)非常推崇拉姆斯“少,却更好”的设计理念,他和乔布斯一道,将这一理念落实到苹果产品的每一个设计中去。乔布斯反复强调苹果公司的产品应该是干净而简洁的。乔布斯喜欢“简洁现代主义设计”(Simple and clean modernism)这个概念,并称赞了包豪斯设计风格的简约朴素。他希望能够更加忠实产品的功能和本性,造就科技领先、格调高雅、设计简洁、使用方便的产品。乔布斯认为,人们确实会是“以貌取物的”。“我们会把产品放在精致的白色调包装盒里,让他们看上去纯白漂亮,就像博朗生产的电器一样。”[3]115他认为苹果产品设计思想的本质就是“至繁归于至简”(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并能够让产品达到在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品质。
现代设计运动中发展至今很重要的一个国家是日本。日本现代设计创造性的融入了禅宗思想,并对当今全球的现代设计有较深的影响。日本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科技的结合。它在某些方面和现代主义设计有共同之处,当然也有一定的区别。相同点是设计形式都表现为一种简约朴素的外观。不同之处是,现代主义设计更接近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理性与冷漠,而日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基于禅宗的侘寂(Wabi-Sabi)①Wabi:含义是一无所有、零、有限;Sabi:含义是永恒、简朴、功能与形式的合一。美学则更倾向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感性与温暖。如同博朗电器之于无印良品,一个科技外露,一个温和内敛。
禅宗是佛教的一支,禅宗对自然的看法,继承了佛教大乘空宗的心物观,认为心是真正的存在(真知),而把自然看空,自然成为假象或心相(心境)。这其实是一种把自然看成是“空”或“无”的境界。乔布斯将禅宗“无”的哲学思想应用到了苹果产品的设计中,如iPad 本身就是禅的一种隐喻:略去了键盘、鼠标等一切附属,移动计算能力被简化到一个纯粹的屏幕上。这就像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不是你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
是什么成就了苹果?《苹果模式》(The Apple Way)一书的作者杰弗里·库萨克(Jeffrey L.Cruikshank)给出了两个英文关键词“Jobs”(乔布斯)和“Cool”(酷)。后者直接影响了苹果的主色调:白色。乔纳森·艾弗认为:“白色,是一种中性的色彩,但它属于一种大胆的中性色。苹果公司一开始就与这种色彩密不可分。”几乎每一款苹果产品,都会在包装盒里附送两张白色的苹果贴纸。这白色调的贴纸,是苹果产品追求设计意境、追求侘寂之美的符号象征,更是自青年时代便热衷于禅修的乔布斯“无或一切可能”东方禅宗思想的具体体现。
从形而上的层面来说,禅宗美学讲究心斋坐忘、讲究澄怀味象。“心斋”、“坐忘”语出《庄子》,庄子所谓“心斋”和“坐忘”,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人们从自己的内心中彻底排除利害观念。庄子把这种“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看作是人生的自由境界。[4]114-115所谓“澄怀味象”,就是澄清心中一切已有之见,在心无旁骛的非功利状态下,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和生命精神。乔布斯“对那些超越有形物质的人或者是形而上学的东西很感兴趣,也开始注意到比知觉和意识更高的层次——直觉与顿悟,这与禅的联系非常接近。”[5]9纵观乔布斯一生,他对东方精神、佛教禅宗、印度教以及探寻个人启蒙均具有浓厚兴趣,他追随并遵循着许多东方宗教的基本原则,比如对“般若”的强调——通过精神的集中而直观体验到的智慧和认知。
在设计方面,乔布斯尤其青睐日式风格,他一直认为佛教——尤其是日本的佛教禅宗——在审美上是超群的。乔布斯认为京都地区的花园是他见过的最美的设计,其设计思想也是直接来源于佛教禅宗。“他崇尚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这源自他作为一名佛教禅宗信徒对简洁的热爱,同时他又竭力避免陷入现代设计过度的简单而让产品显得冰冷,要使产品的趣味感得以保留。”[3]116正因如此,乔布斯认为苹果产品的设计应是:“造型优美,但不能华而不实,同时还要充满乐趣”。
以科技产品和艺术典范著称的苹果公司,最好的诠释了科技和艺术新的结合。产品形式的发展必然建立在产品技术的不断完善下,正是因为科技的发展,才有了苹果产品造型的惊艳。“在过去的三十年中,随着科技的进步,促使小型化成为产品设计中的重要考量因素。于是,一批改变人们看的形式、工作的形式、娱乐的形式的‘随身看’、‘随身听’、‘随处做’、‘随时玩’的新设计出现了,这些产品形式的改变,正是基于科技黑箱可塑性的结果。”[6]52就苹果电脑而言,从麦金塔到iMac 台式机、Macbook笔记本、iMac 一体机、再到今天的iPad 平板电脑,其形式和体积的改变,无不与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息息相关。我们知道,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是走闭合路线的,我们可以将其产品设计看作是基于“科技黑箱”的设计。“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而“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指“能满足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其中所含有的科技知识和其他要素被集成于某种框架内,消费者仅知道或仅关心其价格、样式和功能,而对其究竟如何制造出来并能满足需要或不求甚解,或不感兴趣,或无从得知,或难以理解,如同面对黑箱。”[7]128“科技黑箱总是物化为人造物的技术,是生活世界和组成这一世界的诸要素和关系的物象化。科技黑箱并不是黑色的箱子,也不是自在自为的,多种多样的产品造型构成了它最好的物化形态。”[6]52“产品的造型一方面必须反映消费者的期望,塑造产品自身的品牌形象,它同时还是一种标准,用来度量产品怎样反映了预期市场上人们的生活方式。”[8]32视觉、感觉和声音能够归结为造型的属性,它们都能够通过一定的设计形式表现出来。人机交互问题,包括舒适、易用和安全,必须要能与美学因素互为补充。iMac、iPod、iPhone、iPad 等系列产品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科技黑箱的不同表现形式。
乔布斯一直坚持产品的外形必须友好。他总是喜欢漂亮的产品,特别是硬件设备。工业设计是用户印象非常重要的部分,他看事物总是从用户体验的愿景出发。所以,他不断改进,更注重细节的设计,“上帝就在细节之中”。乔布斯在苹果电脑窗口、文件以及屏幕顶端的菜单栏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他希望Mac 电脑上的菜单栏能够更加平滑,更加细腻,更加富于金属质感。——“你能想象一下每天都要看着它是什么感觉吗?这不是小事,这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事!”充满激情的工艺就是要确保即使是被隐藏的部分也要做得漂亮。“我想要它尽可能好看点,就算是在机箱里面的部分。优秀的木匠不会用劣质木板去做柜子的背板,即使没人会看到。”对于乔布斯来说,要让Mac 在性能和外观上都给人惊艳的感觉,每一个细节都是至关重要的。[3]118-122“我们把屏幕上的按钮做得漂亮到让人忍不住想舔一舔”。
站在科技和艺术的交叉点上,乔布斯秉持一种狂热的完美主义和积极的创新探索精神,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世界,彻底变革了六大产业: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手机、平板电脑和数字出版。这六大产业中的大多数都与工业设计息息相关。1977年推出的苹果Ⅱ代电脑,让人们从此认识到,个人电脑不一定非要是一堆废铜烂铁和电路板的拼凑组合,也可以是一件线条圆润、外观优美的艺术品。1984年推出的麦金塔电脑,一改当时电脑黑色屏幕、绿色或白色字符的传统形式,采用现今已普遍使用的彩屏显示方式。不仅如此,麦金塔电脑还第一次为电脑配备了鼠标,第一次采用了彩色图形界面系统,第一次引入了多种美观的字体,结合激光打印技术和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推动了桌面出版产业的诞生,改变了整个计算机行业的格局。1998年iMac 电脑问世,使人们恍然大悟,原来电脑还可以是果冻型、彩色的、半透明的。iMac 一改往日电脑外观非白即黑的映像,第一次让人们看到了科技与时尚结合的可操作性。2001年iPod 的诞生,改变的不仅仅是产品设计本身,更是彻底变革了音乐产业的发展方式。2007年iPhone 智能手机的创造性革新,融合了通讯、上网、音乐等多种功能,又彻底变革了手机的使用方式和造型,直到今天,iphone 经过6代产品的迭代,依然是“消费者的最爱”、“手机中的战斗机”。我们可以看出,iPhone 出现之前,手机造型还是五花八门的,iPhone 出现之后,就基本引领了手机行业的设计方向。不仅如此,iPhone 还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使我们在这个资讯时代,真正变得“世界触手可及”,也让我们的交往方式更加直接、频繁、高效、互动。2010年iPad 的推出,再一次彻底变革了数字出版行业。尽管它不是世界上第一款平板电脑,但无疑是第一款成功的平板电脑。在当初iPad 发布会的最后一张PPT 演示文稿上,一个路牌上标识着“科技”与“人文”两条街的交汇口。乔布斯着重阐述了他的人生理念,这一理念也在iPad 身上得到了体现。苹果之所以能够创造出iPad 这样的苹果式产品,是因为以乔布斯为核心的苹果公司努力融合了科技和人文艺术。2015年上半年推出的Apple Watch,是否能彻底变革手表行业和智能穿戴行业呢?我们拭目以待。
现代设计从19世纪中叶发展至今,一路走来,日新月异。从20世纪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走向新世纪科技与艺术的统一,并与各种思想交叉融合,创新发展。苹果产品设计作为现代设计当下的杰出代表,正是由于有了乔布斯这样的灵魂领导人物,有了像乔纳森·艾弗这样的天才设计师,有了苹果产品设计对科技、艺术和禅宗思想的融合吸收和创造性发展,才使得苹果公司创立至今虽历经风雨,却依旧保持着鲜活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尽管今天乔布斯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仍然如影随形的伴随着苹果公司的发展,鼓舞着苹果公司朝着更高远的目标迈进。
[1][德]伯恩哈特·E·布尔德克.产品设计——历史、理论与实务[M].胡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3][美]沃尔特·艾萨克森.史蒂夫·乔布斯传[M].管延圻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杨旭光.乔布斯语录[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1.
[6]王伟.科技黑箱与艺术创新[J].文艺争鸣,2010(06).
[7]吕乃基.科技知识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8][美]Jonathan Cagan,Craig M.Vogel.创造突破性产品——从产品策略到项目定案的创新[M].辛向阳,潘龙,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