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留守青年心理问题研究

2015-03-20 21:01:27田荣
文教资料 2015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田荣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系,安徽 芜湖241000)

高校留守青年心理问题研究

田荣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系,安徽 芜湖241000)

部分大学生来自农村和普通城市居民家庭,从年龄比较小的时候直至进入大学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既有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共性,更有特殊性。因此联系高校留守青年实际,分析研究高校留守青年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从加强对高校留守青年的心理关注,建立其发展档案和完善其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探讨预防高校留守青年心理问题的策略,有利于促进高校青年的健康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心理工作的有效展开及和谐校园的创建。

高校留守青年 心理问题 预防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在从事的几年心理健康工作之中,接触到很多心理咨询的案例,涉及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与学生关系不和谐,尤其是宿舍室友关系问题、班级团队融入问题,甚至是与父母关系紧张问题前来咨询的学生不占少数。存在这些心理困扰的学生多数是仍处在留守阶段的大学生,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往往一年只有一两次见面的机会,友情、亲情观念淡薄甚至缺乏,性格较内向,难以融入群体生活。他们能够进入大学校园是同龄留守儿童中的较优秀的,但父母关爱的缺失可能会给他们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一旦进入全新的高校环境,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尽快地融入集体,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随之而来。一旦应对方式不当,就易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甚至出现一些心理失衡的极端行为。因此,对高校留守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应是高校心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是维护高校学生心身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二、高校留守青年及其心理问题

一般认为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离开子女的时间在半年以上,即可界定为“留守”[1]。当留守儿童通过努力考入大学后,父母仍然常年在外打工,这类大学生就被称为高校留守青年,有学者把此类学生称为“曾留守”大学生或“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尽管进入大学,但父母仍然常年在外打工,与他们的联系仍然少之又少,情感纽带仍然很脆弱,加之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人格仍在健全之中。基于这点,把仍处在这种境遇的高校学生界定为高校留守青年。

心理问题有时也被称之为心理失衡,从程度上可以分为三类: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与障碍性心理问题[2]。通常表现为人际关系不适应、自我价值感丧失、心理防御意识过强等。在心理咨询的工作过程中,曾接触过一名来自农村家庭的女生,至今仍记得她痛哭不止的情形。她的父母在她和弟弟都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每年过年的时候能够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几天。在上大学之前,一直在农村边上学边照顾弟弟,与她住得比较近的叔叔对她们姐弟俩很冷淡,很少过来帮忙。给她留下最深痛苦的事情,是有一天晚上发现自己家喂的猪不见了,她去寻求叔叔的帮忙,结果不但没有求得帮助,反倒挨了一顿骂。她只好一个打着电筒找,那种害怕和无助深深地烙进她的心灵深处。在进入大学之前,由于学业上的压力和照顾弟弟的重任,使她没有过多的时间考虑自己糟糕的处境。但进入大学之后,经常晚上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让她睡不着觉,即便是睡着了,也会在痛哭中醒来。更不愿意和室友一起参加活动,甚至走路也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她不相信任何人,排斥人际交往,总觉得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她,瞧不起她,更不愿意接受同学或老师们给她的任何的关爱和帮助。这是一个相比较极端的一个案例,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高校留守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视。

高校留守青年因一直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完整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造成部分高校留守青年性格孤僻,人际交往能力弱,遇到问题往往闷在心里,不愿向同学、老师倾诉,人际关系敏感甚至敌对,很长时间很难融入班级宿舍集体中。另外,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生活状况往往并不优越。随着大学生活中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交往方式的不断更新,交友方面的费用不断上升,加之各种技能考试等其他方面的花费,导致他们的经济压力逐渐增大。这种不断增大的经济压力无形中会促成自卑心理的产生,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从而表现为不合群,不愿和朋友交往,甚至会把真诚的友谊看做是对自己的怜悯,从而在面对同学、老师的真诚关爱的时候,仍然会选择怀疑,甚至是逃避。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高校留守青年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生活状态,更要关注这种生活状态下的精神层面的问题。

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教育、活动等很少有专门为高校留守青年而展开的,尽管这一群体心理的特殊性已经引起了部分一线学管工作者的关注,但是这种静态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主动地适时引导他们的心理成长和发展,为他们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供更多的服务。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适应环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则更强调心理教育、辅导、咨询技巧的运用。

三、预防高校留守青年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对高校留守青年的心理关注,建立其发展档案。

首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功能,大力发挥网络的作用,通过微信微博对心理知识、心理咨询途径进行广泛宣传,使高校留守青年自觉学习自我调节心理情绪的合理方法。在利用新媒体的同时,仍然高度重视传统媒体的力量,通过校园广播、报纸杂志、展板橱窗横幅等传统形式对心理学的基本常识进行普及,使高校留守青年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心理求助的方式方法。

其次,建立专门的高校留守青年发展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心理成长过程,并随时更新档案资料,实施动态跟踪服务。构建院心理中心、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班级心理信息员三级心理服务网络,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对高校留守青年做到分类指导和重点关注帮扶,定期对其开展心理咨询和个别辅导,了解思想状况,帮助解决生活学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在从事多年的心理工作过程中发现有部分高校留守青年思想相对比较成熟,外在表现得比较独立,体谅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在校表现比较优异,对于这样优秀的典型应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广泛的宣传,让他们在高校留守青年中发挥榜样的力量。

(二)完善高校留守青年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的系统[3],它能够使个体长期处于和谐的心理状态和优良的生活之中。因此,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解决高校留守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应营造宽松的校园环境、和谐的班集体氛围,鼓励并组织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社团活动,以充实课余生活,增加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展示自己,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在助人自助中感受来自社会、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从而有效消除潜藏在内心深处那种自卑和孤独,尤其要处理好、服务好在假期尤其是在寒暑假留校的留守青年生活和学习问题。这段时间对他们来说是最孤独、无助、百无聊赖的,因此高校要为他们组织开展各类丰富的假日活动,尽可能全天候地开放阅览室、图书馆、体育馆,尤其是心理咨询室等各类馆场,让他们度过充实、有意义的假期生活。

其次,学校在高度关注高校留守青年的同时,应加强与他们父母的联系。家庭是他们获得客观支持的第一场所,父母的关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4]。一线辅导员与班主任应不定期地通过电话、信件、网络等形式与家长保持长期的交流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善意提醒家长除了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还应与孩子经常性地进行情感交流,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形成相互配合、共同服务的局面,逐步完善高校留守青年的社会支持系统。

四、结语

教育部印发的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留守青年是高校中相对比较弱势、比较敏感的群体,应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给予足够的关怀和爱护,促进个体的健康全面发展,以及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1]李芳.地方高校留守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0).

[2]刘晓明,王丽荣.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3]刘志芬.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1(30).

[4]熊翔宇.高校“留守大学生”心理问题及预防对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1).

本文系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高校辅导员集体效能感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szxm154。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