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龙 王晓娟 王德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关于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李方龙 王晓娟 王德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学历层次人才,在新形势下,由于社会需求、高校培养及研究生群体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其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未来的发展。如何有效解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全国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造成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几个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研究生 就业问题 解决对策
目前,我国社会和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学历层次人才,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增加人才供给量,我国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招收研究生,但随之带来了研究生毕业生数量激增,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加之目前社会对人才需求转型、高校培养体制滞后和研究生就业意识转变等原因,从而造成了研究生就业率整体下降,就业质量整体下滑等一系列问题。那么,如何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全国各高校面临的挑战。
1.人才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根据官方和民间各类就业统计数据显示,就目前的就业形势而言,社会对研究生仍有较高的需求量[2]。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波动,特别是近几年来受到全球经济滑坡的影响,我国对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大,对于研究生的需求量处于持平或略有下降的趋势。而自199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加之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庞大,给研究生的就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多人竞争一岗的情况随处可见。人才供求关系的不平衡,造成了研究生的就业优势逐年减弱,已成为研究生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原因。
2.用人单位人才消费观念的转变。过去,我国曾一度出现过高学历人才包分配的政策,后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又出现了用人单位过度推崇学历的现象。那时,企事业单位盲目追求人才的学历,而轻视人才的能力,甚至以本单位录用多少硕士、博士为荣,造成了人才消费的虚热[2]。随着研究生毕业人数的持续增多,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改善,目前,除高校、科研院所、部分事业单位等对高层次人才有特殊需求外,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主,对于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用人单位更倾向于个人要求和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本专科生,而不选择起点高、要求高、人力资源成本高的研究生,人才消费理念更趋于理性,从而降低了高学历层次人才消费的热度。
3.高校的培养机制滞后,就业指导水平参差不齐。就培养机制而言,由于研究生招生人数多引起师资、科研设备、实习场所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下降,从而导致研究生培养水平降低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因专业不同而引起的研究生就业率的差异始终存在于我国社会中,短时间内无法消除,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导向。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机构,其专业设置和专业招生数变化与社会的人才需求变更相比,相对滞后,无法跟上社会人才需求变更的步伐,往往导致社会人才需求量多的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少,而社会人才需求量少的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偏多,一定程度上给研究生就业带来了困难。
另外,相对于国外大学,我国的就业指导体系起步较晚,加之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由于经费欠缺,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就业指导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些科研院所的就业指导工作完全依赖导师,并未设置专门化的就业指导机构。同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各研究生培养机构往往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放在本科生身上,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等不向研究生开放,大部分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是依靠导师进行。而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在学习和科研方面指导研究生,在思想、生活、就业等方面也要对研究生进行指导。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导师所带学生较多,科研任务重和教学任务重,加之还要照顾家庭,因此,除了关注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确保能顺利毕业以外,没有太多精力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就业意识、职业规划等能力的欠缺,削弱了其就业竞争力。
4.研究生自我定位不准,对就业认识不足。学生报考研究生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真正喜欢科研、热爱科研,并且决定以后以科研作为自己毕生事业追求的;第二类,本科或者硕士毕业找工作不理想,决定通过继续深造提高自己的就业砝码;第三类,随大流,对读研究生之后具体做什么工作没有概念的[3]。就目前研究生的整体培养状况来说,科研水平是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每位研究生都肩负着较重的科研任务,在科研上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在相对封闭的实验室生活里,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心思关注外界的变化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与外界社会脱节。但长期的就业实践证明,第一类研究生有较好的职业规划,目标明确,通常会在读研期间取得较好的成果,最终选择出国深造,或落脚高校,科研院所等工作单位。第二类和第三类研究生在研究生群体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他们对自己和外界环境认识不足,往往以研究生身份自居,有着较高的就业期望,认为读过研究生之后,就业环境、待遇、起点、发展等都要有所提高,因此不愿到基层或非核心区域工作,从自我意识上给就业带来了困难。
1.政府积极发挥调控作用,加大就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力度。政府作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的主体,解决就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是政府重要的职能体现。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政府应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创造并维护公平的就业环境,加大就业、创业促进政策和扶持政策的制定和监督落实的力度,多措并举,积极发挥调控作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保障。
2.加速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责任单位,在新形势下,面对研究生就业中凸显出的种种问题,应以促进研究生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战略,多措并举,多方面加速改革。
首先,在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方面,各研究生培养机构要以社会和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把国家需要、社会要求与自身学科优势结合起来,冷静分析自身不足,深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4]。对于人才需求量大、就业相对容易的专业,在不降低招生质量的前提下,应增大这些专业的招生指标。反之,对于人才需求量少、就业相对较难的专业,应适当减少招生指标,提高生源质量,进行拔尖式培养。另外,面对资源不足、教学体制陈旧等状况,各研究生培养机构要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思想,积极争取资源,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交流,优化资源配置,并将实践学习带动理论学习的思想融入教学培养中,搭建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提高,全面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其次,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和课程配置。各研究生培养机构要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对于提高研究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始终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研究生的培养机制中,合理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加大就业指导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动员专家教授、企业高管、优秀毕业生等加入到就业指导团队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对研一学生,可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加入到研究生的课程培养计划中,让其学习基本的就业知识,帮助分析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地指导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对研二学生,可根据研究生的就业意向,展开分类指导,并加大如职场礼仪、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口语表达等方面的培养,全面提高就业能力;对研三学生,在就业意向基本确定以后,在充分动员其就业的基础上,加大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积极为他们联系就业单位,并具体落实到每位学生。
最后,加强研究生思想引领,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我国优秀人才的培养标准以“德育为先”,而“德”不仅单纯指品德,还包括政治素养和思想素质,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培养得合格与否,首先是德育是否过关。就现状而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靠研究生导师进行。但实践证明,德育不能完全依赖于导师,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建立一支品行修养好、业务能力强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实现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双重责任制,不断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同时,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仅要重视学术氛围的建设,还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深度开展质量高、效果好、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合理的参与考评体系,并纳入研究生的奖助和毕业体系,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素质,为提高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对研究生仍具有较大的需求量,但也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看到,研究生的就业困难只是相对的,在各级政府、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及研究生本人的共同努力下,定能有效解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从而开创研究生就业的新局面。
[1]王丹平,张建兵.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J].高教探索,2005(2):85-88.
[2]林玲,黄争舸.当前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剖析及对策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4(6):75-77.
[3]刘洪韬,陈红珍,曹青.研究生就业误区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12):44.
[4]杨鹤清,赵怀清.当前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就业对策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4):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