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产业结构为导向的广东高校专业调整探讨

2015-03-20 21:01刁衍斌王思珩王亚煦
文教资料 2015年9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广东省广东

刁衍斌 王思珩 王亚煦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510006)

以区域产业结构为导向的广东高校专业调整探讨

刁衍斌 王思珩 王亚煦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510006)

区域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设置有着互为依存、相互推动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广东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研究建立以区域产业结构为导向的广东高校专业设置调整机制,以优化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模式的形式,构建专业设置动态调整的优化机制。

广东省 产业结构 高校专业调整

一、广东省区域经济结构变化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等政策性文件,以加快产业结构转变,推动区域经济优化升级。

2.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并指出,广东省自贸区总面积达到116.2平方公里,包括南沙新区、前海蛇口片区以及珠海横琴新区。广东主打港澳牌,将建立粤港澳金融合作创新体制、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以及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粤港澳交易规则的对接。由此可见,广东省的区域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一)2014年三大产业结构变化

广东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7792.24亿元,广东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标志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重要阶段。2014年,广东三大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更趋高级化,广东三大产业结构为4.7:46.2:49.1,第三产业占比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现代产业比重不断提升。2013年广东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这种趋势得到强化。广东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二三一”结构变化为“三二一”结构,其中发展比较抢眼的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1]。可以说,无论在增加值方面,还是增长速度方面,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远大于第一产业,广东以第二产业的传统优势及迅速生长的第三产业,支撑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就业结构的长期变动趋势看,第一产业比重在持续下降,绝对规模开始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在促进就业方面的贡献不断增强。

(二)2014年各层次技能人才的现状

目前中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达5550多万人,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就。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中国人才发展仍面临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及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根据2014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调研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478万人,同比增加22万人,增幅达4.8%;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总量达31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6.5%,年同比增加2.3万人,增幅达8%,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企业技工缺口占缺口总量的42.3%,其中初级工、中级工占技工缺口总量的86.7%,居主体位置,高技能人才分布比重较小。目前,广东共有技工院校242所,其中技师学院32所、高级技校46所、国家级重点技校61所,2013年招生27.3万人,共开设覆盖约20个行业的近400个专业,在校生达到87.6万人,多项指标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广东省技工院校招生总数占全国19.2%,稳居全国首位,在校生数占全国20.9%,位居全国首位。校均3605人,位居全国首位,应届生就业率98%,位居全国首位,教研成果一等奖占全国55.6%,位居全国第一。这些年来,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总量31.4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年培训能力达60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技能鉴定人数176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奖牌总数占全国50%,奖牌数位居全国第一。但是,目前广东技能人才对大型骨干企业、省级产业园区的支撑优势尚不明显,占在岗总人数的比重分别只有16.9%和16.5%;技能人才对推动粤东西北区域加快发展的作用有待提升,目前东西北区域在岗技能人才的比重仅占全省总量的28.5%,低于同区域在岗人员35.6%的分布比重,现有技能人才规模和分布不能完全适应我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广东省技能人才的市场求人倍率平均在1.4以上,远高于市场1.05~1.1的总体水平,技师和高级技师更是在2.0以上,其中电商、护理、服务外包行业等人才缺口较明显。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

(三)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变化下的2014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发布2014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显示,本科生的农学类、管理学类、经济学类、工学类等学科的就业率均在94%以上,而历史学类、法学类等学科的就业率均在87%以下;专科生的生化与药品大类、水利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等学科的就业率均超过98%,而交通运输大类、文化教育大类等学科的就业率均在94%以下。

(四)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结构性失业”分析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形成三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以及三大潜力产业森工造纸、汽车、医药等九大工业产业体系。资料显示,各大支柱产业的人才缺口较大,出现“有人无业就”、“有业无人就”等现象。以电子信息产业来说,2014年9月来自淘宝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整个电商行业未来三年的人才缺口将超过450万。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人才需求强烈的电商企业比例高达41%,其中电子商务模式设计、战略规划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与个体电子商务的市场运作和营销人员呈现出明显的缺口。而在热门职位搜索榜上,关于电子商务人才的职位需求量达到1000多个,“网站管理员、SEO优化工程师、网站设计师、java工程师”等关键字频频出现,说明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目前较为热门的招聘职位。但是2014年东莞春季招聘活动上,有企业开出3万/月的高薪寻找电商高端人才,但依然是“一将难求”。

支柱产业人才缺口大,而大批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笔者认为这与结构性失业关系密切。“结构性失业”是指经济产业的每一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的供应能迅速适应这种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相吻合所导致的失业。简而言之,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一致时引起的失业。造成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阶段,经济变动使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引起人才需求市场的不断变化;二是高校学科专业对劳动力的培养满足不了需求结构的变化,不能适应新兴产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建立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专业调整制度具有极强的现实性。

二、广东省高校专业设置概述

截止到2013年,广东省普通高校学科门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新增加了艺术学,未增加军事学,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个,4种专业;经济学门类下设专业类4个,17种专业;法学门类下设专业类6个,32种专业;教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2个,16种专业;文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个,76种专业;历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个,6种专业;理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2个,36种专业;农学门类下设专业类7个,27种专业;医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1个,44种专业;管理学门类下设专业类9个,46种专业;艺术学门类下设专业类5个,33种专业;工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1个,169种专业。可见工学专业占有优势地位,是广东省的主导学科;其次是管理学、文学、理学等,排在后三位的是哲学、农学和历史学。从学科专业人数来看,呈现出与学科变化相似和区域经济相协调的特征。2001-2014年这13年中,农学在校生人数逐年下降,与第二产业相关程度较大的工学、理学在校生人数有下降的势头,特别是理学,比重下降较明显,与第三产业关联较大的经济学、管理学在校生人数比重呈现增长的态势[2]。

为适应区域发展需求,培养社会急需的优秀人才,广东近年来大力发展一批名校特色专业,如暨南大学的新闻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法语国际经济与贸易、非通用语种群及英语,中山大学的网络工程和微电子学等,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挑战和质疑,因此在传统专业优化调整的同时,一些新兴专业不断涌现,如金融工程、投资学、中药国际贸易、卫生经济、风险管理与精算等。

三、广东省高校专业设置存在问题

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其本质上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分工、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状况决定的,它集中反映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种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根本要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专业设置的口径、方向、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决定权在中央政府,直到上世纪末,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专业设置权才逐渐移交省级政府和各大高校,但受法律和政府影响,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性、积极性、灵活性有限,人才培养难以跟上时代发展,导致广东高校专业设置存在较多问题。

(一)专业结构设置落后于产业结构

“人才短缺”和部分专业“人才过剩”的矛盾,体现出广东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能有效地满足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的需要。在广东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各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经过整合发展,形成各具产业特色的城市和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出现了以深圳、东莞、惠州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以佛山、中山、江门为核心的家用电器制造产业集群,以广州为核心的重化工业产业集群;广州市成为华南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工业、原材料工业、汽车、石油化工、造船、钢铁工业、服务业都居于领先的城市。而广东省高校专业设置调整步伐却远远落后于产业结构变化速度,造成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专业比重偏低[3]。如农科类的农产品加工、农田水利,工科类的能源、通信、交通运输等都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而畜牧兽医、农业机械等专业又人才过剩,毕业生就业困难。

(二)学科专业设置雷同、重复的现象

广东省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各省市的前列,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专业设置雷同现象尤为突出。经过2012年第四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我国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至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至506种。这次修订减少了专业数量,部分高校便借助更换专业名称和调整专业结构来盲目追求“全面广泛”的多学科、多专业和综合化。特别是“热门专业”的兴起,高校盲目跟风,错误复制“优势专业”,专业培养规模急剧膨胀。如许多高校都设置了英语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狭窄、人才饱和,跨专业就业等同于“白读了大学”,学生苦不堪言。学校专业特色定位模糊,专业设置雷同,又缺乏特色化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同一专业多校重复率过高,使专业教育资源不能很好地发挥效应,同时导致不同层次毕业生相互替代性过强,专科生、本科生与研究生竞争同一工作岗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专业布局不合理

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趋势,会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广东省的产业结构正处在一个不断优化升级的阶段,但由于受办学客观条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目录更新慢等因素的影响,广东高校专业设置基本遵循的是学术性导向,侧重适合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缺乏职业型导向,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架构和专业素养方面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如何培养出真正“专业对口”的应用型人才,是广东省高校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广东省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呈梯度分布状态,四层次经济带在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等级、教育等方面的差距比较明显。全省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集中在广州地区。广大的珠三角其他地区、东西两翼和粤北部山区高等教育规模小,基础弱,水平低。这种布局结构失衡导致高等教育资源难以有效地配置,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甚至加大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四)新旧专业设置的不足

为保证专业设置的规范性和质量,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受到很多规定、条款的制约,比如说专业目录的拓宽、专业课程计划和培养规格的调整等都要获得审批,这使得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性、积极性、灵活性有限,导致专业设置不能及时有效的适应市场需求,与经济结构变化明显脱节。专业设置的滞后与成本过高息息相关。新专业的设立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资设备和师资力量,而夕阳专业的撤销则要面临放弃既有成本和教师的失业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专业的更替。

四、基于广东省区域产业结构的高校专业调整机制

广东省高校专业设置要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就要根据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高校专业,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机制,包括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代表共同组成的高校专业设置协商委员会、建立市场预测机制、建立专业设置权力下放和权力制约机制[4]。

(一)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高校专业设置要与产业结构实现密切对接,就要正确预测市场的需求,根据高校的自身特色、经济结构变化进行专业优化调整。除了考虑专业设置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科学合理性外,专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需要考量的项目。

根据广东省实际情况,产业结构调整要点是发展与优化第三产业。广东高校应该重视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如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旅游等专业,专业结构的调整也应适应第一、第二产业的优化。例如,如今第二产业由传统的以交通、能源、钢铁等主导产业结构向以航空、通讯、生物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相应的专业应该尽早调整。

(二)增设交叉学科门类

可以建立“一专多科”和“一系多专”的专业体制,即要突破单科性专业设置的局限,设置多科性专业,使高校专业建设向综合性、多功能方向发展,如华南理工大学将原有的50个专业调整合并为40个。

在控制学科门类数量同时,拓宽专业内涵也非常重要。无论是新兴学科还是传统学科,都要尽量根据学校特色调整学科内在质量,提高学科深度和广度,培养专业人才的实践水平。这样能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交叉学习其他学科,专业的内涵和社会适应性也都得到提高。

(三)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

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指出: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设置和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需要[5]。

人才需求的预测机制已经逐渐成为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的基础,市场经济规律一次次证明,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设置才能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在社会中的应用度。

要构建以区域产业结构为导向的广东高校专业调整机制,就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学科属性和人才培养基础为标准,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为调整方向,合理整合重复专业,加强特色专业,发展新兴专业,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完美匹配。

[1]刘畅.2013年广东经济情况:服务业比重首超第二产业[DB/OL].http://news.xkb.com.cn/guangdong/2014/0121/303953. html,2014-10-21.

[2]许长青.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广东高校专业设置优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2):154-156.

[3]徐向东等.广东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与广东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8(2):2-4.

[4]郝莉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研究与设计[J].网友世界,2013(2):44-46.

[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DB/OL].http://www.cdjwc.com/onews.asp?id=21 39,2007.

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发文文号:粤财教[2013]329号;教学改革项目(重点):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发文文号:广工大教字〔2013〕116号。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广东省广东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广东舆情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广东省10年将投1187亿治水
广东省今后5年将投7226亿建高速公路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