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周相
(西藏民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尤其是经济发展成绩斐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国人的社会道德底线受到某种挑战。因此,解放思想,改造提高实为国人当前之重责。中国民族院校大学生(尤其是西藏高校的大学生),身系国家和西藏地方的长远发展,更应解放思想和改造提高。
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为基本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本文拟就民族院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功能意义和方法途径予以澄清,期望此举对民族地区未来建设者的思想解放和精神境界提高能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实践改造是其中心思想。自产生和形成以来,马克思主义已经全方位地展示了她对整个世界的改造功能。
第一,马克思新思想的提出意在改变世界。在柏林大学期间,青年马克思曾对黑格尔哲学所描绘的世界“合理性”笃信不已。但是后来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先后被逐离大学讲坛和马克思无缘高校任职诸事、《莱茵报》半年多所目睹的现实不合理,都使马克思开始了哲学立场和政治立场的转变。在克罗茨纳赫期间,马克思结合《莱茵报》亲眼所见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以往的理论学习进行了深刻反思和哲学批判,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确切地说,此时马克思转变的应该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转变。在巴黎的《德法年鉴》上,马克思通过《论犹太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的人的解放学说,宣告了他“两个转变”的彻底完成。在1845年初到1848年初的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马克思取得了新世界观产生、思想理论主体部分基本形成的重要成就。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确立的实践思想,使其新世界观得以系统展示。立足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对任何现存的事物的理解中始终包含着对其所做的否定的理解,他从来没有把任何事物理解为永恒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存在,而是将其理解暂时的、相对的和一定条件下的存在。在马克思看来,从来没有什么权威,任何存在都有其不合理。客观发展地看待现实中的一切,就是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也是其思想的革命性。立足现实的不合理,把现实和感性看成是实践改造的结果,不断探索对其有效的改造,以推动现实的不断发展,是马克思思想的实践性。辩证客观地直面现实,勇于改变现实,充分体现了新哲学的个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与高度一致,因此马克思思想具有彻底的科学性。
基于逐渐形成的新世界观,马克思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这一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最新类型的革命,消灭一切私有制、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马克思不只为当时欧洲社会的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自己指明了人生的方向——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劳动。从伏案疾书到社会考察、从为世界工人运动起草党纲《共产党宣言》到亲自回国参加1848年革命、从普鲁士到巴黎、布鲁塞尔再到伦敦、从欧洲大陆到英吉利海峡彼岸,马克思毕生为普天下无产者之利益奔走呼告,直至埋骨他乡。
如上所述,马克思的人生追求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的最大意义和目的,就是要继续深入地改造现实世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和社会的高度和谐,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第二,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已经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系列变化和发展,在反复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才能解放世界,只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才能改造世界;只有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之后,资本主义六百年,社会主义也有五百年。两条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都在探索着对于世界的推动和发展,但结果却是不同的。由于发展标准较低和比较接近中世纪晚期社会发展实际,资本主义率先步入社会发展的巨大试验场。二十世纪前,资本主义以其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社会竞争的外在压力,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发展。但是进入二十世纪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资本主义日益腐朽和反动。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必然产生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具有更大、更强的破坏性。为了避免世界范围内毁灭性的危机和战争再度袭来,二战后的西方国家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劳资关系、社会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社会阶级阶层、经济调节机制和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体系在二战后最终确立,资本主义国家计划调节机制也最终形成。凡此种种,除了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改良主义政党的自身改革外,前苏联在二战中的良好战争状态对于西方国家无疑是一种忠告和借鉴。
如果说二十世纪前半期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影响是“外科手术式”的、被动的,那么二战后两次世界金融危机委实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见识了社会主义的巨大发展能力。二十世纪末,在西方热钱引发的亚太金融危机中,西方国家纷纷自保,根本无暇顾及亚太经济的崩盘。为了地区的繁荣和稳定,刚刚达到总体小康水平的中国连同港澳一起出手,力挽亚太危局。2008年,由美国“两房”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更使世界经济一片萧瑟,一时间欧洲数国濒临崩溃。这次还是中国施以援手、多次买进这些国家国债。当世界经济逐渐摆脱危机之时,中国又适时地提出了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现今世界的发展更离不开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国内危机而造成世界多国动荡不同的是,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常以自身的发展带动着世界的繁荣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于东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的改变上。早在近代百年,中国社会先后存在和上演过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济世方略,但无一成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历经不懈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带领华夏儿女取得了推翻 “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再经过七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新中国最终建立。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取得了解决温饱和达到小康的两大胜迹。在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领导下,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不是遥不可及。
纵观西藏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就会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西藏,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西藏。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藏族群众先后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胜利。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又通过跨越式发展解决了温饱问题和建设了小康社会,并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15年免费义务教育。
最后,马克思主义还将继续改变世界和推动世界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其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立足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大胆提出“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互为补充的光辉论断。回望过去,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指导人们取得了全球性进步和胜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形成,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更加接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或公有)。二十世纪以来,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先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将继续指导世界各国人民取得更大的进步,中国(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也会在其指导下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立足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与现状,严格贯彻我国少数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精神,平等、团结地与少数民族学子理性客观地探讨包括藏族在内的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仰智慧的发展之路,是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观点和方法。
第一,民族院校的发展迫切需要全面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当前全国高校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大学生信教现象,而民族院校还存在着传统信仰的影响。在西藏,虽然广大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日趋世俗化,但是达赖集团分裂势力的“民族”“宗教”谬论叫嚣和西方遏华势力的蓄意运作,使得某些藏族大学生的思想信仰发展依然面临某些变数。传统信仰趋于淡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及时培育;否则,西藏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将会受到影响。
第二,长期以来,中国各少数民族大多保持着探讨生存智慧的信仰习惯。和中国其他民族的原始宗教一样,苯教体现了吐蕃王朝以前高原民族对现实的一种大胆而朴素的超越。经过前弘期的传入和后弘期的历练发展,十一世纪,佛教在西藏成功实现本土化。藏传佛教长期引领了吐蕃分裂割据到西藏民主改革以前藏民族的主流信仰,同时它也更多地承载了藏民族千年的生存智慧。
虽居高寒之地,藏民族却始终饱含开放发展之心。先信仰转变后社会发展,一直是其不断发展的轨迹。具有浓厚传统信仰经验的藏族大学生,必然面临某种信仰的现实问题。立足传统信仰、学习和吸收马克思主义等现代信仰,就成为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需要担当的一项重责。
第三,马克思主义对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影响,为民族高校的理论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当前理论界的信仰研究中,关于信仰常见的看法主要有 “宗教说”、“信念说”、“非理性说”、“终极价值说”、“生活方式说”、“态度说”和“智慧说”。不管哪一种说法,都在谋求信仰存在的内在根据。未知的困境、无常的烦劳和意义缺失的空虚常使人们更多地求助于生存智慧的探讨。以西方为代表的信仰宗教说,体现了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对于彼岸力量的确信和依赖。在中国,传统信仰对象向来包括有彼岸力量和现实力量,西藏主体民族的本教与藏传佛教信仰也都是人、神同信共敬。当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为高原藏胞带来身心解放的时候,沉睡千年的高原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包括藏族在内的中国社会民众把西方的宗教信仰世俗化演绎得更到位,当前西藏主体民族已经开始全面融入现代化的现实发展中。今天山南甲日村的藏族老人把党比作母亲和当年藏歌中把党比作母亲,已经表明了藏族同胞对新信仰及其坚定实践者——中国共产党的一定认同和拥护。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然成为广大藏胞主要信仰之一,新信仰已经在引导着高原人不断步入新生活,西藏同胞的信仰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极富包容性的多重信仰。
第四,民族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需要信仰教育整合。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大多数学生所边缘化,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基于就业压力、社会生活的多重诱惑及诸多的现实考量,还没有学会太多担当和长远规划的年轻学子,自然不会把强调社会整体良性发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回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的是,因为它的主体理论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晦涩更让年轻人畏难。
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不太容易,要学习哲学就更不容易。藏族传统信仰主要表现为宗教信仰,它在哲学立场上表现为客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实实在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藏族大学生首先要确立哲学立场。若不能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对于藏族大学生学习能力的事实挑战,只是做粗浅的说理和考试要求,则只能让他们的学习碰到更多困难。立足藏民族传统信仰,立足西藏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引导西藏大学生有效学习理论,也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方法的应用,就是马克思主义精髓的体现。
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经常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整体提升的 “短板”和“瓶颈”。为全面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下文拟从他们思想文化实际出发,探索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信仰型教学新方法。
第一,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信仰型教学的主要理论问题研究。由于民族地区社会历史文化、自然地域和诸多政治因素的影响作用,少数民族群众对传统信仰有着浓厚的主观认同倾向和相对稳定性特点。在长期浓厚宗教信仰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藏族大学生 (尤其是来自农牧区的西藏藏族大学生),自然具有较深厚的传统信仰背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比如,民族的传统信仰的演变、特点和主要影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产生及其变革功能;当前民族地区信仰现状和发展趋势等问题。“认同作为大学生思想形成的机制主要包含外显认同和内隐认同两个方面”[1]。内隐认同,指的就是由隐藏于主体背后、不易被人觉察、看不见的多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及其运行方式决定的认同。西藏大学生内隐认同,就是由藏民族传统信仰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性促成的。通过这些问题研究,为明晰西藏大学生内隐认同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奠定基础,同时也增强了西藏高校引导他们学习理论的系列工作的针对性。否则隔靴搔痒的说教,只能促成多元化信仰时代下某些大学生对学习的困倦心理。
当前藏学研究的发展,也为进行上述理论探讨提供了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文字记载成为课题探讨古代藏民族生存智慧的权威文献。近代西方旅游、探险者的游记,也是我们今天了解近代藏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文献。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后,藏学研究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关西藏历史上各个时期涉及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西藏社会历史状况、西藏和平解放、西藏民主改革、新西藏现代化建设、价值理论研究、信仰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等诸多文献的分析整理,成为分析论证西藏社会的变革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密不可分的关键和根据。
第二,研究编写合乎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文化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大纲。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三贴近”原则,“三个面向”的人才培养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研究,以及“四个认同”的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合当前世情、国情及区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际,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角度,研究编写适合西藏高校符合区内大学生实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大纲,为该课教学新教案的编写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提供直接指导。
第三,研究编写和制作适用于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增强其内隐认同机制。根据新大纲教学理念,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各章节具体内容和相关社会调查结果,编写和制作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具体展开提供文本依据。尤其是搜集一些信仰题材的纪录片、电影作品,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比如,凤凰大视野的《西藏的西藏》、格勒、书云拍摄的《西藏一年》、CNTV的《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及《大国重器》等。西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过程是遵从外显认同到内隐认同,是个体分析、鉴别、主动选择的渐进过程”[2]。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影像资料,如若使用得当,就会对藏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隐认同产生巨大功效。
第四,根据教学改革信息的反馈认真调整和修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大纲、教案和多媒体课件。通过谈心、座谈和问卷调查等社会调查方法,可全面真实地把握学生思想现状,为课题进行的教学改革提供丰富可靠的信息支持。对于“原理”课信仰教育改革过程中的西藏大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状况,需要进行多次多地多主体调研,方能为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为增强改革针对性和反馈调节服务,为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探索提供有效参考。第五,有效整合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内隐认同。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尝试学科研究型教学。例如,以藏胞传统信仰为切入点,以其习惯的思维方式,对生存智慧进行探讨。与二战后流行于发达国家的学科研究性思想政治教育接轨,以马克思主义系列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论证,达成藏族大学生信仰的认同和内化。另一方面,在教学载体和方式上,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习惯和充分整合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列新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方法,紧扣西藏和内地的巨大发展,用事实说明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支撑的中国共产党的巨大发展能力。另外,结合学生的假期实践,鼓励他们深入基层了解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增强他们对党和国家发展西藏的感知。还可以结合民族类院校学生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其认知内容。
纵观民族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要有针对性地有效达到“两个转化”的教学要求,就必须进行民族院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机制研究。只有把系列学科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和实践教学、高校党团学生管理教育引导工作等各方面力量统筹起来,才能以其合力促成广大民族地区和西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大认同和内化。
[1]奚彦辉.大学生思想形成的认同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100.
[2]孙多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机制研究.辽宁科技学院学报[J].2013(0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