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视角下的中英植物名词构词方式对比研究

2015-03-20 20:22:49陈哲敏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构词词根走出去

陈哲敏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外语系,四川 乐山 614000)

中国文化“走出去”视角下的中英植物名词构词方式对比研究

陈哲敏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外语系,四川 乐山 614000)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和思维工具,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植物名词是基本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深刻地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民族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等。因此,从词汇学的角度,对中英语言植物名词的构词方式进行比较,可以体现中英文化的差异,反映中国文化的魅力,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出一些建议。

中英植物名词 构词方式 中国文化“走出去”

植物名词是用来指称植物的名词,是语言中较有特色的一种词类聚合。随着时间的流逝,植物名词如同活化石一般充分反映一个民族原始的构词方式,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进入21世纪,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强国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从中英植物名词构词方式的角度,分析中英两种语言在构词上的特征,凸显中国文化的特色,是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的具体创新实践,目的在于通过比较中英语言植物名词构词方式的差异,寻求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的路径。

一、汉语植物名词的构词方式

由于汉语的音节与汉字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因此可以从音节上将汉语植物名词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词来分析。就汉语植物名词而言,双音节与多音节构词方式类似,因而可合并为一类分析。

(一)汉语单音节植物名词的构词方式。

中国古代以单音节词为主,通常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汉字的构造方式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转注和假借是用字的两种方法[1]。汉语单音节植物名词的构词方式主要是形声。

象形是描摹事物形状的一种造字方法,象形这种造字方法最古老。象形字跟画图很相似,人们一看就知道它表示什么[1]。复杂的事物,抽象的概念无法象形,所以单靠这种方法造的字极少,但它是构成汉字的基础。由象形构成的植物名词有瓜、兰、竹等。如:瓜(体现出瓜的特点,不仅有具体的果实还有瓜蔓这个附带部分)、竹(像竹叶下垂)。

形声是一种半意半音的造字方法,表示意义的部分叫“形旁”或“意符”,其作用是指出字的意义类属;表示声音的部分叫“声旁”或“声符”,其作用是标明字的读音[1]。汉语植物名词有一部分主要是由类化符号的形旁和区别符号的声旁构成的,结构为“类化符号+区别符号”。其中,表示类化符号的部分具有分类作用,例如:“梅”由“木”和“每”构成,其中“木”是类化符号,表示该字与落叶乔木类植物有关;“每”则是区别符号,具有区别指示不同事物的作用。从汉语植物名词的角度看,类化符号也具有区别作用,但这种区别不是个别事物之间的区别,而是不同的属种之间的区别。例如:“梅”和“莓”它们具有相同的区别符号,“木”和“艹”分别是它们的类化符号,前者表示该词指称的是一种落叶乔木类植物,后者则指称一种草本类植物。由形声构成的汉语植物名词大多具有“木”和“艹”这两个类化符号,如“松、桃、梨、花、草、”等以区别其他不同属性的植物范畴。

(二)汉语双、多音节植物名词的构词方式。

汉语双音节、多音节词,从构词方式上看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种。

1.汉语单纯词植物名词的构词方式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为单纯词。单纯词分为联绵词、叠音词和音译外来词。汉语中与植物有关的单纯词主要为联绵词与少部分的音译外来词。

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其中包括双声、叠韵和非双声叠韵[1]。汉语中与植物有关的联绵词有枇杷、薜荔、芙蓉、蓖麻、葫芦、荸荠、玫瑰等词。这种双声、叠韵的造词方式,使得这些植物名词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也体现出中国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生态和谐的关注。

音译外来词也称借词,是直接从外语引进的词,或者通过翻译一个概念,取自一种语言的词。中华民族在记录音译外来词的时候常常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即利用汉语形声字的特点,在音和义上得到很好的组合。这种音和义的融合方式是汉语所特有的,体现了形声字文字的一部分表音,而偏旁部首表类属的优点[1]。汉语中与植物有关的外来词有葡萄、咖啡、苜蓿、蘑菇等,在对它们进行了中国式的本土化“改造”后,这些词不仅有汉语的特点,仍旧留有异国情调的余味,而且体现出中国文化极大的包容性,以及独特性。

2.汉语合成词植物名词的构成方式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为合成词。合成词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1]。汉语植物名词的构词方式主要为复合式和附加式。

复合式合成词是指至少由两个不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词。从词根和词根之间的关系看,主要有五种类型即联合型、偏正型、补充型、动宾型、主谓型[1]。因为汉语植物名词主要是用来指称事物,其性质决定了构词成分中的主体应为名词性成分,所以汉语植物名词呈现出其独特的一面即偏正型占绝对优势,将其作为研究的对象。偏正型植物名词其内部组合较为复杂,呈现出不同的构词方式,部分举例如下:

名+名组合:莲藕、木芙蓉、草珊瑚、荷兰豆、蚕豆

(名+名)+名组合:鹅掌楸、龙爪槐、指甲花、仙人掌、水蜜桃

形+名组合:白桦、红枣、黑莓、甘蔗、苦瓜、银杏、香蕉、红豆、黄瓜

动+名组合:盖菜、浮草

(动+名)+名组合:爬山虎、含羞草、牵牛花、爬藤榕

数量+名组合:三叶草、三色堇、一串红、五叶莓

名+形+名组合:西红柿、藏红花

形+名+名:金鱼草、黄花菜

在偏正型植物名词中数量最多的是“名+名”(包括“名+名+名”)组合,“名+名”组合中有一种“种语素+属语素”组合颇为能产,其属语素往往为“草、树、花、瓜”,从而构成“某草、某树、某花、某瓜”。

附加式合成词是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词缀在词根前的叫前缀,在词根后的叫后缀[1]。汉语植物名词附加式合成词的构词方式既有前加式(前缀+词根)又有后加式(词根+后缀)。前缀一般为“胡、洋、番、小、大”如“胡桃、胡豆、洋芋、洋白菜、番茄、番石榴、小麦、大麦、小白菜、大白菜”等;后缀一般为“子、儿、头”如“椰子、李子、梨子、栗子、杏子、豆芽儿、芋头”等。

汉语植物名词的构造体现了中华民族依形归类的思维方式,崇尚统一,避免无章可循,遵守既定的规则和制度,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的高尚文化品德。遵从植物原本的特征,以汉字的形式进行描绘,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内涵,顺应自然的发展,使自然的客观事物和人类的思维律动“合一”。

二、英语植物名词的构词方式

英语单词的构词方式大致分为七种,即词根构词、复合、派生、转化、缩略、逆生和拟声[3]。英语植物名词的构词方式主要是词根构词、复合和派生三种。

第一类为词根词。英语是采用不同的音素组合而构成的拼音文字,这些文字和拼音之间没有联系,很难从形式上将这些词语的意义结合起来,这也是英语词根词最大的特点,同时也是英语植物名词最显著的特点。例如:rose玫瑰、apple苹果、peach桃子、plum李子、pear梨子、nut坚果、fig无花果、bean豆子、apricot杏子、banana香蕉、agrimong龙牙草、antirrhinum金鱼草、orchid兰花、pansy三色堇、peony牡丹等英语植物名词,仅从这些单词的形式上根本无法看出其所表示的意义。

派生词是指由一个词与一个或几个词缀构成的词。这种构词方式与汉语的附加式合成词类似,也分为前加式(前缀+词根)和后加式(词根+后缀)两种类型[3]。英语派生植物名词主要为后加式 (词根+词缀),例如:bayberry杨梅、mulberry桑葚、cherry樱桃、strawberry草莓,这些植物名词中均有“-rry”这个后缀,表示的是与植物有关的名词。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构成的新词即为复合词,英语植物名词中只有一小部分为复合词。其中有一部分英语植物复合词是由“tree|wood树木、flower|blossom花、nut坚果”等这些属语素构成的,例如:pagoda tree槐树、rubber tree橡胶树、kapok tree木棉树、plane tree悬铃树、camphor tree樟树、date tree枣椰树、dogwood茱萸、rosewood紫檀、sandalwood檀香木等都是由“tree|wood树木”构成的与树木有关的植物复合词;plum blossom梅花、peach flower桃花、sunflower向日葵等都是由“flower|blossom花”构成的与花有关的植物复合词;chestnut栗子、walnut胡桃、litchi nut荔枝、areca nut槟榔等都是由“nut坚果”构成的与坚果有关的植物复合词。还有一部分英语植物复合词则是根据植物的外形、颜色、用途、习性特征等,用与之相关联的两个词组合而成的,例如:red bean红豆,果实为红色(red),豆形(bean);eggplant茄子,外形与大的鸡蛋(egg)类似的植物(plant);dandelion蒲公英,该词来自法语,意思是狮子的牙齿(tooth of the lion),由于蒲公英的叶子呈齿状;plat peach蟠桃,形状为扁平状(flat)的桃子(peach);morning glory牵牛花,清晨开放(morning),象征着神圣(glory);coxcomb鸡冠花,形状及颜色像鸡冠(coxcomb)。

通过中英语言植物名词各自的构词方式,可以看出中英语言植物名词构词方式存在共同点。汉语偏正型合成植物词中,有一种“名+名”(包括“名+名+名”)组合即“种语素+属语素”的形式,往往构成“某树、某花、某菜、某瓜”等植物词,在英语中也存在类似的构词方式,英语复合植物名词中有一部分是由 “tree|wood树木、flower|blossom花、nut坚果”等这些属语素构成的英语植物名词。此外,汉语和英语中均有词根和词缀构成的植物名词。但不得不承认,差异远远大于相似,恰巧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才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特性与不可复制性,如何充分调动中国文化特质、展现文化个性是中国文化有效对外传播的关键。

三、以汉英植物名词构词方式对比为窗口,提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建议

(一)以汉英植物名词构词方式对比为平台,搭建文化认同的桥梁。

民族、语言、思维和文化,四者关系密切。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体现着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这种差异则会表现为不同的民族文化。纵观中英语言植物名词的构词方式,英语以词根词为主而汉语以偏正型复合词为主,两者有很大差异。映射出中华民族善于分类,将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进行归类,有直观的形象思维,尽管有一部分英语植物名词是由属语素构成的,但毕竟在整个英语植物名词系统中占的比重很小。相比较之下,英语为表音文字,“不是对自然现象的模拟,而是抽去了具体的形象,与其传递的信息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4]。西方民族在构词时更强调事物的差异性和抽象性,即使是同一类别的植物从其形式上看不出处相似之处。例如:“daisy雏菊、costmary艾菊、feverfew小白菊、marigold万寿菊、coreopsis金鸡菊、gown春白菊”等同属于菊花这一种别,在汉语中通过“菊”字就能将其归为一类,而在英语中却没有这个特点,更倾向于求异性,每个词从形态上看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些都证明了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的人们在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正是由于这种文化差异才会造成对外传播障碍。通过对比的手段,以及差异对比分析可以让西方民族对汉语产生兴趣,了解汉语的魅力,进而理解根植于汉语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化解对外传播障碍。通过解读中西植物名词构词差异为渠道,充分挖掘中华文化的魅力,落脚点在于求得他国文化上的认同,架起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

(二)以汉英植物名词构词方式对比为舞台,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外交常以教授语言为手段,通过语言的推广,进行文化传播,将价值观和行为取向等传播至其他国家,达到国家间的和谐相处与共同繁荣。从2004年开始,孔子学院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建立,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因此,大力发展孔子学院的国际优势,在孔子学院开设有关中西语言与文化对比的课程,把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将中英语言植物名词对比可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互动讲解,突出中国文化特质,展现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外国人在思考中、趣味中理解中国文化、民族差异,在交流和使用中更准确、更地道地使用汉语,逐渐在交流的过程中自觉养成汉语思维习惯,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中国文化,理解文化差异,体会文化魅力和认同中国文化。

另外,可以借助中英语言植物名词的构词特色,将中国文化在国内“走出去”。以植物名词为例,研发系列艺术作品,突出汉语的植物名词构词特色,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歌曲,艺术品、纪念品等,在文化景观区进行销售。抓住海外游客和留学生这一较大的海外消费人群,采取艺术品与旅游、文化节联姻的方式,推动旅游、设计、节庆会展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多角度、多渠道进行特色宣传。诚邀海外共同合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造和利用各种机会在国内展示中华汉字文化,使中华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就能传播出去。

四、结语

中英植物名词作为庞大词汇系统中的一小部分,却深刻体现出中英两个民族各自具有的特色文化面貌、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等特征,虽然中英语言植物名词存在相似性,但更多的是差异性。把差异性转化为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作为对外文化传播的利器,不仅能消除文化传播障碍,而且能赢得文化认同,进而提高文化竞争力,取得话语权,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条可行的路径。

[1]黄伯荣,廖东序.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5.

[2]谭宏姣.汉语植物音译外来词释名与望文生义初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6):47-49.

[3]汪榕培,李东.实用英语词汇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8.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8-99.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WHCY2014B14)。

猜你喜欢
构词词根走出去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二十三)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4:50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二十二)
英语世界(2023年10期)2023-11-17 09:19:18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十八)
英语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9:38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九)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48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外语学刊(2021年1期)2021-11-04 08:08:24
认知视野下“好”、“坏”构词的对称性研究
华中学术(2017年1期)2018-01-03 07:25:01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长江学术(2016年3期)2016-08-23 01:29:30
构词派生:语义关系与句法结构
外语学刊(2011年4期)2011-01-22 05: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