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的内涵
——雪莱《西风颂》中“西风”的含义辨析

2015-03-20 20:20:16颜美娟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雪莱西风东风

颜美娟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西风”的内涵
——雪莱《西风颂》中“西风”的含义辨析

颜美娟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不少学者在英汉对比研究中常常会引用《西风颂》,然而却出现了“《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或温暖西风的讴歌”的误用。通过对诗歌的中心意象以及三种突出的修辞手法即象征、引喻和拟人进行细读以实现对“西风”多层意蕴的探求,并结合中、英视域下东、西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充实了论点,得出《西风颂》不是讴歌传统英国人心中温暖和煦的春风——雪莱的“西风”不仅仅是自然界中一股强有力的气流,亦代表了一种变革的斗争精神,还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界生死循环往复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三者相互交融、互为表里,贯穿于全诗始终。

西风颂;西风;意象;修辞手法;东风

提起波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人们常常会联想起这位19世纪上半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那首著名的抒情诗歌《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雪莱的《西风颂》风靡世界,“在中国更是享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即使在文革期间全面禁西的环境下,《西风颂》仍然具有能够公开吟诵的特权”。[1]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传诵至今,形成一种超文学的思想力量”。[2]岁月的打磨和历史的沉淀,见证了这位诗人的伟大与崇高,其扛鼎之作《西风颂》脍炙人口,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笔者发现,在英汉对比研究中,有些学者在分析地域文化差异时常引用雪莱的《西风颂》,把英国的西风与中国的东风(春风)作对比。例如,宋小凤认为,“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处西半球,西风带来了春的讯息,英国人喜欢用西风表示美好的事物。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在中国,人们喜欢用春风来表示美好的事物,如‘春风得意’、‘春风满面’。”[3]无独有偶,彭鹏从《西风颂》中看到地域不同所造成的中英文化差异。他指出,“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位置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适宜的。”[4]为说明这个观点,他特地引用雪莱的《西风颂》,点明“《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4]

那么,《西风颂》真的是对春的赞歌吗?诗中的“西风”真的是春的使者——温暖而又和煦的吗?倘若不是,那“西风”在雪莱笔下的真实内涵是什么?鉴于此,本文将对《西风颂》的中心意象——西风进行重新审视,并从诗中三种突出的修辞手法——象征、引喻和拟人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以实现对西风深层意蕴的探求和实证,以期对西风内涵的解读得到比较全面而科学的研究成果。

一、《西风颂》中“西风”的意象解读

“诗的鉴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的初步感知;意象的显现;深层意蕴的探求”。[6]P61-63意象的显现,在解读诗歌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叶圣陶先生提出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6]那么,何为意象?

(一)意象的含义

袁行霈先生指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为此,袁老以“梅”为例,谈到“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7]P54

此外,何红斌在分析《西风颂》文本特征时提醒读者“应注意诗作本文与读者的关系,即诗作本文所传达的语义对读者的引导与制约。诗歌语义的特点是读者接受的基础。”[8]

那么《西风颂》中“西风”这一意象究竟有何特性?它将引导读者接受怎样的“西风”形象呢?

(二)《西风颂》中“西风”意象的特性

第一节,雪莱在开篇即以“wild West Wind”直呼西风,引出了枯叶(the leaves dead)这一意象,并动用各种色彩(yellow,and black,and pale,and hectic red)突出量之众多,却如染上瘟疫般(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不敌西风的横扫。西风扫除埋葬枯叶的同时,也把希望的火种(the winged seeds)像尸体(corpse)般埋藏在坟墓(grave)里,为青色的东风妹妹(thine azure sister)做好准备,在春天孕育一个遍野嫩色、处处香飘的新世界。在这一诗节里,枯叶、尸体、坟墓和长着翅膀的种子等意象的塑造烘托了西风的出场,为全诗奠定了西风作为颓旧事物的清道人、掘墓者以及新生力量的孕育者、催化剂双重身份的基调。在西风的身上,体现着“破坏者”和“保护者”的对立和平衡之美,昭示了诗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生死循环往复的思考和领悟。

第二节,诗人的视线从陆地转向苍穹(the steep sky),西风吹动形成的气流(stream)在天空引起了骚动,只见乱云飞坠(loose clouds),惊扰了雨电之神(rain and lightning)和凶恶的酒神女祭司(fierce Maenad)。西风唱着挽歌(dirge)送别残年,天空宛如圆形的大墓(the dome of a vast sepulchre),罩住了混沌的云雾(vapours)一片,却挡不住电火(fire)和冰雹(hail)的突破,更有黑雨(black rain)倾盆而下。本节中,雪莱以虚实结合的笔法,描绘了流云、枯叶、头发等意象在西风的强大作用力下交织缠绕在一起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西风在空中激荡,预示了一场大的变革——暴风雨的来临,其凛凛威风呼之欲出,彰显了神勇彪悍的自然之威。

第三节,势如破竹的西风自然也不肯放过沉睡在宁静夏日梦中的蓝色地中海(blue Mediterranean)。西风的来临,让地中海乃至大西洋(the Atlantic)都为之惊骇。只见海水劈成两半(cleave themselves into chasms)为西风开道,而海底的琼枝玉树(sea-blooms and the oozy woods)一听西风的怒号也闻声变色,战栗、畏缩。本节中诗人将西风来临之前地中海清澈的碧水(crystalline streams),长满了花朵苔藓(all overgrown with azure moss and flowers)的旧宫殿楼台(old palaces and towers)以及平静的大西洋深底那想象中的琼枝玉树的安然惬意在西风到来之后的花容失色、胆战心惊(The sapless foliage of the ocean,know//Thy voice, and suddenly grow gray with fear,/And tremble and despoil themselves)做了鲜明的对比。西风的到来,打破了这种长久的沉闷,带来了生气和改变。

描述了西风在陆、海、空三界的无比神威之后,诗人的笔调由物及人,从作为“天之骄子”的人的心理活动切入,从侧面进一步凸显了西风威猛的神力,而这神力正是人类所钦羡和向往的。在这一节里,诗人为岁月沉重的铁链(A heavy weight of hours has chained and bowed)所压着的灵魂觉醒了,实现了灵魂和思想上的升华,表达了自己愿意追随西风的步伐随风而舞的心愿。在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脾性:不驯(tameless)、飘逸(swift)和高傲(proud)。“雪莱生性桀骜,向往自由……但雪莱出生在贵族,思想、行动都受到束缚,只有把所有的感情寄托在对西风的讴歌中,而且表现得无比羡慕西风的自由和力量。西风使雪莱压抑的心灵得到了解脱和慰藉,同时西风强大的力量也是他对革命的希望”。[9]

诗人追随西风脚步的心愿在第五节变得更加浓烈,诗人愿做西风的竖琴(lyre),为西风的狂飙曲添上深层的回响(the tumult of thy mighty harmonies),而“给我你迅猛的劲头!豪迈的精灵,化成我吧,借你的锋芒”(Be thou,Spirit fierce,/My spirit!Be thou me,impetu-ous one!)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愿与西风融为一体的斗志和决心。扫走落叶、激发新生,诗人以诗为符咒,犹如从未灭的炉火中吹出火花,唤醒沉睡的大地,在人群中散布预言——冬天必将离去,春天即将到来(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verse/Like withere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And,by the incantation of this verse,/Scatter,as from an unextinguished hearth/Ashes and sparks,my words among mankind!/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ed earth/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诗人最后的总结与篇首西风摧毁旧世界、扶持新事物的形象遥相呼应,其意蕴隽永丰富,耐人寻味。

《西风颂》在内容上通过众多意象的塑造,突出了“西风”这一气势磅礴、狂野不羁的中心意象,讴歌“西风”扫除旧事物、催生新事物的伟大力量。全诗不仅在内容上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连贯成篇,从结构上看,《西风颂》共分为五节,每节由一首十四行五音步诗组成,“每一节的前十二行都采用了aba bcb cdc ded这种三行一旋回的押韵方式,在循环中将诗歌推向高潮。环环相扣的跨行押韵既保持了全诗结构的完整和严谨,又抒发了诗人激昂的革命热情”,而最后一小节的双偶句“对前12行进行总结和升华,将诗人的情感在第13行和14行的双偶句中推向高潮”。[10]

“诗歌的鉴赏,对语言的感知仅是开端,就是意象的显现也只是个中介,只有通过对意象的再体验、再思考,进一步捕捉到诗歌的深层内涵,无穷尽地体味诗歌的内在生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6]下面,本文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西风这一意象进行“再体验、再思考”,以捕捉雪莱笔下“西风”独特的内涵意蕴。

二、修辞手法

(一)象征(symbolism)

“象征的使用是浪漫主义诗歌尤其是雪莱等诗人诗歌的典型特征之一,这种诗意象征的使用源自这样一种世界观:事物都承载着超越自身物理特性的意义,正如雪莱所说:‘我总是在我所看到的事物中寻找超越其现状的某种相似性’”。[11]雪莱在该诗序言中写道,“该诗创作于佛罗伦萨附近环绕着亚诺河的树林中,每年夏秋该地区都受由阿尔卑斯山地区从西面吹来的风所控制,这股西风标志着夏的结束、秋冬的开始”。[1]的确,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来看,“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地区,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主要是北大西洋暖流)……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12]在地理位置上,意大利处于西风带,因此西风的到来事实上仅仅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自然现象。然而在雪莱眼中,他在秋日午后林中漫步时所邂逅的这场西风是极有象征寓意的狂风大作和电闪雷鸣,倾盆的暴雨夹杂着冰雹,大自然的威力给予诗人以极大的触动,回想起陷入水深火热的祖国和自己被迫携妻儿背井离乡、儿女客死异地的国仇家恨,他写下了这千古名篇,既是对西风荡涤大地、摧枯拉朽的深情礼赞,更是诗人借此强有力的艺术形象抒发内心愤慨、坚定变革信念、并对未来怀抱希望等的强烈情感流露。“与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一样,雪莱将自己的文字变成可以抵挡百万大军的利剑……在他的作品当中随处可以看到对于革命的激烈之词”。[13]落叶、长空、海水在西风的作用力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象征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洲社会的风起云涌、万象丛生,而“坟墓”、“挽歌”“大墓”象征着旧世界的毁灭,“长翅的种子”、“未灭炉火里吹出的火花”则象征着新生力量。可以说,正是“象征手法使西风这一意象更加饱满而意蕴深刻”。[14]雪莱笔下的西风,表面上是对欧洲南部一种自然现象的讴歌,但联系雪莱的生平认真考究,仔细研读回味其所用意象的象征寓意后,不难发现《西风颂》实际上是一首斗志昂扬的革命之歌,它呼吁革命、向往新生且满怀希望,而西风“桀骜、坚强、乐观的精神将转化为人们的革命精神、政治精神,使之能够看到美好幸福的前景,并为之奋斗不息”。[14]

(二)引喻(allusion)

引喻是《西风颂》的另一显著艺术特色。根据何红斌的研究,雪莱化用了许多圣经典故来设喻,“这些比喻蕴含着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丰富内容。喻意的丰富性更增添了诗歌语义的扩散功能。在第一诗节里,雪莱巧妙运用了圣经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来设喻。越冬的种子被他比作‘...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 Each like a corpse within its grave)(墓中的死尸,冰冷、深藏、低贱)。然而待到春天却‘Driving sweet buds like flocks to feed in air...fill...with living hues and odours plain and hill(唤出新芽,象羊群一样,觅食空中,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seeds'(种子)在西方读者中很自然联想到耶稣基督的死亡与复活;而‘flocks to feed'(觅食的羊群)不仅使人联想起以牧人(shepherd)形象出现的耶稣基督这一献身救世原型,也使人联想起春意盎然的牧歌田园。”[8]张武和徐雯雯在解读雪莱的基督情怀时也阐述了类似的观点,称把“种子”比作“坟墓中的尸体”“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圣经中一个个从坟墓中复活的场景”[15],而牧羊人驱赶羊群觅食的比喻也是“意味深长,因为众所周知,牧羊人和羊的关系在圣经中……指涉神与人的关系”。[15]雪莱采用“种子”、“羊群”等意象,其背后隐含的圣经故事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向读者传递了雪莱对自然界生死轮回以及在死亡中孕育生命的思考、希冀与勇气。

此外,在西风颂第二节,雪莱写道:

“Of some fierce Maenad,even from the dim verge

Of the horizon to the zenith's height,

The locks of the approaching storm.Thou dirge”

文中的“Maenad用的是典故,是指希腊神话中酒神的女祭司,她因酒而狂,常作披头散发状。这里的比喻生动地描述了西风的猛烈气势,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16]“在希腊神话的影响下,英语语言特别是诗歌语言中,不可避免地采用了大量的典故,使诗歌本身更丰富、更灵活。古希腊神话体现了对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追求,把理想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通过神话展示浪漫主义所向往的美好世界”。[18]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杰出代表的雪莱深受希腊神话的影响,“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促使他不断修正神话材料来满足自己的目的,加强作品的呼吁力以推动当时革命者的士气”。[17]雪莱为读者在脑海中描绘了一幅雷电交加、暴雨倾盆的画面。而在这幅图中,西风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风充当了促使人类和自然世界发生变革的复兴动力”。[17]

(三)拟人(personification)

《西风颂》中,雪莱用拟人的手法将雷电人格化,把它们说成是天使(angels of rain and lightning),把西风到来时天上翻滚的云彩形象化为酒神女祭司的头发,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国神话故事中天庭里叱咤风云的雷公电母,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西风那不畏强权、敢于挑战权威的魄力与英勇在雪莱的笔下呼之欲出。

在开篇,雪莱以“wild West Wind,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直呼西风,仿佛西风就是一个富有灵性的生命体,使自然界普通的秋风活了起来。其中“wild West Wind”“连续运用了半元音/w/,如泣如诉,好像西风呼啸而来,又好像在为旧世界唱一首挽歌,营造了西风呼啸、肃杀庄严的氛围,不仅在音韵上饱满优美,而且进一步衬托出西风的强劲态势和强大的破坏力量”。[10]雪莱的拟人手法赋予西风以灵动的生命气息,使得读者耳边彷佛响起了萧瑟秋风的呼啸,感受到西风那狂野不羁、自由强劲的生命力的冲击。不仅如此,诗人还特别提到它那蔚蓝色的姐妹(thine azure sister),即“冬末、春天即将到来的从蔚蓝色的地中海上吹来的西风”。[18]而著名学者王佐良把它翻译成“青色的东风妹妹”,洋溢着生机与朝气,充满了活力与青春之美。可是,为什么把它译作“东风”?下面,本文将从中、英文化视域下东风与西风的内涵差异角度切入对此予以解读。

三、东风与西风

熟悉中国古典文化的人通常会有这种感觉,提起东风,人们的喜爱之情往往溢于言表,有古诗为证:“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提到西风时,英国人往往歌颂西风的温暖、湿润和舒适的特性,例如英国谚语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一点轩治峰在论文《英汉文化中的东风和西风内涵比较与争辩中》已做了详细的论证和阐述。他指出,“就地理位置而言,英国是西临大西洋,东面欧洲大陆。而中国西面高山,东临大海。从整体上来说,英国的西风温暖湿润,东风干燥寒冷,而中国的西风寓意着干燥、无雨,而东风则意味着湿润、多雨。”[19]在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后,他得出了一个关于英国的东风和西风与中国的东风和西风并非完全对立的论点,令笔者颇有启发,即“从严格意义上讲,英国的西风对人心理的影响相当于中国的东南风。”[19]因此,把诗中“thine azure sister”(为沉睡的大地吹响银号、促使蓓蕾遍野绽放、香飘四溢的姐妹)译作“青色的东风妹妹”,在中国读者这一受众群体中具有亲切感,十分贴切传神,容易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此外,“根据河图洛书,古人常把四季(春、夏、秋、冬)和五声(角、徵、宫、商、羽)及五方(东、南、中、西、北)以及五行(木、火、土、金、水)相配。春五行中为木,方位中为东,五音中为角……秋在五行中为金,方位中为西,五音中为商……所以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就经常出现写到某个季节时,连带写到和这个季节相对应的音名方位,甚至直接用后者来指代的情况。与春相对应的是‘木’、‘东’、‘角’,与秋相对应的是‘商’、‘西’、‘金’。因此,我们有时称春风为东风,称秋风为西风,称秋天为‘金秋’。”[19]正如轩治峰分析的那样,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所谓的东风、西风实际上指代的就是春风和秋风。从这个角度理解,在中国文化里,很多时候东风、西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从东方或西方吹来的风,而是成了春风和秋风的代名词。那么在西方文化世界中举足轻重的雪莱笔下的“西风”呢?《西风颂》中的“西风”“并非象征英国春天的和煦温暖的西风,而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秋风”、“雪莱《西风颂》歌唱的西风不是有些人说的‘春风’,而是‘狂暴的秋风’”等论述也进一步支撑和充实了笔者在前文试图解答的《西风颂》中“西风”的内涵。[19]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西风颂》文本语言的逐步感知,对诗中众多意象尤其是“西风”这一中心意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西风颂》中的“西风”是诗人对意大利佛罗伦萨阿诺河畔林中狂野秋风荡涤大地、摧枯拉朽等自然力量的礼赞,证明了“雪莱的《西风颂》是对春的讴歌或对温暖西风的讴歌”等有关论述的有失偏颇之处。此外,本文亦着眼于《西风颂》中象征、引喻和拟人这三种突出的修辞手法进行探讨,并结合中、英文化对东、西风所赋予的含义对论点进行进一步充实,完成对“西风”深层意蕴的探求,揭示出“西风”这一意象所赋有的多层次内涵,即《西风颂》中的“西风”除了是雪莱对欧洲南部一股强有力气流的自然现象的讴歌,更是对其所象征的清除腐朽落后、埋葬旧世界和鼓舞新生、创造美好未来的革命力量的深情颂扬,此外,还应包括诗人对自然界中生死循环往复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三者相互交融、互为表里,贯穿于全诗始终。

[1]张喆.旧话重提:《西风颂》还是《东风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28-33.

[2]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宋小凤.英汉习语的差异及其翻译[J].甘肃教育,2002(11):28-29.

[4]彭鹏.试析诗歌《西风颂》中看到的中英跨文化差异与交流[EB/OL].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10060094.1/, 2014-11-6.

[6]袁行霈.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何红斌.此境幽难说:《西风颂》文本特征分析[J].零陵师专学报,1997(1):95-97.

[9]罗建忠.《西风颂》的英国浪漫主义探究[J].名作欣赏,2012(21):137-138.

[10]赵丽娟,龙悦.音、形、意的完美统一:析《西风颂》中的音韵格律[J].邯郸学院学报,2014(1):99-102.

[11]王晓娟,王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西风颂》的象征手法浅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5-107.

[12]袁孝亭.地理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2.

[13]李世荣.论世界现代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以雪莱《西风颂》为考察对象[J].求索,2012(9):184-186.

[14]姜春兰.试论雪莱《西风颂》对象征手法的运用[J].名作欣赏,2012(24):124-126.

[15]张武,徐雯雯.《西风颂》中雪莱的基督情怀探析[J].龙岩学院学报,2012(1):97-101.

[16]罗莉.经典重读:雪莱《西风颂》赏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1(9):54-55.

[17]张婕妤,王欣欣,柴伟.浅析雪莱《西风颂》中的自然意象和神话典故[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9):109-110.

[18]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8-81.

[19]轩治峰.英汉文化中的东风和西风内涵比较与争辩[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78-80.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West Wind——An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West Wind”in Shelley's Ode to the West Wind

YAN Meiju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7)

Ode to the West Wind is frequently quoted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However,statements like“Ode to the West Wind is an ode to the spring or the warm west wind”and viewpoints to that effect are arguab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entral image,i.e.the west wind,and decodes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west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hetorical devices.In addition, different connotations of the west wind and the east win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are added in this paper,attempting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west wind.This paper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west wind is not merely portrayed as the powerful air stream in nature,nor does it just a sort of revolutionary fighting spirit,but also the poet’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ver birth and death,all rolled into one.

Ode to the West Wind;west wind;imagery;rhetorical devices;east wind

I561.072

A

1674-2109(2015)05-0047-06

2014-11-20

颜美娟(1990-),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国诗歌。

猜你喜欢
雪莱西风东风
东风Honda全新XR-V
汽车观察(2022年12期)2023-01-17 02:20:58
古道西风(水彩)
等闲识得东风面
女报(2021年4期)2021-05-06 13:40:38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秋渐浓,分付西风此夜凉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46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飞魔幻A(2019年3期)2019-06-12 09:22:35
关于东风四号要不要取消的一场争论
太空探索(2016年8期)2016-07-10 09:21:58
一诺30年
名言名句
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