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萍
(中国农业博物馆社教部,北京 100026)
澳门渔业信仰与神像雕刻业的兴衰
李建萍
(中国农业博物馆社教部,北京 100026)
渔业是澳门最古老的经济作业,早期的澳门人以捕鱼为生。由于海上作业风险大,渔民唯寄托神灵予以庇护和保佑。海神崇拜是澳门最原始的信仰习俗,渔民在船上重要位置安放神牌和神像,以保佑他们海上平安。供奉神像是渔民的生活中心和精神寄托,也催生了澳门木雕神像业的兴盛。木雕神像的市场需求,促使神像雕刻工艺日臻成熟。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澳门渔业的逐渐衰落,不少渔民被迫卖掉渔船上岸谋生,神像雕刻业日趋式微,不少神像店经营出现困难而相继结业的局面。
渔业信仰;海神崇拜;神像雕刻业;渔业兴衰
澳门从前是个小渔村,因其盛产蚝(即牡蛎),故称其为蚝镜。清代称其为濠镜或濠镜澳。清乾隆年间出版的《澳门纪略》中说:“濠镜之名,著于《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由于澳门土语称泊口为“澳”,即海湾可停船的地方,所以称“澳门”。
渔业是澳门最古老的经济作业,早在三、四百年前就有渔民出海捕鱼。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在长期的海上生产活动中练就了“有打锉而知鱼者,有尝水味而知鱼者,有听水声或鱼鸣而知鱼者,有察天气或水流而知鱼者”的捕鱼技术,并世代相传。渔民世代生活在船上,大部分是疍民,自称“水上人”。他们往往数艘或数十艘渔船结伴作业,聚集停泊,自成水上一村,其生活方式独具一格,宗教信仰亦与陆地居民有所差异。
澳门民间最原始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对海神的崇拜。1977年,考古学家在澳门路环的黑沙海滩发掘出一件彩绘浪花圆足盘。考古学家称,这是大湾式彩陶盘,属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黑沙地二期(公元前4500-公元前3500年)。与澳门邻近地区如深圳小梅沙、珠海后海湾、香港舂坎湾等地的同类型的出土器物类似,证明当时澳门地区的原始居民与深圳、珠海一带的先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这件圆足盘的水波彩的浪花纹,显示其与源自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有着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由此可以证明四、五千年前源自中原的文化,包括原始宗教信仰的文化,已辗转传播至珠江流域,为沿海先民所接受。黑沙彩绘圆足盘上面的刻画符号,可能象征了史前黑沙人对大海之神的敬仰。
旧时,澳门渔民信仰的神祗众多,信奉多神崇拜。由于海上作业风险大,渔民唯寄托神灵予以庇护和保佑。在拖船因遇风平安酬天醮榜文云:“信等江湖泛宅,网罟营生,驾一叶之扁舟,直逾南海,破千寻之巨浪,幸借东风,讵料逢日逢某某之辰,渡过某某之海,天愁地惨,风捲云飞,伙伴仓惶,向虚空而吁,恳帆樯字稳,荷神圣以扶持……。”榜文表达了渔家对神灵的依赖及崇敬。渔民尤其笃信妈祖、菩萨、关帝等神祗,每逢出海均要敬祭海神。海神崇拜是澳门渔民最传统的信仰习俗,每当新春开航、岁晚休航、满载返航或遇风险平安回航,渔民都礼请道士上船,举行道场以酬谢神恩。
妈祖是澳门渔民所崇拜的海神之一。澳门渔民将妈祖,也称“娘妈”、“天后”。澳门的英文名字“MACAU”,是粤语“妈阁”的音译。“妈阁”,就是澳门的妈祖庙。妈阁庙是供奉娘妈的庙宇,一年四季香火不断。1751年《澳门纪略》记载了妈祖于明朝来到澳门的故事。其一,闽人乘船来澳,一圣母化身的老岖登船随行,竟能使航船疾行数千里,一夜之间神速抵澳,刚登濠镜澳的娘妈角,老姐登岸隐去,云头显露妈祖,老岖被认为是妈祖的化身。其二,闽商乘帆船运货来澳门,抵娘妈角海面,遇飓风突袭,异常危殆之际,忽见妈祖显现山巅(今日之妈阁山),顿时风平浪静,一舟遂安。闽商神采飞扬,欢呼妈祖女神来到镜澳。据说有一次渔民在海上捕鱼,遇上狂风雷暴,最后由娘妈平息了风暴,使人们脱离了危险。因此,渔民们就在他们上岸的地方兴建了妈阁庙来供奉这位备受敬仰的神祗。
澳门人对妈祖极其崇拜,渔民的每条船上都要供奉天后,随船供祭保佑平安。澳门渔民每年首航日也是通过占卜由神明决定的。渔民十分看重渔船首次出海日和渔汛期的首航日,认为这是关系到一年渔业生产丰歉、渔船平安的大事。渔民出海或者返港经过妈祖港,习惯上焚烧纸钱、元宝并燃放鞭炮,祈求妈祖保佑出海平安或感谢妈祖保佑使其能平安归来;撒网捕鱼之前,往往也要拜祭妈祖,祈求捕到尽可能多的鱼;遇到风大浪高时,常呼号妈祖保佑……。请神棍(喃呒先生)祀神建醮,祈求神明保佑,尤其奉祀妈阁庙中的妈祖(天后),祀为渔船航行的保护神。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那一天,要到天后庙烧香焚纸,顶礼膜拜,占卜问卦,预卜下次讨海的吉凶。
妈祖信仰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信仰,澳门渔民信奉的海上保护神不不止一位,但妈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妈祖信仰在澳门十分兴盛,澳门第一座妈祖崇拜的天妃庙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位于澳门半岛南端今妈阁庙处,由当时在澳门做生意的闽籍商人修建。现澳门供奉妈祖的庙宇有30多座,以妈祖为主神的有妈祖阁、莲峰庙、天后古庙、凼仔天后宫、关帝天后庙、路环天后庙等。
在渔区社会,民间的道教信仰还包括对海神朱大仙、三婆神、水上仙姑、悦城龙母的信仰。渔民们认为海神能保佑他们不受海盗的侵害,保护地方安宁。
朱大仙是澳门地区水上人所信奉的一位海神,以保护水上人不被海贼伤害见称。祭奠朱大仙的仪式称为打蘸,渔民们在船上举行庆祝仪式,活动要持续三天。到时候所有的渔船并排连接起来,船杆上插起许多写有“一帆风顺”字样的三角彩旗,随风飘展,熠熠生辉。主船要排在最外面,甲板上放置一个大铁盆,为朱大仙烧衣。祭祀仪式只限渔民参加,外人无从知晓,气氛神秘,具浓厚宗教礼仪祭祀色彩。朱大仙没有固定的神诞日,需每年由占卜的结果决定。朱大仙的信仰,至今仍存在于澳门部分水上人之间。
三婆神,也是一位海神。据《杂记》记载,谓“三婆神者,船人所信奉也。相传神出自惠州,能降灵附人身,盲休咎。神降时,左右跳步,语喃喃,自以铁贯两颊,无血。咸丰四年(1854年)秋,神降附男友,言贼将败,人心藉以自固,我军屡胜……。”三婆神为船人所信奉的海神,能助剿击退海贼,保护地方安宁。清俞樾《茶香室四钞》卷20曾引许联升《粤屑》的记载指出,三婆(或称三婆婆)乃天后的第三姊,“同修炼成仙”,神诞在三月二十二日。从这些文字记载来看,对三婆神的信仰,还有相当浓厚的巫术色彩。据记载,1845年氹仔岛上原有一座三婆庙供奉三婆神,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的《重修三婆庙碑记》、同治三年(1864年)的《氹仔三婆庙碑》,另外还有六块年代可能更早的残碑,上面的碑文都显示,澳门对三婆神的信仰是从广东惠州传过来的。
在澳门民间,信奉的海神还有洪圣爷、水上仙姑和悦城龙母等。
受中原文化影响,澳门渔业信仰的诸神还有关帝、北帝、谭公、洪圣公、康公真君、包公、药王、痘母、吕祖、哪吒、女娲、鲁班等,这些中原地区尊奉的诸神随着历史上人口的不断南迁,先传入岭南,再由岭南传入澳门。
北帝,全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为统理北方、统领所有水族(故兼水神)之道教民间神祇。澳门北帝古庙位于氹仔旧城区,是澳门最早出现的庙宇。从前的氹仔岛以渔民为主,故对渔获最为关心,因此经常祭祀北帝并在当地建立北帝庙。氹仔渔民所供奉的北帝,保渔民安居乐业。北帝古庙供奉北帝外,同时祭拜华光、金花、关帝、财帛星君及鲁班等神祀。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蜀国大将。民间称为“关帝”、“关圣帝”。澳门崇尚关帝的信徒众多,几乎每家商号都供奉一座关帝像镇宅;建有多座关帝庙,例如叁街会馆处的关帝庙、氹仔卓家村关帝庙等。氹仔岛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建有关帝天后古庙。“关圣帝君”信仰涉及各行各业和海内外,世界各地华人集中经商场所各商铺几乎都供奉关帝神像,谓之“忠义财神”。在澳门,“关圣帝君”在民间信仰中的神灵地位也较高。
谭公,原名谭峭,是元朝时的广东归善人。《仓建谭公倦圣庙碑记》载:“谭公原籍广东惠州,自幼即赋异,能知未来,治病如神。……农历四月初八谭公诞,本庙香火甚盛”。他在十二岁“得道”,尊为“海神”,被视为澳门渔民保护神。谭公常为渔民预测天气,疗伤治病,代表海上安全之神,深受沿海居民的膜拜。澳门谭公庙建于清同治年间,距今已有百年,是路环香火最盛的庙宇。在农历四月初八谭公诞这一天,鱼行要举行“醉龙醒狮大会”,下环区渔民互助会和其它渔业工会也会参与举办,是本澳渔民团结欢庆的盛会。
佛教所供奉的神祇,有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以善神的面目出现,成为渔民祟拜的早期佛教偶像。观音信仰在澳门民间亦颇流行,氹仔有观音岩、观音堂,路环有观音庙、观音古庙,澳门有观音古庙等。在澳门,每个节日都有人庆祝,尤其是妇女成群结队地前往各观音堂烧香膜拜、祈求平安和好运;一些人家还在家中供奉观音偶像。农历正月廿六,被定为观音“开金库日”,成群结队的信徒都到观音堂进香,不论老幼都向观音求签问卜,期求财运亨通。六月十九日是观音的诞辰,女信徒们更是虔诚膜拜,木鱼黄卷,祈望“送子观音”的眷顾,早赐贵子,以巩固和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祖先崇拜,来源于氏族社会对祖先灵魂的崇拜。海上渔民受陆地居民信仰影响,也同样信奉自己的祖先,渔民在渔船上随船供祭祖先。在渔民看来,祖先神灵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渔民对祖灵十分崇信,认为祖先灵魂具有神秘的力量,既可以福荫后人,也可以降祸于子孙。
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澳门渔民大多数没有陆上居所,渔船既是他们出海捕鱼的谋生工具,又是他们回港后栖身的居所。因此,渔民自然而然地在他们的居所——渔船上拜祭祖先。在重要的节日和祖先的祭日,渔民都要举行祭祀活动,追思缅怀祖先,籍以得到祖先的护佑。
渔民非常重视神诞日的祭祀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廿三的娘妈诞,谓之“迎三月廿三”,澳门民众,都会举行庆祝活动。每到诞期,尤其是渔民和水上居民的每条船上,都要供奉天后。家家户户都要摆香案、供祭品、烧纸钱,进行祭拜。前往天后庙殿祭拜的人络绎不绝,有的人甚至还远到莆田湄洲岛的妈祖庙朝拜。天后诞期间,澳门妈阁庙前要搭棚上演神功戏,既酬神,又娱人,异常热闹。神功戏演了100多年,从没有间断过。
农历三月初三北帝宝诞正日,澳门凼仔坊众都会在凼仔北帝庙前举行祭祀活动。每年的北帝诞,在庙外的空地都会搭上戏棚演神功戏,又有烧香、酬神等贺诞活动。庙前更设有许愿架,让善信民众将心愿挂于架上,祈求北帝护佑。庙前一连数晚,热闹非常。
澳门民间传关帝的诞期有两个,农历五月十三日和六月廿四日。在关帝诞期之日,崇拜者们都要在关帝像前献花烧烛、置放各类贡品。并举行舞狮、舞龙、宴会、体育比赛等各项庆祝活动。
澳门民间庆祝观音诞的日子有多个: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的生日,六月十九日是观音成道之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涅槃日。在澳门,每个节日都有人庆祝,尤其是妇女成群结队地前往各观音堂烧香膜拜,为家人祈求平安和好运。一些人家还在家中供奉观音偶像,可随时向神像膜拜祷告。在佛经或是民间传说中,观世音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有“千处呼声千处应”的能力。
农历四月初八,在澳门既是谭公诞、浴佛节,又是渔业行会的传统节日——澳门渔行“醉龙节”。每到谭公诞,澳门居民尤其是水上居民都要进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醉龙、吃龙船头饭等。到谭公庙去贡香拜仙的人络绎不绝。四月初八日,原是佛教的“释迦佛祖诞”,又称为“浴佛会”。在这一天,佛教的寺庙内要举行“浴佛”活动,是佛教一个重要庆典节日。在浴佛节这一天,渔行人流行“舞醉龙”,醉龙只有头和尾,用坚实木料制成,没有龙身,由两名艺人各执头尾舞动,舞者饮得酩酊大醉,在街头狂冲乱舞,使人忍俊不禁。随后,与会人员出发到各街市及鱼栏区进行庆祝。队伍由醉龙、醒狮领衔,沿途敲锣打鼓,热闹非凡。路环岛街坊四庙慈善会组织各种活动,亦时常礼聘广东、香港粤剧团来澳公演,寓于“做善事,睇好戏”之义。
华光诞,也称五显华光大帝诞,诞期为农历九月廿八日。传说华光是火神,有三只眼,故又称三眼华光。他喜欢玩火,一次因玩火烧了玉帝的九龙墩,玉帝大怒,斥令他每年八月初一由天上下凡。每年八、九月间,澳门各街、巷都要举行打华光仪式,请巫师、和尚诵经,跳神驱鬼,以防火灾。打醮结束那天,居民把易燃的木炭、纸屑等捆成一把放置门口,由巫师、和尚逐家逐户收取,集中于纸船上,投入江海中焚烧,称之为“送火灾船”。诞期,还要进行舞狮、舞龙等一系列庆祝活动。供奉华光神像的莲溪庙则一定举行酬神演戏活动,百余年来从未间断,就是香港沦陷期间,莲溪庙的神功戏仍然在华光诞时演出。由于在华光诞演戏成了惯例,澳门人又把华光火神俗称为“戏神”,受到梨园子弟的尊崇。
鲁班诞,诞期在农历六月十三日,俗称“师傅诞”。工匠木匠皆奉鲁班为祖师(即行业保护神)。在诞期,三行(泥水匠、木工、搭棚工)工人放假一天,白天去鲁班古庙参拜,入夜开怀畅饮,还请一班艺人来唱八音或演木偶戏。其中,最为特别的是一项“吃师傅饭”的传统活动。即当天用大铁锅煮饭,烧炒粉丝、虾米、眉豆等菜,派发给每位会员及其家属。据说,吃了师傅饭的孩子不但能像鲁班师傅那样聪明能干,而且能够加快长大、健康身体。
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相传“财帛星君”是天上的太白星,属于金神,其天职为“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专管天下的金银财帛,因此成为民间众多求财信众供奉的道教神灵。财神信仰是我国古老而又普遍的一种民间信仰。“财帛星君”在澳门民间所信仰诸财神中的地位最高、信众最广。每逢正月初四“财神日”,渔船纷纷驶往妈阁庙前海面,拜祭祖先、天神、水神,船首向着妈阁庙,举行行桨、开航仪式,祈求天后保佑。
金花娘娘,又名痘母、花奶娘。金花娘娘信仰起源于明末清初,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特有的神祇崇拜。广州人称其为“送子娘娘”,是广府人传说中的生育女神。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神语》云:“广州多有金花夫人祠,夫人字金花,少为女巫,不嫁,善能调媚鬼神。其后溺毙湖中,数日不坏,有异香,既有一黄沉女像容颜绝类夫人者浮出,人以为仙,取祀之。祈子往往有验。”金花娘娘是中国民俗神祇中一位保佑妇女平安产子的女神,旧时那些已怀孕的及快分娩的妇女,会专门去诚心祭拜祈求顺产。传说金花娘娘有驱瘟治病之能力,又富有善心,是儿童成长的保护神。相传每当小孩出水痘时,父母带病童在她面前祈福,大多都会痊愈,故名“痘母”。
金花娘娘的神诞日,是农历四月十七日。民间奉祀金花娘娘最隆重的日子是“金花诞”。神诞期间亦有隆重热闹的庙会,称之为“金花会”。据史料记载,“金花会”最盛当是省城广州,澳门和香港亦有过。旧时诞日,广东四乡信徒,必到庙中祭拜。从清晨开始,各乡狮子队接踵而来,争先恐后涌入庙中,善男信女,轮流跪拜。要求生男育女者,祈求生育平安者,最为虔诚。庙堂中挂个大灯笼,四周悬挂者红白两色彩带或花朵,供求子者采摘。求男摘白花,求女摘红花。人们一边参拜,一边祈祷,口中念叨:“祈子金花,多得白花,三年两朵,离离成果。”
历史上,澳门供奉金花娘娘的庙宇有“观音古庙”、“康公庙”等。澳门现存最有气势的是福庆街包公庙内的“金花殿”。
神明崇拜是一种信仰习俗。神像代表神明的形体,供奉于祭祀场所接受信徒的顶礼膜拜。民间在居所设立供祭祀之用的祖先牌位也很常见。然而,过去的渔民多不识字,所以他们多以书写祖先宗氏姓名称号的木雕偶像,代替牌位作崇拜和祭祀。用作祖先祭祀的木雕神像形体的大小高矮代表辈份的高低。
澳门渔民信仰的神像种类繁多,部分与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神祇相同。出海捕鱼往往会遇到无法预知的风险,因此,每条渔船都在船头、驾驶舱等重要位置安放可以保佑平安、化险为夷的神牌和神像。过去,每艘渔船上都会供奉九位大神牌、家神牌和船头牌。九位大神牌前的神像有天后、洪圣、金花、华光、观音、北帝、关帝、陈王、财帛。在神像的排列顺序、座次上也有讲究,如供奉朱大仙,一般放置在大神牌的旁边;家神牌前的为家仙,包括相公牌、企龙虎、单马、骑鹤等;放置在船头牌前的神像为朝江、望海。
澳门木雕神像的兴盛,与澳门渔民宗教信仰有关。神像是渔民的生活中心和精神寄托,因此,民间对神灵极为崇敬。由于饱受海上的风吹日晒,渔民回港时经常要为渔船更换新的神牌神像,由此,促使木雕神像业应运而生。神像是神明的主要标志,神像制作前先举行开斧仪式。即选择吉日良辰,备办供品,上供焚香,祷告神明。木雕师再举“神斧”在木头上轻砍三下或七下,并将写有神明称呼的红布盖住木头待雕。雕毕,必须举行开光仪式,神像方有灵性。所谓“开光”,即在选定好的吉日良辰,设牲礼奉神,揭开神像头部的红布,以刚宰杀的公鸡血点其双眼,象征神像有了生命。开光榜文云:“信等历年信奉香火满堂,座在船上常叨庇佑,年深月久,烟封尘盖,不诚雅观,送神离位,伏请良工铺金换彩,各式重新,茂介灵通,理宜安奉,谨詹今月某日始仗道众,就于船内,修建酬恩礼斗开光功德一堂……。”
澳门渔民对木雕神像有大量需求,澳门附近沿海地区的渔民也会来澳购买神像,再加上陆上居民的需求,促使澳门神像制作业迅速发展。木雕神像成为见证一个时代信仰的行业被保留下来。当时的神像店又称为“公仔铺”,仅在内港新埗头街就有十多家,店内的顾客主要是渔民,可谓成行成市兴盛一时。当时的神像店多以家庭式经营,并采用学徒制传授木雕技艺。
木雕神像的市场需求,促使神像雕刻工艺日臻成熟,成为一门工艺技术要求极高的行业。它的制作过程包括设计、选材、雕刻、拼接、打磨、上灰、贴麻布、底油(底漆)、造漆线、贴金箔和上彩等步骤,每一个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均需要专门的技巧和经验。
1.造型设计
慈悲、庄严是雕塑神像首要条件。佛像的造型设计基本特点是:佛头圆满自然,“脸如满月”;三庭分布匀称,额角宽广,眼睛及鼻梁要平直有势,双眼微合、俯视,俯视的角度视摆放神像的位置及空间而定。佛像的五官比例与普通人像相若,眼、鼻、耳可略大,头部亦可略大,嘴角含笑。
2.选材
樟木及柚木是神像雕刻最常用的木材,具防虫功效,且供应量稳定;其它的木材如黑檀、紫檀、沉香、酸枝、花梨、银杏和红豆杉等,是上乘木材,但稀缺,价格昂贵,故较少被采用,其中,红豆杉极罕有。
3.工序
(1)雕刻
制胚是神像雕刻的第一道工序,包括粗胚和修光。雕刻前,先用墨笔在木材上开墨,确定神像各部份的分布和比例。然后将木材固定,用刃口较宽平的凿刀劈削出神像的轮廓造型,即粗胚,俗称“去大柴”。在粗胚的基础上,再使用刃口较小的凿刀和冧刀进行精细雕刻,俗称“修光”,令神像的轮廓和线条更细致玲珑,呈现神像的神韵。冧刀的刃口呈圆弧形,设有不同弧度,用于雕刻神像的凹凸部位。
整木雕刻法与接木法。澳门的神像雕刻多采用传统的雕刻工艺——整木雕刻法,但是在特定情况下也会采用较高规格的宁波技术——接木法。接木法是分别选用最优质、最干燥的木料雕刻神像的各个部件,然后将部件拼接成完整雕像的方法。传统的整木雕刻法用材少,工序相对简单,故制作省时,成本较低。但由于自然生成的原因,同一块木料不同部份的质量并非完全一致,所以整木雕刻的保存年期较短。接木法由于选用木质最佳的木料雕刻神像的各个部件,所以制成的神像保存年期较长。但接木法用材多,工序复杂,技术要求严格,故成本高,制作周期长。
(2)打磨造底
打磨造底是指将神像的木胎进行打磨、上底灰、贴麻布、反复上漆和打磨,直至漆底全完光滑和做漆线的过程。底漆灰的灰料取自瓦窑,经筛选和处理后,与生漆按比例调合而成。生漆是天然漆树之漆液,可令成品表面坚硬耐用。上漆前需分别用粗、细的砂纸将木胎打磨至平顺光滑,于木缝接合处用漆灰填平,接缝以麻布裱贴,抺上第一层粗灰,待干燥后,再用砂纸磨平除去飞刺,并需反复上漆和打磨,直至底漆完全光滑。打磨造底令往后的贴金或上彩效果完美,使成品历久不变。
(3)贴金箔
金箔是我国的传统工艺,有数百年历史。贴金箔能为神像营造庄严辉煌的效果。
贴金箔前,需为神像扫上按金漆(黏着剂),底漆要求完美,表面光滑,贴金师傅需根据金漆干燥情况,用适合阔度的油画笔,轻压金箔面使之与按金漆黏合,待略为干燥后,以软毛扫作整体加固,数分钟后再作表面清理。大约五至十四天,底漆干透和金箔穏定,在神像的表面上一层透明光油或明漆作保护。
(4)上彩
除贴金箔外,上彩也是神像雕刻较为常见的工艺。上彩可使神像的色泽鲜明、轮廓突出。
澳门地处珠江水域,渔业资源丰富。澳门自开埠以来,渔业在历史上担任着重要的经济角色。近代澳门实施自由港政策,同样有利于渔业的发展。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澳门渔业生产最鼎盛的时期,澳门成为华南地区与广海、汕尾、阳江等海港齐名的著名渔港,澳门每年的渔业贸易额均达数百万元。这种鼎盛首先表现为捕鱼产量的大幅提高,渔船的平均捕鱼量约为120担,货值2000元。①《1912至1921年拱北关十年贸易报告》,《汇编》,第95-96页。)这在当时属于较高水平。每年用轮船运往广州、香港的海鱼大约价值40万元;其余的海鱼主要销往广东内地。渔民人数的增加,1921年全澳渔民达6万多人,占当时全澳总人口的71%左右。
澳门的沿海渔业及华船运输业向来颇为繁盛,木船修造业也随之发展起来。20世纪20年代初,澳门有9家造船工场,凼仔有2家造船工场。在拱北一侧的湾仔与银坑,则共有18家大型造船工场和20家小型造船工场。它们原先大多设在澳门,因为内港淤塞而迁往拱北。为了吸引这些工场迁回澳门,澳葡当局特地在青洲附近与澳门半岛东面兴建华船避风港及泊碇工程,并取得进展。
由于澳门渔业有相当一部分出口外销,有的是海鲜,有的制成咸鱼干、咸鱼出口。鱼类在全澳出口总值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例如1930年,鱼类出口值为250万葡币,占当年出口总值945万元的26%强。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本渔船南来。因其设备优良,捕鱼量大,并且能直接运往香港出售,澳门渔业大受影响。不过,即使到1940年以前,渔业还是澳门经济的重要支住,其地位在爆竹、烟花等产业之上。当时向港口当局登记出海的船只约有2300多艘,估计渔民已下降至2万人,另外有20家修造渔船厂和4家装罐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澳门渔业还颇为兴盛,水产品年产量为8000余吨,渔船八十年代最兴旺时逾千艘,内港码头每日渔船云集,鱼栏林立,捎带冰厂的生意也十分畅旺。步入九十年代后,澳门渔业开始走下坡。由于渔业萎缩,渔民无力更新渔船、设备,难以转往深水渔场生产,只能在激烈竞争中遭受淘汰的命运。至2004年,渔船约为600余艘,至今仅剩下百多艘。而渔船所雇渔工几乎都来自内地,本地原有渔工多数已经上岸转行。另外,澳门渔船惯常活动在广东沿海,但这一带水域污染越来越严重,今年捕渔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
随着渔业的逐渐衰落,澳门神像业也日渐衰微。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中期,因战争关系,澳门的神像业受到影响。五十年代末起,澳门经济发展趋向工业化,渔业开始萎缩,神像店经营日趋困难,经营不善者相继结业。六十年代渔业步向衰落,神像雕刻业日趋式微。不少渔民被迫卖掉渔船上岸谋生,亦有渔民另寻求出路,转营养殖业。后来因应社会变迁,经济转型,渔业逐渐步向衰落。20世纪60至80年代间,不少神像店经营出现困难而相继结业。现在,澳门的神像店只剩下两家:“大昌佛像雕刻木器”和“广荣造像雕刻木器”,同设在新埗头街上,处于濒危状态。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渔民上岸置业安家,但他们家中大都还供奉着妈祖娘娘。每逢重大节日特别是春节,渔船成群结队返回澳门“更尾”,停泊在内港。返航经过妈阁庙前的海面谢“神思”,以感谢天后娘娘赐福,使其渔获丰收,平安归来。
2008年6月14日,“木雕——澳门神像雕刻”作为“民间美术”类,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澳门首次独立申报的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澳门神像雕刻”在文化上传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神像雕刻工艺,经改良和发展,整体技术达到突出的水平,是澳门百年来优秀的民间美术。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Fishery Faith and Statues Carving Industry in Macao
Li Jianping
(Department of Socialist Education,China Agricultural Museum,Beijing 100026)
Fishery is Macao’s oldest economic operation.In early time,Macao people make a living by fishing.Because of the large offshore operation risk,fishermen can only expect shelter and bless by their gods.Sea god worship is the most primitive belief custom in Macau,therefore fishermen put the statues of god on the important positions of boat,and hope the gods to bless their peace at sea,which gave rise to the flourishing of Macau’s statues carving industry and the mature of wood statues carving technology gradually.With the decline of fishery in the 1960s,many fishermen were forced to sell fishing boat to make a living ashore,statues carving industr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weak,many statues shop face management difficulties.
Fishery faith,Sea god worship,Statues carving industry,Rise and fall of fisheries
李建萍(1966—),女,北京人,中国农业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农业文化研究和博物馆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