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妮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近代汉语商业词汇溯源二则
丘妮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文章考察了“拍卖”与“粪脚钱”两则商业汉语词汇。“拍卖”源于宋元时期“扑卖”,“粪脚钱”为交易双方给中间人的费用。
近代;商业词汇;溯源
每一个词都有它的历史,弄清它的语源,有利于增强我们对民族语言文化的认同感。对“拍卖”一词,历来辞书的解释大同而小异。
《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商业中的一种买卖方式。一般是由出卖者把现货或样品陈列于商行当众出卖,由购买者竞相出价争购,直到无人再加价时,就拍板作响,表示成交。”[1]468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作:“①以委托寄售为业的商行当众出卖寄售的货物,由许多顾客出价争购,到没人再出更高的价时,就拍板或击槌成交。”[2]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一种交易形式,拍卖师对出卖的物品当众叫价,顾客竞相出高价争购,到无人加价时,就拍板成交。”[3]
商业行为的拍而成交就为“拍卖”。调查古代文献得知,“拍卖”实际上是宋元时期口语词“扑卖”。
赵宋王朝建立以来,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空前繁荣。历来研究者都认为,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无论是思想、文化、科技、政治、经济都有着空前的成就。但积贫积弱、腐败无能的赵氏天下,重文轻武、内忧外患、割地赔款、妥协退让。为了解决财政困难,稳定税收,宋代政府向民户或者商人出卖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某种征税权利,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中标者按定额向官府纳税,超额的归承包人所有。这种制度就叫做“扑买”或“买扑”。元沿宋制,但包税范围更扩大。历史上关于“扑买”的最早实践者是五代十国吴越国龙泉县的张延熙、宋杨亿《论龙泉县三处酒坊乞减额状》:“县民张延熙,贪婪无识,遂入状,添起虚额,买扑勾当。”“扑买”一词,宋元文献中多见,如宋王得臣的《麈史》卷上:“二曰酒茶,乃景德以前,因扑买县酒,其课利计茶以纳。”欧阳修的《乞免蒿头酒户课利札子》:“臣昨至忻州,据百姓陈明状称,元有盖顺天禧四年买扑酒务,至干兴元年身死家破,什保人陈明等蒿头代纳,至今二十五年。”《元典章·圣政二·薄税敛》:“诸处酒税等课已有定额,商税三十分取一,毋得多取,若于额上办出增余,额自作额,增自作增,仍禁诸人扑买。”《文献通考·征榷考四·榷酤禁酒》:“高宗建炎三年,张浚用赵开总领四川财赋。开言蜀民已困,惟榷酤尚有赢余,遂大变酒法:自成都始,先罢公帑卖供给酒,即旧扑卖坊场所置隔酿,设官主
之,民以米赴官自酿,每斛输钱三十,头子钱二十二。明年,遍其法于四路,于是岁迎增至六百九十余万贯,凡官槽四百所,私店不与焉。于是东南之酒额亦日增矣。”其余例证可以参阅《宋史·食货志下七》《元史·食货志二》。
“扑卖”,亦作“卖扑”“博卖”,是宋元民间小贩多用以招揽生意的游戏。如宋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市井》:“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惟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大礼预教车象》:“御街游人嬉集,观者如织,卖扑土木粉捏小象儿并纸画,看人携归,以为献遗。”欧阳修的《论矾务利害状》:“臣昨准三司牒,缴连录到晋州博卖生熟矾始末一宗事理,及备录中书批状,牒臣候到河东,与施昌言等同共相度经久利害闻奏。”
由上可见,“扑买”“扑卖”或者“博卖”都有一个共同的类似现代商业行为的“拍卖”特征,投标者带有赌博的成分,竞相喊价且价高者胜,大者国家税收,小者家什琐碎都在“扑卖”之列;中标者自行经营,盈者得利,亏者折本。这种朴素的市场经济行为在高度发展的宋代是很自然的事情,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口语词“扑卖”也进入了高文典册。
从构词理据来说,“扑卖”有“投标夺买,扑而卖之”的商业过程,同“拍卖”是一致的。“拍”“扑”二字,都与手有关,“打击”义甚明。“博”通“搏”,亦有“打击”的意思,三者词义相同,这在造词理据上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扑卖”与“拍卖”的成词方式是一样的。“扑卖”一词大概到了清朝被“拍卖”取而代之,如清裴荫森的《购置练船疏》:“其船托英商天裕洋行拍卖,洋平番银四千元。”清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户政》:“合同各执,载明限期,如过限期不还,即将所押之物拍卖偿抵。”在语言传递的接力赛中,“拍卖”拿到了“扑卖”手中的接力棒并继续承担着交际的功能。
从语音继承来说,在宋代,“扑卖”亦作“博卖”,至少说明两者语音在口头上相同或相近。《康熙字典》“拍”条说:“《集韵》《韵会》《正韵》并伯各切,音博。”可见,“拍”“扑”“博”三者语音相同。“拍卖”在语音上完全是对“扑卖”的继承。[4]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拍卖”的语源就在宋元时期的汉语。但是有的认为“拍卖”一词是“进口”产品,是个借词。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方式不外乎音译、意译、音意兼译三种。拉丁语的“拍卖”是“autuc”“auctio”,英语说成“auction”,如此看来,音译和音意兼译是不可能的。意译是利用汉语原来的构词方式把别的语言中的词所代表的概念介绍到汉语中,然而“拍卖”一词自古就有,也说不上是意译外来词,词汇具有民族性特点,虽然中外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但“拍卖”一词机缘巧合,毕竟这种商业行为的特征是一样的。因此,我们认为时髦的、使用频率极高的市场经济词“拍卖”的根属于中国。
粪脚钱不见于《汉语大词典》,粤西地区契约文书、杂字等民间文献多次出现,粪脚钱到底是什么钱?对此词的考证,不仅能丰富汉语辞书收词释义,同时对古代历史民俗文化探赜,也有重要意义。
据考察,古代流行“脚钱”一词。如《朝野佥载》:监察御史李畬母清素贞洁。畬请禄,米送至宅,母遣量之,剩三石。问其故,令史曰:“御史例不概。”又问:“车脚钱几?”又曰:“御史例不还脚车钱。”母怒,令送所剩米及脚钱以责畬。畬乃追仓官科罪。诸御史皆有惭色。又《初刻拍案惊起》:船到松木场,只说要到灵隐寺,雇了一个脚夫,将行李一担挑了,闻人生分付阿四道:“你可随船回去,对安人说声,不消记念!我只在这师父寺里看书。场毕,我自回来,也不须教人来讨信得。”打发了,看他开了船,闻人生才与静观雇了
两乘轿,抬到翠浮庵去。另与脚夫说过,叫他跟来。霎时到了,还了轿钱脚钱,静观引了闻人生进庵道:“这位相公要在此做下处,过科举的。”又《元微之集·奏状》:“右臣当州百姓田地,每亩只税粟九升五合,草四分,地头榷酒钱共出二十一文。已下其诸色职田,每亩约税粟三斗,草三束,脚钱一百二十文。又《旧唐书·齐辩传》:“润州北界隔江,至瓜步尾纡汇六十里,船绕瓜步,多为风涛漂损。澣乃移漕路于京口塘下直渡江二十里,又开伊娄河二十五里,即达扬子县。自是免漂损之灾,岁减脚钱数十万。又立伊娄埭,官收其课,迄今利济焉。”
《汉语大词典》亦收脚钱一词。解释为:“1.搬运费的旧称”。唐元稹的《为河南府百姓诉车状》:“河南府应供行营般粮草等车,准敕粮料司牒共顾四千三十五乘,每乘每里脚钱三十五文。”宋苏轼《论纲梢欠折利害状》:“盖祖宗以来,通许纲运揽载物货,既免征税,而脚钱又轻,故物货通流。”《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两个骡夫再不说他闲下一头骡子,他还是不住的左支脚钱,右讨酒钱。”杨沫的《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脚夫拿了脚钱走了,林道静也微微踌躇地走上了学校门外的石台阶。”2.旧时给送来礼物等的人的赏钱。宋周遵道《豹隐纪谈》:“吴门风俗,多重至节,谓曰肥冬瘦年,互送节物。寓官颜侍郎度有诗曰:‘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1]544
“脚钱”之前加粪的原因是粪有低劣下等之义,如古代有粪土臣、粪棋之类词语:《晋书·礼志下》:“皇帝嘉命,访婚陋族,备数采择……前太尉参军、都乡侯粪土臣何琦稽首顿首,再拜承诏。《汉语大词典》:粪土臣,犹贱臣,多为自谦之词。又有粪棋一词,如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二》:“高逸倨傲,多所学,唯不能棊,尝谓人曰:‘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棊。’”清翟灏《通俗编·艺术》论及此事,谓“以棋比粪。今嘲低棋曰粪棋,此其出典”。《汉语大词典》:粪棋,低劣的棋艺。
脚钱或为脚夫跑腿之钱或为赏钱,在古代等级社会里,脚夫跑腿之差事当然视为低下,其款项自然以粪脚钱喻之;还有可能就是中介商人为掩人耳目,故贬低其昂贵的中介费用为粪脚钱,其实多为一本万利之钱。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16.
[3]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779.
[4](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867.
H03
A
1673-8535(2015)04-0102-03
丘妮(1983-),女,梧州学院教师,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字学。
(责任编辑:高坚)
2015-05-26
广西高校教育改革项目(2013JGB241);广西文科中心项目(KF20140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