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琳宗,曾永平
(1.梧州学院文法学院,广西梧州543002;2.梧州学院机械与化工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基于精神需要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欧琳宗1,曾永平2
(1.梧州学院文法学院,广西梧州543002;2.梧州学院机械与化工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需要是人产生行动的来源,关注大学生精神需要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和提升教学实效的关键。分析当今大学生精神需要并且能够根据其需要加以引导提升,直接关系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度。界定大学生精神需要的内涵与归纳其基本特征,并结合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际,提出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的对策,对于高校当前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环境来说,显得十分重要。
精神需要;教学实效性;意识形态斗争
(一)大学生精神需要的内涵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的需要呈现多元化。出生成长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稳健推行和中国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时代的当今大学生,他们的精神需要与80后大学生群体有较大的不同。这种新情况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压力,但同时也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带来新的课题。
人类需要从根本而言就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两方面,其中精神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我们认为是指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对其精神方面感到有所欠缺而努力满足的心理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与当代在校学生的精神需要相适应,才能激发当代大学生求知欲望与内化知识的行动。
(二)当代大学生精神需要的主要特征
当今中国国内在校大学生的主力基本是在1990年以后出生的,由于出生时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互联网快速发展期,因此他们的精神需要呈现独特的一面。
1.精神生活空虚化。当今在校大学生多数来自少子家庭或者独生子女家庭,自小家里在物质方面给予他们极大的满足,同时家庭也为他们的成长发展做了大量的包办安排。这种情况之下,他们社交能力较弱,朋友知己较少,导致精神生活较为空虚,进而影响学业发展。
2.精神需要满足途径呈现网络化。由于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普及以及手机等移动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遍应用。当今在校大学生很多方面的活动都和互联网密切相关,如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平台进行游戏、交友等,以此来“交流思想与感
情,丰富、充实自己的内在精神”[1]。
3.精神内容存在层次性与差异性。当今大学生由于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家庭背景,因而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尤其城乡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城镇家庭出身的大学生由于其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知识需求、意志力形成需求方面呈现较弱的需要,对社会认可和友情需要则较高;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则因为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兄弟姐妹较多,迫切需要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因此在知识需求、能力提升方面显得比较迫切。大学生由于其在校学习时间、学制等不同,因而他们的需求也存在层次性。具体而言存在三个层次,也就是精神需要初级阶段、精神需要中级阶段、精神需要高级阶段这三个层次。精神需要初级阶段是当前大学生群体最低的精神需要,这一阶段称之为“精神需要适存需要”[2]阶段,表现为大学生在社交方面对友谊、爱情等的需要,当前多数学生精神需要也就体现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精神需要中级阶段集中表现在对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的追求,是初级阶段精神需要满足之后新的需要阶段,当前处在这一级阶段的大学生群体还是少数。大学生精神需要高级阶段就是追求人生价值与精神价值最大化阶段,这一阶段是大学生精神需要发展的最后阶段,但是当前大学生群体远远还没进入到这一阶段。
总之,重视当今大学生精神需要的特性,引导其产生足够的精神张力,也是我们提升教学效果的着力点。
(一)在90后大学生精神需要新形势下,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是高校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防御工具。但是从当前高校越来越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来看,近几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化成果不是很明显。基于笔者所在单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问卷调查整理,发现该课程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与90后大学生精神需要脱节。中国现在多数高校教室都普及了多媒体设备,给教师授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比传统的黑板板书教育更为高效。但是,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多或少存在着依赖多媒体的倾向,多媒体课件成了教材的简化版本。据统计,笔者所在单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授课教师有90%以上采用多媒体授课,而这些授课教师用将近50%的授课时间念课件。面对枯燥生涩的文字与自我沉醉的老师,喜欢活跃新奇的90后大学生要么背英语单词,要么低头玩手机,要么睡觉,甚至个别学生早退旷课。个别年轻教师由于把握了90后大学生的喜好特征,把教学内容结合案例或者寓言设疑引思,以加强师生互动,使得他们的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存在重说教灌输,轻实践互动现象。90后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作用,即使十分不喜欢思想政治教育课,但是也要死记硬背考高分。在进入大学后,在首因效应作用下,自然对与高中政治课相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存芥蒂,这也印证了“相对于专业和专业基础课而言,现阶段思政课较为地普遍存在吸引力不强、受学生欢迎度不高的问题”[3]的观点。然而,平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习惯于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忽略了90后大学生群体实际的精神需要,忽略了他们喜欢动手做事、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学习倾向,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依托网络较少。随着中国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90后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各方信息获得也源于网络。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西方社会一直没有放弃西化、分化中国的企图。如今他们利用自身网络优势和技术
优势,与中国争夺青年一代。他们打着新闻与言论自由的幌子,通过好莱坞影视作品、“网络大V”抹黑中国博文及宣扬西方价值观新闻来蛊惑大学生。而与此相反,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方面却显得比较滞后。各高校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方面的开展不如人意。如何切实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无声息地融入到大学生喜欢的网络世界也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制约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样才能克服障碍,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履行好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义务。
(二)基于90后大学生精神需要条件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90后大学生未来10年都是高校大学生的主力军,只有从他们的精神需要实际情况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今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9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革新教学方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锐意创新的精神,不要抱着“一个课件教4年”的惰性想法,在充分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调整、创新,尽可能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将90后大学生的求学热情、参与热情吸引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和实践中来。在理论教学方面,只要不违背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可以少而精地讲授精辟部分,运用爱国主义基地参观、课堂讨论、话题辩论、教学视频、网络视频制作等90后大学生喜欢的平台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考,从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情操,形成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2.提升自身师德水平,重视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四有”教师作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社会最新动态,认真备好每一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在课堂严格遵守“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的原则,讲真话、新话,杜绝误导学生的牢骚话、假话、洋奴话,对学生进行有艺术的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努力开拓90后大学生喜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平台,利用社会志愿实践活动、暑期“三下乡”、参观爱国主义基地、网络模拟道德法庭等方式来巩固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绷紧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由于教材更新具有时间差,不可能与社会发展同步,尤其在信息大爆炸的网路时代,它的滞后性更为明显。因此我们要用党中央最新的理论成果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将最新科学理论成果及时融入教学中,化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际脱节的尴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严格贯彻党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的精神,因材施教,引导好学生,教育好学生,使得学生拥有思辨能力,学会独立思考,让他们能够充分认识西方社会在实施形态领域的图谋,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高度重视网络教育平台的运用,了解90后大学生网络中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教育,可以在教学中开展有关“网络事件的道德思考”“网络事件中的法治思考”“如何在网络中进行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的教育”等辩论,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设置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网站、游戏等设计开发,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育平台建设,让网络也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靠平台,成为高校意识形态的坚固阵地。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高校育人效果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所以需要我们从多角度予以重视。
[1]张彦,郑永廷.论精神生活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J].哲学与时代,2011(12):8.
[2]方红.关注精神需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09(9):182.
[3]吴国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大学生欢迎程度、影响因素及其改革对策[J].中国农业,2007(1):57.
G642
A
1673-8535(2015)04-0091-04
欧琳宗(1984-),男,广西藤县人,梧州学院文法学院讲师,政治学理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中国政治文化。
曾永平(1984-),男,江西金溪人,梧州学院机械与化工学院讲师,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
(责任编辑:覃华巧)
2015-05-20
2012年梧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课题(Wyjg2012B016);2012年广西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21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