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2015-03-20 18:24刘宇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1期
关键词:思想发展

刘宇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刘宇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新时期,不论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还是社会发展和生态改善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必须培养人、开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历史进程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阐述

14~16世纪,社会开始重视理性,注重人的发展。人文主义者通过多种形式,如文学、艺术作品等来塑造人、赞美人,显示出人的理性的重要意义。然而,他们对人的认识和解放只是在精神世界里盘旋,具有理想性,很少和社会实践结合,缺乏现实操作性。18~19世纪,在资本主义巨大发展,创造出惊人的物质文明成果的背景下,马克思经过实践观察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看到人在物质生产中所受的奴役和异化。人的生活附属于生产,生存为了生产,劳动不是自由的劳动,劳动成果无法自由支配和享受,劳动过程单一反复,人的个性、自由和发展都已停滞,依附于资本家牟利性的单调、机械的生产。针对这种状况,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主义“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由此看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所认识的人是现实的人、实践的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首先是每个人平等自由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或批判者。”[2]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本身的内在矛盾及社会分工、资本垄断,工人与资本占有者之间不论是生存、人格还是机会,都是完全不平等的,人的个性与能力因此无法得到自由的发展和发挥。其次是人的类特性的发展。人作为具有思维和意识的不同于动物的类存在,语言和劳动创造已使其从本质上区别于天然自发的动物机体。然而,资本主义的剥削使人的发展越来越片面化、单调化和普遍化,人的思维追求越来越低俗和狭窄。必然地,人的类特性的全面发展应该摆脱这种低级化倾向,重回劳动的创造性,丰富劳动的内容和过程,积极主动发挥自身的劳动能力。再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物,处于各种社会关系网链之中,没有绝对独立的个人,人是能够进行内部与外部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的有机体。

(二)列宁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贡献

苏联建立之初,其工业技术相对落后,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与先进国家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认识和研究成果基础上,列宁为适应生产和经济复苏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才教育与培养策略。

面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国际大环境,苏联处于被孤立局面,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列宁认识到,要想发展经济、改善现在的处境,必须抓紧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人才培养应与国内政治需要结合起来。“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开采更多的煤炭,……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3]。列宁认为,首先,人才的培养既要利用军事、思想和教育多种方法,使人才在学习中形成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观念和信念,以应对来自资本主义的各种思想侵蚀、经济和政治威胁,又要使领导干部学会做经济工作和管理工作,抓好经济工作,促进发展。其次,要重视综合技术教育。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列宁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直接把综合技术教育作为中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把专业技术教育同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结合起来,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具体化和深化。

二、新中国成立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发展

(一)毛泽东:三育并重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的发展仍受旧社会残余思想的制约,精神世界与身体发展极不平衡,有思想之人欠于体魄,而体魄强健者则缺乏思想。针对现实状况,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提出“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即德育、智育和体育并重。德育主要是指坚持以共产主义道德为核心的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毛泽东比较重视政治上对人的培养,他认为通过德育使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4]。有道德的人始终要有益于人民,为人民服务。智育就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智”在广义上即是知识,学生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他认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其他专门知识和业务的基础,要学习专业知识和马克思主义,关注时政,确立正确的思想方向和政治方向,而且要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即“发展健全的身体”,要加强身体的锻炼,强健体魄,身体是德与智充分发展的物质基础。德育是方向,智育是中心,体育是基础,三育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毛泽东提出要重视德育、智育和体育,是对旧传统的突破和创新,也迎合了新中国的发展需求。

(二)邓小平:培养“四有”新人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和社会现阶段发展的具体实际,在继承毛泽东三育并重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他认为,在“三育”培养中,尤其要重视人的体力,人的发展即是脑力的开发创新和身体的健壮。从个人角度来说,即便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其个人的生存发展也离不开身体健康。从社会角度来说,生产实践创造了物质财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产过程离不开体力劳动,因此体力劳动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重视体力劳动的同时,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培育“四有”新人。改革开放后,人的精神需求对社会的发展尤其重要。在“四有”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可以在广义上理解为德育,“有文化”相当于智育,因此“四有”新人的培养过程,也是推进德育和智育的过程。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的人才培养策略,既立足于具体实际,又是在新时期对人的发展和培养策略的创新。

(三)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在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重要课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江泽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有物质生活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实现共同富裕,又有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即充实的精神生活,丰富的文化生活,积极宣传和组织有益发展的文化活动,还有政治生活的全面发展,即提高人民民主法治意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即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和工作环境更加优美。江泽民认为,公民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两个结合”策略。通过参与劳动实践,有利于学生了解劳动过程,了解劳动的艰苦,了解社会实际,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江泽民还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三个代表”是党的指导思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上的保障;“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人的全面发展既需要物质生活,也需要先进文化为精神世界的发展指引方向,现代化的发展使现代人出现许多精神和心理问题,先进文化对其精神的健康发展尤其重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满足和保障,人的才能才会自由发挥出来,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有机会逐渐实现。

(四)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作为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人类的一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活动都是为了认识和利用规律解决问题,发展人类自己,因此,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落实,是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具体化。

和谐社会首先追求经济繁荣、物质充足,只有充实的物质基础,人们的生活才会有保障,人的发展才能切实展开。其次追求政治稳定,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完善,社会公平有保障,正义得到伸张;再次追求社会秩序安定有序,人与人的关系友好和谐,社会各个领域秩序良好;最后追求生态良好,自然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生活环境得到治理和改善,人们能够从对自然的利用中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生共进的社会,是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和谐状态,既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又保证社会公正,使人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党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执政能力之一,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仅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和基础,更为人的发展以及重视和加强人的能力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五)中国梦:人民的梦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他认为“中国梦”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再次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的梦归根结底是每个人的梦,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为人民的梦、每个人的梦夯实坚固的物质文化基础。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倾听人民的呼声,关注人民的需求,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关键要落到实处,才能使人民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真正维护并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通过创造机会和提供保障,使人民在劳动和创造中发展自己,实现自己。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因此,实现中国梦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同一个过程,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与实现每个人的发展的合力,是整体与局部、抽象与具体、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中国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依法治国,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健全宪法、完善立法、严格司法等举措既保障社会政治民主,使经济有法可依、有序发展,又使文化健康文明、社会公平和谐、生态良好等有保障,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有理有序、和谐文明、公平正义的社会大环境。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重视人能力的发展,也关注其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如创新精神、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对这些素质的重视和培养,都有利于人才的塑造,有利于人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文化、生态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在不同的时代、阶段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现在人的发展不再依赖权力和金钱,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国传统中,社会普遍对人情权力比较重视,人的发展受这种不公平人情权的限制,人情关系、权力大于一切,人的个性和能力很少能自由发展,甚至是无发展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物质生产极度丰富,人的情权依赖已被削弱,逐渐被由于经济发展和物质丰富带来的物的依赖所取代,如金钱主义、贪污腐败等。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下,社会各行业对人的能力和创新越来越重视,人的能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能力依赖或者说能力本位的人的发展形态正逐步形成,且将在社会发展中取得重要地位。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89.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294.

[3]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07.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责任编辑:丁金荣

I106

A

1671-6531(2015)21-0013-03

刘宇/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在读硕士(安徽淮北235000)。

猜你喜欢
思想发展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