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凯,张晓武
(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教育与心理研究】
美国心理史学学派学术研究理念初探
王 凯,张晓武
(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美国心理史学学派是西方新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这一学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学术研究理念: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历史上的人及其心理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历史上的人的心理活动为依据来探究与之相关的历史问题.但是,这一学派的学术研究理念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其依靠的现代心理学理论在研究中的适用性的局限以及在史料鉴别方面的局限.
美国;心理史学;跨学科;历史人物
美国心理史学学派、发源于奥地利,确立并成熟于20世纪的美国,至今仍在发展之中,它是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前期至今,这一学派的学术研究阵地主要分布在美国.对于这一学派的准确名称,学界并无统一,国内学界经常把这一学派与法国的心态史学学派共称为“心态史学”学派,或者共称为“心理史学”学派.本文试图以美国心理史学学派起源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学者及著作为主线,对美国心理史学学派的学术研究理念进行分析.
从18世纪到19世纪,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使历史学家有可能用一种崭新的、比较严谨的心理学知识分析历史.[1]德国学者狄尔泰对心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理论进行了最早的探索.20世纪以来,随着心理学理论的不断成熟,西方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极高造诣的心理学家.奥地利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他提倡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分析历史,推动历史学的发展,并于1910年出版了《列奥纳多·达·芬奇及其童年的一个回忆》,这部作品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尝试用心理学理论研究历史人物的开山之作.而美国的心理史学最初就传承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20世纪上半叶,美国历史学家巴恩斯、普里泽夫德·史密斯以及威廉·兰格对心理史学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这一时期学者的重要代表作有史密斯的《以精神分析的观点看路德早期的发展》,这是美国历史学家在心理史学研究中的第一次尝试.二战期间,大量德国、奥地利心理学家为躲避战乱来到美国,为美国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基础.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心理学理论的成熟以及史学界“新史学”潮流的推动,美国成了心理史学研究的重镇,心理史学真正得到了系统的确立,并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1957年,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威廉·兰格在美国历史协会年会上发表了《下一个任务》一文,提出了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历史的观点,这是心理史学在美国真正成熟的标志性事件.第二年,美国著名学者埃里克·埃里克森出版了《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一书,成了开创美国心理史学撰述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在兰格、埃里克森以及其他一些热衷于心理史学的学者的带领下,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史学在美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1965年,心理史学方法研究小组成立,1972年,心理史协会成立,1973年,《心理史学杂志》以及《心理史学评论》等刊物创办,在此期间,美国的多所大学开设了心理史学课程.但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心理史学遭受到了学术批评.随后,为了适应新的需要,从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心理史学学派经历了一个在批评中反思、改进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学派逐步得到了学界的宽容与认可.近年来,这一学派注重借鉴、吸收法国年鉴学派中有关心态史的一些相关思想,并注重进行更广泛的多学科综合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美国心理史学学派发展迅速,但是这一学派缺乏相对严密的组织,研究人员的分布状况比较分散.而且,在授予心理史学博士学位的各个大学和学院中,也没有哪个学校具有突出雄厚的教学和研究力量,[2]这种状况对美国心理史学发展的制约也是很大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西方,美国的心理史学无论在发展规模、学术水平还是社会影响方面都远远超过欧洲.[3]
2.1 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美国心理史学学派注重历史学与心理学理论以及一些其他学科理论的结合,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体现得十分明显.从这一学派的源头上来说,这一特点就显现出来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可以运用到社会历史文化领域当中去,弗洛伊德本人也曾经致力于运用精神分析学说考察历史人物和历史群体的心理状况.[1]而美国的这一领域的学者一开始就特别注重历史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学科交叉.心理学与史学相结合的思想传入美国之后,美国对此接触最早的学者威廉·兰格就在他1935年的作品《帝国主义外交》当中,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19世纪末欧洲帝国主义扩张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1952年,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兰达尔在就职演说中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的观点:我们迫切需要利用现代心理学的概念和成果,以增进我们的历史知识.[4]兰格在美国心理史学成熟的标志性事件——1957年的著名演说当中,对史学与心理学理论的交融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并认为这就是历史学的“下一个任务”.事实上,20世纪以来,美国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例如马斯洛、阿得勒、弗洛姆、埃瑞克森、韦克斯勒、荣格等人都曾经脱离单纯的心理学的范畴,尝试用心理学理论分析历史,并对美国历史学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相关的人才培养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一领域的大批学者接受了历史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的双重培养.从学科交叉的内容上来说,美国心理史学学派注重历史学与精神分析理论的结合,但是,随着这一学派的发展,一些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学理论比如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也与历史学产生了融合.在更加广泛的学科层面上,美国心理史学学者也在努力拓展心理史学在历史学与心理学之外的学科交叉范围.例如,心理史学家洛温伯格在《纳粹青年追随者的心理历史渊源》一文中,就广泛运用了社会人口学、统计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并参考了当时的一些文学作品.在学者群体方面,美国心理史学学者的学术身份也是多学科的,他们所归属的学科不仅限于历史学和心理学,还有人是政治学家、宗教学家、文学艺术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2]
2.2 以历史上的人及其心理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
美国心理史学学派以历史上的人的经历及其心理活动作为对象主体进行研究,一切研究活动围绕着历史上的人的经历及其心理活动来展开.比如,早期的心理史学家史密斯的代表作《以精神分析观点看路德的早期发展》一文事实上是以西方宗教史的著名人物——路德的个人经历以及他的内心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兰格的《帝国主义外交》事实上是以19世纪末企图“逃避机械命运”的欧洲人的境况及其内心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史学在美国成熟之后,学者们仍然重视以历史上的人及其心理活动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心理史学学派的领军人物埃里克森曾经给心理史学下了定义,明确指出了心理史学研究应当重视历史上的人:从根本上讲,心理史学就是利用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生活.[5]他的经典著作《青年路德:心理分析和历史研究》中,西方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人生经历以及心理变化状况是其最重要的研究依据.他在另一部著作《甘地的真理,关于富有战斗性的非暴力运动的起源》中,也是以甘地个人及其心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的.除了对这两位著名历史人物的研究之外,一些其他的著名人物比如威尔逊、尼克松、蒙田、尼采、罗素等人的经历及心理历程都曾经是美国心理史学学者们的重点研究对象.在集体心理史领域,美国心理史学家仍然坚持运用这一理念.代表学者如迪希,他在他的研究德国法西斯主义著作《狂热的发现》中,以德国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与线索;再比如,洛温伯格在其著作《纳粹青年追随者的心理历史渊源》中,也是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困难时期度过童年时代的青年的经历以及他们的心理状况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的.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心理史学界在研究视野方面有所扩大,集体幻想、集体防卫、攻击性、认知失调、从众和服众、助人行为、群体行为过程、自我泄露和自我表现、非语言沟通、性角色和性差别、合作的形成……相继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2]但无论视野怎样宽广,这些研究都是立足于历史上的人及其心理活动这一研究对象上的.
2.3 以历史上的人的心理活动为依据来探究与之相关的历史问题
作为研究人类过去的历史学,它要研究人类过去的一切方面,必然要对人类过去的心理状况有所揭示,同时,对历史上的人的心理活动的揭示也能促进历史研究的深入.[6]而美国心理史学学派就十分注重从对历史上的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过程中,分析、探讨与之相关的历史问题.比如,兰格在其著作《帝国主义外交》中对19世纪欧洲帝国主义扩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基本脉络是:工业制度的发展让人变得机械,人们因此产生了逃避机械命运并表现自己活力的要求,进而倾向于对外扩张,而人们的这种心理变化导致了19世纪欧洲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心理史学进入成熟时期以后,美国学者们依然延续着这种探究历史的方法.在个体心理史研究领域,最典型的学者当属埃里克森,他重在“以其精神分析的知识和技术,通过追溯杰出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来反映某些相应的历史运动或现象”.[2]他在他的经典著作《青年路德:心理分析和历史研究》中,对路德个人历史探析是这样的:在16世纪欧洲信仰危机缺失的状态中,路德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极度的怀疑,为此,路德进入修道院寻找解脱,进行自省,终于在远离尘世的环境中找到了心理上的新归属,而这种归属符合一般民众的心愿,路德教因此得以广泛传播.在他的另一部著作《甘地的真理,关于富有战斗性的非暴力运动的起源》中,他分析了甘地的清心寡欲与热心于政治、行为方式上的素食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既激进又温柔的性格这些双重心态,以此揭示了甘地政治活动“既温和又对抗”的特征.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美国心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成熟,一些在个人心理史研究领域中更加成熟的作品问世,最典型的当属心理史学家托马斯·A·科胡特的《德国的影像——对德皇威廉二世的研究》.但是,作者依然吸收了美国心理史学以历史上的人的心理活动为依据,来探寻与之相关的历史问题的这一治学传统,如科胡特在著作中系统分析了德皇威廉二世的不自信以及矛盾、不统一的精神状态,指出了他的这种不自信造成了高级官僚对他的控制,并导致他对当时德国政局的分裂以及各种社会矛盾十分敏感,然后,科胡特据此解答了威廉执政时期与之相关的德国政治史与国家统一历程之中的一些问题.在群体心理史方面,美国心理史学家也热衷于运用这一研究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如吉尔伯特,他在其著作《专制体制的心理分析》一书中,就分析了一战后已适应专制体制的德国民众对英美推行的民主制度感到不适,产生不安全感,而法西斯主义的出现正好重建了民众的“心理适应与防御屏障”,让人们获得了充足的安全感,由此推断出法西斯主义现象在德国很容易盛行.再如洛温伯格的《纳粹青年追随者的心理历史渊源》,作者在书中通过分析当时的德国青年在童年、青年时代分别因一战战乱、20世纪20年代经济危机受到的心理创伤,指出他们在童年时代缺乏父母关爱,形成了暴力倾向,而经济危机的打击又唤起了他们痛苦的回忆,加剧了这种暴力倾向,而纳粹的出现让他们找到了安全感,并找到了施暴的机会,他们因此疯狂地追随纳粹.
美国心理史学学派虽然为西方历史学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跨学科视角,提供了以历史上的人的心理活动作为根据来研究历史问题的新方法,但是,这一学派在学术研究理念上仍有其局限性,需要不断地去完善.
在学术理论方面,美国心理史学学派依赖的心理学理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当中难以具备普遍适用性.对于西方社会来说,现代心理学理论在创立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心理实验,而实验的样本大多数来自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可以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西方现代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的.事实上,不同时期的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人的心理状况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可想而知,西方古代乃至近代人的心理状况与西方现代人的心理状况是有很大的差异的,用这些产生于20世纪的心理学理论去分析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以前的人的心理活动,显然存在着文化上的不兼容性.就地理空间而言,不同地区的文化使世界各地人的心理状况千差万别.而美国心理史学中的心理学理论是在西方文化的土壤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土壤中产生的,对美国乃至西方世界以外的国家难以具有普遍适用性.心理史学学派在深入研究这些非西方地区的历史时,难免会产生文化上的质疑与困惑.在西方史学界,一些学者也认识到了心理学理论在研究历史问题当中的局限性,比如,著名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就曾经指出:“至少在心理学水平的当前阶段上,心理学能够为历史学做出的贡献仅限于一个相当狭窄的范围.”[7]同时,他又提出慎用心理学理论的理由:“只要对心理学加以谨慎的应用,便没有任何理由不应当借助于心理学来扩大历史理解的范围.”[7]
在史料方面,反映历史上的人及其心理活动的相关史料本身的真实性是存在疑问的,它们很容易使心理史学学者对人的经历、行动以至于心理活动的理解产生偏差,进而对相关历史事件做出不合理的解释.比如个人传记与日记当中,个人的某些言论以及行为很可能在撰述当中被夸大,并不是撰述者在当时的真实状况,而且,撰述者还会掩盖自己的一些真实的行为与想法,让研究者迷惑;一些个人传记作品的撰述者由于不是当事人本人,而使用了一个人为另一个人立传的模式,这就使得传记的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以及与被立传者的特殊关系对被立传者的行为进行增加或删减,或多或少地掩盖被立传者的真实活动状况;在一些历史照片当中,某些人喜怒不形于色,这使得心理史学家很难根据表情判断、区分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反映历史上的群体尤其是社会下层群体心理活动的史料在保存上本身就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因此这些史料的获取是十分困难的,而且,即使获得了相关的史料,这些未经过正规整理与鉴别的史料的真实性也是值得怀疑的.
总之,美国心理史学学派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它的学术研究理念有很多合理、可取之处,它的学科交叉理念、重视历史上的人及其心理活动的观念,以及通过对历史上的人的心理探究进而探寻、解释历史的学术研究特色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新的探讨历史的视角.然而,这一学派毕竟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需要在进一步的发展当中进一步改进.所以,对于这一学派的学术研究理念,我们应该持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这一学派更加合理地指引人们对历史的探讨.
[1] 彭卫.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2] 罗凤礼.历史与心灵:西方心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 顾蓓.论心理史学的成长历程及发展趋势[J].学术研究,2002,(7):83-87.
[4] [美]兰达尔.历史学家的身份[C]//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3.
[5] Erik H.Erikson.Dimensions of a New Identity[M].NewYork:WW Norton & Co,1979.
[6] 毛曦.心理史学及其应用的方法论原则[J].唐都学刊,1992,(1):33-38.
[7]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M].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马小侠】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cademic Research Concepts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History School
WANG Kai, ZHANG Xiao-wu
(History Department,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American psychological history school is an important genre of the West new historiography, the school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mature concepts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process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Pay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 blend; Put the historical figure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history of the problem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figure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But, the concept of academic research of this school has some defects which mainly displays in the limits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odern psychology theory in the research. And it also has some limits of the historical data to identify.
America; psychohistory;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ical figures
2014-12-08
王凯(1988—),男,山东威海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B84.09
A
1009-5128(2015)10-00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