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青,李 毅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近年,我国各级政府、相关企业和学界都在大力倡导并着手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尽管当前各界对“智慧社区”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在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中侧重点也不一样,但普遍认为“智慧社区”既是“智慧城市”的缩影,又是其基本单元和构成模块,“智慧社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相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智慧社区建设范围小、见效快,便民利民特征更突出,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和运行,可增强社区居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感知度和认同感,进而促进智慧城市整体建设。尽管智慧社区建设对于智慧城市的整体建设,对于社区资源的集约和统筹利用,对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对于社区自身的治理和服务,对于方便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智慧社区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面临着诸多现实的困境。只有深入认识并切实走出这些困境,我国智慧社区建设才能取得实效。
智慧社区的概念源于西方发达国家。1992年,国际通讯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ommunication)最早提出了“智慧社区”的口号,试图通过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和拓展居民生活与工作环境,通过构建无所不在的网路联系,把居民纳入到网络化的生活当中,为其提供包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及电子商务在内的服务。[1]1996年,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与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合作推出世界首个智慧社区项目,目标是“在一个大小可以从邻域到多县的地区内”,建设主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显著地改造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并通过引导各阶层通过合作彻底改变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2]紧接着美国的旧金山、硅谷等地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智慧社区项目。1997年,在首届世界智慧社区论坛(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上,学者们预测到2000年,世界上将有5 000个城镇开展智慧社区项目建设。2000年以后,世界智慧社区论坛开始举办世界智慧社区评选活动,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选出7大智慧社区,天津市和台北市也曾位列其中。由于英语中“社区”(community)这一概念的模糊性,“智慧社区”(Intelligent Community)的地域范围也是模糊的,从智慧社区评选的结果来看,大多是指某个城市,但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或Intelligent City)的概念。在这个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智慧”理念还没有引起我国的重视。
2009年1月28日,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并很快获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引发了席卷全球的“智慧革命”。此前,在2008年11月,IBM曾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并在2009年8月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智慧”概念正式被引入到中国。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希望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智慧城市”概念引入我国后,迅速引起了政府、企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很快掀起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2010年9月,宁波市出台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成为我国第一个在政府层面推动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了引领和带动作用。截止2012年底,我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预计总投资规模达1.1万亿元。[3]到2013年8月,住建部公布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已达193个。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的兴起,智慧社区建设很快被提上了日程。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智慧城市建设最终要落实到每个社区的治理和服务上面,因此智慧社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基于这种认识,我国各级政府、相关企业和学界纷纷倡导并大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在中央层面,住建部要求每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必须创建和实施智慧社区项目,民政部也从社区治理和服务的角度强调要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在地方层面,许多地方政府对智慧社区建设非常重视,创造各种条件予以推进。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出于开拓市场和盈利的目的,也纷纷从规划和技术的角度推出了自己的智慧社区建设方案。
在各地纷纷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背景下,为了指导和规范全国智慧社区的建设工作,2014年5月住建部发布了《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明确了智慧社区建设的适用范围、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发展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架构与支撑平台、基础设施与建筑环境、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小区管理服务、便民服务、主题社区、建设运营模式、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该指南为更深入地探索我国智慧社区发展模式、规范智慧社区技术要求与统一相应产品标准,为各地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程度和效益评估提供了统一依据。该指南强调,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当地实际,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加强社区服务能力建设,到2015年,初步建成100个左右的智慧社区示范点。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当前智慧社区建设的地域范围越来越明确到街道以下经过行政性划分的社区范围,也就是每个居委会辖区的范围,如前述住建部发布的《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强调:本指南所指社区是由小区、家庭及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公共和商业服务公司等构成的社会共同体。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从方便社区居民自治、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的角度考虑的。但是,智慧信息平台的建设却不能以每个社区为单位,那样会造成低水平、分散的重复建设。2013年10月31日《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关于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就明确要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原则上在市(地、州、盟)层级建设和部署,主要在街道(乡镇)层级统一应用,坚决避免区(市、县、旗)以下层级分散投资、重复建设。指导意见同时也强调:可以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和领域,加强多种网络接入手段间的结合和转换,大力发展各类信息服务载体和信息服务终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的综合服务。
随着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企业界和学术界对智慧社区建设的参与和推动,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智慧社区的认识更加深入,但总体而言,当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在我国,“智慧社区”是比“智慧城市”更新的概念,还属于新鲜事物,党政不同部门、企业界、学术界、社区和居民对其都有不同的理解,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出发点也各不相同。正是因为理念不明确,致使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部署,至今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统一的智慧社区架构和标准。各个建设主体各行其是,缺乏必要的协调,致使我国智慧社区建设难以形成整体推进的态势。
我国社区宽带网络、无线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物联网等智能网络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各地各社区发展又很不平衡。同时,由于我国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智慧社区建设标准、行业标准以及评估标准,智慧社区建设缺乏必要的约束和指导,不同系统之间接口复杂,难以实现系统的互通互联和信息共享,导致社区服务系统集成化程度低,分布比较零散,整体智能化应用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强大、统一、应用广泛的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许多便民应用得不到推广,导致社区服务智能化水平较低,难以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
“信息孤岛”是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4]在管理层面上,我国城市部门行政分割、管理分治现象较为普遍,各部门横向沟通协作比较困难,不利于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在建设层面上,目前智慧社区建设项目由于党政不同部门、各类不同的企业等各个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使得长期积累的海量数据与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共享,导致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化孤岛,不利于智慧社区相关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时间较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建设和运营模式。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智慧社区建设项目依然占主要地位,企业参与、政企合作以及政府、企业、居民合作参与的程度仍需提高。多元化的社会参与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资本投入的渠道也需要抓紧构建。以当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重点项目的投入情况为例,政府财政投入和银行投入达到961 279.8万元,占总项目投入的61%,而社会投入只有352 502万元,只占项目总投入的23%。[5]如何确保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营的可持续性,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随着我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宁波等城市先后专门成立了研究机构,开始实施物联网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但我国目前智慧社区建设的技术和服务人员依然匮乏。随着智慧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参与者对核心技术掌握的不足以及相关决策与管理人员能力和经验缺乏的问题,将陆续暴露出来,阻碍智慧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也将是对智慧社区有效运行的严峻考验。
我国智慧社区建设要想切实取得成效,必须在深入认识当前面临困境的基础上,理清思路,采取切实措施,走出困境。
智慧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在中央层面主要是要明确建设理念,统一指导思想,制定技术标准。在操作层面,要由各市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框架下进行智慧社区建设的统一规划、部署和协调。
第一,在智慧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各城市政府应该制定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智慧社区工作方案,建立健全的智慧社区建设协调机制。一是各城市政府应该明确智慧社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规划落实各部门负责的业务范畴和承担的责任义务。在智慧社区建设前期规划中,需要最先打破当前城市建设中行政分割、管理分治的局面,加强各部门、各区之间沟通和协调,积极构建行政部门之间纵向和横向互通有无、协调优化的合作机制。二是在构建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职能和结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信息服务平台和功能的可重构性及可复用性等柔性可扩展性特征,最大程度对政府行政管理资源和社区服务资源进行“智慧化”的整合和分享,联通“信息孤岛”,避免低效率的重复建设。
第二,推进智慧社区标准化建设,是智慧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一方面应结合不同社区智慧化的建设情况,分析智慧社区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流程再造等方面的主要问题,研究和制定符合实际要求的标准,以规范和统一智慧社区建设的内容。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推进智慧社区小区管理、基础设施与建筑环境、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等方面的应用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实现跨系统技术集成与信息资源共享,尽量减少“信息孤岛”,促进智慧社区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要以服务民生、转变服务职能为中心,关注智慧社区基础设施、智能水平、智慧服务等内容,建立国家标准的智慧社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政府和企业参与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参考。
要通过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社区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升级,构建智能化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便捷、更实用的社区服务。
第一,推进智慧社区信息技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优化智慧社区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对社区宽带网络、无线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物联网等智能网络基础设施进行整合、改造和新建,构建覆盖社区住宅和服务配套空间的无缝对接信息网络,以便于支撑智慧社区的高效运行。基于信息采集识别、无线定位系统、RFID、条码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对社区中的人、车、物、地理信息、民生服务信息等要素进行智能感知和自动获取与共享,实现社区安全监控、医疗远程服务、家居智能化调节、养老服务实时监控和“水、电、气、热”智能化监管等功能。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社区管理服务向智能移动终端方向拓展,推进家居、家电和安防等智能家庭终端产品的广泛应用,“增加社区居民获取服务的可用性和便捷性”[6]。
第二,基于云计算和数据挖掘及分析,构建面向居民健康管理服务、智慧生活服务、社区志愿者服务、社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等民生综合性服务的平台,破解社区发展和运行中的问题,创新和培育社区发展的创造力。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主要由政务服务、商业服务、志愿服务等方面组成。在政务服务方面,充分发挥社区便民优势与窗口作用,通过对社区公共信息平台和基础数据库中业务以及数据的重组与整合,形成包括民政、计生、社保、残联、流管、文教等六大类的“一站式”服务系统,形成前后台交互式办理机制,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天候、高效率的服务。在商业服务方面,依托智慧社区的开发平台,拓展移动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服务范围,为居民提供充值缴费、家政服务、绿色出行、餐饮配送、房屋租赁、维修保养、求职招聘等全方位的便民服务,形成高效便捷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在志愿服务方面,可以通过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种志愿服务团体和志愿者等志愿服务的提供者与志愿服务需求者的有效对接。
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和构成模块,其建设和运营必须紧密嵌入智慧城市系统,在智慧城市的大框架下构建面向居民需求的智慧应用体系。第一,要按照智慧城市中的智慧安防要求,在智慧社区中构建集成的综合安防系统,设置智能化的监控传感设备,以此作为“平安城市”的基层模块,为社区居民构建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第二,要积极推动智慧城市中的智慧医疗项目进社区,建立智慧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基础数据库,打造智慧社区的卫生服务和远程医疗平台,实现社区与医疗机构互联互通、居民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信息共享,推动当前智慧社区的远程医疗和保健服务的发展。第三,要推进智慧城市政务服务系统在社区内布局,通过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办事终端,提升社区的智慧政务服务水平。第四,要依托智慧城市中智慧商务发展成果,在智慧社区中强化互联网商务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互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商务服务咨讯,进而促进民生的改善,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第五,智慧社区建设要嵌入到智慧城市的家居智能系统中去,利用触摸屏、无线遥控器、电话或者语音识别控制家用设备,实现场景操作,使多个设备形成联动,给用户带来最大程度的高效、便利、舒适与安全。第六,智慧社区要承接智慧城市的一卡通系统应用,将智慧社区中的出入门禁卡、停车费缴费等内容添加到城市一卡通系统中去,这样不仅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出行,还拓展了市民卡的应用领域。第七,积极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并嵌入智慧城市养老系统,将政府、养老机构、医疗机构、老人和家庭连接起来,不仅可以实现老有所养,还可以通过智慧社区带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各地区要根据发展实际,利用广泛的技术、智力、资本、政策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智慧社区建设运营模式,逐渐由政府主导的智慧社区建设向服务企业主导型、政企合作型、综合参与型等多元参与方式转变。在智慧社区实际建设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环境下良性竞争对服务水平提升的作用,又要兼顾政府的统筹和规划,进而推动智慧社区发展。各地政府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各方对智慧社区建设运营的需求,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合理的系统架构和运营模式。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通过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或者完全委托企业承担等方式来对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和智慧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等领域的应用进行管理。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充分利用政府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援助等政策支持,进入智慧社区建设中的小区管理服务、便民服务、基础设施与建筑环境等相关领域,不断拓展智慧社区服务领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智慧社区产品和服务,促进智慧社区更好发展。
智慧社区的建设和有效运营,离不开社区居民对智慧社区的普遍认知和认可,以及相应行为习惯的改变,更离不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第一,在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要注重智慧产品设计的人性化以及理念推广的大众化,又要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智慧环境,实现对社区“共同体”价值的重建。在智慧社区产品的设计方面,应该坚持以居民的需求为向导,设计界面清新、操作简单、功能人性化、内容丰富化的智慧产品,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在“智慧”理念推广方面,应通过理念宣讲、实景体验等手段,广泛开展智慧社区建设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引导,吸引社区居民认识和使用智慧社区的智能化系统,增强人们对使用智慧产品的适应性和认同感。同时,智慧社区建设还应该着重营造有人文精神的智慧化社区环境,重视社区各行为主体的话语表达和价值实现。通过虚拟社区的构建,拓展居民间的交往空间,增加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性,逐渐改变传统社区中的人际交流网络,形成“智慧”模式下相互关爱、守望相助、平等交流、民主协商的社区意识和社区文化,以此来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实现对传统社区“共同体”价值的重建。
第二,加强智慧社区建设相关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为智慧社区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国家应该积极整合国内的研发力量,加强对智慧社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研究,培养一批掌握智慧产业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各级政府应该利用政策、资金等优势资源,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到智慧社区人才培养中来。同时在人才引进、项目支持、自主创新等方面应该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到智慧社区建设中去。各类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应充分利用其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对智慧社区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通过开设“智慧社区学院”,分层次、分步骤、有系统地对智慧社区参与者和社区工作人员开展“智慧社区”业务与技能培训,促进智慧社区建设参与者整体素质的提升。
[本文系东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项目“我国智慧社区建设与管理研究”(N130714002)的研究成果]
[1] 构申悦,柴彦威,马修军.人本导向的智慧社区的概念、模式与架构[J].现代城市研究,2014(10):13-24.
[2] 李春友,古家军.国外智慧城市研究综述[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4(3):50-56.
[3] 王广斌,张雷,刘洪磊.国内外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与实践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9):153-160.
[4] 蒋俊杰.传统到智慧: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模式的困境与重构[J].浙江学刊,2014(4):117-123.
[5] 秀方案.智慧社区:顶层设计案例(ppt)[EB/OL].[2015-03-12].http://www.haokoo.com/else/2047832.html.
[6] 刘君.智慧社区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2(6):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