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真实”一定全部真实吗?——以“手术室自拍”事件为研究对象

2015-03-20 16:48匡晓沁王乐萍
传播与版权 2015年2期
关键词:把关人职业道德

匡晓沁 王乐萍

“瞬间真实”一定全部真实吗?
——以“手术室自拍”事件为研究对象

匡晓沁 王乐萍

[摘 要]“手术室自拍”事件在网络上掀起一番舆论风波的同时也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问题:瞬间真实与新闻真实是否一致。显然两者并不等同,这就要求媒体在面对“瞬间真实”事件报道时,坚守“把关人”的立场原则,通过对新闻事件的细致调查了解,为读者展现事件真实完整的全过程,履行好媒体的应尽职责,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瞬间真实;新闻真实;把关人;职业道德

[作 者]匡晓沁、王乐萍,南京政治学院。

2014年12月20日,微博用户“当维美不再唯美”发布一组医生在手术台上自拍的照片,21日这些图片被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官方微博转发,紧接着,人民网、华商网等众多媒体的官方微博进行转载,进而事件扩散成为舆论焦点,一时间医患关系又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就在“手术室自拍”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时,剧情在涉事医生陈情后直转急下,随即又出现了涉事医护人员的含泪陈情、患者同意拍照、疑为竞争对手流出照片等一系列逆转,舆论焦点又转到了媒体身上。在一系列逆转中,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今新闻从业人员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存在的问题。

一、“瞬间真实”与新闻真实

(一)什么是“瞬间真实”

“瞬间真实”,顾名思义就是指新闻报道所报道的那一瞬间是事件真实过程的一部分,该部分并非虚构,是真实的。然而因只涉及那一瞬间或是一小段过程,并不能完全反映事件的全部真实,因而若是瞬间真实脱离了新闻事实,则极有可能演变成为虚假。

以“手术室自拍”为例,这些照片记录的瞬间是真实存在的,网上发出的图片共五张。从图片可以看出,照片显示的是正在进行手术的手术室,身着手术服的医护人员手中拿着手术刀正在进行手术,手术台上躺着一位病人,而一旁的医护人员摆出“V”手势拍起合影来。这些照片中的内容并非后期摆拍所致,因而照片本身是真实的,的确存在身着手术服的医务人员和一旁的医护人员拍摄合照的“瞬间真实”。

(二)什么是新闻真实

根据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从这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其对新闻真实性的强调,那么就很容易得出新闻真实性的含义: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在“手术室自拍”事件发展过程中,发出这组照片的博主“当维美不再唯美”在图片旁边注的文字说明本身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该博主并没有进行调查,不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则不能单凭一组照片做出论断。随后转发的如都市快报、人民网等官方微博报道语言均采用“网友微博爆料”的方式,对消息源没有进行多方考证,就轻易对微博消息进行转载,这一切都与新闻真实性的原则相违背,尤其对于官方微博此类具有较高群众信任度的专业媒体而言,更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而这些漏洞也在后期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挖掘而不攻自破。随着不断深入了解,患者同意拍照、疑为竞争对手流出照片等新闻事实不断浮出水面。因此,所谓的“瞬间真实”并不等同于事件真实,两者间有着本质的差别。

(三)“眼球效应”是“罪魁祸首”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手术室自拍”是一则故意隐瞒全部事实而只利用片面的、易夺人眼球的事实进行虚假报道的假新闻,姑且总结为“真事实假新闻”。纵观整件事情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媒体对“瞬间真实”的过度追捧、急于“抢头条”“抢独家”的行为导致了这场闹剧,使得“真实”错位。过分强调新闻的新奇、刺激、趣味等一味利用离奇怪异等内容去吸引受众的眼球,“眼球效应”导致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究其根源在于媒体将吸引眼球、吸引读者、提高阅读率作为首要目标,利用公众的仇医心理、医患关系紧张,夸大报道,脱离事实。

二、新闻自由与捍卫真实

(一)新闻自由的由来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

的。其中,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写道,出版自由是人的与生俱来的权利,而后,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从弥尔顿的思想出发,在1859年出版《论自由》中特意强调了意见表达自由的重要性。对自由主义理论提出的“出版自由”的这个口号,马克思和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给予过高度评价和肯定。

在此次“手术室自拍”事件中,无论是首先发布微博的博主“当维美不再唯美”,还是后来转发的都市快报、人民网都有发布的权利,这是符合新闻自由的做法,公民有权表达意见。

(二)捍卫真实的权力

即使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出版自由”这个口号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对于新闻自由的定位却是“新闻自由应该遵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在“手术室自拍”事件刚开始发酵时,都市快报、人民网、华商网等具有较高认可度的官方微博不仅没有对新闻事实进行调查了解,对新闻真实性缺乏起码的敬畏感,还推波助澜地进行转发、评论,使得事件不断升温,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将涉事的医护人员以及向来紧张的医患关系再一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作为新闻从业人员,首先应该坚决捍卫新闻真实,真实第一位的原则不可更改。

(三)自由与真实并存

新闻自由是媒体从业人员的权利,而新闻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所有的权利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因此,享有新闻自由的权利也是建立在真实报道新闻的基础上。作为新闻记者,有义务有责任将事件的真实展现给大众,以事件真实性为基础的新闻自由才有价值。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此处的新闻真实不是“瞬间真实”,而是事件完整、详细的全过程,无论是时间、地点还是背景、原因都经得起推敲核对的真实。因为媒体人有了新闻自由的权利,才能让更多的新闻事实公之于众,在更大更广的平台上能被看到,继而被公众关注,使得人们对真实产生敬畏感。可以说,新闻自由与敬畏真实是相辅相成的,不基于真实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同样,没有新闻自由就难以有对真实的敬畏感,二者缺一不可。

三、报道把关与职业道德

(一)新闻工作者的把关作用

1.“把关人”理论的缘起。“把关人”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也正是这个伟大的尝试,使得在众多的“把关人”中,最关键的“把关人”存在于新闻媒介中。怀特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地影响传统媒体的新闻实践。

2.如何做新时代的把关人。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科技高速发展,自媒体迅速流行起来,微博、微信都成为人们发表见解与评论的平台,这对新闻媒介中的“把关人”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次“手术室自拍”事件,首先进行转载评论的都市快报记者如果具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和专业基础就不会将手术后的合影认成手术前;此外,把关人需要对每一次的事件进行详细的审核后再发表客观公正的意见:最重要的是,把关人要有捍卫真实的决心和对人对事的悲悯心。

根据以上有限的分析,可以说自由、开放的自媒体时代呼唤知识储备更加全面充足,既有敬业、认真、负责的事业心,也有坚决捍卫真实、对人对事留有悲悯之心的媒体“把关人”。

(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在此次“手术室自拍”事件中媒体本应作为事件的第三方,以最公正、客观的身份站在不偏不倚的公允立场扎实调查事件真相,但事实却是媒体不但没有专业的报道、独立的判断,反而通过转载、评论等一系列运作使得事件不断酝酿发酵,在自媒体平台上掀起了一股舆论风波。

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发现新鲜、有价值或是夺人眼球的新闻事实固然重要,但最重要、最该有的还是对普罗大众、对人间万事的悲悯之心。不以最坏的可能打量事件参与人的动机,用全面详细的事前了解、认真敬业的职业操守对待每一次事件的采访与报道,不为了争夺阅读量而故意耸人听闻,不为了争抢头条而忽略可能存在的疑点,深入调查了解,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让真正的事实呈现在受众的面前,坚决捍卫事实说话的权利,进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延明.敬畏真实与媒介自由[J].江苏教育通讯,2009 (5).

[2]秦广艳.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把关人[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王昱辉.“新闻故事化”和真实性关系探讨[J].新闻世界,2009(2).

猜你喜欢
把关人职业道德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自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微信公众平台“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浅议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缺失与解决策略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