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探析

2015-03-20 15:07曾兴祁蔡志鹏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新生心理健康

曾兴祁,蔡志鹏,王 伟

(1.重庆交通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2.重庆交通大学 德园小区,重庆 400074)

高校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探析

曾兴祁1,蔡志鹏2,王 伟2

(1.重庆交通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2.重庆交通大学 德园小区,重庆 400074)

“心理断乳”的问题在各高校大一新生中普遍存在。面对这一问题,文章从“心理适应”的概念出发,揭示开展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的价值,结合实际挖掘出影响新生心理适应高低的各种因素,继而从高校和学生两大方面提出促使新生心理适应水平提高的对策,以切实可行的方案推进高校大一新生融入大学环境。

大一新生;心理适应

所谓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而心理适应主要指 “各种个性特征互相配合,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心理适应性的高低关系着一个人能否快速融入陌生的新环境,能否轻松有序地面对新环境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能否创造出自身价值。

1 开展高校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的价值

1.1 从意义角度看

研究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可以为高校的新生心理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丰富心理教育体系,促使高校有效开展大一新生的心理教育活动,从而不断充实理论体系,推进实践进步,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够提高新生心理适应能力,为学习和就业铺垫基石,最终实现自身价值。

相应地,如果忽略对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研究,一味推行校园工作、盲目追求就业率,那么由心理适应问题衍生出来的在身体、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将始终困扰学生,阻碍教育者各项工作的开展。

1.2 从必要性角度看

大学生心理现状要求高校关注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大一新生处于中学与大学之间的转折点,这一群体的健康发展既是对高中教育的肯定,也是顺利展开大学生活的保障。但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伤害自己、祸害他人的事件并不少,而有潜在的心理问题的人数更多,由此引发的沉迷网络游戏、无心学习、不愿正视自身状态、整日烦闷不安、失眠甚至退学休学的现象也存在着。基于这一现状,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研究势在必行。

大学生的良好发展需要大一新生具备过硬的心理适应能力。 进入到陌生的大学校园,一些心理适应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会不知所措,缺乏有序可行的大学计划,最终以游戏和游玩度日,显然这与学生当初努力进入高校的初衷相悖。因此要想大学生未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过硬的心理适应能力就必不可少,对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探究也就有其必要性。

2 影响新生心理适应的因素

高校新生大学生活心理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集中于几个矛盾状态的调整之中,主要包括理想与现实、人际关系、生活习惯、渴望与追求差异等。

2.1 理想与现实间的冲突

进入大学之前,学生对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抱有很大期待,但进入学校之后发现校园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与想象之中尚有差距。这一差距加重了陌生感和失落感,一定程度上封闭了新生的内心,阻碍了心理上的适应,降低了其参与校园生活和解决现实矛盾的积极性。

2.2 人际关系中的矛盾

来自四面八方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思维观点及行事作风各异。这一差异会导致学生之间摩擦不断,使人际关系僵硬。而人际关系的矛盾对新生的心理适应有重要影响。有的教师不负责任、室友行为不可理解、学校工作人员工作懈怠等等想法扭曲了新生对校园生活的认知,与室友、老师、学校工作人员等层面的矛盾大大降低了新生的心理适应感,让学生对大学生活颇有说辞,甚至逃避与反抗。

2.3 生活习惯上的变化

进入大学,学生不再像中学一样只关心学习,还要处理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生活习惯,如饮食习惯、居住环境、个人卫生习惯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独立生活能力不够强的新生就会面对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得心理适应问题出现。

2.4 渴望与追求的差异

一方面,大一新生想要寻找共鸣,想要被认可,遇到难题时渴望有人倾听,与自己共进退。另一方面,意识逐渐成熟,对自我的认知越来越深刻,新生追求自己拥有一个秘密天地,不被外界知晓和干扰。这一渴望与追求之间的差异使得心理适应更加缓慢。

3 提高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对策

世界著名心理学专家皮亚杰说过:“适应是智慧的本质”。目前,有研究表明,大学里因为适应不良致使有45%左右的大学新生存在心理障碍。进入大学以来,有将近一半的新生遇到了学习、经济、生活、人际交往等某一甚至多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大学新生因适应不良而陷入困惑、迷茫不知所措,以致大学生活碌碌无为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为了帮助大学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学校需针对新生不适现状做好心理疏导和教育辅导工作。同时,学生本人也应加强个人“内功”的修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1 高校应搭建平台,双管齐下促学生健康发展

未雨绸缪,建立应对机制与教育体系。

(1)与时俱进,灵活运用新形式与学生提前沟通。在开学报到之前,辅导员老师根据可查档案对大一新生初步了解,通过短信、电话、邮件、QQ、微博、飞信、微信等形式与所带学生联系,让新生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有浅层了解,深化师生间的情感,为大一新生很快适应大学新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2)入学后适时做好心理普查和满意度调查,随时跟进、更新学生心理信息。新生入学后展开全面覆盖的心理晴雨表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师、学习氛围、课程架构、人际关系、生态环境、后勤部门、图书资料、学生社团、运动设施等方面的看法,继而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进辅导。点面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校准确掌握大一新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设置平台为新生与朋辈牵线搭桥,引导新生过好大学生活。一方面高校可以安排各学院负责人、各系负责人为新生召开见面会,通过座谈、讲座等形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让新生了解专业相关概要、学习方法、就业方向与行业发展前景、课程设置、师资状况、培养方案等等。在充分掌握自己专业的特点和就业方向的基础上制定出初步、可行的学习规划,增加学习的计划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学院可以邀请在学习、社团或生活等方面出彩的学长学姐一起开展活动,以过来人且没有代沟的身份与新生分享他们当初进校时的心路历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增强亲切感,打破心理交流鸿沟。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充分利用宣传栏、各种活动等一切资源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这包括了心理健康小常识、心理调适小方法、与心理有关的电影电视剧、图片和书籍等等。无处不在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能在潜移默化之中丰富他们的心理健康知识储备,提高其应对不良心理反应的能力。

(2)紧扣心理健康知识,结合新生心理现状进行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进校后就要及时开展,心理讲座、心理知识选修课程、心理驿站、心理咨询室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设施要适时运行。这一系列的活动能带领学生对人际关系、大学生活、大学生就业等方面产生正确认识,引导学生满足自身的成长需要。

(3)丰富校园业余生活。多姿多彩的业余生活对于大学新生拓宽人际交往圈层、熟悉并适应新环境和练就良好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统筹团委、各社团的活动规划,并考虑到学生心态和爱好的多样性,开设目的性和趣味性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通过活动实践使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发展,树立起应对问题的积极心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4)学校、家庭等各方应共同聚焦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解决不能只倚靠任意一方,而要注重发挥各方面的合力作用。学校与家长随时沟通联系,了解学生情况,针对学生的心理现状平等交流、共同协商;辅导员老师与大一新生的交流不断加强,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困惑的解决与帮助,达到解决心理适应问题的目标;任课教师应立足于当下社会发展新形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发展、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适当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

(5)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各高校应对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给予足够关注,建立起专业队伍应对这一问题,深化专家水平,强化队伍相关人员的从业素质,建立起以大一新生为客体,以辅导员、教师、家长和心理健康咨询师为主体的健康教育机制,随着时事形势的变更不断更新完善这一体制,为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3.2 学生要做到“软硬兼修”,注重自我心理提升与技能彰显

学会自我调适。

(1)顺其自然。学生初进大学校园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环境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实属正常。面对陌生环境应保持平静、自然、沉稳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躁不安的情绪,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不一直纠结,摆正心态,学会舍弃与放下,等时机成熟再勇敢面对、努力解决。

(2)正确评估。大学校园是各地佼佼者汇聚的“英雄台”,以成绩好坏评定学生的单一评价方式不再是唯一主流。新生应认识到这一点,客观准确评价自己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结合自身实际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目标并不断改进,为之奋斗。

(3)积极暗示。新生要用乐观向上的心态用内在语言提醒和安慰自己,用诸如“我很优秀”、“我能行”、“我能解决这个问题”、“我肯定可以做好”等积极的语言鼓励自己,拔高自己的精神状态,以最佳精神面对新环境、新氛围

(4)及时宣泄。消极情绪的闭塞和累积会严重影响新生的身心健康,为避免长时间被负面情绪困扰,新生应及时发泄(当然也要注意适度和影响问题)。通过运动、交流、专业的心理发泄器材、听音乐等对自己有效的方式,及时把负面情绪宣泄出去,疏通心理通道,保持心理平衡。

(5)寻求帮助。遇到问题时学生不要一味归咎自身、自我封闭或者消极面对,而要向教师、学长学姐、辅导员、学生干部等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人求助,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告知他们,共同协商,以顺利解决问题。

注重人际交往,创造和谐的交流环境。

离开父母和曾经的同学好友,新生在心理上存在丧失感,而克服这种丧失感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良好的新的人际关系交际圈,让心理归属感重新得到体现。和谐的交流环境有利于帮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校园,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树立信心。这一时期的人际交往涵盖了师长、同学(尤其是学长学姐和室友)和学校各部门工作人员。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新同学,大一新生应积极、主动,以一颗开放的心去接纳新同学新朋友。在交往中真诚待人,以爱之心包容人,平时也多学习一些有关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多倾听、多尊重他人。根据彼此之间的交往志趣、性格不同,把握好交往的尺度。

自立自强,从依赖型向独立型转变。

学习选择多样性和家长干预力度的降低,对高校新生自立能力,提出更高规格的要求。新生进入大学,一方面课程选择更加多样,学习自主性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家长的经济管控相对放松,经济上的自主权扩大,同时父母不再是“贴身保姆”,衣食住行都要自己安排。要想在大学校园里如鱼得水,大一新生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三方面的变化,生活和经济上不再过分依赖家长、学习上不再依赖教师,自立自强,提高自我生存能力。

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的初始阶段是锻炼心理适应能力的关键阶段。高水平的心理适应能力能使大学生活顺风顺水,而低水平的心理适应能力则会对学生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各高校要对这一阶段的心理适应能力予以足够重视,结合实际不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心理素质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1]姜丹,庄郁馨.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12(2).

[2]杨文杰,丁国香.浅谈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1(10).

[3]李悦.大学新生主要适应问题及对策浅析[J].学园,2011(7).

[4]赵倩,牟道玉.优势视角下探索解决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新方法[J].高校辅导员,2012(4).

[5]吕索真,程思辉.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责任编辑 周丁力

The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College Freshmen

ZENG Xingqi,CAI Zhipeng,WANG Wei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

The“psychological weaning”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freshme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ing this,this article,from the concept of“psychological adaptation”,reveals the research value,combing with all the actual affecting factors,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rom two aspects,and promotes the freshmen into university environment with the feasible plan.

freshmen;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B844

A

1674-5787(2015)02-0112-04

10.13887/j.cnki.jccee.2015(2).30

2014-12-20

曾兴祁(1984—),男,湖南邵阳人,硕士,重庆交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蔡志鹏(1984—),福建莆田人,硕士,重庆交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伟(1985—),陕西西安人,硕士,重庆交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新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重获新生 庇佑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沙漠里的精灵
新生娃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