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机制研究

2015-03-20 14:39欧庭宇尹德志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区建设

欧庭宇,尹德志

(西华大学政治学院,成都 610039)

引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1]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涌入城市,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但由于受制于中国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制约,农民工难以完全融入城市而成为流动人口。在文化建设方面,流动人口一方面难以真正参与到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队伍之中,另一方面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成果的也难以惠及流动人口。因此,流动人口如何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如何分享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果,就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对促进经济提升、构建和谐社区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1.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繁荣当地经济

社区文化是影响某一区域内发达程度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它影响人们的沟通方式、思想意识和行动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更深层次的是对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文化建设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部分。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 1.8万亿,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为5.5%。[2]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在三种产业中最高,存在较大的吸纳就业的潜力。[3]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建设的核心组成,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因此,重视流动人口参与文化建设可以提高流动人口物质生活水平,助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方面,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增加自身收入提供了更多机会。一些发达的社区,都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如政府授权、组织支持,建立更完善文化产业链。从流动人口经济收入来讲,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能帮助一部分人在文化产业领域全职就业,或利用闲时为社区文化提供兼职服务,从而帮助他们增加个人收入。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一般来说,社区文明程度越高,消费能力就越好,管理好社区环境蕴含无限商机,可改善企业投资环境。

2.在参与中分享社区文化成果,感受社区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区

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增强流动人口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将会真正融入现代城市新型“邻里互动模式”——彼此更加熟悉,有困难彼此帮助,一起承担责任,感受到“根”的温暖,增加社区的和谐氛围。

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加强了流动人口之间、各类社区之间彼此融合,加深邻里关系。社区治安方面,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消除人际心理隔阂,减少社会犯罪,形成更为安全、诚信、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方面,利于减少享乐主义、物欲主义的不良风气,利于纠正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传播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正能量,有利于建立和谐温暖的新型社区。

3.社区文化传承与交流,能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

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离不开社区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流动人口的参与。流动人口最急切、最需要、最深入的精神需求是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字就是“大”。这个“大”的标注有六个层面的含义:凝聚能力要“强”、发展门类要“全”、实力规模要“大”、环境氛围要“活”、覆盖范围要“广”、文化特色要“显”。[4]建设社区文化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途径,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正好与六个层面的要求相一致。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增强了社区的文化氛围,社区发展具有更强的凝聚力,流动人口感受到了归宿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和谐;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挖掘了人力资源潜力,整合了社会资源,增强了社区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

二、流动人口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根据文献查阅和社会调查,笔者发现流动人口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状况差异很大。就目前全国大多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而言,主要存在主观意识不强、群体覆盖面窄、缺乏经费和制度保障、缺乏领导和组织等方面的问题。

1.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的主观意识不强

社区内部信息较为闭塞,居民之间基本不熟。流动人口不清楚如何着手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自然很难对社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另外,他们大多工作收入不太稳定,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只能将心思放在挣钱维持生存上难以将社区的好坏与自身利益相联系,与社区之间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观意识比较消极。

愿意融入社区文化活动的流动人群大多是离退休人员和儿童。年轻人更愿意参与看电影、电脑游戏、网上冲浪等社交方式,参与社区文化意识远远不够。

2.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经费和制度保障

政府投入社区文化建设大多都是依托本地居民,社会组织的赞助也不多。流动人口自身的经济收入不宽裕,没有更多能力去购买精神产品。真正分配到流动人口的经费就少之又少了,引导流动人口融入社区文化建设难度很大。流动人口的参与由于没有合理的制度保障,参与权益无法保证,参与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3.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缺乏领导和组织

部分政府部门认为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活动属于文化组织的事,领导更多只是沟通协调,不需要直接参与管理。同时,政府认为经济发展是硬性工作要求,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是软性工作任务,没有更好地管理和引导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积极性。

三、促进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机制探讨

改善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活动现状,需要建立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服务与参与机制、经费机制、组织机制、领导机制等。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引导和管理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高效、高质的社区文化,主要有以下五大解决措施:

1.健全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

提高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需要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来改善他们的价值观。通过建立公共图书馆和文化展厅,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利用知识讲座、广场电影等手段,让广大流动人口共享文化成果。将道德模范、好人好事编创出相应的文艺版本或段子,通过投影播放、多种形式的文艺表演,营造社区高尚、和谐的文化氛围。

2.优化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参与机制

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优秀的人才队伍和参与方式问题。要重视有资历、有能力的社区服务人才,注入编制计划,稳定流动人口就业后顾之忧,扩大专业型社区文化建设队伍;通过政府、企事业单位联合支持并鼓励爱好者参与,降低参与门槛,奖励为社区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人员。创建更多平台给思想健康、素质较高的团队组织,传播社会正能量。淡化人口地域属性,让他们自觉成为文化活动带动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雅俗共赏、文明共享的和谐局面。

3.制定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经费机制

解决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问题,鼓励企事业单位赞助其社区文化事业。利用“项目贴息”和“年终分红”等方式引入社会资金,对其企事业单位进行推广宣传,提升其公益形象。政企合作、资本融合是解决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首选途径,克服文化投资主体单一,释放文化产业活力。

4.完善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组织机制

通过办理居住证,以宣传教育的方式,让流动人口积极配合人口管理是一种利于社会和谐、提升社区生活质量、改善社区治安管理的重要途径。通过社区公告栏、网络、广播电视等渠道发布其通知信息,建立起与社区生活居民间互动平台,让包含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广大居民了解社会发展大事。借鉴国内外成熟的社区组织经验,建立有效的自发组织成。例如,日本文部省“法定”的“社会教育团体”PTA(Parents Teachers Association)(家长教师协会)就是家长们按照地区组织起来的,学校教师自愿参加,会长由家长担任,会员缴纳会费。[6]

5.加强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

将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硬性任务,有利于流动人口参与的信息反馈处理和建设效率保障。加大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广场建设,加强室内的阅览室、文娱中心等硬件建设;通过录音、录像、走访调查等方式进行随机调查,制定相应工作计划,定期抽查分析,纳入月度、季度、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的研究内容。

[1]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法治报告(2014)[R].北京: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14.

[2]文化产业振兴规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Knight,J.,unatilaka,R.,Great Expectations: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Rural– Urban Migrant in China[J].World Development,2010,(1):113-124.

[4]黄新初.创新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J].四川党的建设,2007,(12).

[5]肖静.论日本学校的环境教育及对中国启示[J].安徽文学,2010,(2):40.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社区建设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