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春,徐公伟
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为例
张学春,徐公伟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水平不高,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缺乏系统性的组织设计,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大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完善教学课程设计、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立于本世纪初的一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外延扩张、内涵转型以及自身功能的拓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由于高校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目前,传统的“精英式”教育理念、趋同性的“研究型”办学定位和大一统的“学术性”培养模式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受到严重挑战,特别是对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要求[2]。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是培养能胜任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了更好地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为例,对如何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门分析与研究,希望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有所帮助。
(一)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目前,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效仿其他普通高校,而传统的“研究型”高校特别重视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理论培养,对应用实践能力方面的锻炼重视不足,这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办学定位是相背离的。因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不高,又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使得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不高,在就业过程中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3]。由此可见,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严重影响到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用人单位对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一般是应用型的经济管理者,不是研究型的经济管理专家。因此,用人单位对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应用技能和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然而,由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是追求全面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而不是培养应用型的经济活动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者,由此导致经济管理类的理论课程设置的过于繁多(教学课时较多),实践课程设置的较少(教学课时较少)。在大多数的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实践教学已经被纳入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之中,但是,许多院校的实践教学不受重视。另外,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较慢,实践教学起步较晚,各项实践教学资源设备较少,尤其是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资金投入更是欠缺,直接影响到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和发展。这些都是制约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导致实践教学水平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
(三)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缺乏系统性的组织设计
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计的总体结构还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并且缺乏系统性的组织设计。另外,有些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师资队伍的原因,“因人设置课程”,而不是考虑专业和学生的因素设置课程,从而使课程设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一致。当前,大部分经济管理类课程教材在重新修订或编著时只考虑到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改变对教材产生的影响,很少考虑到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经济管理产生的影响。这样的课程设计和教材内容,怎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怎能符合社会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合理
科学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可以发现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控教学活动,检验教学效果,有利于做出科学的教学决策。然而,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评价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学评价没有时效性,由于教学评价与课程教学同步结束,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反馈,无法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调整与改进。二是评价指标缺乏差异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忽视了不同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难以客观反映不同学科、课程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差异性。三是学生评教存在误差,学生是教师教学过程的第一见证人,学生对评教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但是,由于思想上和心理上相对不成熟,学生的评教存在片面性和随意性[4]。
(五)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对教学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事这类专业的教师要有高尚的政治品质、崇高的职业道德、完善的知识结构,更要有较高的科学分析经济形势、进行独立思考经济现象、解决经济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由理论老师担任,而且年轻教师偏多,他们有的是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毕业,虽然他们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但是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遇到具体的经济问题,他们通常只凭自己的理论知识进行判断,这样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更重要的一点,经济理论知识与具体经济实践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样会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遇到具体的经济问题时,难以将老师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经济问题联系到一起。
(一)人才培养要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
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简单效仿传统“研究型”高校的培养模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要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创新教育的方式,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做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相融合,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相联合,必须按照企事业等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与学生的个性差异相结合,了解学生的特征,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潜能;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相配合,运用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加大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实践教学是把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的高低。地方本科院校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的问题由来已久,为了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地方本科院校要重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资金投入方面要加大力度。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实践教学实验室,要不断更新实践教学需要的各项设备,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最有力的物质保障。要与社会上企事业单位加强交流和联系,建立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实习教学基地。通过校内实验室教学和校外实践实习基地教学相统一,加强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三)完善教学课程设置,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有着自身特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课程设置时,要从复杂多元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努力解决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素质、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重点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让师生对于应用型教育教学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解应用型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增强上应用型教育教学的渴望与热情。其次,完善教学课程设计,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并且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以及每个课程的关联性,使得课程之间的关系有机结合起来。再次,改变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互不衔接,互不相干的现象最后,老师可以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加强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提问,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兴趣。
(四)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学科性质与学生特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最了解自己的学科背景、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学工作的优势和困难,对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最有发言权,要让教师参与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教学评价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评价方式,包括: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劣势,保证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探索克服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误差的有效手段,加大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宣传和教育,制定出与学生评价能力相适应的评价指标。
(五)加强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和关键环节,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因此授课教师也必须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和扎实的知识理论功底,这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水平。地方本科院校要利用各种力量,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要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应用实践能力为中心,培养一定数量的“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师资的来源既包括校内的优化整合,也包括优秀的高校毕业生,还包括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兼职教师)。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设立师资队伍建设的专项经费,对师资队伍进行岗前和在职培训,组织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培训、实训和交流,积累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5]。
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突出“应用型”的培养目标,要通过多种渠道加以改进和完善[6]。深入推进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新机制。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特点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建立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完善机制,推进本科人才培养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改革,加大教学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 王玉丰.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十五年回顾与展望[J].高教探索,2013(5):15-21.
[2] 汪静.“工程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3(6):32-35.
[3] 林秀君.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1(6):98-102.
[4] 吴琴.对高校教学评价的认识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2013(5):157-158.
[5] 周颖、强利军.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问题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2(10):115-117.
[6] 翟连珍、张宽新、杨方林.中医药国际化之高校双语教学之痛及应对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12(2):120-123.
责任编辑:刘海涛
张学春,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理论与“三农”问题;通信作者:徐公伟,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安徽 宿州 234000) 。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101065);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教学团队项目(2013jxtd038);宿州学院校级质量工程特色专业项目(szxytszy200802)
2014-10-08
G642.0
A
1673-1794(2015)01-01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