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03-20 14:33罗星海张卫国吴一丹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工学双师校企

罗星海 李 全 张卫国 吴一丹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罗星海 李 全 张卫国 吴一丹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高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与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仍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亟待改革创新。文章根据湖北高职院校调研情况,分析高职人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及对策

高职从试办到大办、从层次到类型、从支持发展到大力发展、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质,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与发展积累,基本形成了具有高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形势下,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迫切需要找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思考应对之策,加快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总和。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终身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认识不深刻、创新不彻底、执行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一)认识上词新意不深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跨界衔接、开放融合、市场导向、能力本位、学练并重的特点。[1]目前,国家层面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清晰,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主要问题是高职院校和企业认识不深刻。通过对湖北省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和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普遍采用的是“2+1”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理论学习、1年企业顶岗实习,一些学校将学生推荐给实习单位但不加强管理,认为这就是“校企合作”;少数专业让学生自己去联系实习单位,造成“习非所学”,缺乏校企实习指导教师的跟踪指导,“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处于自由失控状态。而合作企业认为学校是人才的培养者,企业是人才的使用者,为求利益最大化,企业生产旺季大量接纳学生实习,旺季过后把学生推出企业,或只留极少学生,没有承担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这样,校企双方没有真正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延伸到课堂和实训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教学、实训相融合。

(二)创新上瓶新酒不新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虽有成绩,但仍然存在瓶新酒不新的问题。

一是校企合作。部分高职院校仍停留在安排学生一年毕业实习上,产教融合、合作育人不够深入,仍是一瓶淡酒。二是工学结合。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举着“工学结合”的旗帜,将课程教学计划换成课程标准,教材章节变成学习情境,部分教学内容有新意,但换标题不换内容的痕迹很浓,仍是学科体系老酒。三是教学组织形式。喊着“多学期、分段式”,实际上因教学管理手段没能跟上,依然是“理论、实践、实习”三段式组合。四是教学方法。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方法的确较新,真正落实到具体课程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仍停留在概念上,部分教师仍是学科教学老一套。这既有教学基础条件的限制,也有教师对不同教学内容与情境的模式选择能力的限制,还有企业教师参与教学的限制,根本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不够。五是教学资源库和智能课堂建设跟不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需要,急需适应工学结合教学的新资源、新信息、新技术、新设备。六是教学评价提出了多元评价模式,但具体实施还处于一元(教师评价)和二元(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状态,适应多样化成才要求的多元评价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三)执行上“双师”力不适

经过高职院校教学水平评估和国家、省级示范(骨干)院校建设的推动,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确实培养了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但与迅速扩张的办学规模和内涵建设要求相比,仍然不能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一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能适应办学规模扩张的要求。多数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不到50%。二是“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许多“双师型”教师只是考取了某个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或通过国家、省级举办的“双师型”教师培训,获得结业证书,而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三是“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虽然各学校对“双师型”教师制定了激励政策,但因教学任务重,教师下企业仍是难点。四是高职院校用人自主权受到限制,缺乏开放性。一些公办高职院校对想要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引进,对不适应教学要求的教师无权解聘。五是“双师型”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多数处于概念上。尽管湖北省对重点专业聘请了“楚天技能名师”,半数技能名师在行业企业工作较忙,很难到校上课,多数只能每年举办几次讲座,极个别纯属有名无实,基本没起到名师的作用。六是教师服务企业能力不足。教师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不足,不能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校企合作是难以为继的,也不可能深度合作。

二、原因分析

任何一项人才培养模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有些问题是多年积累的“顽症”,有些是伴随着改革出现的,有的正在解决过程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找准问题的关键,分析存在的原因。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上、创新上、执行上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不完善、宣传不深入、共识不深刻、研究不深入、理解不透彻、创新不全面、管理不跟进、激励不到位、能力不适应等“九不”造成的。

(一)制度不完善、宣传不深入、共识不深刻是首要原因

高职人才培养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密切,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制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是促进人才培养制度走向科学与完善的实践动力。[2]高职人才培养制度与培养模式相辅相成,共同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的方向、规格与质量。由于现行的一些制度跟不上模式发展、宣传跟不上国家要求、共识没有根本形成,致使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深刻,老百姓对高职认可度不高,高职教育吸引力不强,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局面就难以形成。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措施,形成行行关注职业教育、业业参与职业教育、人人重视职业教育的新局面,用制度的约束、政策的激励、宣传的引导、广泛的关注促进社会共识,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二)研究不深入、理解不透彻、创新不全面是内在原因

创新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的动力。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深刻理解,才能全面创新。高职教育曾一度走“产学发展道路”,将“研”隐去,只重视技能不重视技术,只强调产学不强调研究;少数高职院校没有研究所甚至没有科研处,有的高职院校即使有研究所和科研处,但专业人员相对较少;一些省份只有少数几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研究能力相对较强,大部分高职院校研究能力比较薄弱,缺乏政策、样本研究。由于研究深度不深、参与广度不广,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理解不透彻,创新也就出现瓶新酒不新的问题。

(三)管理不跟进、激励不到位、能力不适应是根本原因

再好的培养模式也必须靠人来实施。要实施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适应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依靠的根本是“双师型”教师队伍。而现阶段高职“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能力不足,依然是制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由于学校管理跟进不够,对“双师型”教师培养有重视欠力度,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引进有需要欠措施,没有形成“双师型”专业团队,教师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很弱,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能力欠佳,有实施的意愿,欠实施的能力。这是影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根本原因。

三、对策建议

针对查找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有必要从提高认识、推动创新和强化执行三个维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努力形成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一)加强政府引导和校企共同探索,全面深刻地理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和本质

地方政府应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引导学校和企业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强化政府和企业人才培养“双主体”责任,深刻理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跨界衔接、开放融合、市场导向、能力本位、学练并重”的特点,正确把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树立“面向人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按照“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的要求,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系统设计模拟实训、生产实训与顶岗实习,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延伸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改革,做到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管理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考核评价学生成绩,[3]将产教深度融合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酿造人才培养各环节“新酒”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高职内涵发展的永恒主题。必须深入推进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酿造人才培养各环节“新酒”。

一是酿造校企合作新酒。深化“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合作”,采取“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先岗后培(员工脱产)”等有效培养模式,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二是酿造工学结合新酒。依据行业规范、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制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完善工学结合培养教材,开展教学、实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三是酿造教学组织形式新酒。打破“理论、实践、实习”三段式组织,探索“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先从订单班试点再推广。四是酿造教学模式新酒。教师应结合不同课程和教学内容选取多种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创新。五是酿造教学手段新酒。加快教学资源库和智能课堂建设,更新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使校园网覆盖率达100%;加快智能课堂建设,支撑教学模式创新。

(三)持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适应现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实施、教学实践要靠教师来实现,“双师型”教师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高职院校必须持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引培结合、校企共培”,突出企业经历、双师素质,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一是在“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继续实施技能名师工程和青年教师下企业工程,强调企业工作经历,在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的同时,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二是在激励监督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绩效工资改革,落实“双师型”教师激励措施的同时,要求专业教师定期必须下企业,强化监督落实。三是在用人开放性上下功夫。积极争取政府与行业支持,扩大高职院校用人自主权,畅通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渠道。四是在“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上下功夫。与深度合作的企业共同建立教师轮换机制,实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高职专业教师双向顶岗交流,如聘请企业刚退休的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实训教师,形成实质性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五是在提升教师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只有不断提高教师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给企业带来效益,校企才能长久、深度合作。

总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遵循“市场与就业双导向,技术与技能双重视,教育信息化、国际化、终身化三驱动,政产学研四联动”等原则,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等要求,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效能的全面提升。

[1]王平侠.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0,(2):69-70.

[2]罗星海,吴一丹.高职人才培养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历程[J].教育与职业,2013,(6):12-15.

[3]张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3):29-31.

2015-02-19

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我国高职人才培养制度与模式的现状研究”(编号:201157)。

罗星海(1963-),男,湖北应城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李 全(1962-),男,湖北监利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汽车运用工程研究。 张卫国(1969-),男,湖南邵东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制教育研究。 吴一丹(1984-),女,浙江东阳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助教,主要从事物流管理研究。

10.3969/j.issn.1672-9846.2015.02.012

G712

A

1672-9846(2015)02-0045-04

猜你喜欢
工学双师校企
盐工学人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学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