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华,王双全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或‘和而不同’应始终是确立民族学校课程开发所秉持的基本取向.”[1]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一种多元文化一体的理念,我国学校课程一直是以汉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大一统”课程模式.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基本一致.蒙古族学校也不例外,执行的仍是国家课程,课程教材除蒙语文教材,其它所有的课程教材基本不经过删减,都由汉语课程教材直接翻译,反映的主要是汉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对蒙古族本土知识的呈现非常有限.也就是说,现阶段的蒙古族学校课程教材和汉族学校课程教材之间,大同小异或全部雷同,都是以现代学科体系为基础,只是使用的对象和地区不同.这就忽视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性,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到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学生家庭、社会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实际.
蒙古族学校作为传递蒙古族文化的主渠道,要想更好地担负起保护与传承蒙古族文化的伟大使命,实现蒙古族文化的自觉创新,就必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是指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所谓的校本课程开发则是指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教育人员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开发.[2]在蒙古族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是对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它能够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传承、创新蒙古族文化,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彰显蒙古族办学的优势和特色,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蒙古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着多方面的深远意义.
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历史进程、政治体制、军事行动、经济生活、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伦理规范、民风习惯、宗教信仰等,都蕴藏着独特的价值和丰富的内涵.从蒙古族文化中,可以发掘出生命教育、环境教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丰富的教育主题,这些是发展多元文化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在蒙古族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在保证国家对教育的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掘蒙古族文化,如民间传说、故事、笑话、寓言、童话、儿歌、俚谚、传统歌谣,独特的民族风情、影响深远的民族人物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宗旨,按照教育学理论和课程理论的要求,把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使之作为与蒙古族的独特性相一致的课程资源.这是适合本校具体特点条件及特定的教育环境的课程建设,符合内蒙古地区经济与文化的现实条件,还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种特别需要.这就能够“加强课程与社会、课程与生活、学生与社会、学生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即打通‘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壁垒.”[1]它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补充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为我国课程知识的多元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蒙古族文化并不意味着落后.然而时至今日,蒙古族文化仍被现代文明斥之为落后、愚昧、原始、毫无用处的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蒙古族文化正在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蒙古族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能够传承、创新蒙古族文化,而且也能够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首先,蒙古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功能之一,就是能够选择、整理、传递、保存以及创新蒙古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把蒙古族丰富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最终构筑蒙古族文化保护的完整体系.这不仅能够卓有成效地保存和弘扬优秀的蒙古族文化,而且也使蒙古族文化资源的内在魅力和价值充分地展现出来,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宝贵的文化资本和智力资源;同时,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机动性、多样性的特点,往往根据社会的变迁与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与改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适应性.这便于将蒙古族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以及主流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赋予蒙古族文化以新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使蒙古族文化得以创新与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且还可以实现人们的“文化自觉”,即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文化,认识其他的文化,取长补短.[3]
再次,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中指出:任何一项民族文化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其毁灭或消失都将造成世界各民族遗产的有害匮乏.将民族传统文化传给后代,是当前和未来文化丰富以及和谐发展的泉源.文化人类学家基辛格也曾指出:文化的歧义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的差异,就可能会剥夺人类一切智慧和理想的源泉,以及充满分歧与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演化性适应的重要秘诀之一就是多样性.去除了人类的多样性可能到最后会付出持续的意想不到的代价.[4]可见,文化的多元化是人类进步的象征.丧失文化的多元性是人类的一种退步.[5]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族人民对蒙古高原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适应成果的总和,具有着独特性,是不可复制的.在蒙古族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能够传承、创新蒙古族文化,同时也为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多文化才能多色彩,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人类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是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族人民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其传承是蒙古族人民生存、延续、发展的前提.而在单一国家课程开发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学习自己民族文化的权利,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种课程模式让少数民族学生对课程缺乏心理认同感,更让他们产生文化自卑感,引发学生人格塑造过程中的文化冲突.”[1]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自身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而且也不能够很好地促进内蒙古地区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蒙古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能够传承、创新蒙古族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利于蒙古族文化的心理传承,是蒙古族学生发展的巨大教育力量.校本课程传承的不只是服装、歌舞、食物等外在的形式,而是进一步将蒙古族文化中的感情趋向、心理意识、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判断等文化的核心因素融入校本课程.这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蒙古族文化的灿烂和深邃,使蒙古族文化的核心因素、民族文化的精神有机地融入到蒙古族学生的深层意识中,形成一种稳定而持久的民族认同感和内聚力,最终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个性特征得以培养,健康人格得以塑造.而且蒙古族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还有利于培养蒙古族学生的精神活力,使民族意识中进步和向上的价值取向、道德和社会信念代代相传,以提高蒙古族学生的整体素质.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也不是以系统的基本知识为中心,更不是以学科专家、教师等成年人为中心,而是从蒙古族学生的兴趣与种种经验出发,充分考虑蒙古族学生的认知背景和需要,精选蒙古族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当校本课程在蒙古族学校发展成熟时,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门类,使学生各种特别的需要得到充分地反映.校本课程的这种可选择性,赋予了蒙古族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使学生能够在众多的校本课程中进行选择,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同时,在校本课程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能力得以提高,进而形成更广泛的能力,及时补偿个性的发展,最终塑造健全的人格.
学校的发展与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一个学校是否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关系到学校能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民族学校的特色,表现在办学任务上是:“……一方面要使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顺利进入现代主流社会,另一方面还要力求保持和发展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享有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权利,享有在本民族聚居区实行自治的权利以及学习本民族历史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权利.”[6]可见,不能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不能与民族的生活相结合的民族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民族教育.而校本课程是蒙古族学校根据自己师生的特点、所处的独特环境、所具有的各种教育资源,以及办学理念而设置的课程.其强调学校办学特色与理念的凸显,是最能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可见,从蒙古族学校担负的任务来讲,也必须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它是蒙古族学校民族性的体现,反映了蒙古族学校不同于其它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
大量成功的中外特色学校的经验已经证明,课程特色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构建课程特色是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也就是说,“学校办学特色是课程特色的一个结果,而课程特色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7]可见,蒙古族学校要增强其办学特色,就必须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努力构建属于自己学校特有的课程体系,进而转化为自己学校所具有的课程特色,这也就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只有这样,蒙古族学校教育才会具有生命力.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大一统课程模式下,蒙古族学校教师是国家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教师们往往扮演的是学生和课程专家之间的传声筒角色.教师们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也因此受到极大的遏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着眼点是地方、学校与学生的需要,参与者主要是学校的成员,这样教师成为课程开发中的一员,就有一定的权力决定教什么.因此,蒙古族学校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使用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和开发者,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就为蒙古族学校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空间和大显身手的机会,进而为蒙古族学校教师的学术发展和专业化进程提供了可能.
蒙古族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蒙古族学校的教师进行实践研究,这就需要教师把教学与教育研究两者结合起来.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的课堂情境、教学活动和课程开发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内容,进行科学地批判、分析与总结.这样就使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课程开发行为、课程开发过程上升到理论高度.有助于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的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及所包含的教育价值进行反思,提高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研究能力,进而改进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开放地、灵活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再是政策和方案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主动的反思者和实践者.因此,有助于教师形成借助于相关理论解决问题的习惯,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能力.正如斯藤豪斯所说:“把自己的教学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实践采取研究的态度.它必定是即时性和探索性的.”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潜能被挖掘,活力被激发,课程开发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而且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过程中,需要蒙古族学校教师与课程专家的通力合作,以及与其他教师的团结协作,与校长的沟通交流,与学生的一起探究等.这有利于蒙古族学校教师确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自主发展,提高素质.
〔1〕周宏,刘茜.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使命[J].教育探索,2011(4).
〔2〕百度百科·校本课程.
〔3〕费孝通.师承·补课·治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1.
〔4〕基辛格.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283.
〔5〕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1).
〔6〕藤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361.
〔7〕王凤英.依托蒙古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与思考[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