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无常观
——以《徒然草》155段为例

2015-03-20 13:58贺树红
文化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吉田世事时机

贺树红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山东 济南 250014)

积极的无常观
——以《徒然草》155段为例

贺树红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山东 济南 250014)

吉田兼好是日本中世纪无常文学的代表作家,《徒然草》作为其兴然所之,漫然书之的随笔作品是融入其一生丰富阅历和明达见识的集大成之作,其中的第155段充分体现出其独特的无常观。在第155段中,吉田兼好用细腻、思辨的笔触,阐述诸事无常的客观现实,用令人信服的说理文字,通过对自然事物变化的关注、世事无常的积极应对及对今世生活观的肯定三个方面,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深思,表达其积极应对诸事无常的禅悟之心。

吉田兼好;徒然草;无常观

《徒然草》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很高地位,与清少纳言的《枕草子》、鸭长明的《方丈记》一同被誉为日本的三大随笔,是日本镰仓文学的最高峰,对后世的日本文学产生影响深远。在融入其丰富人生阅历的243段短文中,吉田兼好通过一种独特形式的自白,自然地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思想。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郁达夫就曾评价《徒然草》是日本随笔文学中的“铮铮者”,“觉得它的文调谐和有致,还是余事;思路的清明,见地的周到,也真不愧为一部足以代表东方固有思想的哲学书。”[1]常人看来,无常、死亡极具负面意义,是令人悲伤的事情。作为无常文学作家的吉田兼好是怎样看待无常与死亡的呢?本文拟从对自然事物变化的关注、世事无常的应对及今世生活观的肯定三个方面分析其随笔第155段,以期对吉田兼好的无常观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对自然事物变化的关注

吉田兼好十分关注自然事物的变化。在第155段中,吉田兼好通过对自然事物变化的细心观察,发现四季变化的前后联系。当世间一般认为“春老之后为夏,夏尽而秋来”[2]时,吉田兼好通过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在春天刚刚开始之时“已催夏之气”,夏天的时候已“通于秋”,秋天到来之后“转瞬即寒”,十月的时候已有“小春天气”,这是因为注意到代表春天气息的“草亦转青而梅亦含苞”。据此可知,不同于一般世人对自然事物变化更替的看法,吉田兼好认为新事物产生之初就已暗藏其未来发展之像。此外,吉田兼好还认为旧事物的消亡也并非是单一、孤立的存在,旧事物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是源于新事物的产生。他说树叶的飘落也不是“叶先落而新芽始发”,而是新的叶子已经开始生长,旧叶“不堪”才飘然落下。正是通过对自然事物变化的细心观察,他才发现迎新之气的顺序和迅速,即“迎新之气待于下,待之之中顺序推移,其势速也。”

作者并没有把关注点仅仅停留在对自然事物的变化上,而是进一步通过自然事物的变化无常扩展到人情世故,进而指出人生百态与自然事物变化无常的相通之处。日本俳句大师、学者北村季吟在《徒然草文段抄》中有一段评论:“其旨趣则有说儒道者,有说老庄之道者,亦有说神道佛道者。又或记掌故仪式,正世俗之谬误,说明故实以及事物之缘起,叙四季物色,记世间人事,初无一定,而其文章优雅,思想高深,熟读深思,自知其妙。作者的这些认识都与他对人生、自然的深刻体察和无常观念有关。”[3]他把人生在世的“生、住、异、灭”比喻为一刻也不停止的滚滚而前的滔滔江水,把死亡之期比喻为“海边之沙滩”,看上去不甚辽阔,但遇到潮水忽涨,涨满即在顷刻间。这两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表达一种对世间万物变化无常的感叹。

吉田兼好正是在关注自然事物变化所呈现的人生百态中才形成其独特的无常观,也正是在关注自然流传的变化中才发现“无常之美”。我国当代诗人、散文家席慕容就曾感慨说:“今夜重读《徒然草》,兼好法师那样淡然而又冷静地描绘着他其实热烈的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美因为无常显得更美,万事因为皆难前定才能显得真实不乱。”

二、对世事无常的积极应对

吉田兼好发现人生百态与自然事物变化无常的相通之处,但他却并未仅停留在对世间万物变化无常的哀伤、咏叹上,而是进一步升华为一种自觉、积极的无常观。关于这一点,可以在与《方丈记》的比较中窥见一斑。《方丈记》和《徒然草》作为中世隐者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作者鸭长明和吉田兼好各自的“隐遁”思想的深层都存在无常观。确实,在无常思想的流露上,《徒然草》和《方丈记》确有相同之处,但与《方丈记》对无常的咏叹结束相比,《徒然草》则“不断加深了对无常的思考,并以此确立‘无常美’这一中世美意识”。[4]在第155段中,他这种自觉、积极的无常观集中体现在他对世事无常的认识上。他说,相比于四季的变化,人之生老病死的变化更难以推测。因为“四季之顺序尚有定,死期之顺序则不可待。”他认为“死未必一定来自于前面,也会突然从背后袭来。人皆知有死,但总以为那是以后的事,却不知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到来的。”[5]这段话深刻而形象地表达了兼好对死亡极为冷静的观察和认识。死的存在是一个严酷的事实,它不可抗拒,也不可预测。但这无常、死亡反衬着生。因为“生命消失本身已让人无限慨叹,同时,死亡的终将到来又使人对生的爱恋更为深切”。[6]如果生命可以永远存在,没有死亡,那也就意味着没有对生命消失的感伤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兼好并非赞美死和无常本身,而是重视由此而体会到生的意义。他之所以劝诫世人要自觉地努力把握时机,也是基于对生的意义的探寻。他认为任何事情都有因缘和合而成的“时机”,想要“顺乎世俗而有所作为”,就应当以“识时务”为首要任务。假若时机不好则会“逆人之耳,违人之心”,很难成事。所以,在行动之前应“识时务”,等待时机。由此也说明吉田兼好的无常观,没有把人们带入哀叹无常的思路上来,相反,却给人们提供一条积极应对世事无常的处世策略。

三、肯定今世的生活观

佛教文化自6世纪初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13世纪以后才与日本的民族信仰和习惯相结合,形成一些本土化的日本佛教宗派。其中由空海创立的真言宗与佛教原本的思想不同,它对人生今世的生活持肯定态度,而深受真言宗影响的吉田兼好也在《徒然草》中表现出他对今世生活观的肯定。

在第155段中,吉田兼好对人生今世的生活意义给予肯定。在兼好的眼里,生的欲望和物质的欲求是人自始至终所追逐的,而这种生的欲望是实有的、实存的。所以他一方面承认诸事无常,另一方面又忠告人们要积极应对无常,把握时机,付诸行动。但他又强调说“患病、生子和死亡”不论时机,不会因时机不好而不来,所以不管是修行之事还是世间俗务,如果真的想要有所成就,“皆不可论时机”,更不应“踌躇观望”,要“径自身体力行”。一方面劝诫我们若想成事,需即刻落实到行动上,要珍惜时光,只争朝夕,正如中国的古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般。另一方面也意在说明,把握时机虽然很重要,但是又不能单纯等待时机,不做准备,裹足不前。没有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所以,人们欲成事,切勿观望犹豫,应当即刻落实到行动上。

佛教认为,人生无常,因此一切皆苦。人痛苦的根源在于人的变异不定的无限欲求与难以得到充分满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小乘佛教认为“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人生的“业”和“惑”,即由于种种行为(业)和种种烦恼(惑)而产生苦果”,[7]由此主张“个人远离社会,隐遁禁欲”。[8]虽然吉田兼好遵循佛教这一修行方式,但他并不认同佛教这一人生皆苦的观点。他把万物永恒的变动,看成是一个实实在在、活活泼泼的过程,认为世界本身的情趣正存在于这种变动之中。他甚至用十分欣赏的心情来看待这种变动,根本不曾像佛教那样从中作出悲观的、虚无的结论。他指出,恰恰就是人的变异不定的无限欲求与难以得到充分满足的现实,才正是使无常人生更为有意义的动力,所以,他正视诸行无常的事实,即意识到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死亡的瞬息到来,但同时又积极主动反省和思考人生,自觉寻求人生意义。

四、结论

吉田兼好通过对自然事物变化的关注,发现其与世事无常的相通之处。但他并没有把关注停留在对世事无常的哀伤、咏叹上,而是通过生命消失的感伤探寻生的意义。他根本不曾像佛教对现世作出悲观的、虚无的结论。人的变异不定的无限欲求与难以得到充分满足的现实是使无常的人生更为有意义的动力。他正视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死亡的不可预测,积极主动思考人生,并自觉寻求人生的意义。

[1]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七卷(文论·序跋)[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268.

[2][5][日]清少纳言,吉田兼好.日本古代随笔选[M].周作人,王以铸,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6.

[3]周作人.《徒然草》抄[A].陈子善.如梦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7.6.

[4]于荣胜,翁家慧,李强.日本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2.

[6]隽雪艳.从《徒然草》看吉田兼好的生命美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8,(5):89.

[7][8]方立天.佛教哲学(增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0.30.

【责任编辑:周 丹】

I313

A

1673-7725(2015)08-0172-03

2015-06-05

贺树红(1984-),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日语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吉田世事时机
给我盯住他
无 题(1)
何冀平 世事本是大戏一场
两个人结婚的最好时机
日本:用无人机“上菜”
畅想 把握每一次时机跨越成长
恋爱之真味
师生互动4时机
世事无常
跳动的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