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娟
复旦大学
阅读介质对阅读策略使用的影响
——基于屏幕与纸质阅读的实证研究
李晓娟
复旦大学
本文以高级水平的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助Sheorey 和Mokhtari 研制的阅读策略调查表(SORS),考证了读者在电脑屏幕和纸质两种不同的阅读介质下,阅读策略使用的差异,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以及支持策略。此外,研究者还通过态度访谈及观察的方法,分析阅读者由于阅读介质的改变所采取的特殊阅读策略,最后对英语阅读教学提出相关建议。
媒介,屏幕,纸质,阅读策略
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是一种认知活动,也与承载文字的载体有着紧密的关联(Dillon,1992)。人们的阅读习惯长期以来受到了纸质这种载体的影响,学习、读书、看报等活动一直离不开纸张,可以说纸张是阅读的主要介质。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阅读介质正在发生改变。阅读活动已经打破了纸质介质的限制,电子书、手机、电脑屏幕阅读等变得越来越普遍(Shahriza & Karim 2007)。
在中国的英语阅读教学中,纸质阅读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通过电脑屏幕的阅读训练并不普遍。但是屏幕阅读不仅存在于学习者的自主阅读中,还是各种标准化考试所采用的新形式。就英语阅读而言,由于电脑与网络紧密相连,阅读者能够接触到丰富真实的阅读材料,阅读量可以得到很大程度提升。可以说屏幕阅读这种新的阅读形式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阅读行为,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浓厚兴趣。
不同阅读介质对阅读速度、阅读效果的影响,屏幕阅读代替纸质阅读的可能性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是,对作为阅读行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策略的研究并不充分。阅读策略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为了达到成功阅读所采取的一系列协助阅读的有意识的技巧和方法(Alderson 2000)。大量研究表明,阅读策略的使用与阅读表现之间呈正相关,优秀的阅读者可以更有效的采取合适的阅读策略(Guthrie & Barker 1991)。
阅读介质的改变可能会对读者阅读策略的使用造成一定影响,而目前国内对阅读策略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纸质环境,如刘丹丹(2002)采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研究中国成功的英语阅读者与不成功阅读者在进行纸质阅读时,阅读策略使用上的不同以及策略使用与阅读成绩之间的关系。孟悦(2004)的研究发现策略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理解水平和阅读速度的积极影响;李炯英等(2005)则对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姜向东等 (2009)对中国成功的英语学习者所采取的阅读策略进行调查研究。这些研究中的阅读策略都发生在纸质环境下,可以说目前对屏幕阅读环境下策略使用的研究比较少。随着电脑使用的普及,屏幕阅读变得越来越普及,这种新的阅读介质对阅读策略使用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不同阅读介质对阅读策略影响的研究将有助于阅读教学者和学习者了解阅读策略使用的差异、熟悉屏幕阅读的特殊性,适应屏幕这一特殊阅读介质从而提高屏幕阅读能力。
鉴于以上情况,本文提出两个研究问题:
1)读者在进行电脑屏幕阅读和纸质阅读时,阅读策略是否不同?
2)阅读者在屏幕阅读时会采取哪些特殊策略?
2.1 实验设计
本实验共有两个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即纸质阅读组和屏幕阅读组。在屏幕阅读组中,研究者要求受试在电脑前通过浏览器打开相关链接进行屏幕阅读,阅读时间不限,当阅读结束后,完成阅读理解练习和阅读策略量表。在纸质阅读组中,研究者把屏幕阅读组中的电子材料打印成纸质材料发给受试进行阅读,字体、字号等排版信息均保持和屏幕组一致。受试进行阅读的时间不限,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完成同样的阅读理解练习和阅读策略量表。进行阅读理解调查的目的是考查阅读策略的使用,阅读效果并不在本文考量范围之内。此外,整个阅读过程中允许使用词典,而且词典的形式不限。阅读策略使用的差异则通过比较两组受试阅读策略量表的得分获得。在受试的阅读过程中,研究者对他们进行实时观察,阅读结束后,就阅读策略的使用对部分受试进行了随机访谈。
2.2 受试
本文的受试来自某大学高级英语三个平行班的学生。研究者把他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人数为35人。其中男生24名,女生46名,男女比例由于受到专业的影响并不能达到平衡。所有受试均参加了学期初的分班考试,英语水平具有一定的同一性。在本实验前,研究者对两组受试进行了阅读水平专项考试,所采用的考题为托福2002年的标准模拟阅读试题,阅读测试结果显示两组间的阅读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2.3 阅读材料
本研究所采用的三篇文章均源自英文电子杂志,没有经过任何改动。阅读1选自Reader′sDigest,题目为The stranger who changed my life:“Fill her tank first”,阅读2选自TheWallstreetJournal,标题为 Indonesia to allow more beef imports,阅读3选自Time,标题为Don′t read too much into brain scans。研究者对这三篇文章进行了易读性检测,结果显示这三篇文章的Flesch Reading Ease易读指数分别为87.2,59.6和46.4,对应的阅读群体分别为美国教育系统中4年级,9年级和11年级的学生,由此可见这三篇文章的难度依次递增,具体情况见表1。
2.4 测量工具
2.4.1 阅读策略的测量
本实验对阅读策略进行测量的工具为Sheorey 和Mokhtari研制的阅读策略调查表SORS(Survey of Reading Strategies)。此量表共有33个测试项(文中的实证测试均以33个测试项为依据),涉及阅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以及支持策略三方面。阅读元认知策略指阅读者有意识地采取的对阅读过程进行监控的措施,如阅读前明确阅读目标、读前对文章长度和结构进行初步浏览等;认知策略指阅读者对所读内容进行推测、解释、存储和回忆时所采取的技巧,如猜测词义、图像化所读信息等;支持策略指阅读者所采取的有助于阅读活动的措施,如查阅词典、记录笔记等。在对阅读策略进行测量时,本调查问卷采用里克特五度量表,五个等级由1到5代表阅读策略使用频率的逐渐增高,受试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五度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量度。此量表的效度和信度都经过了量表发明者和后续研究的检验,在阅读研究中广泛使用。为保证受试完成此量表的准确性,研究者先让受试进行阅读练习,然后根据各自的刚刚的阅读情况完成量表。
2.4.2 阅读理解题目
为了保证阅读活动确实发生,研究者为每一篇阅读材料设计了7至9个阅读理解多项选择题,共25道阅读题。这些题目考察了受试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对重要细节的理解、词汇猜测能力以及对言外之意的推理等。在进行正式实验前,研究者请5位母语为英语者阅读本实验中的三篇文章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选择题。研究者根据这5位母语试者的反馈,对相关题目进行了修改,保证了阅读理解题目的有效性。阅读理解成绩满分为25分,那些答题正确率过低的受试不在有效数据之内。
2.5 数据分析
对语言学习者阅读策略差异的分析主要通过定量的方式完成,研究者利用SPSS17.0分析软件对实验组与控制组在SORS量表中的表现进行独立样本t检测,以发现在不同阅读介质下,阅读者所采取的阅读策略有哪些显著差异。自变量为纸质阅读和屏幕阅读两种不同的阅读环境,因变量为受试SORS量表得分。此外,研究者采用了观察和访谈的研究方法,试图发现受试在屏幕阅读中所采取的特殊阅读策略。那些复现率在三次以上的屏幕阅读策略作为主要阅读策略呈现。
3.1 屏幕组阅读策略的使用频率显著低于纸质组
纸质组有效受试为32人,阅读策略使用频率的平均分为3.56 ,标准差为0.46,屏幕阅读组有效受试为34人,阅读策略使用频率平均分为3.24,标准差为0.44(详见表2),也就是说在进行屏幕阅读时,受试所使用的阅读策略频率要低于纸质阅读时所使用阅读策略的频率。值得注意的是,在满分为5的情况下,受试的平均得分并不高,可见本实验中的英语学习者使用阅读策略的频率并不高。进一步通过独立样本t检测,研究者发现在不同阅读介质下进行阅读时,阅读者使用阅读策略的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21)。
3.2 屏幕组与纸质组在次阅读策略使用上存在差异
为进一步探寻阅读策略使用的具体差异,研究者以阅读策略的三大次策略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测分析,力图发现阅读者在使用这三种次阅读策略时,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3。
*p<.05水平上显著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两组间的阅读者在使用元认知策略(p=.49)和认知策略(p=.10)时,不同的阅读介质并不能对他们造成显著影响,但是支持策略在不同的阅读介质下,使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由于阅读的支持策略有七个测试项,研究者进一步对这七个测试项分别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测,见表4。
通过以上独立样本t检测分析,研究者发现纸质阅读组使用以下阅读策略的频率显著高于屏幕阅读组。
● 测试项2:在进行阅读时,记笔记可以帮助我理解所读内容(p=.026)。
● 测试项17:阅读时,我会用自己的话在头脑中复述一下所读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我理解(p=.000)。
● 测试项21:为确定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我会来回反复读(p=.004)。
● 测试项25:我会根据所读内容问自己一些问题来检测自己的理解情况(p=.000)。
● 测试项33:遇到生词时,我借助词典来解决问题(p=.002)。
以上结果表明,纸质阅读者在使用笔记策略(p=.026),复述策略(p=.000),回读策略(p=.004),自检策略(p=.000)以及词典策略(p=.002)时,频率显著高于屏幕阅读者。
无显著差异的阅读支持策略为以下两项:
● 测试项12:进行阅读时,划线、做标记可以帮组我理解(p=.49)。
● 测试项29:进行阅读时,我会用英语和母语想一想相关信息(p=.32)。
以上的结果显示受试在使用划线、做标记策略(p=.49)以及用英语和母语联想相关背景知识(p=.32)时,纸质阅读和屏幕阅读并无显著差异。
3.3 屏幕组采取了一系列适应屏幕阅读的特殊策略
研究者通过对受试阅读过程观察与实验后的访谈发现屏幕组采取的特殊阅读策略主要如下:
● 利用快捷键来缩放字体大小:放大(ctrl +),缩小(ctrl -)
● 利用光标进行扫读
● 利用“文字选中”功能降低背景对比度
● 利用网上搜索引擎帮助理解
受试表示屏幕上的文字不容易辨认,因此放大字体更便于阅读,但是太大的字在屏幕中的显示量有限,因此他们也会通过缩小字体来预览全文;屏幕阅读时容易出现串行现象,用光标扫读,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网页阅读时,利用“文字选中”功能把屏幕背景色变为蓝色,受试表示这样可以减轻屏幕的刺眼感。在进行屏幕阅读时,受试表示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可以找到中文背景知识,而且网上的电子词典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词语释义。
阅读策略不同于阅读技巧,前者是读者为了成功的阅读效果而有意识采取的一套方法,而后者是一种内化了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化行为,如对文字的解码、对背景知识的运用等(Schmeck 1988)。阅读策略的使用会因使用情景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由于阅读介质改变,纸质阅读者策略的使用频率要显著高于屏幕阅读者。这很可能源于阅读者对纸质媒介的熟悉度。阅读是对文字的解码和对文本信息的重构过程,文字的发明早于纸的发明,但是自从造纸术发明以后,纸便成了文字最主要的载体。阅读者在长期的纸质阅读中,适应了这一阅读介质,形成一系列策略来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文本信息。可以说在纸质环境下,阅读者策略的使用更为频繁和成熟。相比之下,电脑屏幕这种新的阅读介质出现时间不长,和读者之间的互动适应过程有限,读者并未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阅读策略,在策略的使用频率上要低于纸质阅读条件。
此外屏幕这种新载体的功能可供性(affordance)可能会改变人们利用电脑屏幕进行阅读时所采取的策略。所谓功能可供性是指那些决定某个物体如何被人们所使用的基本属性(Donald 1999)。和纸质阅读载体相比,电脑屏幕无论是在物理可供性(physical affordance)还是在心理可供性(psychological affordance)方面都与纸质载体不同,如电脑屏幕呈现的内容缺乏厚度感和长度感,屏幕亮度容易造成视觉疲劳、电脑屏幕所呈现的内容缺少整体性和空间性,屏幕使读者产生分离感(detachment)等。读者在电脑屏幕这种新的阅读载体下阅读,由于其功能可供性的不同,也会因之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结果表明,屏幕与纸质阅读介质的不同并未对元认知阅读策略和认知阅读策略的使用造成显著影响。阅读介质的显著影响仅仅局限在支持策略的使用上。阅读元认知策略主要负责对阅读过程进行监控,例如,明确阅读目标,根据阅读内容和目标调整阅读速度、读前了解文章长度、监测自己的注意力等。本实验表明,读者在纸质和屏幕阅读的条件下,对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无显著差异。换句话说,读者在屏幕阅读条件下,其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并未因阅读介质的改变而发生显著改变。认知策略可以帮助读者对所读内容进行推测、解释、存储和回忆,是达到阅读理解的关键策略,例如读者可以根据线索猜测词义、建立文中各内容之间的联系、区分观点部分与事实部分、有效利用图式背景知识、用自己的话阐释所读内容等。认知策略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读者的阅读认知活动。本研究结果表明,阅读的认知活动在纸质和屏幕阅读两种不同的阅读介质上无显著差异。因此,本实验结果支持了Singhal的观点,即阅读的认知策略是一个独立于阅读介质的活动(Singhal 2001)。
作为本实验中阅读策略的第三部分,支持策略在纸质与屏幕阅读中表现出了显著差异。纸质阅读组对支持策略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屏幕阅读组。支持策略是指那些可以帮助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内容而采取的辅助方法,在本实验中,具体表现在笔记策略、复述策略、回读策略、自检策略以及词典策略的使用上。笔记策略可以帮助阅读者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和主要信息,利于理解和记忆;复述策略可以帮助读者建立新信息与旧信息的联系,重构自己的阅读情境;回读策略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建立前后文的关系、对不肯定信息进行确认和调整;自检策略则有助于读者对阅读效果进行检测、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借助词典是阅读较难文本时最有效的阅读策略,可以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度。可以说,这些支持策略的使用有助于阅读者对信息的进一步加工,例如笔记可以弥补读者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的局限、复述有助于读者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等。这从一个侧面支持了纸质阅读适合深层次阅读,而屏幕阅读适合进行快速浏览等浅阅读的观点。例如kerr和Symons(2006)发现让受试读后对所读内容进行回忆(recall)时,纸质阅读者所回想起来的内容要多于屏幕阅读者,他们可以回忆更多的细节。而Green et al.(2010)的研究表明就读后回忆内容的质量而言,纸质阅读者的表现也要优于屏幕阅读者,他们的回忆更加精确。这种对内容的记忆和细节的把握和以上支持策略,尤其是笔记策略和复述策略的使用不无关系。
此外,支持策略的使用可能会对阅读速度造成影响。纸质阅读者较频繁地使用笔记策略、复述策略、回读策略、自检策略以及词典策略,这些支持策略都需要额外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他们的阅读速度。正如Dillon(1992)所述,如果要求屏幕阅读者获得和纸质阅读者一样精确的信息量,那么他们的阅读速度会减慢20%到30%。此外,研究者通过访谈发现,大多数受试表示,在进行屏幕阅读时,他们觉得和阅读材料之间有距离感,不像读纸质材料那样仔细投入。我们有理由推测,屏幕阅读比较适合浏览,培养阅读者的泛读技能。当读者的阅读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大意时,屏幕阅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本研究有一个有悖于研究者直觉判断的发现。研究者预期,在使用划线和做标记策略时,纸质阅读应该更具有优势。可是试验结果显示,该策略在屏幕与纸质阅读中并未有显著差异。研究者结合访谈和观察数据发现,屏幕阅读组中的受试倾向于把web网页的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环境中进行阅读,他们充分利用Word软件所提供的功能来弥补在纸质阅读条件下的划线和做标记策略,如下划线、阴影、色彩、加粗、斜体等标记功能。可以说屏幕阅读所提供的这些功能基本可以代替纸质阅读时的划线和做标记功能。同时特殊的阅读介质催生了新的阅读支持策略,如上文所述的利用快捷键Ctrl +和Ctrl -来缩放字体;利用光标进行扫读,利用字体色彩、阴影等功能加强文字对比度;利用网上搜索引擎帮助理解等。本研究表明屏幕阅读在划线和做标记功能上有了很大进步,为阅读者提供了类似于纸质的功能选择。目前,一些专门的阅读软件在积极提升屏幕阅读的功能可供性,如Adobe Reader,Apabi等阅读软件除了提供个性化的标记功能外,还加入批阅功能、模拟翻页功能,甚至配上了翻页时纸张发出的沙沙声。而专门的阅读器,如kindle电子书等,更是利用电子墨技术,积极消除电子屏幕带来的视觉不适,还提供了纵览功能,帮助读者建立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和结构感。从我们的研究可以看出,屏幕与纸质阅读介质带给阅读的最大影响是阅读支持策略的使用上,而提升屏幕阅读功能可供性的重点也是为阅读支持策略的使用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间。
我们的研究证明,阅读活动是可以在任何载体上发生的,阅读介质对阅读策略最大的影响仅仅局限在支持策略的使用上,而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的使用并未因阅读介质的改变而发生显著变化。屏幕阅读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关于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孰优孰劣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就功能可供性而言,纸质阅读有其千百年来形成的阅读优越性,甚至在屏幕阅读不断普及的今天,大量的读者对纸质阅读这种方式仍情有独钟。屏幕阅读这种新的阅读载体在拥有无与伦比的便捷性的同时,也不断提升其阅读功能的可供性,便于读者使用各种阅读支持策略。
本研究由于受到实验设计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存在以下局限性:虽然本研究在阅读任务完成之后设计了阅读理解多项选择题,但是由于词典使用、阅读时间等因素并未控制,因此研究者没有对阅读介质对阅读理解效果的影响做出评测。另外,本研究采用的是自主阅读(self-paced reading),因此也无法准确地评估阅读介质对阅读速度的影响。除此之外,研究者对屏幕阅读策略的研究采用现有的阅读策略量表,而此量表是基于纸质阅读而研制的封闭式问卷,必定会忽略掉屏幕阅读环境时所采取的特殊策略。研究者在对屏幕阅读策略进行补充研究时,也仅限于观察和访谈层面,如利用有声思维(think aloud)和回顾(retrospection)等方式,可能会获得更多有用信息。后续研究可以在以上几个方面做出改进,同时可以选取不同语言水平的受试,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从更全面的角度研究阅读介质对阅读活动造成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实证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的阅读介质对阅读策略使用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屏幕与纸质阅读中,阅读者对阅读策略的使用存在差异,但显著性仅仅局限在支持策略的使用上,而不包括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的使用。具体而言,纸质阅读者对某些支持策略的使用频率要显著高于屏幕阅读者。
鉴于本研究的发现,当我们在讨论阅读介质对阅读的影响时,一定要注意区分阅读(reading)和学习(learning)这两种不同的活动。当进行学习活动时,尤其是阅读学术文章时,纸质阅读要优于屏幕阅读,而仅仅进行一般阅读时,两者并无显著差异(Rakefet 2012)。可见,阅读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阅读介质适用于不同的阅读目的。由于屏幕阅读的策略使用频率较低,其阅读速度可能要高于纸质阅读,尤其是支持策略使用的减少,更有利于对内容的快速浏览,减少对词典的过分依赖,因此屏幕阅读适合对信息进行浅层加工的扫读(skimming)和查读(scanning)。纸质阅读更多支持策略的使用使其更适合学习(study)和记忆(memorization),尤其是阅读难度较高、学术性较强的内容时纸质阅读有其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随着屏幕阅读的逐渐普及,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注重传统纸质阅读的同时,应该帮助阅读者熟悉并且适应屏幕阅读,适应多样化的阅读介质。阅读软件的开发者应提高屏幕阅读的功能可供性,丰富屏幕阅读支持策略的选择范围,以便使其更接近纸质阅读的环境。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发现阅读的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在不同的阅读介质中并无显著差异,阅读活动可以在不同的介质上发生。因此,教师不必过分强调阅读介质的差异对阅读的影响。纸质阅读在人类的文明史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因此人类的阅读感受和行为必然和纸质这种载体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对屏幕阅读的接受度比成人更高。我们也许可以大胆预测,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屏幕阅读的普及,经过几代人适应熟悉后,屏幕阅读的功能可供性会不断提高,因此也会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Alderson,J.C.2000.AssessingRead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illon,A.1992.Reading from paper versus screens: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Ergonomics(10):1297-1326.
Donald A.N.1999.Affordance,Conventions and design[J].Interactions(3):38-43.
Green,T.D.,Perera,R.A.,Dance,L.A.& Meyers,E.A.2010.Impact of presentation mode on recall of written text and numerical information:Hard copy versus electronic[J].NorthAmericanJournalofPsychology(2):233-242.
Guthrie,J.T.,Britten,T.& Barker,K.G.1991.Roles of document structure,cognitive strategy,and awareness in searching for information[J].ReadingResearchQuarterly(3):300-324.
Kerr,M.A.& Symons,S.E.2006.Computerized presentation of text:Effect on children’s reading of informational material[J].ReadingandWriting(1):1-19.
Rakefet,A.& Tirza,L.2012.Tak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exams on screen or on paper:A metacognitive analysis of learning texts under time pressure[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5):1816-1828.
Schmeck,R.R.1988.Strategies and styles of learning:An integration of varied perspectives.R.R.Schmeck(Ed.).LearningStrategiesandLearningStyles[C].New York:Plenum Press.
Shahriza.N.& Karim,A.2007.Reading habits and attitude in the digital age[J].TheElectronicLibrary(3):285-298.
Singhal,M.2001.Reading proficiency,reading strategies,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nd L2 readers[J].TheReadingMatrix(1):19-30.
姜向东、高嵩,2009,成功EFL学习者阅读策略调查[J],《山东外语教学》(6):65-69。
李炯英、秦智娟,2005,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J],《国外外语教学》(4):45-51。
刘丹丹,2002,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策略研究[J],《外语界》(6):15-20。
孟悦,2004,大学英语阅读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27-30。
(李晓娟: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博士生)
通讯地址: 200433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文化交流学院
H319
A
2095-9645(2015)03-0065-06
201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