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2015-03-20 13:11乔晓孟
文化学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南疆中华文化少数民族

乔晓孟

(喀什大学法政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文化是指一个特定群体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形成的某种思想、艺术等,并且包括这一特定群体的行为意识所反馈出来的一切行为。具体到中华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其次,从族别角度上讲,汉文化占据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而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补充,两者相互交融,而我们对文化认同的理解主要是指某个个体或者群体将已有的制度、习俗等文化规范固化在自己的心理意识中,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准则。[1]而文化认同是指某个个体或者群体将已有的制度、习俗等文化规范固化在自己的心理意识中,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准则,而且统一文化的认同将被作为全社会共同的心理意识,具有整合公共认知感的功能。

一、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

在对南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了解现状调查的过程中,当调查对象回答“什么是中华文化?”时,有70%的调查对象可以大概表述出它的基本涵义,而剩余30%的调查对象对这个概念不是很清楚。当调查对象回答“中华文化的历史构成和地域构成?”时,有66%的的调查对象可以回答出部分内容,而34%的调查对象只了解它的一小部分内容,而且含糊不清。总体上看,被调查对象对于中华文化的浅显理论知晓情况可以,而对于深层次理论内容知晓欠佳。

在对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过程中,我们着重调查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除了本民族文化之外其他中华文化的喜欢和热爱程度。当问及“是否喜欢学习汉字、汉语?”时,有76% 的调查对象表示喜欢,而24%的调查对象表示为了更好就业,谈不上喜欢。这样的数据表明,大部分调查对象是喜欢学习汉字和汉语。当调查对象回答“是否喜欢中秋节、春节等节日?”,有56%的调查对象表示喜欢,而44%的调查对象表示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这表明对于传统的非本民族节日,调查对象没有太多的关注度。而当调查对象回答“是否喜欢非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比如戏剧、相声等。”有85%的调查对象表示喜欢,而15%的调查对象表示没兴趣。这表明对于非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还是比较受欢迎的。综合分析,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非本民族文化还是比较喜欢,但某些方面情感度不高,要分析具体原因,找出影响情感度的因素。

二、当前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在对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当代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流意识是正确的,例如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上,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当被问及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各民族的历史关系的演变时,大部分不是十分清楚。这些调查表明南疆民族大学生对传统的民族历史文化认知不够。在调查南疆民族大学生对国家主体价值观的认知时,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只是大概了解,而对于本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组成关系,有些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此也了解不全面。

中华文化中包含内涵丰富的各民族文化,而正是多种多样的各民族文化在长期历史的共同交织发展中形成了中华文化。多种多样的各民族文化体现出它的多元性,而长期历史的共同交织发展已经使各民族文化融合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在这种格局中,汉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凝聚点和发散点,多元文化不仅围绕着汉文化交融发展,而且汉文化同样辐射多元文化的发展,而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认识不清楚,甚至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有误解。[2]

三、影响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原因

(一)社会改革对中华文化繁衍、传承的影响

社会改革引起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混淆了人们对价值观的判断。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下,各种思想观点的发表更加自由,但是这也加剧了不良信息的传播。再者,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传播内容更加广泛。在这种大环境下,各种社会思潮应运而生。由于南疆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因此南疆地区跟内地在经济、文化方面还有一定差距。面对社会改革的冲击,宽松的文化环境氛围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会产生对本民族文化是否继承的怀疑,同时也会产生对其他民族文化以及中华文化认同的困惑。[3]

(二)新兴网络媒体对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弱化

首先,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渠道更加便捷。随之,各种掺杂着西方价值观、思潮等的文化通过网络传播扩散到中国境内。于是,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通过网络媒体产生了碰撞与融合,但是新兴网络媒体在促进文化融合的同时,也同样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入创造了条件,在社会改革的过程中,民族大学生本有的价值观念就没有成熟,本身也缺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民族大学生价值观念混乱。同时,在网络平台上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情感和观念,而且在这种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现实的法律和道德起不到有效的制约作用。

(三)教育模式的单一性

文化认同是指在心理上对其他文化的融合过程,而目前高校在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过程中,只是采用单一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只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因素,这种粗放式的教学只会引起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反感和心理抵触。高校预想的教学效果显而就达不到。在面对本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异,在理解本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如何取舍本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这几个问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得不需要解决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对于内地大学生是特殊的群体,在教育模式上本不应一概而论。

(四)组织教学中,对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忽视

在民族高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形式主义的教学过程,并没有把中华文化教育课程与其他一般课程区别对待。这导致了中华文化教育课程效果不显著。一方面是由于并没有看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长期的教学改革没有得到实施,教育成绩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对象应囊括全部高校学生,并将考试结果作为考核重要标准,不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都要加大对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支持力度,努力提高学生中华文化知识认知水平。

四、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方法探究

(一)营造“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氛围和加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理论建设

中华文化中包含着内涵丰富的多民族文化,正是多样性的各民族文化体现出它的多元性,而长期历史的共同交织发展催生了中华文化的一体化,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4]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首先要清楚中华文化的格局和内涵,应该清楚地知道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与内涵,所以,应该在民族地区营造“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影响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一个有效整体环境的影响远胜于有限的课堂教学。

当前,西方部分国家凭借对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垄断地位,不断对中国文化进行侵蚀。通过不断向中国输入西方价值观念,想以此达到对中华文化的腐化效果,而处在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的南疆地区,更是西方敌对势力文化侵袭的突破口。他们通过网络媒体等手段不断渗透民族主义、宗教极端思想等,严重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播和认同。面对这些新形势的出现,加上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中华文化的理论建设需要加以完善,使其足以抵挡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侵袭。

(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机制

民族团结的保障是全体公民一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民族地区,民族种类繁多,而且民族地区多处于我国偏远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大众受文化教育程度较低。这些不仅影响中华文化在该地区的传承,而且更有利于“三股势力”诋毁中华文化,所以,建立长期有效的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在认识到中华文化认同重要性的同时,应积极履行其文化传播职能。有效的传承和弘扬机制必须要有全民的参与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全民参与使每个公民都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主体,每一个主体也同样是被传承的客体。这体现了中华文化传承机制的广泛性。[5]

(三)构建多样性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模式

目前,民族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首先要从心理上认同,它是一个民族深层次心理意识与其他文化的融合过程。它区别与其他课程的教育,正是它的特殊性,民族高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多方位地让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吸收中华文化因素。改变过去“填鸭式”教学,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应该多样化,增强中华文化教育的认可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单单只是可以从课堂入手,可以采取多种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传播形式。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已有的优良文化以多种方式逐渐变为现有人的内在属性。它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这种特点不仅使得客体易于接受,而且一旦教育效果形成,就会成为自身的属性。将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融入于人文素质教育之中,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式将中华文化的内涵内化为教育对象的本质特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展现是中华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使它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有效渠道。[6]

五、结语

一个国家统一文化的认同是国家团结繁荣的象征,中华文化是多民族长久以来文化融合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法宝。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而且只能认同优秀的中华文化,承认中华文化的合法性,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融入于中华文化传承之中。作为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边疆未来的建设者和守卫者,更加应该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在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1]费孝通. 中华民族格局[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马戎,周星.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和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郑晓云. 文化认同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马戎. 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陶知翔,张建中.文化冲突与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31,(2).

[6]韩震.大众传媒、大众文化与民族文化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0,(04).

猜你喜欢
南疆中华文化少数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南疆木棉红似火
南疆最美是春天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筑梦南疆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新疆南疆一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