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明
对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教材出版的若干思考
方 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创新性教学手段已经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倾向于信息化,中小学教材的出版也应该有新的思考。本文基于信息化发展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趋势,对教材性质、教材形式以及教材功能的改革作初步探讨。
信息化;中小学;教材出版
[作 者]方明,南方日报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
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核心要素是学生、教师及有学习教材。教材是教师传递技能和知识给学生的桥梁,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教材也进入了千变万化的革新状态,以便更好地适应教育目标的发展要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更新环境中,以往传统的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和启发,尽可能地向信息化的方向靠拢。同样,在如今信息化的环境下,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创新性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和推广,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倾向于信息化,中小学教材的出版也应该有新的思考,教材性质、教材形式以及教材功能等都面临着必然改革。
事物之所以能够区分于其他事物,是由其性质决定的,也就是事物的根本属性。传统教材的属性只是单纯意义的教,一切都围绕老师教授的方法和教授的效果。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模式的不断更新,老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已经开始动摇,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教学理念被迅速推广开来。此时人们会认识到教材的作用不单单是传递知识,还要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教材不能只停留在教的意义上,还要有一项更深远的意义,那就是学。
第一,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教材性质是教材的第一要素和本质属性,同时也是教材建设的核心所在,对教材其他特性及功能的发挥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对教材的知识性、实用性以及思想性等均有规范和制约作用。
第二,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下,教材的属性要由规范和制约向服务教学转化。教材不再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的经典和学生记忆当中的“知识水泥”,而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教材的掌控权握在学生的手里。
教材的内在知识陈列和外在形式组成就是教材的结构。就以往的传统教材而言,不论是知识陈列还是外在形式组成或者学科体系都透着僵化和单一,而如今还新增了很多智能化教材和数字化教材,数字化处理和信息技术也成为知识的家庭成员。
第一,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文本和图片的形式进行的,结构单一,内容单调,偶尔附带一些视听媒介也只不过是辅助工具而已。随着信息时代和社会科技的发展,教材的载体形式也开始多样化,例如数字式和电子式教材都是常见的中小学教材。受信息化环境的影响,教材的版面设计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显得精良很多,同时也简单很多。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低年级学生教材里的图画部分形象丰富了很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另外,插图除了在纸质教材有所体现之外,也可以把三维动画、影像、声音等作为教材辅助融入课堂教学中。
第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传统教材的单元结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虽然以往采用的单元结构教材内容丰富,适应学生们的学习需要,但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按照单元结构教材进行教学已经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新的教育理念提出,学生要有自我整合知识的能力,也就是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组织和整合。因此,知识与知识之间除了存在纵向联系,还要用横向关系。随着信息化环境的不断渗透,学生获取学习资料和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这就为学生进行学业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传统教材的教材主要目的只局限于传递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心智发展,更阻碍了学生思维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所以说,教材除了具体传递知识功能以外,还需要有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作用,教材的重点不能只放在知识的体系结构上面,更要重视知识的应用结构及其意义所在。通过对模拟软件等信息化式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体的切身体验,学生在直面复杂情境的时候可以提出疑问,可以自我分析探究,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思维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第一,教材的教学功能。在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能力、特长以及智力水平都会因人而异,所以要求教学活动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和自我完善。传统的教材是老师传授学生知识的工具,因此称之为“教”材。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使现实中更是缺乏有独特个性特长的人才,而以往整齐划一,没有凸显出个性的群体已经无法再适应社会。所以有人提出,“教”材要向“学”材转化。在如今信息化的环境下,利用网络教材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学生也可以在网络教材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的意义和学的乐趣。
第二,教材要有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从广泛意义上讲,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是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和释放以及学生个性的塑造,这样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是教材的根本价值所在。传统教材是选取典型而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组成有限的教材,更新较慢,没有发展性,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不能满足有处于发展状态学生的要求,这样就会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个体化教育的实现需要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信息化教材对学生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信息化使得教材不再是单纯意义的教学工具,它已经成为学生们的学习材料和依据。
传统的教材设计形式陈旧,内容单一,模式封闭,而且内容更新非常慢,教材一旦确定就会连续使用很长时间。新型的教材设计应该由教材编制者和学生共同参与,改变以往的封闭模式,让学生成为教材服务的核心。
第一,教材的设计形式要多样化。在如此缤纷多彩和交错繁杂的世界环境中,只通过单纯的文字形式是无法对客观世界进行直观和形象地表达的,所以要尽可能地创建出真实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更有利于兴趣的培养和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第二,面向个体教材的建设一直都是建设教材的设计理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别的发展优势,他们是所在环境中独特的个体,对所处的环境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对于每个学生来讲,老师都要给他足够的自我发展空间,并结合学生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因此,教材多样化的实施是很关键的,中小学教材要在满足基本要求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凸显自己的特色。在信息化的环境下,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学习工具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学习途径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料,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持续性,增加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育是引领社会进步和科技更新的动力,所以教育的发展眼光要放得够高够远,尤其是在这种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更要走在时代脚步的最前沿,尽可能地避免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教材编制方面出现滞后性。教材作为知识传递的纽带,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功能和作用。
[1]余志祥.我国基础教育教科书选用制度的改进策略[J].教育科学文摘,2008(4).
[2]刘丽群,马延朝.发达国家中小学教材选用的类型、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6).
[3]钟启全.一纲多本:教育民主的诉求——我国教科书政策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