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成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千沟万壑的地理形态在广袤的黄土高原蔓延,古老的民族在这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由于气候、地形、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元素的共同影响,人们多元信仰在这里显得较为明显,除了海神之外,无定河流域的民间信仰几乎涵盖了中国大陆大部分神灵。人们习惯性地把这一系列的神仙称之为“老儿家”。
“老儿家”是当地人们自我意识中对一切神灵的敬称。人们给“老儿家”上香、为“老儿家”跪拜,向“老儿家”祈福,为“老儿家”请戏,给“老儿家”说书。随着时间流逝,这些都变成了庙宇的重大活动。“老儿家”这个称呼的由来,有其深刻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信仰自由不断深化,民众的知识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百姓对早期形成的神灵信仰逐渐失去虔诚的崇拜,科学信仰不断锐化了神仙信仰。“老儿家”是后来人们“化繁为简”的一种做法。总而言之,由于陕北神仙体系较为复杂,神明数目众多,科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信仰的不断蜕化,“老儿家”就成了代代流传的神仙信仰的代名词。
那么,“老儿家”的真正含义在哪里呢?本文引用田野访谈中收集到的资料来加以陈述。“老儿家是代表权利最大,掌管着一切民间事务的神仙”,镇川一守庙老人认为“老儿家就是最大、最厉害的神仙,保护着这个地方。”区域内其他地方会把这些神仙统称为“老人家”“牙牙”等,都是同一种信仰性质。在该区域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老儿家”逐渐被总结和概括出来,并被人们所接受。“老儿家”在无定河流域这片区域内,象征着拥有无限神性、灵性的各路神仙,其巨大能量能保护人们的生活生产,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归属感。
无定河流域集中在陕西北部,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关中地区,习俗文化既受北方游牧文化的影响,也被中原文化所同化,因此,在整个历史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陕北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复杂的发展历程[1]。无定河流域区内的庙宇也因此形成自己独有的特征。
悠久的河流文化奠定了榆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设在无定河流域的庙宇,多数处在山与山之间较为平缓的沟底地带,从风水学的角度讲,地势极占有利地位。比如,镇川的青龙庙处在殷沟,花石岩寺建于寺沟,黑龙潭庙选址在龙王沟等。
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开展。河谷地温暖的气候也是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明末清初,大批人民在这里定居,民众祈祷风调雨顺、健康平安,由此形成对神明的崇拜。基于以上条件,民众临近修庙,沟底中的庙宇分布广泛。庙宇选在沟底也应证了传统风水学中“以山为骨,以水为源,依山傍水”的原则。庙宇树在其中,体现民众传统观念中生命不息、时间不止、万物都有其生死轮回的说法,因此,沟底中的庙宇才会香火绵延。
田野过程中发现,很多庙宇建立在平整的山峁或山脊上,比如榆阳区镇川镇葛村的龙母庙,绥德县的合龙山祖师庙等。
山峁或山脊属于黄土高原常见地形,是山最高的部位。农耕社会,民众逐水生活,河流两岸只有几十户人家,甚至几户聚居。零散的居住使得人们之间缺少沟通和联系。庙宇选址高处的优势:一、抵御水患灾害。旧时河流两岸居民饱受房屋被淹,农田损毁之苦,山峁上的寺庙可提供安身之所;二、时局动荡、战乱四起之时,人们可在庙中躲避战乱,庙宇既可以储存粮食,又可以为妇女、老人和儿童提供相对安全的避难环境。山峁易守难攻的独特结构也可保护民众生命安全;三、庙宇选址高处,庙中神明潜在的威势无形中也对百姓形成保护。敌人看到寺庙,想到神明,压力意识挫败他们作战的锐气。
无定河两岸的庙宇各式各样,不管是沟底中的庙宇,还是山峁或山脊上的庙宇都各具特色,造型各异。有的庙宇只是一间土房,而有的庙宇则设计精致,雕梁画栋,结构独特。
1.主殿的地理及内供
一般主殿有两种地理方式:坐落在庙宇最中心点上,由侧殿四周环绕而成;延庙宇中心轴靠后。无定河流域庙宇供神特点:第一,普遍敬奉有三种:佛教的佛爷,道教祖师爷和关圣帝君。这三种神明在百姓眼中极其灵验,大小事都由其掌管和安排,所以供奉最为普遍;第二,因地域狭长,无定河流域主殿供奉的神明有明显差异。区内百姓过着靠天吃饭的农业生活,遇旱之年,庄稼颗粒无收,村落周边庙宇就会供奉龙王,祈求风调雨顺,比如镇川南部的黑龙庙、镇川刘家湾村的青龙庙等;因河流两岸水患灾害时有发生,庙宇便供奉河神以祈求河流平静,在带来水源的同时无水患灾难,比如位于无定河流域中游的河神庙,已经被当地人取用为小镇名字;在河流流经的穷苦地区缺少医药,儿童经常被疾病缠身,庙宇就供奉娘娘,保佑孩子无病魔困扰,祈求多子多福,比如镇川葛村的九天圣母娘娘庙。虽然庙宇结构、供奉不同,但供奉的神明都是百姓心中信奉的,也是千百年来祈求能给他们带来吉祥与安定生活的象征。
2.侧殿的地理及内供
侧殿也叫偏殿,指的是居于庙宇两侧,内部陈设较主殿简陋,空间也较小的殿堂。一座庙宇一般拥有两间侧殿,建立在主殿正前方两侧对立,或从主殿延伸,左右而建,规模较大的庙宇侧殿数目也较多。殿内一般供奉天神、山神、土神、牛王、马王、火神等管各种事务的神明,这些神明的供奉体现了当地老百姓对于农业和日常生活的各种美好期盼,满足百姓的不同心理需求。在商业发展较快的城镇,百姓多会供奉财神;在文化较发达的村镇,百姓还会敬奉魁星神位、供奉孔子等。除以上神明之外,侧殿会依据无定河流域各地方风俗习惯供奉不同神明,文化多样化在这片区域内特别明显。
3.鼎文化的延续:香炉陈设
庙宇讲究香炉的选用和陈设,香炉使用材质有很多种。偏远地区或者年代久远庙宇采用石雕香炉较为常见,一般为高柱托圆炉,柱上雕有龙图案,柱下设神龟,象征着富贵长寿以及权威。侧殿香炉则是小型的石质长方体状。庙宇内不仅摆放石质、陶瓷香炉,还有铁质、铜质香炉。香炉的样式也有很多种,三足两耳圆肚是最为常见的香炉样式,其他长短大小不一,各具特色。
一般庙宇的香炉陈设在庙宇主殿的中心轴上,体现的是一种“折中、调和”的传统思想。踏进庙门,首先看到庙宇的主殿,设在主殿之前的就是主殿香炉,一般体型较大。香炉作为庙宇的代表,信众与香客将他们的希望寄托于手中香火上,再将其插入香炉内表达无限美好的祈盼,体现出宗教与世俗人伦的融合。除庙宇主殿门外会放置大型香炉外,寺庙的主殿、侧殿也会放置香炉,以供香客使用。传统的陕北人民已经将烧香礼佛视为生活的一部分,香炉成为庙宇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因而尽管香炉的材质、大小、形状各有不同,香炉所表现的都是质朴勤劳的陕北人民对生活、对明天的美好祝福与寄托。
无定河流域的庙宇庙会活动既带有相当程度的宗教信仰色彩,又带有浓厚的巫术迷信色彩,同时又具备社区文化娱乐的种种功能。在庙会活动期间,人们的主要信仰活动就是敬神、求签、问事(卜卦)、许愿、还愿(上布施)、求神药等[2],其中,均伴随着人们的上香行为。
当宗教与迷信区别开之后,民间的祭祀与祈祷活动则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消闲娱乐方式之一[3]。民族学比较关注于仪式的内部过程,其中包含着隐秘的文化意义。上香这一仪式是信众及香客们对“老儿家”虔诚的表现,不是简单的行为动作,是信众与“老儿家”思想交流的过程,可谓是庄重、神圣的事情,信徒面对“老儿家”表达愿望,又表现出自己对“老儿家”的毕恭毕敬。敬神之前,净身是必须的习俗,是人神交流的前提,也是必要条件。虔诚的信众会洁面洗手,换上干净整洁的着装。
上香程式的解构:第一,点香。一般敬香为单数,一根表示祈求平安,三根表示许愿。一般礼佛香火多以三根为宜,当然敬香再多也是可以的,现在香客多数是将整把香火放在香炉里焚烧。旧时点香时,信众礼节较多:香要一根一根地分开,不能有粘连现象,一定要注意左手拿香,香头朝下,靠近烛台点火。在陕北地区有这样的说法,香不起火,无法点着或者冒黑烟则表示有灾祸;第二,摇香,在无定河流域区内也称摆香。点香之后,切记用外力扇灭香头火,更不可直接吹灭,此种行为是对神明的不敬。信众将香点燃之后,双手握住香尾,随手轻轻摇动,使香头明火熄灭,并向神像作揖。针对不摇香来说,信徒将香插于香炉内,香火不立即熄灭为吉,而且时间越长熄灭越好;第三,插香。信众或香客将香依次插入香炉正中,使其直立。三根香要保持距离平等,高度保持一致。插香时,香客须躬身,以表虔诚和敬意;第四,叩首,即行叩拜之礼,也是上香仪式的重要部分。叩首之礼是无定河流域传统的礼仪,有三叩和九叩之分。叩首时香客双膝下跪,额头触碰地上双手,才达到叩首的最高境界。叩拜时,香客可许愿、还愿。上香程式这一复杂而又严谨的身体仪式体现出民众对“老儿家”的虔诚和尊重,对神明的敬意,对愿望的真诚诉求。
顾颉刚在考察北京妙峰山时说:“朝山进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绝不可以用迷信二字一笔抹杀的。我们在这上可以看出他们意欲的要求,互助的同情,严密的组织,神奇的想象;可以知道这是他们实现理想生活的一条大路。他们平常日子只为衣食努力,用不到思想,惟有这个时候,很活泼地为实际生活以外的活动,给予我们观察他们思想的好机会。”马林诺夫斯基也认为:文化(活动、仪式)在每一事例中,它都实践着不同的功能[4]。对于无定河流域这块独特的区域来说,上香行为也有着其独特的行为动机。
上香是信众和香客们必行的礼节,经考察分析,无定河流域民众给“老儿家”上香主要动机有三类:第一,功利性上香行为。即百姓给“老儿家”上香时,带着功利性的目的。佳县白云山、榆林青云山因供奉神灵众多,被当地信众称为“全神庙”,满足民众升学、谋职、升官发财等各种功利诉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内的自然资源被不断开发利用,当地的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裕。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一些商贩、个体经营家不得不找到生意上的心灵寄托,于是“老儿家”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这些群体追捧的对象;第二,盲目跟从性上香行为。陕北民众对神灵的崇拜是以其是否灵验为标准的,对于庙中供奉之人到底归属于佛教还是道教并不追究,他们的信仰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这些群体成员主要是庙宇所在村落或周边村落的人士,包括妇女、老人和部分青年人。这些香客宗教活动的行为具有自发性和随意性,表现出“信仰但不归属”的特点[5]。在庙宇重大节日或者传统节日都会前去上香祈福,这种行为介于功利性与信仰性之间,上香意识处于很模糊的状态;第三,宗教信仰性上香行为。在无定河流域,仍然有一大批民众带有非常虔诚的目的来给“老儿家”敬香,他们跪拜、作揖,与“老儿家”沟通。这部分人主要是庙宇看管人,和一些相信神鬼仙的当地民众。
[1][2]韩小娟.陕北领牲仪式考察及其文化意义解读——以王伙场丧葬习俗为个案[D].浙江师范大学,2012.
[3]樊光春.当代陕北庙会考察与透视[J]. 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7,(1) :99.
[4][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 译.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1987.93.
[5]李向平.“信仰但不归属”的佛教信仰形式——以浙闽地区佛教的宗教生活为中心[J].世界宗教研究,2004,(1)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