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论文标识“通讯作者”的规范化思考

2015-03-20 13:19徐铭瞳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资格通讯

徐铭瞳

论学术论文标识“通讯作者”的规范化思考

徐铭瞳

论述通讯作者的基本概念、科研论文只标注第一作者的弊端、标识通讯作者的积极意义,并就学术论文标识“通讯作者”的规范化进行全盘思考,并提出一系列建议:对通讯作者资格要严格把关,严肃审核;注意著录内容及其规范性;通讯作者与第一作者的贡献和责任辨析,旨在呼吁尽快建立标识“通讯作者”的规章制度,以杜绝学术不端。

学术论文;通讯作者;规范化;著录内容

[作 者]徐铭瞳,硕士,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

由于近年来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综合性和纵深性越来越强,一个项目的最终成功往往需要集数人的努力与坚持,以前单打独斗式的某个人承担项目全部的研发与细节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已经不可取。通讯作者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惯例”。一方面,通讯作者的设立能更好地辨析责任与权利;另一方面,可以公开透明地接受学术研究者的讯问与质疑。国内各大期刊学报也纷纷引入通讯作者机制,由此引发围绕版权归属、通讯作者与第一作者责权利划分比例等一些问题的热议。就“通讯作者”这一新兴概念的研究现状来说,国内学术论文标识的通讯作者,确实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如:通讯作者署名不当引发的学术不端,通讯作者由于标注内容不全面导致联络失效、署名排序不当等问题。笔者就学术论文标识“规范化”进行全盘思考,并提出一系列建议,旨在期待改变“通讯作者”无序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学术不轨等问题,呼吁关于“通讯作者”权威条例和规范的尽快出台。

一、通讯作者的基本概念及标识必要性

(一)通讯作者的基本概念

因此国内通讯作者必然存在资格考察缺陷或失责的地方,也就是说,有的学者其实不够资格担当通讯作者,其本人仅仅是参与了课题研究,并非课题负责人,也非论文成果所有人,更达不到导师级别,但他负责与编辑沟通刊发的一系列事宜,包括交纳版面费等,就要求加为通讯作者。由于通讯作者在国内尚属新兴概念,不得要领的编辑部在没有确切审察其资格的前提下,就盲目添加其为通讯作者,这种盲目带来的必然后果是论文的版权之争。在国外,通讯作者的署名排序是与第一作者并列的,也就是说,在职称评定、科研考核、项目奖励分配上,通讯作者与第一作者的重要性和资格是一样的。而就承担的责任来说,通讯作者甚至更大。可见如此重要的学术之岗,如果草率为之,那么一旦涉及成果认定或经济利益划分,那么必然引发轩然大波。

所以,对于通讯作者的资格认定工作是必须严谨和严格的,必须做到和核查论文复制比一样的一丝不苟,尤其不能仅从字面含义来粗浅地操作。把握好通讯作者的署名,也就是保障和维护了作者的版权,释放了未来的风险,更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二)科研论文只标注第一作者的弊端

对于学报的保守人士来说,既然通讯作者已经引发了不少的版权和利益争端,那不如不标注。但事实上,这种编辑意识是阻碍学术研究发展和与国际并轨的。因为就目前学报稿源动态来说,多数学报刊发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已经达到了50%以上,这与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完善、不断扩招硕士生有很直接的关系。硕士生和博士生都需要发表论文才能拿奖学金,才能顺利毕业,发表论文的需求量是非常庞大的。这些论文尤其是科研论文通常不是自己独创,而是导师所主持项目的一部分,甚至最初的研究方向都是导师定的,从论文个体考察,则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后,流动性非常大,即使编辑部也很难与他们保持相应的联络。像这类基数如此庞大的科研论文,如果不设立通讯作者,那么一旦阅读此论文的读者、研究机构想与其探讨问题或交流合作,可以想见多么困难。这无疑增加了学术交流的盲目性。[2]

现行的作者简介,是不留作者联络方式的。还有一部分高端论文的作者是博士后、客座教授、访问学者等,他们撰写的论文署名单位一般是当下所属的,很多是暂时性的,也不利于后续的学术交流。

(三)标识通讯作者的积极意义

首先,保证了论文的学术水准。鉴于通讯作者是项目的灵魂人物和有资格指导研究走向的人,学术水平和社会资源自然非同凡响,把这样的研究者作为通讯作者,他们定然爱惜自己的羽毛,绝不会对论文不闻不问,有了他们的最终把关,论文水准就得到了保障。与此同时,也可防止硕士生将未成熟的论文未征得导师同意就擅自发表,造成编辑和审稿专家精力与时间的浪费。

其次,与读者建立纽带联系,且成为编辑部的宝贵资源。通讯作者吸引了关注其研究领域的读者,并与之建立纽带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替编辑部做媒介工作。由于通讯作者的资格和丰富成果,他们通常是最有资格作论文审稿人的群体,与他们良性沟通,争取他们的合作,对于完善审稿专家库是科学有益和前瞩性的进步。

最后,标识通讯作者提升了学报竞争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很多学报为了宣传本校的师资规模和影响力,开设了名家名师专栏,期待这些名家带来更多正能量的社会反响。而通讯作者里面藏虎卧龙,这些学术界的精英,会提升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吸引更多专业读者。

二、关于规范标识“通讯作者”的几点建议

(一)对通讯作者资格要严格把关,严肃审核

很多高校近年来越来越重视通讯作者,在职称评定、成果奖励等方面,通讯作者等同于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具有如此大的优越性和权利,作为编辑部更要严格把关,审核其是否有资格担当通讯作者。

最不应该混入通讯作者名单的有以下几类:资助者,包括实验室的导师;行政领导;仅仅是收集数据,没有参加分析、讨论、撰写等核心工作的实验员;和资深作者或主要作者有特殊关系的人。

如果通讯作者是导师级的人物,则关键审查该导师是否是这个课题或项目的核心人物,是否对论文形成起到重要意义,并付出工作;如果通讯作者是年轻的硕士生,则要审查其是否是项目核心部分的实际研究者,做出一定贡献,并对论文撰写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只有层层把关,才会杜绝因标识通讯作者而引发的学术不端和利益争端。

(二)著录内容及规范性

根据秦小川等人的调查,目前国内外在生物医学类调查的629种国内生物医学期刊中,标识“通讯作者”的有414种(66%);207种国外生物医学期刊中,标识“通讯作者”的有124种(60%)[3],国内期刊通讯作者的标识率竟然高于国外,可见,通讯作者的标识越来越受到重视及推广。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著录内容的规范性。要以页下注的形式标注通讯作者,包括(作者单位、研究方向、主要社会兼职、主要学术成果、地址、邮编、电子邮箱、办公电话等)。同时在英文摘要中也要标注Corresponding Author[4]。

(三)通讯作者与第一作者的贡献和责任辨析

通讯作者与第一作者谁究竟拥有论文的版权,一直争论不休。其实这种争论在法律层面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就我国《著作权法》第十三条规定:“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因此,只要参与论文创作及署名的人,都享有该论文的著作权。而通讯作者视为第一作者,就说明他和第一作者享有同样多的著作权,但非全部。

就贡献而言,笔者认为,通讯作者作为项目的组织者、建构者及执行者,以及后续要接受读者和公众的监督,还负责与编辑部联络等一系列细节之事,通讯作者贡献相对大一些。就责任而言,责任包括两方面,一是文责,二是法责[5]。文责是指论文内容失实、数据不可靠等需承担的学术水平缺陷的责任,笔者认为通讯作者承担文责需多一些。法责是指论文涉及造假、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要承担的法律及道德处罚,第一作者,作为执笔人需承担主要责任。

[1]付光玺.学术论文通讯作者的定位及其对科研管理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07(8):160.

[2]周广礼,等.高校学报宜对通讯作者进行简介[J].学报编辑论丛,2002(10):203.

[3]韦家朝.论学术论文标识“通讯作者”的反思[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147.

[4]王显苏.科技论文中通讯作者及其相关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8):241.

[5]张天才,等.话说通讯作者[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3(4):608.

(Corresponding Author),从英文的字面含义分析,主要是用于通讯交流而特设的科研联络人员。但国际惯例,通讯作者必须是课题的主持人、论文成果的所有人或论文的指导者(即能够对论文撰写和学术研究起到导师职能的人)。而国内更加注重“通讯”这一字面含义功能,即能够保持通讯畅通,能回答读者问询、并提供更多信息的人。[1]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资格通讯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通讯报道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2023年,这四类考生拥有保送资格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通知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通讯简史
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