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电影《音乐之声》文化价值观的现代重构

2015-03-20 13:11:49姚桂招
文化学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玛利亚价值观生命

姚桂招

(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电影是一种音画结合、动变兼具、时空一体的影像艺术,综合地反映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历史、科学与艺术、宗教与道德等丰富的内容[1]。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所体现的关于生活方式、社会理想、精神信仰的基本取向[2]。对《音乐之声》的研究不同学者有不同发角度。有的从语言学角度,如字幕翻译、歌词的衔接、感叹词的运用、从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揭示电影的人物性格等;有的从艺术学角度,研究音乐元素的美学价值、音乐剧的人物特征等;有的从教育学角度,研究游戏和音乐对教学的作用,现代教育理念的凸显等。电影作品所表达的文化价值观会因题材、类型、主题、时代的不同而在精神指向上各异,本文从文化价值观角度,对西方经典电影《音乐之声》的文化价值进行现代重构,挖掘其生命价值观、生态教育观和民族爱国观的自爱、他爱和国爱的主题和心灵呼唤。

一、生命价值观——自爱

电影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价值是电影文化价值中较为深层的阐释价值。电影艺术的魅力源自透视生命、体验生命、思索生命、张扬生命过程,只有与人的生活、命运紧紧联接在一起,才能探寻到生活的意义[3]。

《音乐之声》的生命价值观体现在主人公的生存方式和情感世界里。生存方式指生命的存在方式或实践活动。玛利亚从一个孤儿到修道院的见习修女,由于她生性好动、活泼开朗,因此她让人疼、让人恼、也让人爱。在修女们的眼里,她爱惹麻烦、爬树、吹口哨、头巾下的头发里还带发、大逆不道,是一个不合格的见习修女。她也能让修道院里严肃的修女发笑,她是天使,是捣蛋鬼,也是小丑……她的这些行为并非酒精唆使下的“非理性”放纵,恰恰体现了她身上的一种意志,一种价值取向,也就是她的生命价值观,符合叔本华和尼采倡导的“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修道院院长看到了玛利亚那颗热爱自然、音乐和自由的心,于是,介绍她到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在那里,她既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也改变了上校一家的生活方式,她用快乐且善良的心感染别人、也改变别人。而情感世界是人类生命过程的深度折射[4]。影片中主人公的情感潜流蕴藏在玛利亚与孩子们、玛利亚与特拉普上校关系转变的情感世界中。玛利亚用自己的宽容、善良、真诚和智慧转变了孩子们由最初的抵触、恶作剧到后来的认可和接纳,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其间既有师生之情,更有朋友、母子之爱。与此同时,玛利亚也与上校擦出了爱情之火。在舞会上,当他们四目相对、深情款款时,玛利亚突然意识到自己已深深地爱上了上校,顿时双颊绯红;上校也被玛利亚纯真、热情、美丽、聪慧而打动,顿而心生爱意。在各自重审内心情感世界时,尽管上校已有未婚妻,玛利亚也因此重回修道院,但面对心灵深处的呼唤时,选择了顺应情感的潜流,终成伉俪、喜结良缘。影片通过生存方式和情感世界两条主线的交织,彰显了玛丽亚的生命价值观,也是“自爱”的价值取向。

二、生态教育观——他爱

从生态教育的视角看,教学活动不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而是包含了各生态因子(如生态主体教师与学生、课堂环境、师生关系、教学内容等)之间的动态组合与互动,包含了各因子之间的力量波动、能量与物质的传递与循环等,具有整体性、共生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等内在特征。

影片以家庭教育为视角,通过特拉普的“军事化”管理和玛利亚的“生态观”教育的两极对比,以否定和肯定的方式告诉我们:压制个性尊严、违背身心发展的教育是教育的“异化”甚至于“退化”,尊重个性尊严、促进身心发展的教育是真正有品位的教育。玛利亚的生态教育观体现在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游戏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突出了生态教育的“整体性、共生性、生成性和动态平衡性”特征。作为家庭教师,玛丽亚以朋友和慈母的身份,用慈爱和宽容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认可,建立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她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划船郊游、唱歌跳舞、游玩嬉戏,把教育内容融入生活中,体现了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此外,玛丽亚根据自身和孩子们各自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个性特征、道德基础等“生态位”,设计各种不同的游戏如唱歌、划船、爬山等进行有效教学。教学生态因子中的玛利亚、七个孩子、户内户外环境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构成一个整体统一的生态场。在客观的生态场和主观隐性的心理场内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在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游戏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分享彼此之间的知识、思想和经验,体验彼此的观念和情感,并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全新建构。与此同时,彼此不断发现矛盾,并从矛盾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在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中不断前进,动态发展。

三、民族爱国观——国爱

爱国主义是一个公民忠诚、热爱、报效祖国,并集情感、意志、行为为一体的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怀,是一个国家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取向[5],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国家的炽烈热爱和无限忠诚。影片中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因祖国沦陷、中年丧妻、育儿艰辛而不苟言笑、抑郁寡欢,但为不屈服德国纳粹政府的威逼,特拉普拒绝参加纳粹海军,家里拒挂纳粹党旗,并带领全家参加了在萨尔茨堡举行的奥地利民歌大赛。当晚,他拿着心爱的吉他在台上独唱《雪绒花》,那是一首曲调优雅、旋律和美的奥利地民歌。借雪绒花,一种生长在高山上的绿色植物,开白色小花,意寓高尚纯洁。当他唱着“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时,想起祖国沦陷、自身被迫外逃,这位六尺男儿饱含深情、眼泪盈眶、声音哽咽。此时,上校内心深藏的爱国情愫和民族情感通过优雅的吉他声和深情的眼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与他平时外显的刚毅冷漠的外表形成鲜明对比。“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他热爱祖国、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义心声和他与家人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无限忠诚与爱国情愫使电影艺术的民族爱国文化价值观体现得“酣然无声”,却“淋漓尽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此,我们要激发和培养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弘扬和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正如习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电影《音乐之声》能给人以生命的启迪,鼓励我们磨砺意志、乐观向上、宽容大度、追求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同时,也能赋予爱的启发。弗洛伊德说过,爱是自恋转向客体恋的结果,因此,“自爱”是“他爱”和“国爱”基础,“他爱”和“国爱”是“自爱”的延伸和升华。新时期对西方经典电影《音乐之声》的文化价值观进行现代重构,挖掘电影作品文化价值的灵魂,挖掘其生命价值观的“自爱”、生态教育观的“他爱”和民族爱国观的“国爱”主题和心灵呼唤,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时代需求。

[1]贾磊磊.什么是好电影:从语言形式到文化价值的多元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45.

[2]贾磊磊.中国电影的文化价值取向[EB/OL].(2012-9-8)[2015-09-0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c47250101jplw.html.

[3]管红星.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2):62-69.

[4]马文琴.“9.11”事件后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2013,(10):253-256.

[5]潘迎秋.青少年教育:以爱为主题的真道德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1):29-34.

猜你喜欢
玛利亚价值观生命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在白宫的童年
——玛利亚·奥巴马
海外星云(2016年13期)2016-10-26 12:11:19
灯节上的玛利亚
人物(2016年10期)2016-09-03 03:05:25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玛利亚重现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