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涛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山东青岛 266071)
以社区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以青岛市市北区为例
孙涛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山东青岛 266071)
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场域。加强社区建设是转型期实现有效社会治理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基础路径。青岛市市北区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社区建设,有效带动和推进了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对基层治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社会治理;社区建设;青岛市市北区。
市北区是青岛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区内面积28.63平方公里,区外有6平方公里的青岛高新区市北新产业团地,下辖16个街道(社区)办事处,112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60余万人。市北区以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按照“夯实基础强功能、创新机制激活力、服务民生提品质”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群众满意的和谐社区建设。市北区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社区志愿服务先进单位”等3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并在2009年荣获全国首批“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市北区以社区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有效维护和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通过四项措施筑牢和谐社区建设的根基
近年来市北区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改善社区工作条件等举措,为和谐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领导体制方面,市北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主任的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设立了办公室和六个专项工作指导组,出台了《关于构建和谐社区的意见》、《市北区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街道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将和谐社区建设纳入全区目标考核体系。在队伍建设方面,着力加强社区工作者的岗位业务、专业技能和学历教育培训,每年对社区工作者全部轮训一遍,结合全国社工职业水平统一考试,逐步实现持证上岗。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力实施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改善和300平方米达标计划,采取调剂改善、整合资源、扩建新建、落实新建小区或旧城改造片区配套用房等措施,改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条件,2010年后所有社区用房均达到了300平米以上,为提供社区文化教育、老年人日间照料、贫困家庭救助等公共服务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建成了集公共服务、社区事务管理和信息管理功能于一体、覆盖100多项社区服务和管理职能的综合电子政务平台,全面推行网上办公、信息交流和电子档案等举措,为精细化管理服务提供了有效支撑。市北区还建成我国第一个可以进行音视频即时通讯的“市北民情在线”信息服务系统,为居民提供200多项工作、学习、生活服务项目,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联系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实现网上咨询办事、解决问题,成为建设开放型与服务型政府的新平台,关注民生工程的新亮点,该做法多次被新华社等媒体关注报道,荣获2009年“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
(二)建立三项机制推动社区建设深入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动力来源,是提升社区活力的基础。市北区把创新民主自治机制、民情畅通机制和公共服务机制作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着力点,推动社区自治民主化、社区管理精细化、社区服务品牌化。一是创建社区民主自治新机制。市北区积极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推广浮山新区“一个核心、三个工作体系”社区管理体制,即坚强有力的社区党委领导核心(社区党工委)、充满生机的社区自治工作体系(社区委员会)、务实高效的行政管理工作体系(社区事务受理中心)、适应市场需求的社区服务工作体系(社区服务中心)。适时进行街道区划调整,按照“条块协同、以块为主”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条块管理的权责关系,取消街道办事处招商引资考核,切实承担起“加强综合管理、完善公共服务、强化城市管理、巩固街道经济、指导自治组织”等主要职能,整体提升街道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效能。建立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四位一体”联席会议制度,构建起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业主委员会依法维权、物业公司服务到位、业主广泛参与的社区管理新机制。二是创建社情民意畅通新机制。在社区设立“民情室”,每月10日和25日,各部门选派工作人员到每个社区面对面收集、受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设立“市北区书记、区长信箱”,相继开通了“市北区区长热线”、市北政务网“百姓说话”专栏,开辟了群众参政议政、表达利益诉求的绿色通道。开展“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社区”活动。在街道社区设立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接待室”,实行每周半天坐班制。定期召开基层座谈会、社区代表会议,进一步畅通居民表达诉求的渠道。每年定期开展书记区长接访、党政领导带案下访、部门领导处理信访、街道领导包片走访的“四访”活动,通过报刊、网络、公示牌等发布党政主要领导公开接访信息,主动了解和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成功解决了拆迁安置、企业改制等一大批棘手问题。三是创建社区公共服务新机制,实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市北区在全区建立了基层公共服务为民代理制,将政府和派出机构的相关行政许可事项以及社会救助、社区就业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项目,全部纳入区、街、社区为民服务代理中心,服务范围涉及党务、政务和生活服务类等200余项。居民只需向代理机构提出办事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就会有代办员在规定时限内为居民全程无偿代理服务,从而快捷有效地解决了居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实施四项工程提升和谐社区建设水平
市北区于2007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民生创业工程”。按照“政府引导、帮扶经营、自愿参与”的原则,依托“十里商贸长廊”,统一规划了10处民生夜市,建成了3700平米的民生创业服务基地,设立了1700平米的仓储式配送中心,为经营业户零利润配送商品达4000余种。新建了3.5万平米的民生创业园,形成了完整的民生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平台建设,建立“零就业”家庭岗位服务制度,全面启动创业技能培训计划,为居民提供就业推介、政策咨询和岗前培训等一条龙服务,构建起集岗位开发、再就业服务、托底安置于一体的再就业援助体系,全区89个社区达到了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实施“民生惠老工程”。近年来,市北区建设了1条敬老街、2处区级老年乐园、13处老年门球场、136处老年娱乐室、216处老年健身场地,为老年人文化娱乐、休闲健身提供了场所保障。市北区建立了区、街、社区关爱长者服务社(站),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4大类40余项服务。市北区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试点区”以后,加快了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为低收入群体和孤寡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开发建设了“助老应急服务和谐通”服务系统,为2300余户空巢老人提供咨询服务5000多人次,提供应急需求服务400余人次。
实施“民生救助工程”。创建了“有困难,找家园”服务品牌,建成了112处社区互助家园,零距离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生活困难。充分发挥慈善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多方募集救助款项,开设了慈善公益门诊、爱心助学、天使阳光等一大批公益示范项目,整合全区各方救助资金1700余万元,对3200余户困难家庭实施了救助。探索建立了国内首个掌握困难居民情况的“市北民生指数”评估体系,这一评估体系涵盖了困难家庭的收入、住房、教育、就业、健康、养老等六个方面原始数据,提高了救助措施的针对性,实现了对困难家庭帮扶全覆盖。
实施“民生安居工程”。近年来,市北区改建扩建18处农贸市场,培育6700余处社区便民商业网点,完成3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形成了“一刻钟家政生活、卫生医疗服务圈”。通过旧城改造和实施民生安居工程,修缮、改善了5万户居民的居住条件,解决了1万余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大力推进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整治背街小巷960处共计67万平方米,整修居民楼院1000余个,新建改建绿地34.3万平方米。建成了具有旅游景点、商业经营、环境再造和人文内涵各种职能的文化街、天幕城、体育街等17条特色街,形成了独特的“市北特色街现象”,释放出极大的集聚和辐射能力,直接带动5万余人就业。开展“平安市北”创建,“综治协会”、“一长六员”楼院群防群治的经验做法被中央综治委推广,被评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区”。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从基层抓起,从社区起步。市北区通过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建设,改革完善基层社区管理体制,大力改善民生等措施为社会治理提供保障,有效改变了基层社会治理薄弱的现状,筑牢了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市北区通过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实现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有机统一,通过改善民生的四项举措实现了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同步发展,这也是市北区社会治理的亮点所在。社会治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重点解决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推进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尽快补齐社会建设的短板,真正增强服务意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主体地位。未来社区建设可以从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提升,使社区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坚实基础。
从物质层面来看,要使居民参与社区生活,包括社区广场、文化中心、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活动空间和服务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总体来看,新建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相对充足,而老城区社区活动空间相对缺乏,限制了人们的社区交往和参与活动。因此,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和服务设施建设必须放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之中,把与区域内产业布局的统筹协调问题考虑在内,减少或避免出现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从制度层面来看,和谐社区建设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这也是我国社区建设的主旋律之一。党委政府发展思路贯彻到社区建设中去的同时造成了社区建设的行政化趋向和路径依赖。社区建设得益于国家宏观政策所提供的发展空间,可以名正言顺地得到国家权力和资源的支持,但也限制了公民参与能力和自身组织动员能力,而这种集体行动能力正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内驱力。社会无法对国家意图进行有效回应也导致国家意图难以实现。当前社区建设所表现出的自治组织行政化、形式主义严重、公共服务不到位、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其深层原因是社区居民参与的不足和政府“一驾马车”拉动的乏力。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未来的社区建设必须走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与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现代社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还离不开政府的政治动员、政策引导和行政扶持,在未来的社区建设中还要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责任编校:邓小妮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Driven by Community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Northern Qingdao City
SUN Tao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Qingdao,Shandong,266071,China)
Communities,as the elementary unit of society components,are the important fields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public service.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is the urgent need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social governance in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China,and also the basic approach to drive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The northern Qiangdao has effectively brought along and pushed forward this innovation through a series ofmeasures toenhance the communitydevelopment.Soit has reference for the grass-root governance reformand communitydevelopment.
social governance;communitydevelopment;northern Qiangdao
D630;C918.8
A
2095-7955(2015)06-0063-03
山东省社科规划2014年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4DGLJ10);全国行政学院科研合作基金课题2015年度项目;
青岛市委党校2015年校级课题。
2015-11-30
孙涛(1981—),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