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珍教授从虚、热、瘀论治妇科血证的经验

2015-03-20 11:38赵颖廖慧慧史云
环球中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血证补气化瘀

赵颖 廖慧慧 史云

妇科血证可见于经、带、胎、产、杂病各疾病中,如月经病中的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带下病中宫颈病变,妊娠病中的胎漏、胎动不安,杂病中的癥瘕出血,产后病的恶露不绝等。历来各版教科书及名家经验集均按病名来论治妇科血证,所出方剂纷杂,临证用之,时有疑惑。若能找到一条线索,抓住妇科血证的主要病机,以一个基本规律来应对各种繁复的疾病,无疑对于临证思维大有裨益。张玉珍教授为岭南罗氏妇科代表性传承人,根据自己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妇科血证有虚实之异,虚证多而实证少,热证多而寒证少。虚者多因脾虚、肾虚;实者多因血热、血瘀。主要病机不离虚(脾虚、肾虚)、热、瘀,治疗时依此病机,法由理立,方从法出,执简驭繁,可取得良好疗效。兹录其治疗妇科血证经验如下。

1 辨证论治以脏腑、气血立论,注重肾、肝、脾

张玉珍教授认为,妇科血证既以出血为主要表现,辨证当根据出血的期、量、色、质辨明血证的属性,以分清寒、热、虚、实。以出血量、色、质为辨证要点,结合全身症候表现、舌脉,可分虚(脾虚、肾虚)、热、瘀。出血量多、色淡质稀者多为气虚,再根据全身证候分脾气虚或肾气虚;若色淡清稀如水则已有肾阳不足;出血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者,多为实热;量少,色鲜红,质黏者,多为虚热;量多或淋漓不净、有血块,或排出不畅,多为血瘀。又出血急骤多属气虚或血热,淋沥不断多属虚热或血瘀。出血期多见标证或虚实夹杂证,血止后常显本证或虚证。虚、热、瘀三者可单独或复合成因为病,又互为因果。如虚热扰血,经血妄行,气随血耗可致气阴两虚,气虚运化无力,可致气虚血瘀,瘀阻冲任,久而化热,可致瘀热并见,临证应详加辨查。

张玉珍教授师承罗元恺教授,宗易水学派,又深研《傅青主女科》,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治疗妇科疾病重视肾、肝、脾三经同调,先后天并重。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为冲任之本,《景岳全书》称“肾乃精血之海”。肾中精气化生肾中阴阳,而肾中阴阳为气血之根。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岭南多湿,易损脾阳,故治疗血证应注重脾胃,顾护后天之本。脾肾之精气充足,气血化生有源,气血和顺。肝藏血,主疏泄,妇科血证多发于育龄期妇女,经带胎产乳均耗伤阴血,肝血亦相对不足,肝气偏旺,这一时期妇女特点为“血常不足,气常有余”,故治疗时应在补肾健脾基础上适当调肝,使冲任调畅。

2 虚证者出血期补气摄血,血止后补肾健脾

妇科血证属虚者,责之于脾、肾,常见脾气虚或肾气虚,乃因忧思过度或饮食劳倦等损伤脾气,脾气亏虚,统摄无权,冲任失固所致;或肾气不足,或命门火衰,阳不摄阴,封藏失职,冲任不固所致。在出血期间,多以补气健脾为主,固气以摄血;出血缓止后,则以补肾为主,兼理肝脾气血。

张玉珍教授认为,出血期应用补气摄血法辨阴阳。因出血量多或日久,气随血耗,阴随血伤,不论病发何因,最易出现气阴(血)两虚;又可因阴损及阳耗气,“气不足便是寒”,而见气阳不足,应在补气摄血的基础上,或益气养阴止血,或温阳固冲止血,因而创制了止血1方(党参、麦冬、五味子、山茱萸、白芍、龟甲、阿胶、三七、蒲黄、五灵脂、益母草)及止血2方(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艾叶、炮姜、补骨脂、阿胶、三七、蒲黄、五灵脂),分别用于气阴两虚证及气阳不足证。止血1方中以生脉散益气养阴收敛,山茱萸、白芍、龟甲、阿胶滋阴养血、固冲止血,龟甲又能补任脉之虚。止血2方以固本止崩汤为基础补气摄血,固冲止崩,艾叶、补骨脂补肾温脾固涩止血,阿胶滋阴止血。一阴一阳,相得益彰。又气虚无力推动血运,易于停留成瘀,故补气摄血法应配合化瘀止血法应用,两方均加入三七、益母草、失笑散化瘀止血。张玉珍教授治疗气虚所致之血证,大多以此两方化裁治疗,多能收到良效。若遇出血量多势急,则易见气随血脱,出现晕厥、虚脱之危候,当以固摄欲脱之气为当务之急,急投独参汤、参附汤等大补元气之品,所谓“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只要元气尚存,生命就不至于丧失。

张玉珍教授认为,若仅根据“脾主统血”“气为血帅”的机理,采用补脾摄血法治疗妇科血证,在出血期间可以取效一时。然而,若从根本论治,出血势头缓解或停止后,应重视补肾固肾以治本,兼顾扶脾调肝,理气和血,调整月经周期。遵循月经周期中肾阴阳转化,气血盈虚变化规律而定,常采用补肾为主的中药周期疗法治疗,分四期(经后期滋肾养血、经间期补肾活血、经前期补肾疏肝、行经期活血化瘀通经)序贯治疗,连用3个月经周期,或采用更为简便的“三补一攻”方式治疗。经后乃冲任空虚之时,故从血止之后即以归肾丸或定经汤、左归丸滋肾填精、养血调经,连服3周,使子宫气血渐盈,血海满盈,在此基础上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通经,如此“三补一攻”可达到调整月经周期或促进排卵的治疗目的。调周之法,主要在于调理肾、肝、脾,使冲任得固,胞宫藏泻有度,此乃治本之法。

需要注意的是,岭南地区气候温暖潮湿,其人体质以阴虚、气虚、湿热居多,常见气阴两虚之证,易虚不受补,治疗上应注意顾及阴阳,唯有平衡阴阳,益气养阴,固本培元,调摄冲任,方可奏效。

3 热证治以养阴清热止血为特点

热邪有外热、内热之异,虚实之分。素体阳盛,或肝郁化火,或过食辛燥动血之品,或外感热邪,尤其是月经期、孕期、产褥期,热邪易趁虚而入,热扰冲任、胞宫,迫血妄行,发为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血证,此为实证。张玉珍教授认为,妇科血证虽可有实热所致,但更多的是虚热所致。女子一生之中经历经、带、胎、产、乳等生理活动,数伤于血,故常不足于血,阴虚之证尤为常见。阴液亏损,虚热内生,热伏冲任,血海不宁,迫血妄行,可发为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崩漏、胎漏、产后恶露不绝等病。治疗时可参照《中医妇科学》治疗,清经散、保阴煎、两地汤、清热固经汤均为张玉珍教授喜用之方。

治疗血证属热者,应注意在治疗时须时时顾护真阴。不宜应用凉血清热止血法直折其热,而是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为宜。尤其是大量出血者,往往伤阴,不可妄用苦寒大剂凉血之品,以免犯“虚虚”之禁,寓清热于养阴之中更为稳妥。若去血过多,则热随血去,反当以补为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

4 瘀证治以化瘀止血法

血瘀,可为主证,亦可为兼证。经期、产后余血未尽,离经之血留滞冲任、胞宫;或外感邪气,邪气与血相搏结,瘀阻胞中;或情志所伤,气机郁结,气滞血瘀;或气虚运血无力而成瘀,或手术留瘀;或肾阳不足,血脉失于温运,发生肾虚血瘀。凡此种种,皆可致瘀血阻滞冲任,新血不得归经,可见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胎动不安、产后恶露不绝等疾病。瘀阻冲任,旧血不去,新血难安,可发为各种妇科血证,尤其是出血日久者,必有瘀阻冲任、胞宫的转归,故止血治疗务必兼顾化瘀止血的病机转归,灵活处理,可加用生化汤、失笑散等。

张玉珍教授认为,对于瘀阻冲任所致血证,临证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应注意结合盆腔B型超声、CT、MRI等检查手段,了解妇科生殖器官有无器质性病变,尤其注意需排除恶性病变。治疗妇科血证,不能不辨病而一味见血止血。如久崩久漏者应行诊刮术,排除子宫内膜病变。又祛瘀以止血,多为治标之计,非治本之法,只宜在一定阶段适当应用,不宜长期应用。若辨证为血瘀者,一定要辨清导致血瘀的源头,分清寒、热、虚、实,治本澄源才可取得良好疗效。出血日久或反复发作者常常挟瘀,往往是虚实夹杂,尤其要注意止血后的调理,以防反复。瘀去以后,亦须补虚,或者寓攻(祛瘀)于补,攻补兼施,以求虚实兼顾。

对于血瘀所致血证,还要把握好“止”和“通”的关系。血证以止血为大法,“当止则止”,但不应因出血而忌用行气、化瘀、温通之品。若遇气滞、血瘀、痰凝者,“当通则通”,如出血淋沥日久不净,B型超声提示子宫内膜仍厚达0.8 cm以上者,为瘀血不去,新血难安,治以活血祛瘀,止血调经。

对于妇科血证,张玉珍教授多按“虚”“热”“瘀”论治,以上述方法治之,多能取得良好疗效。临证时若止血效果不佳,则首先应考虑辨证是否准确,是否出现了多脏受累或气血同病的情况;次查病机转化是否兼顾,如虚热扰血,经血妄行,气随血耗可致气阴两虚;气虚运化无力,可致气虚血瘀;瘀阻冲任,久而化热,可致瘀热并见等;再查选方用药是否妥当,有无合并感染邪毒、有无恶变、是否需要中西医结合止血等。临证时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应用止血药时要顺应胞宫的藏泄规律,不宜过用收涩;抓住主要矛盾,分清轻重主次和标本缓急,多种止血法结合应用;止血之后善后治疗,以防复发。通过反复思考,辨证论治,合理用药,可收止血之功。

(本文编辑:董历华)

猜你喜欢
血证补气化瘀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气血亏虚型血证的处理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基于药效学实验的化瘀骨合片提取工艺筛选
让“血证”上网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安神补气丸中8种成分
HPLC法同时测定化瘀祛斑胶囊中4种成分
血证的概念辨析*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