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丽,王长健
(新郑市畜牧局,河南 新郑 451100)
引进小尾寒羊发生放线菌病的诊治
张恒丽,王长健
(新郑市畜牧局,河南 新郑451100)
近些年,国家大力推广实施设施养羊,通过母畜扩群,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建设了一批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小区,但是存栏量偏低,因此按照“引进与自繁相结合、纯繁与改良相结合”的原则,加大了良种羊的引进和调剂。
某日,1只小尾寒羊食欲不振,咀嚼缓慢,触摸下颌处有一鸡蛋大小硬块,用土霉素、食母生进行治疗,再未采取其他防范措施,见肿块明显增大,至拳头一样,不游离。后发病羊只逐渐增多并波及全群。
患羊食欲减退,采食量下降,下颌部出现鸡蛋至拳头大小的硬块,有的呈弥散性肿胀,界限明显,左右两侧均可发生,触之坚硬,有的触压出现痛感。病羊吞咽或咀嚼困难,出现精神萎靡,消瘦。体温39.0~39.6℃,个别羊只出现呼吸困难症状。病久者肿块逐渐变软,形成脓包,破溃后流出恶臭脓汁。
根据该病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初步诊为羊放线菌病。
3.1涂片镜检
取脓汁、渗出物或病变组织做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特殊的阳性形态,呈放射状。
3.2分离培养
取脓汁、渗出物或病变组织接种于血液琼脂培养、葡萄糖琼脂,在37℃温箱中培养,可见到细小、圆形、乳白色的菌落。
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羊放线菌病。
4.1对病羊及时隔离,对圈舍及场地进行彻底消毒
一经发现患羊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对其圈舍内的粪便及污染物进行清理(堆积发酵或填埋处理),用2%烧碱、强力消毒灵、聚维酮碘等消毒药对圈舍、用具、饲槽及环境场地彻底消毒。
4.2治疗
采取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外用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青霉素钠320万IU~480万IU,链霉素100万IU,鱼腥草10~20 ml,地塞米松磷酸钠2.5~5 mg,一次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5 d;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10~15 ml,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5 d。
患处痛感明显者在其周围分点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每点注射3~5 ml。
对吞咽或咀嚼困难,不爱吃草的重症病羊用10%葡萄糖250~500 ml,红霉素500~1 000 mg,氢化可的松2.5~5 mg静脉注射;5%糖盐水250~500 ml,双黄连注射液20~30 ml静脉注射;同时配合肌苷、ATP等能量合剂,每日1次,连用3 d。
口服碘化钾1.5~3 g,食母生20~30片,每日1次,连服7 d为1疗程,视病情隔2~3 d后,再继续服用1~2个疗程。
患部可用5%碘酊溶液涂抹,或用鱼石脂软膏涂敷,每日1次。
若肿块已变软,形成脓包者在其下部用宽针扎一孔或用手术刀片割开,挤出脓汁,然后用0.2%高锰酸钾溶液或双氧水冲洗至结痂。
该病大小羊只均可发生,其病程一般在15 d以上,有的甚至达1~2个月。
一旦发现患羊应及早隔离、及早治疗。该场此次发病羊只较多,主要是发病后未引起养殖场饲养管理人员的重视,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致使互相传染。
该病的治疗要有连续性(即要有一定疗程),用药量宜偏大,如碘化钾口服量可达3 g,但未见任何不良反应。采取外用与内服、全身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S858.26
B
1004-5090(2015)12-0048-01
201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