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引领国际自贸区发展之战略思考

2015-03-20 11:00陈淑梅
国际贸易 2015年12期
关键词:贸易协定谈判一带

“一带一路”引领国际自贸区发展之战略思考

陈淑梅教授

21世纪以来,伴随多边贸易谈判的进展缓慢,国际上以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自贸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呈井喷式增长。随着TPP、RCEP、TTIP等巨型自贸区的开谈,国际自贸区发展新特征开始彰显,新趋势逐渐明朗。美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以高标准制定新规则,试图通过加快双边或多边自贸区建设,重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美国总统奥巴马10月5日在TPP达成协议后发表声明表示,美国不能让中国等国家书写全球贸易规则。中国必须跟上国际自贸区发展的趋势,才能避免在此轮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合作浪潮中被边缘化,在未来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世界经济新格局中把握主动,力争以 “一带一路”战略引领国际自贸区发展,培育引领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一、国际自贸区发展的新走向

区域主义和全球主义是冷战后世界并行发展的两股潮流,世界呈现着区域化和全球化的两种趋势。21世纪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区域化逐渐成为主导趋势。经济全球化调整转型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也正影响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随着TPP谈判的结束,美国自贸区范式的全球推广将不断影响世界其他地区区域化的走向。

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提速,经济多极化正推动着新一轮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伴随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期,各个经济体积极推动区域性贸易安排,区域化速度加快。为了让国际供应链顺利运作,需要适当调整国内政策以便利跨境贸易活动,因此产生了对深度一体化的需求。首先是发达国家,继而是发展中国家开始深度贸易协定的谈判,尤其是区域层面的。因为这些国家发现很难单独依赖WTO原则解决供应链贸易中出现的相关贸易问题。全球范围内因此出现了贸易协定泛滥之势:截至2015年4月7日, 161个WTO成员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已达612个,其中有效的为406个,自由贸易协定和部分范围协定占比90%。

全球化的新趋势正推动新一轮区域一体化浪潮。以往的全球化浪潮涉及的是货物交换,而当下的全球化浪潮见证的是“任务贸易”和“供应链贸易”。 虽然国际自贸区发展在亚太和欧洲等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是21世纪的区域经济合作正在彰显出规则化、巨型化、跨区域、多边化和机制化等共性特征。

(一)规则化

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关切优惠市场准入的问题,21世纪的区域主义是“深度一体化”,由深度区域贸易协定、双边投资协议(BIT)和单边主义构成,更多涉及的是规则,而非关税。无论是已经结束谈判的TPP,还是已进行了数轮谈判的RCEP和TTIP都在努力重塑全球或者地区贸易规则。贸易便利化正在取代关税减让等贸易自由化目标,成为许多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核心内容。

(二)巨型化

不同于当初欧洲共同体成立时的发起国仅为六个西欧国家,北美自贸区成员国仅为三个北美国家,当下已经结束谈判的TPP,以及正在谈判的TTIP 和RCEP涉及的经济体数量更多,涉及经济体的经济总量也更大,呈现巨型化特征,具体表现为:协定谈判经济体成员达到十个及以上;成员的贸易总额达到或者超过世界贸易总量的1/4;商谈的议题远超目前WTO协议的范围。

(三)跨区域

现有贸易协定间的整合正形成跨区域甚至“超区域”协定。当美国为重返亚太寻找地缘理论依据而强调其亚太属性时,当跨大西洋的美国和欧盟商谈贸易和投资协议时,地缘经济空间的拓展似已成为美国地缘经济战略的重要目标。随着区域贸易协定数量的不断增多,广域一体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出现了不同区域协定间的谈判(如欧盟和南方共同市场)以及地理位置不相近的经济体间的协定谈判(如TPP和TTIP)。

21世纪以来,跨区域经济合作也正在亚洲与拉丁美洲间展开。由于需求、要素禀赋、贸易政策的差异,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出现,亚洲—拉丁美洲经济合作增长迅速。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产业经济的下滑也促进了南南贸易与投资。这也说明区域贸易协定一直以来遵循的是市场导向的一体化。2004年产生了第一个亚洲—拉丁美洲自贸区,随后两个区域经济体间的自贸区数量就以每年两个的速度在增长,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会上升至30个。亚洲—拉丁美洲区域间经济合作由主要经济体引领,例如,印度—智利自贸区、日本—墨西哥经济伙伴协定(EPA),韩国—智利自贸区、中国—哥斯达黎加自贸区等。

(四) 多边化

21世纪区域主义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规则而非关税,因此,其真正的威胁是作为规则编制者而非关税减让者,极有可能撼动WTO在世界贸易治理中的中心地位。事实上,服务、知识产权、环境标准、投资和竞争政策都是首先在区域谈判中提出,而后发展为WTO议题的。现实的结果就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多边化,也就是“以可以强化多边层面合作的方式,使尽可能多的伙伴参与更深度的自由化”。 而“俱乐部”成员越多,收益也就越大,因为这样就不存在使用该俱乐部商品的竞争对手。同时,规模经济和正网络外部性也随着成员的增多而出现:成员越多,贸易收益以及生产要素非限制的分配优势也越发增大。

(五)机制化

机制化(Institutionalisation)指贸易自由化努力中形成的正式和非正式做法和规则,例如,大量的立法、争端解决的明确和永久原则、决策和决定监督机构、逐渐形成的判决机构、制定超国家治理的机制的规则、区域贸易协定正式机构之外的利益集团和游说者组成的网络。除了众所周知的欧盟之外,南方共同市场就已经推出了大量的立法举措、相关的行政建设和永久裁决程序;安第斯共同体也有跟欧盟类似的机制;东盟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机制化倾向。

二、“一带一路”战略何以引领国际自贸区发展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一带一路”被赋予了多重使命,其中构筑新的区域合作模式成为重要目标。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提出:“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因此,以“一带一路”战略引领国际自贸区发展不仅有理论渊源,而且是现实需求。

(一)“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国际自贸区发展的新走向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充分彰显21世纪的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共性特征。《愿景与行动》已经意识到“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因而提出“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因此,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有利于国际自贸区向规则化、巨型化、跨区域、多边化和机制化方向发展。

(二)已有的合作机制是“一带一路”引领国际自贸区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带一路”战略并非另起炉灶,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双边和多边等机制,搭建灵活开放的战略伙伴关系网络,打通我国与东亚、南亚、中亚、中东欧,甚至非洲、拉美等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之路。

亚洲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是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中坚力量。如何巩固和平发展,进一步凝聚亚洲国家的共识和力量,增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和谐亚洲是亚洲国家的共同课题。“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不限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搞封闭机制,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进来,成为“一带一路”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而“一带一路”区域已有的多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建设不仅会推动亚欧经济融合创新,而且将为中国走向全球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为“一带一路”引领国际自贸区发展提供平台。

(三)加快自贸区建设是务实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要求

“一带一路”不只是两点相连,而且是立体交叉、多元会通。“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也就是,把沿线国家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方向,推进RCEP及一系列自贸区谈判,与沿线更多国家和地区发展自由贸易关系,逐步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因此,近期目标重点是道路、能源管线、电信、港口等基础设施共建和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中期目标是在条件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朝自贸区迈进,打造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与中亚国家建立自贸区,将非洲东海岸和拉美地区环太平洋国家纳入合作机制;远期目标是建成覆盖中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拉美国家的自贸区群,直至覆盖全球。

三、“一带一路”战略如何引领国际自贸区发展

(一)实施更加主动的自贸区战略

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出了总体要求,其中要求“坚持自主开放与对等开放,加强走出去战略谋划,实施更加主动的自由贸易区战略,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事实上,在我国已经签署和正在商谈的自贸协定中,我国主动倡议的不多,例如,我国正在参与谈判的RCEP就是东盟十国发起的。因此,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指南,布局全球自贸区网络,实施更为主动的自贸区战略,是引领国际自贸区发展的基础。

(二)构建面向全球的全面中国国际战略体系

由于世界形势和国际力量格局的变化,在国内发展需求、自我认知和观念变革等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国际战略理论出现了嬗变,中国国际战略正处于调整期,如何制定和实现中国国际战略正是当前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

(2)市场导向及公众压力。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能够促进社会以及人的全面、长久发展。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加深人民的环保意识是当前社会公众极为重视的话题。消费者在市场众多产品中选择时,也越来越多的将是否环保这一点纳入考虑范畴之内。而企业在将产品推向市场时,其营销策略也会更多的迎合消费者们在环保方面的意愿与需求,逐渐将环保作为一大卖点。尤其当重污染企业也将环保纳入考量范围,社会公众对其产品的接受度也会有所提升,企业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将这种公众压力合理地转化为动力,并通过良好的环境行为创造出新的企业价值,是重污染企业作出的明智选择。

世界格局变动深化,一方面,中国的快速崛起对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形成了重大挑战;另一方面,全球化的浪潮早已使得中美经济紧密到了休戚与共的地步。这些正在推动中国国际战略再调整。随着我国新一届领导集体重大外交活动开始,新一轮中国国际战略逐步展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国际战略思想与实践的新境界。中国的战略选项非常多,但是决定中国国际战略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其中需要根本突破西方自由主义在国际政治学领域中的话语垄断权。在中国和平发展、争取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战略环境的过程中,不但要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考虑国家战略的总体布局,适时调整国际战略,而且要随着自身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演变,提供合适的国际公共物品,承担量力而行的国际责任。未来中国国际战略的制定既要考量国际因素,也要更加重视国内因素,而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指导,构建面向全球的全面中国国际战略体系,是我国引领国际自贸区发展的战略需求。

(三)积极争夺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权

美国总统奥巴马10月5日在TPP达成协议后发表声明表示,美国不能让中国等国家书写全球贸易规则。奥巴马总统所担心的正是我国当下必须全力以赴的。顺应国际自贸区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从最初的互联互通建设,到周边自贸区群的建设,直至全球自贸区网络的构建,对我国自贸区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思想进行全局设计,勾画我国以实施“一带一路”为目的的自贸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思想,配套以具体地区和相关行业政策,才能真正主导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经贸规则的制定,引领国际自贸区未来的发展。

(四)努力缩小与国际新型贸易协定的差距

自从10月5日美国等12国经贸部长发表联合声明,宣布TPP谈判结束,国内外从商界到学界唱恐的呼声不断,有列举其对中国种种不利的,有申讨中国如何被美国排挤的,一时间似乎世界末日来临了。二十年前,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签订标志着美国自贸区范式的形成。近几年,通过主导TPP谈判,推动TTIP启动,美国正逐步完善其自贸区范式,重构全球贸易新规则,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必须全面客观评价TPP的影响,才能缩小与国际新型贸易协定的差距,引领国际自贸区的发展。必须认真研究TPP是如何升级NAFTA的,因为这不仅对我国现有自贸区的升级有借鉴作用,而且对我国以“一带一路”战略引领国际自贸区发展有标杆作用。

TPP并不仅是重谈NAFTA,而且将更高、完全强制性的标准扩散至全球近40%的经济体,因此必须逐项研究TPP的高标准。与NAFTA等早期的贸易协定的内容有根本性的变化,TPP的劳工和环境条款将是至今最为严苛的。例如,NAFTA签署时没有包括劳工和环境保护内容,相关内容是后来加入附属协定的;NAFTA中没有规定违法协定后的贸易制裁问题。具体而言,首先,TPP成员达成的环境标准将是至今所有贸易协定中最高的,包括禁止一些最有害的渔业补贴,创造全新的应对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工具,提高保护自然环境法律的实施等完全强制性义务。其次,TPP通过的劳工标准也是至今所有贸易协定中最高的,包括保护组成工会和集体谈判的自由等完全强制性要求,禁止剥削童工和强制劳工,反对雇佣歧视的保护措施和提高可接受的工作环境的要求。另外,TPP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采取措施确保国有企业在商业基础上竞争,确保国有企业从他们政府获得的诸如不公平补贴等好处不会对美国工人和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同时,TPP通过制定保护数据自由的标准以保证信息跨境自由流动,保护企业不会被迫要求其将基建移至经营场所。

(五)尽力提高自贸区的利用率

尽管我国已经签署了14个自贸协定,但企业对自贸区的利用率普遍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贸区的实施效果。因此,必须由商务部牵头通过问卷调查法和面谈调查法摸清我国不同地区利用自贸区的实际情况,界定我国不同地区影响企业利用自贸区的关键因素。

自贸区使用率不高并不仅是我国独有的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存在。因此,还必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调研和比较研究,找到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自贸区使用情况的共性和个性因素,以便更好地利用自贸区,让更多企业从国际自贸区发展中获益。

(六)尽快启动亚太自贸区谈判

2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9号),明确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其中要求“稳步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亚太自贸区兼具了国际典型和新型贸易协定的几乎所有共性和个性特征,因此,建设亚太自贸区,可以丰富既有区域一体化理论,同时有利于对内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外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占世界人口40%、超过全球GDP 50%的亚太地区是世界一些快速发展经济体的家园。美国于2008年高调宣布加入TPP谈判,正是为了加深与快速发展的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被认为是达到美国经济和外交目标的最佳途径,更是为未来十年内建成亚太自贸区奠定基础。美国采取的“中国除外”(Anyone But China)的跨域一体化战略,必定会给我国带来不利影响:美国官方研究结果表明,由于TPP给其他亚洲出口商出口美国带来的优势,将给中国造成210亿美元的损失。因此,积极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制定相应的中国国际战略,符合我国自身发展需要,是抗衡TPP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亚太自贸区建设立足全球视野,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因此,必须以建设亚太自贸区助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帮助企业拓展市场、降低成本,让更多企业从自贸区战略实施中获益。

[本文研究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242015S10002)以及省部级基地(2242015S30004)资助。]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责任编辑:王勇娟)

猜你喜欢
贸易协定谈判一带
RCEP:中国称,世界最大贸易协定使其有了应对2022年挑战的“有力抓手”
俄乌第五轮谈判
RCEP:中国、东盟今天签署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贸易协定,并为印度敞开大门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从NAFTA到TPP:自由贸易协定竞争政策议题的晚近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家谈判改变了什么?
区域贸易协定与世贸组织管辖权竞合与协调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