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英奇
《基本标准》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探讨
钱英奇
摘要: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贯彻与实施作为课程改革检验的基本环节,作用至关重要。如何对新《纲要》指导下的体育课程内容改革成效作出客观的评价和有效的调整,需要在理清和吃透《基本标准》、并对体育课程内容实施过程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理念中的困惑进行分析;对体育文化教育内容不足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对素质教育内容整合中的缺失进行探索;以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由宏观向中观和微观的转移、拓展。
关键词: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基本标准;理念指导;普通高校
2014年7月8日,国家教育部在《基本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这一方面说明了从学校到社会的转折点和学与用的衔接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树立,依然是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构建不仅受社会对人才规格需求条件和体育教育发展的社会条件的影响;而且受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体育研究水平和内容实施过程中的物质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对《基本标准》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进行深入解读,对体育文化教育内容不足的制约进行释疑,对素质教育内容整合中的缺失进行补充,不仅对全面落实《基本标准》,科学把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发展取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由宏观向中观和微观的转移、拓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1《基本标准》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特征解读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创新。“这种理念促进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发展,让学生在发展中得到满足,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1]这就要求我们应在《基本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对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充分关注基础上,把设计的内容通过实施转化为实质的教学成效。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弄清楚同学们意愿的前提下,提供一个适合自主学习的课程内容体系和良好的课程内容实现环境。
基础性是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为以后继续进行体育学习所必须的体育能力,能有效的增进健康,形成良好的个性,提高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因此在选择体育课程内容时,应注重选择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所以,根据学校的客观环境、基本条件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组块以供其选择的前提下,通过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内容实施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人格发展空间;而且对培养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学会尊重自己、理解他人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体育课程内容说到底是由社会发展水平和要求决定的,也必然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科学的选择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实际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而且能为学生走向社会继续进行体育锻炼服务。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一定是既要打好基础,又要选择学生喜欢的、社会上比较普及的,并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的项目和练习。也就是说:要通过那些学生喜闻乐见、实用性强、易于开展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如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能够充分自主练习的内容来引导和诱发他们学习的独立性、深刻性和组织性,以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进行尝试。
学生的体育兴趣影响着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关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体育学习的方向,是决定体育学习的主导力量。因此,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的实际,使他们在体验运动成功乐趣的同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增强和发展体育学习的兴趣。体育课程的内容丰富,体系庞大,数量巨多,无法全部教给学生。从跟进分析的情况来看:应该减少一些内容项目,虽然项目少了一些,但内容却精了很多,这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技术专长很有效果。这种选择的好处是,既强调了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又尊重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客观发展;同时对于启发兴趣、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也有很大的助益。
体育课程内容科学性的显著特征就是充分体现适应学生学习与锻炼的实际需求。首先,是适应年龄特征,即内容的选择要充分适应不同学生年龄的特征和有效促进身心健康的实际需要。其次,是适应个性特征,就是所选择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受益,且有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第三,是通过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内容的改造,包括改造场地、器材、参加人数、比赛规则等,把它设计成易于在高校开展的新竞技项目。以启发他们富于想象、创新思考的特点,调动他们自由、自主和自觉学习体育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自我导向,逐步使他们能够从内心知道怎么去参与,怎么去努力;并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对学习有利的事情。
中国的体育课程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容易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张倾向的情况。即便是在今天,一些学校在求新求异教学内容的掩盖下,忽视体质教育、技术教学、文化传承和个性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新、异的课程观念虽然使得学生选课率得到了明显提升,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术的掌握、文化的传承、体质的增强,以及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发展。所以,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赋予课程内容新的价值取向,在高度重视技术、文化、体质、个性和创造精神培养的前提下,遵循大学生情感发展规律,结合未来社会需求特点,广泛吸取以健身、休闲、娱乐、康复为目的的传统养生运动,以及民族、民间、民俗体育等,形成符合大学生主体需求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以提高其适应性。
2体育课程内容改革中的文化教育探讨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传承创新。”[2]就需要挖掘丰富体育文化教育内容。虽然许多的体育课程内容既有很高的健身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性。如何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还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高度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以加强对学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宣传引导,营造一种舆论氛围,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并形成一种自觉、内在的驱动力。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还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3]因而,强化体育文化课堂教学,给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和认知体育文化知识的平台,并通过丰富体育文化教学内容,为他们打下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素质基础,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意识,形成一种想学习和愿意学的推动力。所以,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必须摆正健身性与文化性的位置,并在“健康第一”的基础上,兼顾和重视体育课程内容的文化含量。这对落实《基本标准》提出的:“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有计划、有制度、有保障地促进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着积极的作用。
提升体育文化教育内容的品味:一是要重视体育文化修养教育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了解体育、认识教材、明确学习体育的重要性和体育锻炼的价值。二是要从体育与增进健康的知识,到卫生保健知识、运动生理、心理等方面进行细化教育,并力求学的深一些,逐步达到能够从理论和方法体系上认识和概括现代体育理论知识的能力。三是注重体育欣赏能力培养,让他们能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锻炼的益处基础上,引导其创造性的学习和主动性的偿试。这就要求我们所选择的体育文化教学内容必须是体育文化知识中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文化内容,并具有传承意义大,学生感兴趣,启发兴强,学习效果好和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文化品位的体育文化教学素材。以引导他们主动和创造性的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欲望。
高校体育课程文化教育内容不足的现象,不仅割裂了体育知识与体育技术和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也对体育认知和文化传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正确地处理好健身性与文化性之间关系的同时,开发那些既有较高健身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化含量的体育课程内容,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之中。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在规定的每学期2课时的理论课程实施中,以丰富体育文化内容和学生感兴趣文化知识,激发他们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来保障体育文化教育的基础性和实效性。二是除教学大纲规定开设的体育文化教育课程而外,还要在每一次课的体育内容实施的过程中,有计划的结合基本技术和身体练习活动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知识教育,增加体育文化知识的积累。以保证体育文化教育的系统性。
拓宽体育文化教育的时间、空间,是丰富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具体有三:一是通过与学校团委、学生会,以及各类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组织的有机联系,结合校内各类体育竞赛和活动,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机构网站,和学校的宣传网络扩大宣传,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二是从体育的教学与训练方法、原则、运动技术、战术应用理论、体育竞赛、裁判规则,以及对体育的欣赏能力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教育。三是提高体育欣赏能力,科学引导他们通过体育文化熏陶,愉悦身心、体验健康、积累知识、塑造气质和陶冶情操。从而实现由体育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向体育课程内容构建融合;向体育课程的实施方案转移;向体育对课程的评价体系拓展,并延伸到具体的教材内容和教具的构建及适应上。
3体育课程内容实施中的素质教育思考
《基本标准》指出:凡是达不到《基本标准》要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各省(区、市)不得批准其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这既是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估、检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2]的主旨,就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把学生们吸引到体育课堂和体育活动之中,就说明教会学生体育技术和发展完成这些技术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个性心理特征,依然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但在现实中的调查结果则表明:“增强体质和掌握技术这一重中之重在当前的教学实施进程中正面临着日益艰难的困境。不仅强身健体效果极佳的田径课程内容远离了高校的体育教学课堂,而且连竞争性、竞技性和趣味性很强的足球、排球、甚至篮球项目,也面临着现实中的选课困境。很多高校田径运动会数年难见一项新的纪录产生。室外阳光下的体育课程内容的选课率已经下滑到了前所未有的新低。”[1]显而易见,这不仅有违高校体育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和宗旨;而且也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业能力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氛围、环境。如何使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理念通过课程内容实施,充分的体现出增强学生体质和展示学业能力的实际效益,就成为目前必须慎重思考的重要问题。首先,由于大一学生的体育基础在高中阶段欠账较多,因而开设体育必选课程可能更有利于他们身体素质的增强和运动技能的提高。例如:在大一重点开设以田径、武术、足球、游泳、拓展及定向越野等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必选课程,主旨是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其次,针对学生选择体育课意识不强的实际情况,在大二开设体育任选课程,重点开设: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艺术体操、育舞蹈、健美操、散打等课程内容,其主旨是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自觉锻炼身体的能力与习惯。第三,是从高年级学生学习任务重、考研和就业压力大的实际出发,开设以提高运动能力为主旨的体育专(限)选课程,目的是为那些具有一定体育造诣的学生提供高、精、深运动教育,以彰显学校体育特色和打造校园体育传统。从而将高校的体育教学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全部过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及各项要求”[2]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个性,激发潜在创造力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这一课程目标,必须在体育课程内容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从目前的情况看,在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水平还较低,也还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就要求我们在改革和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时,必须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下,把握好内容的丰富性、文化性、趣味性和引导学生自学的实效性,并注意与运动技术、身体素质、个性心理和体育文化等课程内容的有效街接。如心理拓展训练课程,就是一项能够使学生在愉快的参与过程中有效发展个性和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内容。具体有五个步骤:一是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现自我。主要是通过课程内容介绍和宣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通过课程内容的拓展使学生学能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三是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获得知识;四是让学生在快乐体验中发展心理、个性;五是在技术、体质和知识的积累中使学生达到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体质生理和个性心理环境。这就可以使课程内容从选择到确定以及实施的整个过程,都充分体现出掌握技术、增强体质、积累知识、传承文化、完善个性、发展心理素质、满足兴趣需求和培养适应能力。
《基本标准》明确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但是,在对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与实施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于自己所选择的学习内容十分陌生,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下来,也只能学会遵照老师的指令按部就班地完成动作,处于被支配地位。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现行的体育课程内容在选择性与实效性的结合并不那么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则说明:普通高校自主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的能力还不够强,学生能够自主活动的能力水平也还相对较低,尚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学生选课盲目性大、随意性强,换项频繁、浅尝辄止的现象,导致了他们“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专项技能,而是停留在粗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基本上没有达到巩固与自动化阶段。”[4]如何使学生从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并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之中,这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这就要求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必须达到一个实质性的突破。如何突破,有三个关键的要点:一是弘扬主体性教育。也就是自主构建的课程内容体系,必须在尊重学生、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重视发展个性,倡导自主、自发和创造性的学习。二是从所在省区、城市和学校体育基础设施情况以及体育文化环境的实际出发,选择那些条件许可、学生欢迎,时代性强、技术含量高、健身效果突出的项目内容。三是新开发的课程内容既要丰富多彩、便于掌握,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自主选择、自由锻炼、和创造性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此外,就是在我们习惯的思维中,往往把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实施分的很清,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中更是经纬分明。但现在看来,这一习惯似乎需要调整。这是因为:体育课程内容实施作为实现和检验课程内容改革成效的关键途径,无论是课程内容改革中的选择、构建、改造、整合,都离不开课程内容实施这个至关重要的过程。所以,深化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还必须高度重视对体育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检验与调整等进行融合性研究,以保正课程内容改革由理念层次向操作层次转移和拓展的系统性。
4结论与建议
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容程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下大工夫、花大气力很难有一个实质性的的突破。这就决定了必须在认真学习《基本标准》的前提下,加强对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实施过程进行跟进调查;对课程内容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检验和客观地评价。这不仅对解读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理念上的困惑,释疑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内容不足的制约,补充素质教育内容整合中的欠缺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强化课程内容实施评价与调整的检验力度,推进课程内容改革由理念层次向操作层次的转移拓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所以,全面贯彻落实《基本标准》,既是弘扬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推动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稳步前进的必经之路。
4.2.1遵循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客观规律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关键是教育、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学。因为自学才是学习的常态,才是学习的核心。所以,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不仅要把健身性、文化性和科学性、可接受性凝为一体;而且还要把选择性、实效性与民族性、世界性融为一炉。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氛围和自学环境。
4.2.2强化课程内容选择的科学理念
体育课程内容开发与选择理念应同时具有五个核心点:一是强调基础性;二是突出实用性;三是注重兴趣性;四是把握科学性;五是提高适应性。因此,我们在选择体育课程内容时,就必须从学生对体育的实际需要出发,最大限度的适应他们今天的学习需要和明天的健康发展需求。
4.2.3弘扬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
新开发的课程内容只有在引发学生创生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走上个性发展之路的时候,课程内容的改革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也就是说,课程内容改革的着力点,必须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所选择的体育课程内容,不仅要符合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实际需要,而且能引发和调动他们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热情。从而,为其提供一个自主和自由的学习空间。
4.2.4赋予体育课程内容新的价值取向
赋予体育课程内容新的价值取向从实质上说,一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二是把体育文化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三是提升体育文化教学的品味。四是拓宽体育文化教育的空间。从而,向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和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机会,形成一种自觉的、内在的学习动力,给他们创造一个认知体育和提升体育文化品位的机会。
4.2.5注重课程内容在实施过程中的转移、拓展
课程内容改革由理念向操作层次的转移存在着由内层向中层和外层的拓展。主旨是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和提供一个展示能力的机会。一是在尊重学生实际需求的前提下,构建一个突出个性化培养和有效发展心里素质的课程内容。二是对课程内容的筛选既要做到丰富多彩、技术性强,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自主锻炼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把课程改革理念通过内容实施,充分体现增强体质和展示出提升学业能力的实践效益水平。
[参考文献]
[1]曲宗湖、顾渊彦.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Z].2014.
[3]钱 杰.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6):39.
[4]钱英奇.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深度思考.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R].2014.10.
责任编辑:刘海涛
收稿日期:2014-11-15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acjyyb2013094)
作者简介:钱英奇,安徽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安徽 蚌埠 233030)。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15)02-0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