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传承的演变

2015-03-20 09:59
滁州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传承变化

陈 涛

中国武术传承的演变

陈涛

摘要:中国武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从传承的角度研究中国武术传承环境的变化、传承方式的变化和传承内容的变化,以及武术传承内涵的变化。可以更清晰的看到中国武术的发展脉络,指引中国武术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武术;传承;变化

中国武术作为一项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体育项目,以“天人合一”等传统哲学观念作为指导思想,具有很强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中国武术流传至今,其传承的环境、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1中国武术的传承环境变化

中国武术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传承环境,有的朝代,社会崇尚武术,有的朝代,官方禁止人民习练武术。在崇尚武术的朝代,人民广泛习武,有的还可以通过武举考试进入仕途。有些朝代的统治者担心人民习练武术以后会谋反,从而影响到统治阶级的利益,就颁布法令禁止民间习武,但是即使在官方禁止人民练习武术的时代,人民习练武术的愿望依然强烈,民间练习武术屡禁不止。中国武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传承下来,在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并没有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影响到武术的传承。

但是二十世纪初,封建社会结束,整个中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就对我国进行了军事、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侵略。这段时期内,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的体育文化产生强烈碰撞,在战争中,军事武艺逐渐被火器取代。这个时期,因为军阀混战、政权变迁、政局动荡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等,使得我国出现各种不同的思潮,特别是“土、洋体育”的激烈交锋,使得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1]。中国武术的传承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术逐渐失去了原本最典型的军事功能,很多人逐渐产生了一种认识,武术练的再好也比不上洋枪洋炮,因此很多人就逝去了练习武术的信心和动力,武术传承的外部环境极为不利。

2中国武术的传承方式变化

长期以来,武术都是以师徒制度来进行传承的,就是师傅教徒弟,徒弟再教徒弟,如此循环,世代沿袭。传承也即传播和继承,因为传统武术文化体系形成的渐进性,在传承武术过程中的封闭性特征,使得武术传承活动采取的是门户传承、宗教传承以及宗派传承模式,其中以武德教育作为武术传承的核心,以师徒传承为基础方式,以武术私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活动。这种师徒传承方式指的是在中国武术传承的过程中,以小范围传授作为主体,在师徒之间采取耳提面授、口传身教等手段来掌握中国武术。我国古代因为“自给自足”经济生产模式的影响,使得以师傅认知、经验为主的传统传承方式,对外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造成师徒武术传承方式的单一、保守与封闭等特征。此外,在我国古代的农耕社会背景下,这种武术传承方式也造成了各门各派的竞争,使得武术文化的发展得以昌盛与繁荣[2]。

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和中国近代体育教育制度的建立,使得中国的传统武术被纳入到学校教育中,并成为了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聘请武术师傅进行武术教育。在民国初年,霍元甲等数人创办的“精武体操学校”;马良《中华新武术》的创编与推广等,这些都是把原有的师徒传承制度逐渐演化成了集体授课制度[3]。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北京体育研究社委托北京教育会代为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议案认为,学校体育“皆袭他人形式,未克振己国之精神,故兴学二十几年,而国民之强健,未见有若向之进步也,故拟提倡中国旧有武术,以振起国民勇往直前之气”(《体育丛刊》1924年版)。教育部采纳了此建议,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至此,武术被列入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正式进入了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武术的地位、作用以及性质等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制度,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完善了我国的武术管理机构。竞技武术的形成,使得竞赛体系更加完善,并成为了非奥运项目的一个重要体育项目。在1956年,中国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通用的体育教育大纲,《大纲》涉及到很多中国武术的相关内容。此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大纲》进行了修订,并把武术课程改名为“民族传统体育”。在2000年,中国教育部出台了《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把“民族传统体育”更名为“武术”,并列入国家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之一。1954年,全国各地的体育院校将中国武术列为大学正式课程之一。中国体育教育事业的逐渐发展,使得武术教育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为国家传统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武术人才。这也使得中国武术传承方式从“师徒制”发展成为“班级授课制”[4]。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提出了各种要求。这在客观上要求国家不断扩大教育的主体对象,不断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以此促进中国武术传承方式的改革、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顺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中国武术传承中,采取班级授课制,能够提高武术教学效率,并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长期以来,中国武术被视为市井文化,武术文化的传播范围是以社会底层成员为主,武术处在亚文化状态。这种文化的不平衡,造成中国武术传承中依然采取“师徒制”方式,私营企业开设武馆、武术俱乐部以及武术学校等,出现了现代武术传承方式与传统武术传承方式并存的局面[5]。

此外,因为传统思维方式、传统武术自身的活动特征以及生产力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传统武术传承采取的是师徒制传承方式。而现代武术传承采取的手段较为丰富,例如:计算机技术、数码相机以及录像机等现代化技术,对保存与传递中国武术的教学信息,使得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情境中享受武术学习带来的快乐[6]。但是不得不承认,师徒制在武术的传承过程中,更加的注重武术文化和武术内涵,传承的武术内容更加深刻并具有一定的特点。而班级授课制度只能传播一些基本的武术技法和武术常识,并不能深入,而且很多武术内容因为“标准化”而缺少特点[7]。

3中国武术传承内容的变化

中国武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传承内容。封建社会的师徒制度,其武术传承的主要内容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武德观念、传统武术套路和武术功法,除此之外,师傅往往还会或多或少在为人处世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影响到徒弟,师傅往往扮演了父辈的角色。武术传承的内容有技法有理论、也有武术之外的东西。但是往往受到门派等观念的影响,师徒在教学的过程中只局限于本门派的武术内容。

民国初年的马良新武术、中央国术馆等组织当中的武术教学内容除了传统武术技法以外,还受到国外体操训练的影响,吸收了很多身体操练的方法,对我国的武术训练方法有较好的补充。武术传承的内容开始不受门派和传统练习方法的约束,出现了相对开放的局面。但是这种局面依然受门派等传统观念的严重影响。

新中国建立以后,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家开始对武术进行整理发掘,同时,武术进入学校教育,开始正式的课题授课。我国学校武术课程传承从个人教学朝着集体教学的方面发展,学校武术教学是一种系统性、计划性的课程。中国武术的教学内容更为广泛,要求按照社会需要设置有关课程,按照教学大纲、教科书以及教学材料设置教学内容,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些武术教学内容。技术动作的规范、统一,为中国武术的传承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中国武术向世界的传播,更加注重武术动作的规范、统一[8]。中国武术内容较多,只拳种就有一百多个,这些拳种不可能都进入课堂教学。所以,官方组织创编了全国统一的武术竞赛套路等内容作为新时期武术传承的内容。

竞技武术即为当今官方武术传承的主要内容,有长拳的竞赛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如长拳亚运规定套路等;有太极拳竞赛的规定套路,如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等;还有刀枪剑棍等规定比赛套路。我们当今所说的竞技武术除了套路之外还包括散打的竞技比赛。散打运动看似没有章法,比赛中动作随意性较大,但是散打运动是由基本的拳法、腿法和步法组成的,对运动员力量、速度、反应等各个方面的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散打是当今“班级授课制”武术传承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民间的师徒制度依然存在,继续传承传统意味更浓的传统武术。

4中国武术传承内涵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原始社会的“武舞”[9]、汉代的“项庄舞剑”、唐代的“公孙大娘舞剑器”和宋代初具规模的专门“武戏”,这些都是都是把武术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武术在古代的本质内涵并不是表演,而是一种格斗搏杀的手段。在古代武术传承的过程中,徒弟们要跟师傅学的不是表演,而是武术格斗的技能,因此,古代的武术在军事当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武术的主要内涵就是格斗和搏杀。

当今社会,武术传承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武术不再是一种搏杀的手段,其本质和内涵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体育运动,成了和体操、篮球等运动类似的一个运动健身项目。枪炮盛行以后,武术在军事中也只起到了一个辅助作用。所以,当今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也不再是搏杀,只是出于兴趣爱好,或者是锻炼身体,即使是学习散打项目,其本质目的也不是跟别人打架,而是竞技比赛。武术传承的内涵和古代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中国武术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凝聚着历代武术人心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如今,随着时代大环境的变化,武术传承的环境、传承方式和传承的内容都有所变化。在当今这个文化相对自由的时代,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应该抓住时机,一方面传承传统武术的精华部分,剔除迷信等内容,另一方面,结合现代科学,促进武术传承方法和内容的更新,推动武术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桓辉.文化自觉视阈下武术传承方式的反思与整合[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11(28):43-44.

[2]李吉远,谢业雷.传承与嬗变:中国武术传承的文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08(15):20-22.

[3]杨容.传统武术发展现状与思考[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28):202-203.

[4]姚梁栋.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9(25):90-92.

[5]王智慧.社会变迁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沧州武术文化的变迁与启示[J].中国体育科技,2015,01(15):88-89.

[6]王亚琪,刘仁憨.浅论中国社会“五缘关系”与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传播[J].当代体育科技,2011,11(15):34-35.

[7]李巧玲,张连杰等.从第一届武搏会项目文化看中国武术的传承与推广[J].运动,2011,05(20):30-31.

[8]梁石云.传统武术传承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4,02(15):601-602.

[9]刘伟.中国武术审美的缘起和发展[J].衡水学院学报,2015,01(17):47-50.

责任编辑:刘海涛

收稿日期:2015-01-09

作者简介:陈涛,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教师,硕士(合肥 230041)。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15)02-0067-04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传承变化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从9到3的变化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这五年的变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鸟的变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