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霞 石元洪
冒充者综合征也称卡普格拉综合征,或双重错觉综合征、易人综合征、替身错觉、双重人身症,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之一。1923年由法国精神科医师J Capgras 和J Reboul -Lachaux 首先描述了称之为“L′illusion dessosies”的精神病理现象。即一个看起来很像另外一个人,有如孪生兄弟那样。患者认为两个人在同一时间是都存在的,并认为真实的那一个人已被他人所替代[1]。冒充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患者认为其亲人或熟悉的人,已被另一个与其极为相似的人所替代,用来跟踪、监视或者谋害自己,少数认为是保护自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被害妄想。我科曾收治1例该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因敏感多疑,疑被害7年,于2014年5月1日入住我院。病例特点:患者7年前渐起敏感多疑,怀疑有人要害自己,特别怀疑丈夫和儿子,觉得有人冒充他们来害自己,晚上睡觉给患者下“迷药”,让她昏睡过去,并且把她眼角的皮肤挖伤。患者感到非常害怕,多次提出疑问,想要全家人去做亲子鉴定。有时候凭空闻语,感到家里有人,有时候有“附体感”,觉得有一个老年男子附体在身,能闻到老年人的气味。觉得被人监视,有人在她身上装了一种装置,通过电脑来控制她,她的一言一行都被控制了。患者曾在两年前到精神疾病专科医院住院诊治,服用奥氮平后症状好转,出院后服用半年后自行停药,半年前症状再次复发,但否认有病,不肯服药,想做亲子鉴定。诊断: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入院精神检查:意识清楚,言语清晰,语速适中,仪表整洁,接触被动欠合作,意志行为减退,自知力缺如,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智能、计算力正常。情绪低落,情感淡漠,言语性幻听,被害妄想,被监视感,物理影响妄想,怀疑丈夫和儿子被人冒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适龄结婚,育有1 子;否认二系三代有精神病史。起病以来,食纳精神欠佳,大小便正常。出生并生活在原籍,无特殊嗜好。给予患者口服用药及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治疗1个月后于2014年6月1日出院。
2.1 药物治疗护理 按时给药,见药入口、进胃,服药时间安排在饭后30 min 左右。观察患者有无急性肌张力障碍;有无心电图、肝功能异常;有无恶心、呕吐、口干、视物模糊、便秘、头痛、粒细胞缺乏等不良反应。指导患者改变体位时,要保证足够的自主神经适应时间,特别是在直立位耐受力最低的清晨或长时间卧床后从仰卧位起立时,要做到缓慢改变体位,教会患者起床“三部曲”,醒来后不要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钟,可先将床头抬高10°~20°坐起半分钟,两条腿垂在床沿再坐半分钟,再扶床头柜慢慢站立,避免突然或过快用力猛起,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2.2 认知重建 即确认和改变失调的想法。冒充者综合征患者出现替身的原因被认为是感知和认知在思维中枢过程中的分离。在被害妄想的前提下,认为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已惨遭被害,对存在的原形失去信任并得出对方是“假的、冒充的”的结论。由于替身妄想患者无感知障碍、认知障碍及记忆、定向障碍,多数认为是功能性精神病理过程的结果。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对该患者进行了认知重建。认知重建并不是把改变自动化思维当做是治疗的“真理”,而是对我们的想法进行质问,当这些想法不合理或没有用处的时候,再对它们进行重建[2]。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与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新的观念和认识。心理动力学派认为,由于冒充者综合征患者自我功能的缺陷,渴望保持对原形的爱,且怕失去这种爱,但原形并未意识到这种需求。于是患者把作为情感依托的替身原形分成好与坏两个方面。当然厌恶其坏的方面,但出于罪恶感和矛盾观念,患者不能允许自我意识接受这种态度,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又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投射到替身上,这样既能保持对原形的敬爱,又能安全而名正言顺地表露其厌恶和冒犯,从而逃避自责。认知重建的过程可以影响患者对这一潜在的压力情景的信念、行为反应、情绪和生理反应。
2.3 行为训练 行为训练是基于学习理论,运用各种方式训练患者的各种技能,如正确决策和解决问题,处理好人际关系,正确应对应激和不良情绪及一些生活技能训练等[3]。行为训练包括疾病知识和社交技能的传授,以及人际交往技术和自信心的练习。通过行为训练既丰富了患者知识,了解了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又缓解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紧张和害怕,提高了患者的社交愿望和兴趣。在人际交往技术和自信心的练习中鼓励患者抒发思想情感,克服自卑心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使患者压抑的情绪和动机得到释放,潜在的精神活动能力和社交技能得到充分提高。
2.4 出院后延续性护理
2.4.1 疾病管理 为出院的患者建立了健康管理档案,内容包括:(1)患者一般资料及生活方式。(2)服药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及用药方法等。(3)家庭支持系统。(4)遵医行为的评估,包括对疾病和药物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遵医嘱服药、定期复诊、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等。出院后的患者我科采取电话回访和门诊复诊两种方式。电话回访在出院后1个月内由管床医师、责任护士、心理医师、科主任各回访1 次,主要了解患者目前症状改善情况,提醒和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坚持康复训练,按时复诊等,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解答。以后改为每月1 次,督促患者主动参加社会活动,尽早融入社会,与家人进行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关系和谐。
2.4.2 充分运用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患者的社会支持来源于多方面,其中配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已婚患者社会支持高,充分体现了这类患者从配偶中感受到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4]。我们在护理该患者的过程中了解到患者的家属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对患者不理解。因此特别加强了对患者配偶和儿子的宣教,使其认识到精神分裂症虽然是重性精神病,但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通过正规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家属的理解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战胜疾病。另外来自于患者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之间的关心和支持也很重要,社会支持具有缓解压力和直接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恢复。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减少应激性事件所致的伤害,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改善其预后。通过精心细致的住院护理和院外延续性护理,患者的精神症状明显改善,服药的依从性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操作学习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
冒充者综合征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也可见于情感障碍或器质性精神障碍。在临床诊断中应与其他一些特殊的症状相鉴别,如Fregoli 综合征和自我替身障碍等。冒充者综合征和Fregoli 综合征都是妄想性身份识别障碍。前者是对真实身份的妄想否定,后者是对非真实身份的妄想肯定。Fregoli 妄想综合征,又称人身变换症,其表现为妄想性认同过度,认为某人已被一个躯体相同但心理不同的人所取代,患者认为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其实都是同一个人伪装的。即患该病的人会认为在其所遇到的人群中有他熟悉的人(往往是他所认为的迫害者),虽然两者之间的外貌并不相像,但确实就是同一个人,如周围的医务人员、亲戚朋友,可能就是某一迫害者的化身,随时改变相貌,企图达到迫害他的目的。在临床工作中只要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鉴别诊断并不困难。对于冒充者综合征患者进行全程干预,由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精神科护士组成的治疗团队,在患者住院期间、康复期给与系统干预,不仅改善患者的精神病症状,更重要的是纠正心理功能缺陷,减少精神残疾,促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1]沈渔邨.精神病学[M].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1.
[2]李毅飞,孙 凌,赵丽娜.认知行为疗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5.
[3]郝 伟,于 欣.精神病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4.
[4]陈琳霞.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水平的现状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5):17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