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英语言禁忌及委婉语的文化透视

2015-03-20 09:25黄献慧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委婉语汉英文化

浅析汉英语言禁忌及委婉语的文化透视

黄献慧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5)

[摘要]语言禁忌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社会群体的共同文化心理,不可避免地受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传统和秩序的制约与影响。从语言禁忌的视角,探析汉英委婉语所折射出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有助于学习者消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减少文化冲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汉英;语言禁忌;委婉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52(2015)02-0080-04

[收稿日期]2014-09-10

[作者简介]黄献慧,女,广西南宁人。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和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跨文化交际下的汉语委婉语研究”(2013RSLX05)。

《礼记·曲礼上》载:“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里所说的“禁”“俗”“讳”,说明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和禁忌。进入某一不同的社会环境,必需了解该处的禁忌和民俗,才能做到入乡随俗,顺利地进行社会交际。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的交际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钟敬文在《谈谈民俗的下层文化》中指出:“语言文字,本身是一种文化,但它又是各种文化赖以保存和借以发展的要件。”[1]语言承载着特定的民族语言文化信息,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语言的发展亦受制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指出:“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士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种特征而不同于别的群的一个群。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2]

一、语言禁忌与委婉语

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某些自然现象无法理解,怀有恐惧、敬畏或回避的心理,语言禁忌相应而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延续到今天。众所周知,任何文化都有禁忌现象,人们为了获得有效的交流,常用一些吉利话(words of good omen)来指称那些难以避免的禁忌。“塔布”(Taboo)用来指称这些不能直接说出的具有不愉快或令人反感的联想色彩的词语,原意是指不能被普通人所接触的有超自然灵力的人和物,意为“神圣不可触犯的”,指称“禁忌语”。在我国的汉代典籍《汉书·艺文志》中已经出现“禁忌”一词,“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合人事而任鬼神”,这里的“禁忌”指忌讳。从古籍的记载来看,禁忌是出于对鬼神的信仰,怕亵渎神灵招致祸患。语言禁忌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民族的社会心理与文化也不尽相同。语言禁忌在全世界各个民族都存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社会群体的共同文化心理,不可避免地受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传统和秩序的制约与影响。

陈原在《社会语言学》中指出,语言禁忌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对语言灵物的崇拜,另一方面表现为某些语言在特殊场合下的禁用和代用。在语言交际中,为回避某些语言、行为,用比较婉转、文雅的语言来表达人们所避讳的、不便直说的隐私或被认为粗俗的事物,这样就产生了委婉语[3]。最初的委婉语是因禁忌回避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禁忌语的替代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委婉语都始于避讳、禁忌。李军华在《关于委婉语的定义》中指出,委婉语是在“特定的言语语境的制约或作用下,为适应社会

文化传统规范、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的心理需要,表达者不直说本意,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语言手段或言语手段来替代或转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4]“euphemism”来源于希腊语,“ell”意为“好的”,“phemism”意为“说的话语”,合起来意为“好听的话”。福勒(Fowler)在《现代英语用法词典》中给委婉语的定义是:“Euphemism means(the use of a)mild or vague or periphrastic expression as a substitute for blunt precision or disagreeable truth”(一种温和的或模糊的或迂回说法的表达方式,用以代替直率确切的、令人不快的实话)[5]。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交际者不直抒其意,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礼貌、谦逊和尊敬。例如老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说subnormal(低于正常的),通常使用stupid(愚蠢的、蠢笨的)来代替。

二、汉英委婉语的文化透视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由于避讳、礼貌等因素,说话者经常需要使用委婉语。如出于避讳、礼貌或社会和谐等情感心理,人类倾向于选择使用某些具有积极社会功能的词语。委婉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十分显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积淀各异,因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委婉语必然也存在着相当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体现,也是委婉语民族性特征的体现。

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从文化的起源将文化分为三大类型,即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而就文化内涵和特征而言,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可以归结为一类,农耕文化自成一类。该书的前言部分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可见,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因素,游牧、商业民族产生出强烈的战胜心理,重视向外寻求、向外征服;而农耕民族是与其耕地紧密相联系,“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祖宗子孙世代坟墓安于斯”。中西文化的不同实际主要体现在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的不同。中国古代社会重农轻商,靠土地为生,安守田土、依时而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固守本土、安定守成、质朴厚重、崇尚和平的农耕文化,具有“安、足、静、定”的特征,属于内倾性的文化。西方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恶劣的海洋气候环境中,更多地领略到大自然的暴虐无常,征服自然、顽强求生存的需求与内存不足、不断向外寻求所需的愿望,形成了求变好奇、流动进取、崇尚竞争的游牧商业文化,具有“富、强、动、进”的特性,属于外倾性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内在特征是以人本为主体,注重内心德行的修养,其内倾性表现为重人格、重道德、重塑人;西方文化则是以物本为主体,偏重于求外在表现,其外倾性表现在重创物、重物理[7]。

中西方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必然会有不同的文化,同时也衍生出观念、信仰、兴趣、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由于中英语言文化背景不同,汉语与英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差异不仅反映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也反映在语言的内涵中。这里主要结合称谓、生理、宗教信仰、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汉英语言禁忌,分析其所用委婉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称谓

任何一个民族都重视人的命名,汉语中有“人如其名”之称,英语中也有“As his name is,so is he”的俗语。称谓受不同的语言习惯、历史、风俗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又反映着不同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和文化内涵。

中国人向来尊奉祖先,命名和称谓禁忌深深根植于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避讳”制度。周代取名有明文规定的“六不”,即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不以畜牲、不以器帛。《左传·桓公六年》记载了鲁桓公在他儿子出生时向大臣申繻问名,申繻指出命名有上述六种忌讳。“避讳”制度,包括“避尊者讳,避亲者讳,避贤者讳”。“避尊者讳”指国讳,从秦代开始,避皇帝及其父祖的名讳、字讳、前代年号讳、帝后谥号讳等。如遇到这样的字,则换成意思相近的字,比如秦始皇名“嬴政”,秦历中将“正月”改为“端月”;东晋文帝名为“司马昭”,当时的人为避讳,就把“王昭君”改作“王明君”;唐朝人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将“世”改称“代”,“民”改称“人”。李渊祖父“李虎”,唐代为避讳,则将溺器的名称“虎子”改为“马子”,现代的马桶之名与此有关。“避亲者讳”

指家讳,也就是晚辈在日常言行或行文用字时要回避其父母祖先的名字。如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史记》中凡是人名里的“谈”都改作“同”。为表示尊敬,后辈不能直呼先辈的名字,取名时要避开先辈曾用的字,即使是谐音字或同音字也不能使用,否则会被视为不敬。“避贤者讳”指圣贤讳、圣人讳,即避圣贤之名讳,如备受尊奉的儒家圣人孔子名“丘”,宋朝时将“瑕丘县”改名为“瑕县”,“丘”姓加耳字旁改为“邱”;清雍正时更规定“孔孟之名必须回避”。

英语国家不像中国那样需要“避亲者讳”,相反,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爱戴和怀念,晚辈甚至可以用长辈的名字来命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子女和父母、祖父母同名的现象。而且,英语国家喜欢用历史名人和文学名著中的人物来命名,如Homer、Lincoln、Byron等。汉语命名带着浓厚的宗法和伦理色彩,如男性多用标志社会伦理道德的“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勇”等字,女性多用表示女德的“贞、淑、静、娴、慧”等字。英语命名更多体现的是宗教和神话色彩,如Angel(天使),Christian(基督的信徒),James(愿上帝保佑);Hector是古希腊神话中特洛伊的勇士,意为“保护神”,Ulysses是古罗马神话中的英雄,意为“愤怒的”。

又如,中国学生习惯用头衔加上“姓”来称呼老师,如“李老师”“王教授”等,以表达对老师的敬意,而美国学生则喜欢直呼老师之名,如“Paul”“Lisa”等,以表示师生的亲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老”也有不同的态度:中国文化有尊老、尚老的心理,认为年长代表了长期生活经验积累起来的智慧,以尊重和照顾老年人为美德,“老”字可用作词缀来表达尊敬,如“老师”“老板”等;与此相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则崇尚年轻,有畏老、惧老的心理,在谈话中尤其忌讳提到“old”,认为年老代表了衰败、没落。由于西方人忌讳说“old”“aged”等词语,因而产生了大量的委婉表达语以称呼老人,例如用“senior citizen”(资深公民)来代替“the old”或“old people”,上了年纪的人被称为“the advanced in age”“the mature the longer living”指生活经历长的人,“永不老”被翻译为“never young”。

(二)生理

诸如人的生、老、病、死、葬、性、裸、拉、撒等生理现象,都属禁忌事物,如直接表达,会给人以粗鄙、生硬、刺耳、无礼的感觉。反之,如换用间接委婉的表达方式,则给人以典雅、含蓄、中听、有礼的印象,营造出轻松愉快的交际氛围。例如在说明人体疾病或谈及有生理缺陷时,汉语和英语都习惯采用委婉的表达以避免难堪,使人际交往和谐。汉语中的“残废”“残疾”含有贬义,一般改用“身体/手脚不便”“有障碍”;智力低下的人以前经常被叫做“傻子”“白痴”,带有歧视态度,现在则改称为“弱智”“智障”;用“身体不好/欠安”来婉指“生病”,称“癌症”为“不治之症”,用“精神不正常”代指“精神病”等,就不会冒犯他人。英语中用disabled(能力不足的)/ invalid(病弱的)/ inconvenienced(行动不便的)来代替handicapped(残疾的),blind(失明的)婉称为visually retarded(视力上有障碍的),deaf(耳聋的)称作slow of hearing(听觉迟钝的),color blind(色盲)称为color deficient(色觉有缺陷的)等,也表达了对人的尊重。

关于人体的审美,“胖(fat)”和“瘦(thin)”的说法在中西方文化里也是禁忌,需要进行委婉表达。汉语中,人们常会用“发福”来代替“肥”和“胖”,用“瘦身”来代替“减肥”。男人胖称为“壮”“结实”,女人胖则称作“丰满”,“瘦”则改称为“苗条”。英语中,人们一般用“overweight”或“onthe heavy side”“heavyset”“weight-catcher”来代指“fat”,用“plump(丰满)”来指女性的胖,“slender”则代替“thin”和“skinny”。谈及长相不好,不说长得丑,也是改用婉称,汉语一般说“长相平凡”“长得一般”,英语则用plain来代替ugly。

再如,对“死”的禁忌和委婉表达。在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中,“死”都被看作不吉利的词语,如果在交谈中直接使用此词,会引起不愉快,阻碍双方的正常交际。因此,为了避讳,人们通常使用委婉的表达法。汉语中关于“死”的讳称有很多,书面语有“辞/谢/离/逝世”“亡故”“永别”“长眠”“安息”等,口语里则常用“没/不在/去/走了”。汉语中的“死”还有专门的术语,如得道高僧死叫“圆寂”;古代汉语中,皇帝死叫“驾崩”,诸侯死叫“甍”,士大夫死叫“卒”;执行公务而死叫“殉职”,为正义而死叫“牺牲”等。英语的die、dead,人们常说sleep forever、go to heaven,常见的习语有go west、fall

asleep、depart to God / from life、pass away、be gone/at rest、reach a better world、return to the earth/to dust等。

另外,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还有一些不便直言、不雅之事的禁忌和委婉表达。如“上厕所”,在汉语中改称为“去洗手间”“方便一下”等。英语中“上厕所”常见的委婉说法有“go to the bathroom / restroom”“wash one’s hands”“go to the fourth”“ease /relieve oneself”等。再如“女性月经”,古代汉语婉称“天癸”“癸水”,现代汉语中有“例假”“好日子”“好朋友”“大姨妈”等委婉说法。英语中关于“女性例假”的委婉表达有数十种,如bad time(倒霉的日子),wrong time(不适的时候),Bloody Marry(血红的玛丽),Little sister is here(小妹妹来了),old Faithful(忠实的老朋友)等。“怀孕”在汉语中为“有喜”“有了”“害喜”的婉称,英语用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in the family way来婉指pregnant。目前,在网络语言中有几个词是用来调侃行为不检点的女人,如黑木耳、紫葡萄等。事实上,这些词语针对的是女性敏感部位:乳房和阴部,暗指这种女人生活太糜烂,经验太丰富。英语中用call girl(应召女郎)/ B-girl(吧女)/ sex worker(性工作者)来指称prostitute(妓女)。

(三)其他

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始终显得渺小,对自己的人生命运充满美好的愿望,希望能平安幸福、免除自然灾害,正是这种趋福避祸的心理驱使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往往避开不吉利的字眼。俗语“大年午夜死个驴,不好也说好”,说的就是这种心理。所以,若是春节期间偶尔摔破东西,要赶紧说“岁岁(碎碎)平安”或“落地开花”等吉利话。基督教不但是现代西方文化的酵母之一,而且仍是西方社会精神的重要元素。宗教是西方人的精神力量,上帝是西方人的精神主宰,关于上帝的英语习语数不胜数,如God speed you(一帆风顺),God comes to see without a bell(好运突然来临);骂人时说God damn you,不愿意发生某事则说God forbid。

语言和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时刻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在传统观念中,一般较为轻视从事体力劳动和服务性工作的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改作婉称加以美化。如现在习惯把“靠工资吃饭”称为“工薪阶层”,把“失业”称作“下岗”,将“无业人员”称之为“自由职业者”。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出现,在网络中的委婉表达也相应而产生,如有些旧词出现了新的用法,长得不漂亮的女性网民被称作“恐龙”,相貌不英俊的男性网民则被称为“青蛙”。又如出现了一些新的词语,“剩女”用来指称那些高学历、高收入的大龄未婚女青年。夫妻中的一方在外面有不正当男女关系,现在婉称为“婚外恋”“婚外情”;婚外插足的人则改用“第三者”代指“奸夫”“姘头”等不雅称呼。

总之,正确得体地使用委婉语,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语言禁忌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共有的文化现象,在语言交际中不可避免。汉英语言禁忌体现了不同的民族心理与文化特点,了解汉英委婉语中折射的不同的民族特征、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有助于消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避免交际中的尴尬和沟通不畅,促进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钟敬文.谈谈民俗的下层文化[J].群言,1986(11):9.

[2] [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译本)[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86.

[3]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80-382.

[4]李军华.关于委婉语的定义[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64-165.

[5] [英]H.W.Fowler.FOWLER’s Modern English Usag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94.

[6]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殷莉,韩晓玲.英汉习语与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7.

[8]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庆来]

□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委婉语汉英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基于顺应理论的委婉语研究
浅论委婉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礼貌原则下酒店英语委婉语初探
英语语块在汉英翻译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