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艳
(沁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沁阳 454550)
布鲁氏杆菌病的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
李艳艳
(沁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沁阳454550)
布鲁氏杆菌病又称马耳他热、波浪热或地中海弛张热,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的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是造成动物流产、死胎、不孕、子宫炎和睾丸炎等,引起人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炎、流产、不孕不育、卵巢炎、睾丸炎及多种组织局部病灶等症状。布鲁氏杆菌病分布非常广泛,世界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人畜共患病,我国将其列为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动物二类疫病。目前全世界已有160多个国家有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其中地中海地区、亚洲及中南美洲为高发地区;我国该病发病区域遍布20多个省份。该病在家畜中以牛、羊和猪的感染最为常见,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阻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加强布鲁菌氏杆菌病的研究和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将对布鲁氏杆菌病的病原特点、致病机制及流行特点、危害性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介绍。
布鲁氏杆菌又称布氏杆菌,是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芽孢、有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严格厌氧条件下不生长的需氧菌。另外有研究者通过敲除与鞭毛生长相关基因指出布鲁氏菌存在隐形鞭毛,其鞭毛功能与慢性感染有关。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马耳他布鲁氏菌(羊布鲁氏菌,3个生物型)、流产布鲁氏菌(牛布鲁氏菌,8个生物型)、猪布鲁氏菌(5个生物型)、绵羊附睾布鲁氏菌(1个生物型)、沙林鼠布鲁氏菌(1个生物型)、犬布鲁氏菌(1个生物型)。近来,专业工作者在海洋动物体内还分离到了两种新的布氏杆菌,即海豹、海象(Br.pinnipedialis)和鲸鱼、海豚、鼠海豚(Br.ceti),并从田鼠中分离到了Br.microti种,这扩大了布鲁氏菌的感染范围。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Br.melitensis)、牛(Br.Bovis)、猪(Br.suis)三种布氏杆菌,且以羊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
布鲁氏菌菌体表面最主要的抗原包括脂多糖(LPS)和外膜蛋白等,其感染的靶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与胎盘滋养层细胞,也可在树状突细胞(dendriticcell,DCs)中生长。该菌不仅具有抵抗吞噬细胞杀菌作用的能力,还可以阻止抗原特异性T细胞对其识别,从而形成有利于其生存和繁殖的微环境,导致慢性持续性感染。
布鲁氏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较强,在病畜的脏器和分泌物中,一般能存活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能够生存2个月。此菌对低温的抵抗力也强,对热和消毒剂抵抗力弱。用巴氏消毒法和高压消毒法均可将其杀死,对链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等均敏感。
布鲁氏菌侵袭力强,经破损的皮肤及黏膜或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畜体内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结,菌体可通过自身释放多种毒力因子侵入宿主细胞并躲避宿主机体的免疫清除,从而部分菌体能够在淋巴结内存活并生长繁殖形成局部原发病灶,约2~3周后可进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继之在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骨髓内生长形成新的感染病灶,并可多次反复冲破细胞进入血液循环中,再一次引起菌血症和临床急性症状,表现为平均2~3周的发烧期,每间隔约3d至2周,发烧又反复,产生波浪状的热型,故称为波浪热。同时,布鲁氏菌含有内毒素及菌体本身皆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出现各种变态反应性病变。
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病畜主要通过流产分泌物、精液和乳汁排菌而污染环境。带菌动物,尤其自病畜体内排出的流产胎儿、羊水、胎衣、阴道分泌物等是主要传染源,其皮毛,尿粪,奶液中也均有此菌。病畜排菌可长达3个月以上。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布鲁氏菌可以感染60多种动物,其中牛、羊、猪等动物最易感染,野生的哺乳动物、啮齿类、鸟类、鱼类等都可以作为布鲁氏菌的宿主。人通过接触带菌动物、流产分泌物等传染源,食用病畜及乳制品,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破损皮肤、黏膜接触病原等途径遭受感染。
成年畜较幼畜发病多,母畜较公畜发病多,且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猪在产仔和配种时最易感染。另外,布鲁氏杆菌病全年都有发生,在我国,布鲁氏杆菌病高发于3~7月份,常呈地方性流行。人类发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布鲁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且布鲁氏杆菌具有存活力强、容易传播、治疗预后差特点,所以该病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3.1对动物的危害性
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临床表现为母畜流产、胎儿成活率降低、死胎,且常引起子宫炎。对公畜来讲,常引起睾丸炎和附睾炎,造成无精症而影响生殖能力,丧失种用价值。牛一般在当年11月至次年4月份发生流产,以第1胎次孕牛流产最为严重;羊在每年11月至次年2月为流产高峰。
3.2对人类的危害性
人群感染后会出现较家畜更为严重的症状,潜伏期最短者仅3 d,少数患者潜伏期可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多数潜伏期在7~60 d,平均为2~3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发作时,多表现为波浪热,多汗、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关节炎和肌肉疼痛,头痛、坐骨神经痛,出现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及肝功能异常。该病病情顽固,重在预防。慢性病例主要的病程长达1年以上,也可无明显急性病史,发现时已经是慢性感染。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低热、出汗、抑郁、头痛、烦躁,而且容易失眠,精神沉郁,偶有关节肌肉酸痛、骨关节损害变形及肌肉萎缩,有骨膜炎及骨髓炎等。布鲁氏杆菌含有内毒素及菌体本身皆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出现各种的变态反应性病变。卫生部和劳动保障部将该病列为职业病。
4.1加强家畜饲养管理
场舍要符合国家动物卫生防疫要求,入口处设置消毒设施;工作人员要对养殖场舍内的粪便、异物等进行及时、认真、彻底地清扫,保持圈舍卫生、通风、干燥。对场舍、人员、车辆定期进行全面、彻底消毒(至少每周一次)。人员、车辆可用1%~3%的石炭酸溶液、2%的福尔马林溶液、3%的漂白粉溶液、20%的石灰乳和苛性钠溶液进行消毒;养殖场地可采用20%石灰乳、10%漂白粉乳剂消毒,圈舍可用3%来苏儿喷洒消毒;养殖场的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粪便、垫料等消毒后应做堆积发酵处理。对新引进的家畜进行严格布病检疫和隔离,确定健康后才能合群饲养;种畜配种前也要确定其健康状况。另外,要合理搭配畜禽日粮,保证全价、优质饲料及充足维生素的供给。
4.2加强疫苗注射
目前仍没有针对布病的特效药,因此接种疫苗是控制布病最有效和最必要的措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加强免疫的力度,尽量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布鲁氏杆菌病疫苗的种类较多,包括弱毒疫苗、灭活疫苗、突变株疫苗以及新型疫苗等。目前使用的大多数有效的疫苗都是减毒活疫苗,弱毒苗造价便宜,免疫保护持续时间长,保护效率高。国内外近期的研究表明,基因工程疫苗也已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养殖场应坚持对饲养的牛、羊等家畜进行全群接种疫苗,成年母畜配种前、产后及幼畜出生后分别接种疫苗。另外,要注意疫苗的免疫保护期,应当适时重新注射疫苗。
4.3加强疫情监测处理
要使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治工作有一个飞跃性的进展,必须提高检测质量。采用血清学方法结合细菌分离的方法,定期对牛、羊等家畜进行布鲁氏杆菌病监测,每年检测1~2次,充分了解家畜抗体水平,并科学合理地制定免疫方案、免疫程序,以更大程度地提高家畜自身的抵抗力。从外引进的家畜一定经过严格的检疫和隔离,确定布鲁氏杆菌病阴性时方可入圈、混养。对于检测为阳性的病畜,一般以淘汰屠宰为宜;患病动物要及时扑杀,对圈舍及其污染物进行彻底消毒。
4.4增强公共卫生观念
积极学习饲养管理及疾病预防知识,提高养殖技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把畜舍迁出居住区,彻底改变人畜混居的现状。接触畜群尤其是接触布鲁氏杆菌病污染畜群的饲养人员、兽医、工人等都要及时进行消毒,定期进行免疫。动物卫生主管部门加强肉品、乳制品及皮毛等的管理,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动物产品。
4.5治疗措施
对于该病的治疗,首先要做到早期的诊断,其次是选用特异的抗菌素联合用药。目前急性期布病的治疗多以四环素加利福平,或者头孢曲松、利福喷汀和多西环素三药联用,或者左氧氟沙星与利福平联用、增效磺胺片联合四环素、链霉素效果均较好。迪克菲是一种新型半合成利福霉素族抗生素,其联合四环素、链霉素对布鲁氏杆菌急性病例的治疗不仅治愈率高,而且复发率低。慢性期布病的治疗原则是采用中医中药疗法或中西医结合疗法。中药治疗慢性期布病具有疗效确切、运用灵活、药源广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治疗慢性期布病的主要方法。脱敏关节丸能够改善机体免疫机能、提高细胞吞噬能力,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促进增生变形的结缔组织转化吸收、改善细胞缺氧缺血所致的代谢障碍。另外,其具有良好的非特异性脱敏作用,从而对服药后皮内变态反应有一定影响。脱敏关节丸对布鲁氏杆菌慢性病例的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S852.61+4
B
1004-5090201511-0046-02
201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