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设

2015-03-20 07:11杨小林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16期
关键词:俱乐部体育教师体育

□杨小林(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浅谈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设

□杨小林(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开展,体育俱乐部这一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断兴起,并已逐步发展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体育俱乐部的形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构建了新型的、一体化的课程格局,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相互交流、自主学习、主动锻炼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展开。

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开展了以健康为目的,以体育为手段的改革。现行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与以原有的体育教育思想平台为基础的建立起来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结构之间存在着结构错位的现状,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将高校体育教学及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产生和发展两者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比较研究,为调整高校体育资源,进一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1、高校体育俱乐部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体育俱乐部存在着定位不够准确,经营模式单一的问题,我们在考虑到类似于便于管理、俱乐部经费问题等因素,在俱乐部运行初期阶段,特别是在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兴趣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依然坚定不移的采取“会员制”,并且以最终盈利设定为俱乐部运作方案中的最终目的。在笔者看来,俱乐部的这种方案应为一种短期行为,在这种方案指引下的俱乐部管理人员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吸纳会员的苦恼中。与此同时,将俱乐部是否能够盈利作为最终目的,此目的是否符合我们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初衷,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商讨的问题。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另一种管理经营模式就是单纯的学分制,虽然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选课的自主性,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管理经营模式依然以围绕着教学组织,而忽略了高校体育俱乐部设立的初衷以及它的职能,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应有作用,这种情况导致我国高校俱乐部的设立没有达到其设立之初预想的目标。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各单项俱乐部在俱乐部运行之初所实施的经营模式一定不要一刀切,应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区别地对待。

如,对于那些非热门的,学生普遍积极性不高的项目应该采用会员制和学分制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在吸纳会员不畅的时候,通过学分制的模式来汇集一定人气,以此来保证该项目的进一步开展。

我国高校俱乐部普遍存在缺少文化支撑的问题。想要将一个俱乐部打造成一个成功的俱乐部,一定要创设与自己俱乐部相适应的俱乐部文化和相对完善的理念。高校体育俱乐部创立之初的目的肯定不是局限于将一群人汇集起来单纯地训练某一项体育技能,高校体育俱乐部更多的还应想将这种体育训练模式作为一种载体,宣扬体育理念,传播体育文化,更多技能以外的东西逐步引申出来。正因如此,我们应当清晰的构想一个俱乐部的创办理念。笔者认为树立品牌战略是一个俱乐部最先应该做的,将创办一流的学生体育组织机构视为自己的任务,明确一个目标,并为了这个目标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向上。其次,在建设俱乐部的过程中,一定不要盲目效仿,应当从本地出发,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寻求文化支撑,把握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文化特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属于自己的俱乐部文化,以更好地指导俱乐部的工作。

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忽视“以学生为本”的创建原则,虽然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创建目的是要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但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俱乐部却将“以学生为本”忽视掉了。这种忽视主要体现在:体育俱乐部数量偏少,主观化的项目选择,没有满足学生的根本需要;没有清晰的将俱乐部水平等级划分出来,没有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老师的引导为主俱乐部的工作仍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等。由此,俱乐部应建立俱乐部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确保沟通信息渠道的畅通,要定期不定期的征求学生的意见,采纳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在俱乐部的管理过程中吸收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参与进来,从而达到改进俱乐部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质量,将“以学生为本”的宗旨体现出来。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难以适应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随着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展开,高校体育教师素质偏低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知识体系不能与时代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相适应。绝大部分体育教师不能适应自身角色的转换,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从主授者变为辅导者和组织者这种角色转换模式是一种挑战,所以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师仍然采取老套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学生在参加高校体育俱乐部后,完全感觉不到体育教学改革前后的差别,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积极性,高校体育俱乐部受到了学生的强烈排斥,没有达到体育俱乐部设立之初的目的。由此,笔者认为,想要达成体育改革的目标,一定要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完成角色转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相关工作者应当着重重视高校体育教师的再塑和培养问题,将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到日程上来,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培训课程,与此同时,在俱乐部教学模式中形成择师、选项、评教机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动态地选择体育项目、选择体育教师,随机评教,学校将评教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处境孤立,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社会关注,俱乐部想要发展,就必须依靠政策的扶持和社会的关注,以及自身的不断努力。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缺乏各方面的政策扶持(师资队伍建设、硬件设施条件、科学的管理体制、经费投入等),并且俱乐部与社会的联系也并不密切,有利于外部社会是其最根本的特征。想要为摆脱困境,笔者认为,俱乐部首先应当完成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树立科学的服务意识,加强与社会的纵、横向联系进一步拓展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空间,为全校学生提供更好的、更广的体育服务。

2、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方向

首先,高校体育俱乐部若想发展,就必须赢得政策和社会的广泛支持,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日益壮大,已经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关注,也应当主动出击,争取得到社会及学校的更多支持,学校应当给予高校体育俱乐部一定的政策上倾斜;提供一定的场地器材;酌情分配活动经费;并为高校体育俱乐部配备素质高、技能强的教师队伍,除此之外,还要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是一些商家应当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商家可以将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一些活动作为其宣传的手段,利用市场理念(社会文化的多元性、消费主体的选择性等)规范性的操作体育俱乐部,使高校体育俱乐部成为能够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载体。其次,建立、健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制,在现有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通过总结经验教学,科学的、合理的完善管理制度,根据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组织机构,选举学生代表做俱乐部的负责人,还要具有完善的俱乐部章程,制定科学、严谨的活动计划,以及经费管理在制度等相关制度,实现分工责任制。还要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规定在一个学期内,学生必须参加一个以上的俱乐部活动项目。对达到上述要求的学生可以适当的以学分的方式奖励学生,调动学生参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积极性,达到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实现锻炼、健身、娱乐的目的。再次,高校体育俱乐部应当建立奖惩制度,详细的记录各俱乐部的活动,并要求俱乐部的指导教师系统的、全面的掌握俱乐部的活动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询问,各个俱乐部应当根据俱乐部在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进行年末工作总结,并将总结结果汇报给体育部,对于那些完成较好的俱乐部,体育部应当予以适当的奖励,对于那些完成的不是特别好的体育俱乐部应当予以取缔。最后,高校体育俱乐部应当进一步拓宽选修选项,根据学校现有的场地条件和学生目前的多元化需求,适当增设一些时尚的、走在时代前沿的体育项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使学生能够享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

3、结语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的逐步创立,给学生带来了欢乐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健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加大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的力度,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李响.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D].吉林大学,2010.

[2]包雪鸣.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邹师,冯火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1.

猜你喜欢
俱乐部体育教师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