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婧
胡文婧/集宁师范学院讲师(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生态价值观就是人们对生态环境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1]生态价值观的树立需要在全社会培育生态化的思维方式,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树立绿色的资源观和消费观。还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
由于社会的不同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担负的职责和所起作用有大小的区别,因此,在培育生态化思维方式的过程中,要确定不同的培育主体。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是生态化思维方式培育最重要的主体。特别是掌握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权的党政领导干部,他们的思维活动和决策行为,往往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各地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实施一些重大的工程项目,基本上都是由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最终拍板决定的,这些领导干部是否有生态化的思维方式,直接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要努力培育领导干部的生态化思维方式,将生态价值观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最终让他们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执政观、政绩观。一些大的生产企业的领导者也是生态化思维方式培育的重点对象。如果他们没有生态化的思维方式,在生产中他们就会只追逐经济利益,根本不顾建设的项目是否会造成污染,往往这些项目对环境有很大影响。一些从事环境保护的工作人员,从事环保的执法人员,也是生态化思维方式的培育对象。这些人如果没有生态化的思维方式,他们可能会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自己所肩负的环保职责,进而纵容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
生态化思维方式的培育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学校教育;二是媒体教育;三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是让所有公民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接受系统的生态教育,直至高等教育阶段。但是学校教育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在学校教育之外,有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系统,它构成了所有人都不能缺少的文化母体。在当今信息年代,多种文化传播手段对人的思想影响广泛而深远,尤其是网络,更是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如果能够通过多种媒体,不断地传播生态危机的信息,提示人们爱护大自然,人们很可能就会养成生态化的意识和观念。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已经工作的人事实上也不可能坐在教室里专心接受生态化思维方式的教育,他们的生态化思维方式就需要他们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他们不仅可以自我教育,同时也可以教育别人。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完成。具体有两个途径:一是倡导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二是倡导在生活实践中感悟。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环境却往往暂时把人与自然隔离开来了。尽管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会营造生态氛围,但是我们面对的却不是直接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要倡导广大市民重新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感受体验自然的美好,自然的生命活力,进而感受人与自然之间血肉与共的联系,唯其如此,人们才更容易形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观。要引导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培育生态文明观念。生活实践中的教训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在资源观的树立方面,需要政府、生产者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政府的层面来看,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两型”社会发展模式来要求生产者,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重于经济增长的理念。要大力提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从生产者自身来看,应该加强责任感,对自己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勇于担当,甘于纠正,努力形成在兼顾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发展生产的观念。另外,生产者要接受社会公众监督,自觉形成浪费资源可耻的氛围和理念,有了这个理念才能在生产中尽可能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减少产品包装,自觉做到节约能源和资源。
绿色消费观的树立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倡导绿色消费理念。转变误导人们消费的如消费=发展,消费=幸福,消费=物质消费等不良观念,提倡理性消费。通过宣传、示范和引导等手段,遏制奢侈性、炫耀性消费,倡导健康文明、可持续、适度的消费观念。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产品,包括节能产品、节水产品和节能型建筑。政府、行政事业单位要自觉强化绿色采购意识,带头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约使用办公用品,对高能耗的办公用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进行节能改造。二是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消费观念的转变。在消费观念转变过程中,政府、企业、环保民间社团、消费者组织、大众传媒、学校要形成合力,共同促成全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政府应该始终坚持主导地位,充分运用好行政、政策等手段,并率先垂范;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必须主动贯穿绿色经营的思想,树立绿色形象,为消费者在消费中做到节能环保提供指导和帮助;环保民间社团作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力量,要把环保工作向社区和基层延伸,从环保宣传工作逐步发展到组织公众参与环保、为国家环保事业建言献策、开展环保社会监督、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等方面;消费者组织要在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培育消费热点、拉动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环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自觉保护知识产权、掌握维权法律知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把生态环保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去抓,有关部门要创办专门的生态文明宣讲团,深入社区、农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宣讲,通过宣讲生态文明相关知识,转变环境教育不受重视,长期落后的局面。在加强教育的同时要注重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通过生态环境教育丰富公民的环境知识,强化公民的环境意识、生态观念,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能力,进而推动认知文明建设。环境保护观念还要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要在幼儿园开设相关的环保常识课程,在中小学和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相关的环保知识讲座,让环保教育成为常态,保证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具有连贯性,使青少年学生能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争做具有良好生态伦理道德、生态维权意识和世界主义理念的生态公民。
法律的约束是一种外在关系,属于“他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良好的法制氛围,对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具有道德不可替代的“硬约束”作用。加强生态法律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向公民进行各类法律制度的教育,使人们熟悉和了解各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二是向公民进行有关环境权利、义务和责任方面的教育,使人们对自己所享有的生态权利和应承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义务有更加明确的认识。这两方面的教育都应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主导下进行。通过生态法律的宣传普及教育,促进公民养成自觉遵守环保法律的意识,形成维护环境权益的观念,建立环境保护的自觉。
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了解生态道德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运用科学的方法,强化生态道德的教育、约束和实践。利用大众传媒和网络广泛开展国民素质教育和生态伦理教育。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都可以通过宣传画报、黑板报的方式来宣传环保知识,加强对本单位职工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教育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加大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以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开展的生态环保知识科普宣传力度,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和生态环保观念的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大力宣传生态伦理道德,弘扬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把生态伦理道德宣传教育普及到全社会。
[1]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谭怡/史冬柏.在科学轨道上建设生态文明——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N].辽宁日报,2012-12-4.
[3]姬振海.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融入“四大建设”中[N].中国环境报,201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