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萍 赵日霞 刘海静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人民医院康复科,云南 昆明 650500)
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中颅内有声响,而外部并无相应声源的病证[1]。耳鸣是临床常见病,常伴随听力减退,周而复始、绵绵不断的耳鸣可影响患者的睡眠和工作,继而产生烦躁、焦虑、忧郁等心理、精神症状,出现严重的思想包袱,甚至出现厌世的不良情绪,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重大影响。现代医学认为,耳鸣与内耳微循环障碍、内耳缺血缺氧及神经传导通路病变有关,治疗多采用扩血管、营养神经、高压氧舱等治疗,疗效不太理想。中医以其辨证论治在治疗耳鸣方面有显著的优势。但目前临床上似乎有一个诊治误区,或说思维定式,一提到耳鸣,很多人习惯性地往肾虚或肝火方面找证据,或直接臆断为肾虚。我们在临床上发现,耳鸣的病因病机复杂,临证需认真问诊,完善检查,拓展思路,仔细辨识,才能真正做到辨证论治,充分体现中医同病异治的理念,兹将我们临床中辨治耳鸣的思路归纳整理如下。
辨病即辨病名、辨病位、辨病性。耳鸣既可独立为一种疾病,又可作为一个兼证出现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因其病不同,故其治亦有别。因此,接诊以耳鸣为主诉的患者,首先要通过完善的问诊,鼻腔、咽、鼻咽、外耳道、鼓膜等必要的局部专科检查以及听力学检查(如纯音听阈测定、声导抗等)排除症状性耳鸣后,才能将耳鸣作为一个独立性疾病进行治疗。
治疗耳鸣,以虚实为纲。明·赵献可《医贯》将耳鸣分为虚实两大类,并以虚实为纲提出治疗耳鸣的辨证思路,“耳鸣以手按之而不鸣或少减者,虚也;手按之而愈鸣者,实也”。清·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治法汇》亦提出:“耳鸣、耳聋,须分新久虚实。”《景岳全书·耳证》更有详细论述:“凡暴鸣而声大者多实;渐鸣而声细者多虚;少壮热盛者多实;中衰无火者多虚;饮酒味厚,素多痰火者多实;质清脉细,素多劳倦者多虚。”可谓辨耳鸣虚实的纲领。
目前对耳鸣的中医辨证分型各医家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有关学者统计神经性耳鸣的中医辨证分型中涉及的证型有17种之多,且没有任何两家的分型是一致的,可谓见仁见智[2-3]。我们认为耳鸣的辨治应以虚实为纲,以五脏为目。人身十二经络中,除足太阳、手厥阴,其余十经络皆入于耳。五脏之病变皆可引起耳鸣。
3.1 从心论治 耳与心的关系十分密切,《临证指南医案·卷八·耳》曰:“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古今医统·耳病》曰:“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血亏耗必致耳鸣耳聋。”《医学正传·耳病》曰:“心火上炎,其人两耳或鸣或聋。”故心之耳鸣虚者见心气、心血不足,实者有心火上炎。此类患者多伴有明显的心慌,气短,少气乏力,胸闷,或下肢水肿等心系病证。治宜养血气,清火气。
3.2 从肺论治 《医学入门》指出:“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故能听声。”《证治准绳》又提到“肺之络会于耳中”,可见耳与肺的关系密切,肺之病变必会引起耳疾。《诸病源候论·耳病》曰:“血气不足,宗脉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外感风寒,或风热邪气,或风寒化热,邪气郁遏不泄,循经上扰,壅蔽清窍,肺失宣肃,均可发耳鸣。此类患者多见耳鸣、耳闭、耳痒,或兼耳聋,伴有恶寒、头痛等外感病证。而肺气不足或肺阴亏虚,常是肺失宣发肃降的内因,临证亦需详查,兼顾气阴,复其清肃之性。
3.3 从肝论治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 无所见,耳无所闻。”又曰:“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曰:”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为刚脏,性喜条达恶抑郁;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足少阳胆经入耳,足厥阴肝经上巅顶借胆经通耳,耳主听觉的功能有赖于肝血滋养和肝气条达。肝之耳鸣可见肝火上炎、肝气郁结基本证型,若夹痰则见痰火上扰,日久可见气滞血瘀或耗血伤阴之证。此类患者多伴见胸闷胁胀、大便不调等胆系病证。治以理气开郁为先。
3.4 从脾论治 《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故耳鸣。”《嵩崖尊生全书》亦曰:“脾胃一虚,耳目九窍不利,故治脾为耳症第一要义。”脾胃虚弱,精气不足,耳窍失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耳窍闭塞,均可发为耳鸣。脾胃虚弱,气血亏虚之耳鸣多有倦怠乏力,纳差便溏,耳鸣入夜明显,舌淡,脉弱等表现。治以升清降浊为法。
3.5 从肾论治 《灵枢·脉度》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肾为一身阴阳之根,先天之本,肾藏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肾精衰弱,耳络不荣,孔窍失养则致耳鸣。《医林绳墨·卷七·耳》亦曰:“肾气充实,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医贯·天要论下·耳论》提出:“惟肾开窍于耳,故治耳者,以肾为主。”临床证型可见肾阴亏虚、肾阳亏虚证,或阴阳两虚证等。治以补肾益精为主。
严重的耳鸣会影响人们对“必要声音”的接收,分散其注意力,产生恐慌、担忧的负面情绪,而长期的负面情绪会产生身体不适,导致耳鸣症状加剧[4]。心理因素可以是耳鸣的原因,也可以是耳鸣的结果,有时这种因果关系不易区分,但重要的是形成“耳鸣—负性情绪—耳鸣增强”的恶性循环[5]。有研究显示,耳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68.2%,焦虑抑郁共病发生率18.2%[6]。因此,临证时在关注患者生理的同时需关注患者的心理,从心身2个方面进行调治,才能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
耳鸣一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伴见他病,其中医病因病机因人、因时、因病而异。耳鸣辨治,应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证以虚实为纲,五脏为目,纲举目张,条理清晰,虚者多责之心、脾、肾,实者多责之心、肝、肺。但临证不可生搬硬套,临床多见多脏受累,多证同兼,如心肾、肝肾、脾肾之证相兼等,亦宜仔细辨明。现代有学者利用“五脏相音”理论,通过检测患者耳鸣五音特性,进行五脏定位,并结合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做出更准确的辨证[7]。同时,在临证时尚需顾全整体,心身同治,获效方捷。
[1] 姜泗长,顾瑞.临床听力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431.
[2] 史凌云.耳鸣耳聋治五脏[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8):960-961,966.
[3] 梁辉,李明.耳鸣耳聋的辨证分型论治[J].现代中医药,2009,29(2):37-39.
[4] 李毅.心理因素对耳鸣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05,34(6):714-715.
[5] 黎志成,古若雷,曾祥丽.耳鸣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179-1185.
[6] 翟和平,程哲,钱秀云.耳鸣伴发焦虑抑郁情绪状况及治疗效果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3):35-37.
[7]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及其在耳鸣诊断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2009,28(5):35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