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青
彭青/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在读硕士(陕西西安710127)。
毛泽东同志曾强调,“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1]在延安的十三年历史中,我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大众化的新文化为方向,以加强干部教育为关键,在革命和文化建设中取得了成功,团结了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形成了文化上的统一战线。因此,在实践中,要充分借鉴延安时期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使其为当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在进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新民主主义文化为核心,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辉煌的文化篇章。
1.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精神源泉。纵观中国革命史上的失败经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把文化建设融入政治、军事建设的进程中,没有认识到文化对于团结民众,取得革命胜利的意义。而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历史中,文化建设是不可磨灭的印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容进行了高度的凝练,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一概括,把文化同政治、经济建设摆在了同等的地位,极大的深化了民众对于文化的认识。这一论述充分肯定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基于此,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依托文艺、文学等形式,深入民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运动,增强文化对于民众的感召力。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二十多年以来,我们党首先学会了政治,后来又学会了军事,去年学会了经济建设,今年要学会文化建设。如果文化建设取得伟大的成就,那我们就又学会了一项很大的本领,陕甘宁边区就可以在全国成为更好的模范!”[2]毛泽东同志极为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因在于发挥文化对于军事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军队人员的素质和文化水平,笔杆和枪杆两手都要抓,这样军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2.坚持文化的大众化方向。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因此它是为人民服务的。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民主主义文艺的根本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即要坚持“文化为人”的方向。毛泽东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走入群众,联系实际,深入工厂、田地,以广大人民群众活生生的现实为创作的源泉,真正发挥文艺作品反映生活、鼓舞士气的功能。在方式手段上,借助文艺形式推动大众化发展,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戏曲、诗歌、说书、板报、社团等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宣扬革命思想,其中文化社团是其重要的载体。在这一时期,成立了第一个文学社团——“中国文艺社团”,这个社团的主要目的是把爱好文艺的同志组织起来,进行专门的文学研究,探索民众所喜爱的文学作品。其后,在延安这片土地上,又陆续成立了一批文化社团,如“边区文协”“边区文抗”和“鲁迅艺术文学院”等,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文艺活动,逐渐被群众所认同、接受、喜爱。同时,毛泽东强调,广大文学工作者要以“文章下乡”为途径,到农村中去,到农民中去。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还成立了戏剧社团、诗歌社团、美术社团等。其次,对于大众化的文化而言,通俗易懂的文字是必不可少的,“应注重宣传鼓动工作的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化,力求各种宣传品的生动与活泼。”[3]比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以形象具体的话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阐述,《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运用符合中国作风、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的语言对中国革命的实际进行论述,同样对于各种文艺形式也是如此,若诗歌、戏曲、说书等运用抽象化的语言,那么也就脱离了群众,失去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
3.坚持干部教育的方针。斯大林指出,“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4]纵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始终把干部教育放在首位。在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中,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抓干部教育的重要性,党员干部是革命的先头兵,是群众的表率,他们首先是一批拥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创办了诸如泽东干部学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等学校,并且针对不同的对象,遵循因材施教的方针,制定了灵活的方法。而且还对其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规定每个干部每天必须要进行2小时以上的学习,充分保证了他们学习上的进步。总之,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文化水平,使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的掌握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为革命建设储备了大量的人才,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5]
延安时期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启示,在当代,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
1.把服务人民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延安时期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贡献就在于其“文化纲领”的制定,提出了“大众化”的文化建设方向。大众化之一即文化建设的内容必须体现群众性,也就是在理论上掌握群众,其二即群众要掌握先进文化,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扎根于群众,落脚于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是以人民群众为核心,其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诉求。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众中的普及宣传,必须以交往理性实践为基础,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实现“主体间”的对话。而且对于不同的普及对象,必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把握每一主体的特性。
2.文艺创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文艺对于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不管是对于文艺作品或是文艺工作者,都制定了相关的方针政策,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当今的文艺作品质量和文艺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正在经受着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洗礼,文艺作品更多的是以金钱为衡量标准,以所谓的“娱乐”为核心,文艺作品逐渐地跌入低俗。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亦是如此,在金钱的驱使下丧失了职业道德和政治立场。而要使文艺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就必须保证他们坚定的立场,坚持文艺为人的方针。
3.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干部群体,另一方面指知识分子群体。延安时期,对于干部群体的教育,正如前文所述,我党始终将其摆在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广大的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了团结、教育的方针,认为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的财富”。[6]在工作上委以重任,在生活上给予物质帮助,在方针政策的制定上,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赋予他们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但在今天物质基础极为丰富的社会,党员干部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部分党员干部在利益的驱使下迷失了自我,动摇了信念。同时,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仍然明显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要千万批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去进行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探索,真正使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知、有所想。因此,必须加强民主集中制,完善监督体制,密切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对知识的“嘉奖”。
因此,我们必须深刻总结延安时期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铭记历史,但更重要的是发挥其对当今社会的现实启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发挥文艺的作用,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新进程。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0.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9—1940):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2.
[4]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