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一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外语系,广东 珠海 519041)
网络流行语的构成形式及翻译方法
丁 一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外语系,广东 珠海 519041)
网络流行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研究网络流行语的构成及翻译,对中国独特文化的传播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应遵循忠实通顺、风格再现和表达力强的原则,具体可以采用意译、类比、合成和创新的翻译方法。
网络流行语;构成;翻译方法
网络流行语贴近生活、聚焦热点、诙谐戏谑、充满智慧,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特定时段内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生活。因此,对满载文化内涵的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研究有助于展示汉语文化的无穷魅力,传播中国最前沿的文化走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
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被一定社会群体频繁使用并广泛传播的语言。网络流行语主要指在网络上流行并被赋予特殊文化内涵的话语形式,包括词汇、短语,甚至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不仅限于书面表达,更因其约定俗成的特点而被人们广泛地用于日常交流。网络流行语可因文化发展而形成,可因交流需要而产生,可因社会热点而出现,反映出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变化和大众心理,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
(二)网络流行语的构成形式
任意性和能产性是网络流行语的两大特征。任意性使以谐音为基础的网络新词层出不穷,如“驴友”“涨姿势”等;赋予了旧词新的意义,如“备胎”“正能量”“不约而同”;使很多缩略语如“我伙呆”“万火留”“喜大普奔”等表达简洁而幽默。能产性使以派生为基础的网络新词不断涌现,如从“富二代”派生出“穷二代”“官二代”“星二代”,从“裸婚”派生出“裸官”“裸博”“裸考”等;使语码混用得到创造性的发展,如火爆一时的“江南style”派生出大量的“X style”体,如“航母style”“低碳style”“淘宝style”“宅男style”等。
(一)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原则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按照一定的准则准确而完好无损地转变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根据Vermeer和Reiss创立的翻译目的论,翻译应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使目的语从字面意义、风格意义和内涵意义上都能与源语相契合。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文化现象,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风格加重了翻译中的词汇空缺及不可译现象。卡特福德指出:“可译性确实更像一个连续体,而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二分体。源语的文本或单位或多或少是可译的,而不是绝对不可译的。”根据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构成形式,结合翻译目的论,笔者认为,翻译网络流行语应遵循忠实通顺、风格再现和表达力强这三个原则,准确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并传达其意义,保持其通俗易懂却另类新颖的语体风格,并尽量凸显其精辟生动、幽默诙谐的特点。
(二)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方法
网络流行语鲜活地反映了现代人生活中的千姿百态,它们源自生活、贴近生活的特点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求译者选择简单易懂的表达方式,但它们另类新颖的特点也要求译者进行适当的创新,使翻译如同这些词语本身一样富含智慧,更加巧妙地传达源语文化内涵,再现源语语言风格,并达到文化信息传播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意译、类比、合成和创新四种方法。
1.意译
网络流行语简练直白,可以尽量采用贴近生活的语言来翻译,以实现其通俗易懂的特点。如“纠结”“忐忑”“淡定”“恶搞”等,在汉语词汇中本已存在,因频繁使用而具有流行性。这类词汇可以选取英语词汇中的“对等”表达,译为“ambivalent” “anxious”“calm, unruffled” 和“spoof” ,做到准确达义,保持风格。还有一些汉语词汇中的旧词,因时代的变化而被赋予了新意,如“奇葩”和“备胎”,也可以译为已有的英语词汇 “weirdo” 和“backup”。但像“不约而同”等旧词新意的“成语”,可译为 “He/She becomes a gay/lesbian after such a long time without dating.”虽然表达复杂,但忠实且不失幽默。
对一些因社会现象应运而生的网络流行语,如“坑爹”“拼爹”“羡慕嫉妒恨”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英语词汇中很难找到“对等词”,应该在忠实通顺的原则下,译为具有对等意义的短语,来展现内涵意义,如 “the reverse of one’s expectation”“parent-privilege competition”“envious, jealous and hateful”。对于“拼爹”一词,也可译为句子“Dad is the king”来展现源语讽刺戏虐的风格。
因“经济原则”而产生的缩略语也有着相当大的热度,有些变身“三字经”的网络流行语,言简意赅,需要扩充翻译完整意义。如“我伙呆”(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形容对荒谬、不可思议之事的惊讶,需要扩译为 “My buddies and I are dumbfounded (at/by...).”“人干事”(这是人干的事吗?)可用于吐槽,也可表示对完成非一般人类能够完成的壮举或困难工作的由衷赞赏,根据褒贬语境可分别译为 “It’s really beyond our tolerance/imagination.”“万火留”(万一火了呢,先留名)译为 “Leave a comment in case it becomes a hot tweet.”
还有一些变身“四字成语”的网络流行语,多由一句话精缩而成,翻译时需要明确其应用语境。如“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传统成语的缩写,多用于形容消息或新闻,可译为:“The news is so exhilarating and delightful that everyone is celebrating and spreading it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人艰不拆”出自台湾歌手林宥嘉的歌曲《说谎》,指“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表面上是彼此包容理解,实际上却含蓄地调侃或讽刺了部分社会现象,可译为 “Life is so hard that some lies are better not to be exposed.”或“Life is so hard, so don’t hurt me with the truth.”“说闹觉余”指“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觉自己很多余”,表达一种浓浓的孤独与伤感,可译为“While other people are having a good time talking and frolicking, I feel myself an unwelcome outsider.”
2.类比
在英语词汇中,很多新词都是由类比而形成的,如根据“earthquake”“nightmare”和“simpleton”,分别有“youthquake”“daymare” 和“singleton”等。翻译网络流行语时也可以用类比的方法,选取或创造相似的表达方式,例如根据“citizen”,“网民”被译成“netizen”,“蚁族”被译成“antizen”;根据“small potato”“big potato”“hot potato”“couch potato”等,可将喜欢泡吧的“泡吧族”译成“bar potatoes”,将喜欢呆在家里上网的“宅男”“宅女”译成“net potatoes”。这种类比的翻译贴近生活、表达通顺、易于理解,使目的语读者耳目一新。
3.合成
合成法是将已有的词汇组合起来,表达新的意思。合成法是一种能产性很强的构词手段,在网络新词的构成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像“dawk”(中间派)就是由“dove”和“hawk”合成而来。根据合成法,可将网络视频播放之前的“片前广告”译成“cinemads” (cinema+advertisements),将“秒杀”译成“seckill”(second+kill),将“围观”译成“circusee”(circus+see),将“微博控”译成“twuilt”(tweet+guilt不发微博就内疚)。用合成法翻译网络流行语,可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体会其内涵,并展现出网络流行语新颖幽默的风格。
4.创新
翻译的语用功能之一是填补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词汇空缺和文化空白,丰富已有词汇,促进沟通与理解。因此,对那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网络流行语,可以适当地创新造词,创造性地丰富语言的表达效果。
创新造词最鲜明的例子莫过于风靡一时的“ungelivable”及“gelivable”,既结合了汉语的拼音表达,也模仿了英、汉语的构词方法,展示出中西合璧的创新性。类似的例子还有“NewBility”“niubility”“zhuangbility” “shability”“Linsanity”等。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壮大,中国宇航员被译为“taikonaut”,并被收录在《牛津英语词典》中。“taikonaut”还算不上是网络流行语,但同其他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异曲同工,都反映出民众强烈的创新意识。
纯粹的音译法也可用来翻译网络流行语,展现中国色彩。像“Fuwa”“Lianghui”一样,“山寨”也可被译成“shanzhai”,使目的语读者耳目一新。“土豪”被用于讽刺那些气质够土、花钱够豪的有钱人,被译成“provincial tycoon”“vulgar tycoon”“rural rich”等。英国BBC为“土豪”一词做了节目,介绍“Tuhao, let’s be friends!”由此,“Tuhao”这一音译被正式接受并火速流传。
音译的创新是对特定文化的尊重和保留。网络流行语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不能为迎合外国人的文化习惯和审美情趣、片面地追求表面的“对等词”,而忽视语义与文化涵义的吻合。这种创新音译带有很强的异化色彩,最初难免造成理解的困难。但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这些创新词会成为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
很多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有待提高,一些网络流行语在风靡过后让人产生疲劳感,甚至销声匿迹。但不可否认,网络流行语与一定时期的中国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在跨文化交际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已成为一种必需。网络流行语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这一特征,加剧了词汇空缺现象,翻译时必须深入剖析其文化内涵,结合英语特点,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忠实原意、再现风格、巧妙新颖,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翻译效果。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尚存在很多不足,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才能增强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水平。做好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有利于促进网络文化的繁荣、翻译的规范化,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l]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2]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 Explaine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On the Form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Internet Catchwords
DING Yi
(English Department of Zhuhai College, Jilin University, Guangdong Zhuhai 519041, China)
Internet catchwords is both a linguistic and a cultural phenomenon, a reflec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ing times. The forma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of internet catchword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both to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unique Chinese culture and 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internet catchwords should be faithful, reincarnated and expressive, while the methods can be divided into liberal translation, analogy, blending and coinage.
internet catchwords; formation; translation methods
2014-11-21
丁 一(1984- ),女,吉林德惠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外语系讲师,从事语言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
H136
A
2095-7602(2015)03-0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