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2015-03-20 04:22崔佳张雄鹰孟莉陈云霞崔国艳程红兵
长治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实验报告微生物学实验课

崔佳,张雄鹰,孟莉,陈云霞,崔国艳,程红兵

(长治医学院 微生物学教研室,山西 长治 046000)

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崔佳,张雄鹰,孟莉,陈云霞,崔国艳,程红兵

(长治医学院 微生物学教研室,山西 长治 046000)

文章从当前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目的,围绕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初探,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培养全面创新人才。

微生物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

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检验、护理等学科密切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作为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医学院校一门必修的临床基础实验课,也是所有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微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强烈的“无菌意识”,为今后临床实践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然而,当前微生物实验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进步。所以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开展创新型实验教学刻不容缓。

1 当前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课程设置欠合理

医学微生物实验与微生物理论配套开设,依附、从属于理论课而设置,学时数为30课时共7次实验(理论学时数为42课时)。单从学时数角度分析,其受重视程度尚可,但是实验课不进行单独考试,成绩仅占期末总成绩的20%(80%来自于理论考试),学生只须按时提交实验报告即可轻松拿到高分,且分数区分度不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得不到体现,这无疑导致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上课懒散无压力。一些学生上课只是单纯为了签到,实验过程敷衍了事,课后照抄他人实验报告,甚至实验课程学完后对一些基础操作仍不能熟练掌握,如培养基的配制、高压蒸汽灭菌、菌种的活化、生化反应鉴定等。总的来说,这种将实验课程设置为从属的方式暴露出来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实验课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此种现象,有必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微生物实验课给予重新设置,彻底改变其从属地位,将其设立为一门独立的医学课程,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课程的认识[2]。

1.2 教学方法缺乏探究性、创新性

目前的实验课教学方法非常传统,教师先用30-50分钟时间把实验内容讲解一遍,教学板书也是提前写好上课时直接呈现给学生,之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指示和板书的提示按部就班完成实验。一些示教实验直接由老师操作完成或者学生观看录像,学生不独立进行操作。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较少,缺乏独立思考,做实验的目的仅为了完成实验报告。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太过单一,缺乏探究引导式教学,致使学生实验中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质疑态度。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影响教学,如微生物实验的材料很多是肉眼不能辨识的,直观性差,教师在讲解时由于设备所限很难就镜下检测的现象直接进行解释[3]。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必须克服困难,着手改进教学方法,也就是从教师的主导环节着手。

1.3 教学内容无新意

现行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大多是对微生物形态的基本认识或是为了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而设计的验证性、演示性和示范性实验[3],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较少。仅有葡萄球菌系统检测和肠道杆菌系统检测两个设计性实验,直接验证性实验较多,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血浆凝固酶使血浆凝固实验。在已有的教学计划中,此实验属于示教实验,且实验内容只是做阳性实验和空白对照,没有合理的阴性对照。教师在讲台上做完实验后,学生只是在头脑中简单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使血浆凝固的理论,至于整个实验设计原理与严密性、今后再碰到此种实验如何设计验证,学生几乎没有思考。这样学生自身为主体的实验角色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实验效果可想而知。其次,我们的实验课受到实际课时的限制,每节课的内容相对分散,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学生只是在被动的学习实验原理和基本操作,没有真正的融入实验中,这使得学生自身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整体研究思路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1.4 教学评价不充分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不但可以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能通过评价得到的反馈信息指导教师不断调整课堂教学。但是就微生物实验课而言,整体的教学评价是很不充分的。无论是学期末的教学总结性评价还是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都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规划性和组织性,因此更谈不上对教学过程的反馈指导作用。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总结性评价更多的是以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为最终评价标准,然而实际上很多学生的实验报告缺乏对自己实验结果的充分分析,甚至有些学生的实验报告直接照搬教师板书或者抄袭他人实验结果。所以单独以实验报告作为总结性评价的方式是单一、不充分且不准确的,也很难起到能力评定作用的。而关于形成性评价的运用则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为教师很难在仅有的七次实验课中对人数众多的学生实施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遇到的学习问题只能尽量解决,形不成系统的评价体系,更无法获得对教学诊断和完善有利的反馈。

2 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2.1 改革实验课设置方式

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二者应独立设课,形成相互补充、相辅相承的关系,共同构成高等医学教育理论和实践完整结合的课程体系。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科研素质和临床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必然促使学校的实验教学应最大程序发挥其功能,使学生高效利用课堂实验时间。笔者建议将医学微生物实验课作为一门必修的实验操作课独立设课,不再从属于理论课程。确立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明确课程设置的作用,从根本上转变重理论轻实验的现状,使学生重新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2.2 改革实验课教学方式

在实验课中,逐步以探究式教学方法取代传统式教学方法,教师更多的是担当指导的角色,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实验方法。讲授一些验证性实验时,教师可以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再监督指导学生完成,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可增加多媒体教学,将一些实验过程清晰、直观、生动的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实验原理,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法,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充分激发他们的科研潜能,为他们营造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空间。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对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获取资源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此外,一些准备实验应由学生来完成,如培养基的配制、菌种的活化与复壮、溶液的配制等。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还扩展了学生对某些仪器使用的认识。如超净工作台,平时在实验课中由于学生较多、上课时间有限,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充分时间使用超净工作台,准备实验将给学生提供额外时间来操作这些在平时课堂上较少机会操作的仪器。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既加强了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同时又充分利用了实验教学平台配备的各项资源,使学生有更多时间思考实验内容。

2.3 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实验内容的安排既要充分考虑到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结合医学专业特点。课程内容尤其要突出微生物学独特的实验技术,多增设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基本实验技能[5],如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细菌接种和分离培养技术、高压蒸汽灭菌技术。力求将基本实验技能融合在一整套与临床相关的实验中,或是一些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中,如肠道菌群的检测方案,病原实验室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同时应避免与其他学科实验内容的重复,如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在微生物实验课程中将不再重复,仅让学生直接学习油镜的使用。这样便于学生高效、有针对性的掌握微生物实验。其次,可以从医学专业工作性质出发,尽量穿插一些探究性、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微生物课题,如医院科室鼠标键盘细菌检测,医务人员手上菌群分布和耐药性分析等。需要注意的是,传授给学生的实验内容应该是连续的、完整的,如将细菌特殊结构观察与显微镜油镜使用结合起来,细菌的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反应、毒力实验、血清学实验和细菌的分离鉴定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实验操作和设计的整体认识。

2.4 改革实验课考核方式

考核评价对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二者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根据微生物实验课基础内容多、操作性强等特点,成绩考核应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分。平时考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评定。一是实验态度方面,包括考勤、值日、预习、回答问题等态度,尤其是考查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无菌意识”,如染色之后的带菌标本是否放在了指定的消毒缸,菌液洒在实验台面上是否及时用消毒液进行了擦拭;二是实验操作技能方面,主要包括微生物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如细菌接种、制片染色技术、显微观察标本技术、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等,根据学生操作正确规范程度与熟练程度来做成绩评定;三是实验报告的撰写水平,学生每次实验后应按照实验目的、原理、材料、方法、结果、意义写出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的规范性、结果分析及撰写水平评定成绩,报告中最重要的应该包括结果讨论,对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结果中存在的误差进行分析讨论,每次实验报告绝不能简单地罗列实验结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外探究性的思考题作为鼓励性附加成绩,使学生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条件和附属医院的临床条件,如从临床刚采集的浓汁标本中葡萄球菌的形态和实验室中再培养的葡萄球菌形态是否一致。期末考核主要是教师例举临床典型病例或者问题,让学生独立设计创新性实验,考查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如一病人突发呕吐腹痛腹泻,伴有轻微黏液血便,初步考虑肠道沙门菌感染,请设计采集合适标本对其发病病原菌进行检测的实验方案。

总之,如何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医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根本问题上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全面的医学人才,使基础实验教学真正服务于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

[1]张雄鹰,程红兵,陈云霞.医学微生物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 3-4.

[2]袁丽红,周华,韦萍,等.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尝试[J].微生物学通报, 2008,35(4):614-618.

[3]金晓明.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4(2):37-38.

[4]罗明,顾爱星,周刚.优化《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2):110-113.

[5]程红兵,张雄鹰,陈云霞,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57-58.

(责任编辑 铁军)

G642.0

A

1673-2015(2015)05-0099-03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GH-11073);2014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J2014079)。

2015—07—23

崔佳(1985—)女,山西长治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分子微生物学研究。

猜你喜欢
实验报告微生物学实验课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有趣的实验
实验报告
PBL结合CBS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报告书写综述
高中化学实验课改进和实践及其效果评价
实验报告无纸化管理平台研究初探*
创新策略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