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古籍研究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源流及其内涵探讨

2015-03-20 04:31莫芳芳,马师雷,李鸿涛
环球中医药 2015年2期
关键词:藏象源流内涵

·理论探讨·

作者单位: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糖尿病研究中心(莫芳芳、赵丹丹、高思华),期刊中心(马师雷),基础医学院(田甜、林燕);中国中医科学院文献所(李鸿涛、王柳青);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倪金霞)

基于中医古籍研究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源流及其内涵探讨

莫芳芳马师雷李鸿涛赵丹丹王柳青倪金霞田甜林燕高思华

【摘要】“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历经千年发展,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本文以梳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发展源流,探讨其理论内涵为目的,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相关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得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以《黄帝内经》的“脏腑相合”为源头,经秦汉、晋隋唐、宋金元和明清等各个时期医家的不断阐发和应用,其理论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所表达的基本内涵——肺与大肠之间通过互相观察彼此,可相互表征彼此,以体现相互配合的关系。这种肺与大肠关系的实现以经络为沟通联络基础,以气机升降为功能基础,以气血津液为重要物质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

【关键词】藏象;肺与大肠相表里;源流;内涵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9CB522700);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2011-CXTD-01)

作者简介:莫芳芳(1982- ),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脏腑相关理论研究,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研究。E-mail:xiaofang.tcm@163.com

通讯作者:高思华(1957- ),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运气学说研究,脏腑相关理论研究,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研究。E-mail:gaosihua1216@163.com

【中图分类号】R223

收稿日期:(2014-12-09)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and connotation of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being interior exteriorly related” based on TCM classicsMOFang-fang,MAShi-lei,LIHong-tao,etal.DiabetesResearchCenter,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GAOSi-hua,E-mail:gaosihua1216@163.com

Abstract【】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being interior exteriorly related” theory has gradually approaching its perfection with rich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identified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theory,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by analyzing the TCM classics.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it originated from “zang-fu xiang he” in Huangdi ‘s Internal Classic. After TCM’s major periods, i.e., and Han, Jin, Sui and Tang, Song, Jin and Yuan, Ming and Qing, it has become an enriched theoretical system. The core of this theory is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in terms of inter-observation and inter-manifes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is realized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qi movement, qi-blood- body fluid, and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Key words】Visceral manifestation;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being interior exteriorly related;Origin and development;Connotation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一直以来该理论都是中医研究的热点,包括中医的“肺”与“大肠”是什么?“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什么?等等。在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虽然借助了很多现代医学的技术研究手段,然而所得结论大多是一家之言,仍有待商榷。也有一些学者[1-2]从中医文献学的角度深入挖掘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也得出了较为有价值的结论。基于此,本文继续深入探讨,拟从《黄帝内经》“脏腑相合”源头出发,逐步梳理秦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等历朝历代的理论发展特色,从系统宏观角度把握理论发展脉络,去伪存真,探寻理论内涵,进一步挖掘该理论的临床指导价值。

1“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发展源流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历经千年,以动态的历史发展时期为经,以静态的重要历史著作为纬,对该理论进行脉络梳理,追本溯源,审视理论发展源流,这将有助于对理论内涵的准确把握和提升理论的临床指导价值。

1.1秦汉时期

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了各种医疗行为。直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的成书,才代表了中医学进入了理论总结的阶段,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在《灵枢·本输》中提出“肺合大肠”[3]450,在《灵枢·九针》中提出“手阳明太阴为表里”[3]745,这是关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最早的描述。同时,在《灵枢·经脉》和《灵枢·经别》等篇中还专门详细而清晰的描述了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两经分别循行于上肢相对的内外两侧,并在食指端处交接。同时,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之间还有经别的一“合”加强了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别络走向加强了两经在体表的联系。手太阴经和手阳明经在经脉循行路线上内外相对、相伴而行、互相属络实现了脏腑的“肺合大肠”。可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思想。

东汉医家张仲景遵循经旨,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首次将“肺与大肠相表里”思想应用于临床实践,他提出应用大承气汤治喘息,十枣汤治咳,紫参汤治肺痛,从肠治肺,使肠腑气机通利,则肺宁病愈。

1.2晋隋唐时期

在晋隋唐时期,医家开始对《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进行整理、注释,比较著名的有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和王叔和重新编次的《伤寒杂病论》。同时,在该时期临床医学开始分科化,逐渐分化成针灸、内科、妇产科、小儿科、外科、骨伤科、五官科和推拿按摩等多个分科。晋隋唐时期这种大的医学发展背景使得“肺与大肠相表里”在理论内涵的阐述和临床应用中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在理论阐发上,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大肠为腑主表,肺为脏主里”[4]的说法,形成了一种传统认识,却也存在其局限性。至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评注《华佗神方》一书中华佗治咳嗽要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说法。

在临证应用上,该时期针灸治疗学得到大发展。隋代杨上善在诠释《内经》理论时,指出肺与大肠经脉在指端阴阳相接,实现脏气通腑、腑气通脏,故在病理情况下的肺病及肠、肠病及肺是沿经脉相传的结果。他还明确指出肺病可“取肺大肠表里输穴”[5],肺肠同治。尤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将针刺表里经腧穴治疗本经病的原则应用的更加具体,落实到了某症针刺某穴的实际操作之中。

1.3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是中医学术史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涌现了大批医学革新家,他们突破旧理论,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当时的金元四大家可谓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另外,该时期运气学说盛行,对《伤寒论》研究蔚然成风,以及大批方书出现,均是该时期中医学术特色所在。受此影响,“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该时期的发展也被赋予了明显的宋金元烙印。

金元四大家中寒凉派的代表人物刘完素,提出“及夫脏为阴而主其里,在腑为阳而主其表,然一脏一腑,合主表里,而为阴阳者,非为夫妇阴阳配合之道,乃兄妹之义,皆同姓矣”[6]256。他形象的将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描述成“兄妹关系”,认为这是一种要强同强,要弱同弱,见此知彼,互相表征的“同姓”质关系,可见,刘完素的论述准确把握了《内经》原旨,深刻揭示了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实质。同时,他还将运气学说与“肺与大肠相表里”结合,从运气的角度阐发肺与大肠的密切关系,提出“阳明燥化,又为清化,卯酉之气,肺与大肠之病也,以燥为本”[6]237,“热气大来,火之胜也,燥金受邪,肺病生而流于大肠也”[6]263。可见,肺与大肠上应五之气阳明燥金,最易受燥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为病。另外,补土派李杲的脾胃论对“肺与大肠相表里”也有影响,他认为在病理情况下可经调理脾胃助元气化生来对肺与大肠相关疾病进行治疗,提出“庚大肠,辛肺金为热所乘而作,当先助元气,理治庚辛之不足,黄芪人参汤主之”[7]。攻邪派张从正和滋阴派朱丹溪在论“痰”对肺与大肠病理影响的看法基本一致。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提到“(痰)上入肺则多嗽;下入大肠则为泻”[8]。痰可引起肺和大肠的病变。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记载,同族叔祖夏末患泄利,久治不愈,丹溪经诊,认为此正是“积痰在肺”所致,“肺为大肠之脏,宜大肠之本不固”[9]故泄,治疗“当与澄其源而流自清,探喉吐痰而愈”[9]。丹溪自创探吐法治疗痰泄。与此同时,该时期医家在对肺与大肠疾病传变的病因、病症特点和方药互治上的阐发也都有所深入,论述更详尽明确。

1.4明清时期

明清是中医发展的鼎盛时期,大批医书被撰写,尤其是医案书籍的留存,使得医家临证经验能被后世所学。温病学和中西医汇通是该时期中医理论发展的特点。受当时医学背景的影响,“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该时期的临证应用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阳明温病,大便不通,因肺气不降者,可用宣白承气汤[10],宣肺通腑,肺肠同治。他还指出杏仁、石膏、黄芩、桔梗是开肺与大肠气痹的首选药物。对于表邪内陷,表里同病的下利,选用活人败毒散,这是遵循了喻昌的“逆流挽舟”法。对于湿温病,湿温弥漫三焦,致上下窍阻,用宣清导浊汤,方中用寒水石由肺直达肛门,宣湿清热,皂荚通上下关窍,使上窍通下窍启,这与朱丹溪“提壶揭盖”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总结到风温下利者,可用黄芩、桔梗、煨葛、豆卷、甘草、橘皮之属,升泄温邪。他认为温邪自鼻吸入,经肺传胃肠,自上注下,由脏及腑是顺传,下利是热邪自寻出路的表现,不必专治利。总之,温病出现阳明腑病便秘、下利等,因肺气不降、肺热移肠所致者,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指导,治疗时需在通腑清肠的同时,佐以宣降肺气,升泄温邪的脏腑合治法。

此外,该时期医家在对肺与大肠病理传变和临证用药的论述众多,涉及包括便秘、泄泻、痢疾、痔、脱肛、肠痹、腹胀、咳嗽、气喘、失音和鼻衄等多种肺与大肠疾病的互传和互治,基本从气机升降紊乱和气血津液失调等角度阐发病机和指导治疗。

2“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内涵

基于以上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发展源流的梳理,不难得出《内经》是该理论的源头,后世医家对于该理论的发展均有各自贡献。经追本溯源、去伪存真,笔者重新审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力求能够全面认识和理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及外延。

2.1对“肺与大肠相表里”中肺与大肠关系的认识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所要传达的第一层意思是肺与大肠之间存在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相表里”的关系。经分析古代医家论述以及结合文字学知识,可以得出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即肺与大肠之间通过互相观察彼此,可相互表征彼此,以体现相互配合的关系。包括如下四层含义:(1)表征、配合的关系;(2)通过观察而体现关系;(3)关系的相互性;(4)关系的相对性。

2.2对“肺与大肠相表里”实现途径的认识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所包含的第二层含义就是肺与大肠之间实现关系的途径,即“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2.2.1经脉络属是沟通基础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五脏六腑均以经络相连。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相互络属实现了肺与大肠之间气血津液的相互影响,从而保证了肺脏与大肠腑之间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样,肺与大肠的经脉络属也是肺与大肠之间疾病传变和实现互治的途径。可见,肺与大肠经脉络属是实现肺与大肠之间关系的沟通基础。

2.2.2气机升降是功能基础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可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人体内浊气。大肠是“传导之官”,传导糟粕,以通降为顺。肺气肃降,气机流畅,才能保证大肠通降。同样,大肠通降正常才能保证肺气的宣发肃降,气机升降有序。因此,肺气宣降、大肠通利,气机升降协调是保证肺与大肠功能协调的重要功能基础。

2.2.3气血津液是物质基础人体气血津液的化生源于水谷,肺脏与大肠腑在人体水谷传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肠要实现水谷传导之功,需要借助肺气才能完成。肺与大肠功能协调,使得人体水谷传导有序,气血津液化源充足。反过来气血津液充足、循行有序可进一步荣养脏腑,保证肺与大肠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可见,气血津液是肺与大肠之间关系实现的重要物质基础。

2.2.4阴阳五行学说奠定“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表达的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朴素辩证关系。结合中医脏腑生理特性,从阴阳学说论肺与大肠之间存在着阴阳—脏腑—藏泻—通守的对立统一关系。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抽象特性来归纳事物,并根据五行之间关系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中医脏腑组织形态特性,可将肝心脾肺肾及其相互关联的形体官窍等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而肺与大肠五行皆属金。又结合阴阳属性,肺、大肠又有辛金庚金的区别,而有主气、主津的不同,然同气相求,故肺与大肠关系密切,二者功能相合。因此,阴阳五行学说赋予“肺与大肠相表里”以一定的哲学思辨性,使该理论从哲学层面上得以升华。

3结语

基于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源流的梳理,探讨其理论内涵,可以得出:以《内经》的“脏腑相合”为源头,经秦汉、晋隋唐、宋金元和明清等各个时期医家的不断阐发和应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其理论内涵逐步丰富。简要总结“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所表达的基本内涵,即肺与大肠之间通过互相观察彼此,可相互表征彼此,以体现相互配合的关系。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还蕴含着丰富的外延内容,包括肺与大肠之间以经络为沟通联络基础,以气机升降为功能基础,以气血津液为重要物质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经脉络属为气血相通提供联络基础,气血相通是气机升降、水液代谢、水谷传导等功能协调的物质基础,复杂而抽象的功能相合又在阴阳五行学说的介入下被赋予哲学思辨性。可见,“肺与大肠相表里”所包含的肺与大肠之间的相关性存在于不同层面,有着层次上的区别,理论蕴含着更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参考文献

[1]李鸿涛,高思华,王柳青,等.藏象学说中“肺与大肠相表里”内涵及其在温病辨治中的运用[J].中医杂志,2011,52(4):271-273.

[2]王键,郜峦,邓勇,等.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历史源流和发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932-935.

[3]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4]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2.

[5]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339.

[6]宋乃光.刘完素医学全书·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7]金·李杲.脾胃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8]金·张从正.儒门事亲[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2.

[9]元·朱震亨.格致余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

[10]清·吴瑭.温病条辨[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本文编辑:蒲晓田)

猜你喜欢
藏象源流内涵
《源流》前进
藏象辨证体系的理论构建研究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水痘源流考
挖掘习题的内涵
藏象学说发展的探讨与意义
“啸”的源流
“干” 字源流浅析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