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玲
王燕玲/潍坊科技学院讲师,硕士(山东寿光262700)。
性灵思潮于明中叶兴起,经过长期发展已经独树一帜,公安三袁与袁枚是性灵思潮的两座高峰。目前,学术界对公安三袁与袁枚的性灵说有一定研究,并且以学术论文和专著形式呈现,指出,袁枚性灵说是对公安三袁性灵说的继承与发展。学术界关于公安三袁与袁枚性灵说的研究比较局限,很少将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并且也很少涉及二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和重点,对公安三袁的性灵说与袁枚的性灵说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
1.举性灵。公安三袁与袁枚文艺思想的核心都是“性灵”。公安三袁与袁枚对于“性灵”有不同见解,他们在个人理解与研究基础上得出对于“性灵”的独特定义,并且将其作为自己文学创作及专著的主要口号和目标,此后在个人创作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性灵说。公安三袁与袁枚都认为,只有将真实感受蕴藏于诗中,独抒“性灵”,才能写出真正的诗。公安三袁中的袁宏道曾经提出“要以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尔”,足以看出袁宏道对“性灵”的追求。袁枚对“性灵”的追求更为执着,他一直将“性灵”作为评论诗作的标准与参考。他们一致认为“性灵”是好作品的源头,写诗作文均追求“性灵”,注重真实感受的抒发,这也是后人将公安三袁与袁枚的学说定义为“性灵说”,将他们定义为“性灵派”的主要原因。
2.求通变。公安三袁与袁枚“性灵”说都主张通变,不应局限于一时,而应随势发展。
公安三袁反对明七子的盲目复古,主张通变。明七子最初为了摆脱“台阁体”的束缚,在文学上追求复古,但是矫枉过正,走上了盲目复古的道路,甚至提出了“秦汉以后无文,盛唐以后无诗”的观点。针对明七子的错误思想,公安三袁旗帜鲜明、立场明确地提出了文学发展论。袁宏道同时指出“情随境变,字逐情生”,随着外界环境、形势的变化,人们需要表达与抒发的情感也会发生变化,只有“不拘客套”才能真正写出具有时代感、充分表达个人情感的崭新文字。公安三袁提出“古之不能为今,势也;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文学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因外界强制力而发生变化的,因此公安三袁在明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发展,追求新的文学,敢于将文学与时事结合,直抒个人情感,在通变的文学上表达真实“性灵”。袁宏道在对明七子的盲目摹古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还总结了文学发展规律,“世道既变,文亦因之。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有作始自有末流,有末流还有作始”。通过分析研究历史资料可以发现,袁宏道后来对通变中“变”进行了更深一步研究,并指出“变”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他还是明确指出“变”是必然的。
袁枚对于“通变”思想的表达与公安三袁几乎相同,都源于对格调说的批判。袁枚利用发展的文学观点深刻批评了固守成规的老旧思想,公开指出明七子的格调说“蔽于古而不知今”,并认为这是当时大部分学者的通病,他们将古人经典作为文学高峰,仰望而不能超越,不敢去超越,墨守成规不敢变通。袁枚对诗歌的“变”进行了特殊研究,指出诗歌的发展在于“变”,只有不断变化诗歌才可以发展。唐代学习汉魏从而继承发展了汉魏诗歌,宋代又学唐代,从而将唐代诗歌传承下来。其实,这传承中间并非简单模仿复制,而是不断学习前者的创新与通变精神,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时代的新事物。
3.尊个性。公安派与袁枚都十分尊崇个性,主张创作中作者的主体性和个性,反对复制与模仿,将作者的灵魂寄予作品之中,崇尚最自然的创作,崇尚纯粹的本然状态,认为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有灵魂与生命,才最动人,最具有“性灵”。
公安三袁指出表现个性、直抒胸襟的作品有个性,读起来才有味道,不至于沦为前人作品的附属。袁宏道曾说“下笔千言,不蹈袭祖师言,直从胸臆流出”,只有直抒胸臆,自发创作,写自己的诗,抒最真实情,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真实的感染力与艺术表现力。公安三袁指责丧失个性的学者,批评沦为他人影子的文学作品,在他们看来,文学作品只有具有个性,即将个人“性灵”直接表达在作品之中,才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与艺术审美规律的。
至于袁枚,对个性的追求更是达到极致。他主张将个人“性灵”表现于诗作之中,将最真的个人感情和意欲通过诗作表现出来,与公安派一样反对模仿古人,作古人的影子。袁枚曾公开指出“诗,有人无我,是傀儡也”,从此可以看出袁枚对诗作个性的看重,对诗作性灵的追求。
袁枚的性灵说与公安三袁的性灵虽然存在千丝万缕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但是我们依然不能认为二者是相同的,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二者完全相同,那袁枚对个性、通变及个性的追求都将变成笑话。
1.对“性灵”含义的溯源。公安三袁与袁枚在“性灵”含义的追溯上不同,公安三袁的“性灵”强调自然人本心与本性,强调自然真实,崇尚创作主体的性灵之妙,主要批判对象是明七子的盲目复古主义思想;而袁枚的“性灵”更加倾向于性情、灵机等。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主要是受王学的影响。王学重视人的主观精神,重视个人感情,认为“心即理”,强调通过人的主观情感能够将传统理论规范转化为自然自觉的理念,将观念变成日常行动,其代表人物季本、李贽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李贽后来还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童心说”,童心即真心,指人的赤子之心,人的真实感情与天然本性,突出了对人的真实欲望、本性的追求。公安三袁的“性灵”说深受王学影响,其中“童心”说对其影响最大。而袁枚曾指出“明季士大夫,学问空疏,见解过浅”,由此可见,袁枚对王学,或者说是王学的代表人物是持否定态度的,因此,他的“性灵”自然不会去王学那里寻找理论根据。
2.公安三袁的性灵说。公安三袁的“性灵”说突出个人,体现以个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这与中国传统的集体观念是相反的,他们不愿意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从个人出发,主张追求个人安逸享受。由此可以看出,公安派的“性灵”说是自适应性的,是利己主义的,还原其本性欲望。他们不愿意遵循儒学的要求,而是追求纯粹的“性灵”,不读书做官,而是希望能够得到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公安三袁自适应性的“性灵”说与袁枚的“性灵”说产生了差异,由于公安三袁追求自适应,那么真就成为整个“性灵”说的核心,做真心,说真话,表达真实情感,名副其实地直抒胸臆,甚至将自己的私人问题也都公之于众。
3.袁枚的性灵说。与公安三袁的“性灵”说不同,袁枚的“性灵”说由性情与灵机组成,表现在作品上,性情指内容,灵机则指创作及审美方式。另外,袁枚“性灵”说的基础是才性,与公安三袁“性灵”说的自适应性有根本性的区别,因而袁枚的“性灵”说崇尚才行,这也是两种学说的一个重要不同点。
袁枚与公安三袁相同,都以“真”作为“性灵”说的核心原则,但是二者却有很大差别。袁枚强调自然本性的释放,反对束缚,尽最大可能尊重个性,做真人,抒发真性情,作真诗,以才行为基础理解“性灵”。而公安三袁虽然也追求“真”,但是以心学为基础的自适应性难免有自私、低俗的特点。另外,袁枚除了对性灵的自然真性情进行分析之外,还对性灵的天分、天赋、学识进行分析,他崇尚学识,重视天分,这与公安三袁的反学识有了本质区别。
袁枚“性灵”说是对公安三袁“性灵”说的继承与发展,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二者存在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举性灵、求通变,尊个性,都反对明七子的盲目拟古复古,在众多思想观念及行为上也存在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二者所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个性气质的不同,存在差异是必然的。本文从性灵的溯源入手,对二者的不同进行了分析比较。
[1]杨晶.公安派“性灵说”的内容及美学特征[D].延边大学,2011.
[2]贾海静.袁枚诗歌创作与性灵说的离与和[D].湖南师范大学.
[3]郑艳玲,麻玉霞.袁宏道与袁枚的“性灵”之异[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4]王红蕾.性灵说的缘起与发生[J].社会科学辑刊,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