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颠覆:新闻广播的融合探索之路

2015-03-20 06:35潘亚平
传媒 2015年19期
关键词:新闻广播传统媒体受众

文/潘亚平

互联网势必改变整个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业态,它在为人们提供各种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对相关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传媒行业就是其中之一。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新媒体挤占或互相融合叠加,移动互联网、PC互联网、平面媒体、广电媒体相互交织,使得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冲击力和颠覆力之强让传统媒体人始料未及,传统媒体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新闻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也不能幸免,在找寻出路的过程中,新闻广播人蓦然发现,自己所拥有的最大优势——内容生产,成为与新媒体融合的要件之一。到底怎样与新媒体融合,这是每个新闻广播人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广播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观念与资金成为发展掣肘。

《201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传媒产业呈现整体繁荣、局部下滑的局面,这种整体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依赖于新媒体。2014年互联网与移动增值市场的份额超过传统媒体市场份额总和的10.3%,并且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网络广告收入首次超过电视广告,达到1500亿元以上。2014年6月,中国手机上网人数首次超过PC,手机支付、手机银行、手机网购、手机旅行预订成为增长最快的应用。该报告引用艾瑞咨询统计数据称,2014年中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达296.9亿元,同比增长122.1%,增长率连续3年超过100%,预计到2016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人民币。种种迹象表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全球市场,移动互联网正快速成长为传媒产业的支柱板块,并成为媒介融合的关键连结点。因此,作为传统媒体的新闻广播,必须加快与新媒体融合的步伐,在新的媒体生态中,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利用新媒体带给我们的机遇,扬长避短。但是目前在许多方面我们还是跟不上、不适应、不到位。

思想观念上存在惯性思维和官本位思想,害怕担风险,认为不明方向时,最好按兵不动。由于近年来传媒行业集聚的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使得大部分传统媒体自有资金维持现状尚捉襟见肘,在资本市场上由于政策瓶颈,几乎没有融资的可能,发展新技术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2014年,国家正式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传统媒体纷纷响应,开办了自己的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客户端等,有些实力强大的媒体,还准备搭建自己的云平台。但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大部分处于“烧钱”阶段,仅从经济效益上来讲,收效甚微,而在社会效益方面,传统媒体开办的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新媒体还不多,与传统媒体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比如,开办才3年多的“今日头条”,截至2015年7月,累计激活用户数达2.7亿,日活跃用户超过2500万。而自媒体节目“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拥有了300多万的“粉丝”量,罗振宇利用这个平台玩得风生水起。这种利用大数据,利用“粉丝”创造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传统媒体还没有学会。

在摸索中探寻融合之路。对于媒体融合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传统媒体缺乏理论成果和成功经验,只能用老路子来办新媒体,大家在探索实践中边走边做边看。传统媒体刻板的用人及绩效考核机制,缺乏灵活机动的人才引进办法,阻碍了传统媒体的发展。现在很多传统媒体仍然沿袭了事业单位的行政架构,用人上缺乏自主权,收入分配上采取收支两条线,引进人才的政策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更没有像新媒体一样的股权激励机制,非但无法引进特殊人才,还面临着现有优秀人才不断流失的问题。

首先是人们的收听方式发生了变化,很多人用手机根据自己的爱好收听各种节目。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专业的收听工具,还有功能众多的下载工具,反而收音机很少买得到了。赛立信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2014年这5年时间内,手机收听人数从18.1%上升到46.9%,增长了1.6倍;车载收听人数从19.2%上升到38.6%,增长了1倍;而收音机收听人群从56.3%减少到32.8%,下降了41.7%。其次是广播的开机率在不断下降,新闻广播的受众老龄化趋势未改,全国多家新闻广播的广告经营还有相当占比的医疗专题,几个经济发达省份的新闻广播也相继出现品牌广告增长乏力的态势,有些甚至很难吸纳品牌广告。即便是目前在全国表现较好的交通广播,面对车联网的到来,也可能好景不再。而相较于蜻蜓FM、喜马拉雅听书、考拉FM、荔枝FM、多听FM、优听FM等网络电台被热捧,传统广播真的到了不融合就消亡的时候,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加快与新媒体融合的步伐。当然这种融合绝对不是简单的全盘否定,而是要在继承中融合。

新闻广播在与新媒体融合时要继承什么

新闻广播作为主流媒体,尽管目前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其所独有的优势和特点,仍是新媒体所稀缺的,也是在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需要继承并发扬光大的。

新闻广播需要继承传统媒体的使命,那就是要坚持“新闻立台”,做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宣传工作,当好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是由媒体的性质决定的,是不能动摇的。

权威性是新闻广播的立台之本。

新闻广播既承担着重要的时政宣传任务,也承担着舆论监督的工作。新闻广播将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及时准确快捷地进行传播,让老百姓通过节目了解并理解。长期以来这种有效传递、正确解读以及合理合法有效的监督,使新闻广播的权威性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充分的信任,有事情找媒体成为老百姓的普遍共识,这种信任、追随和依赖也坚定了媒体人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信仰。

专业的编辑记者队伍是新闻广播的核心资源。对优秀内容的需要,是支撑所有媒体存在的根本。不同于新媒体或自媒体“人人都是记者”的定义,这里有一批经过专业训练,有着良好新闻素养,并经过国家相关部门认定具有新闻执业资格的编辑记者,他们本着新闻真实性原则,客观准确报道事实。培养一个成熟合格的新闻记者至少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于新闻广播而言,确保安全播出、杜绝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是底线,是每一个从业者的纪律准绳和职业良心,这种优秀品质与媒体长期的教育及纪律约束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也保证了新闻节目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精品节目是新闻广播的重要竞争力。新闻广播一直有着强烈的新闻精品意识,现在很多节目由于直播,需要大量的素材和海量信息,记者主持人的工作量也很大,一旦遇到好的选题,大家要精心制作,调集各种声音素材,充分运用广播手段,反复筛选,精心策划,不但可以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也提高了制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新闻广播是大众传媒,它的传播更具有公共性,更符合公众的要求。同时因为它所拥有的政府资源,还可以制作播出大量有针对性的内容直接服务于有需求的受众,甚至在新闻广播的舆论监督节目中,对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通过媒体的干预得到纠正和改善。新闻广播还会定期举办一些服务受众的大型户外活动,直接与百姓见面,这些活动实实在在了解并满足了部分受众的要求。“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新闻广播的抓手,编辑记者主持人深入生活、深入基层,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创作出许多百姓喜闻乐见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新闻广播所具备的这些优势支撑着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是新媒体暂时不具备的,但也并非是其所独有的。新闻广播和新媒体是可以互补兼容的。新闻广播要有足够的危机意识,趁着还有些微机会的时候迎头赶上,不然的话,很可能像那些曾经的行业老大一样,回天无术。

新闻广播的新媒体融合之路

令许多广播人津津乐道的是新媒体的繁荣,让我们看到了音频的陪伴功能显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也为新闻广播提供了很多机会,我们曾经因为报道手段的单一难以施展身手,使得信息的传播只能满足于听觉,现在则既可以有音频,又可以通过视频,还能看到文字,同时还可以反复看、反复听,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这种改变是颠覆性的,新闻广播将变身为新媒体化的新闻广播。

技术部门、设备应用及人才聚集成为最重要的支撑。技术改变传播,新媒体是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实现的,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与作为媒体的信息服务功能,是网络经济与传媒产业实现对接的最佳选择,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既要传播先进文化,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盈利目标。对于新技术而言,不断创新成为其发展的不竭动力。所谓的新媒体“烧钱”之说,更多的是指技术。新闻广播的制播传输设备也只是新技术的一小部分,搭建这一平台则需要数以亿计的投入。

技术革命将倒逼传统媒体不断变革创新,互联网为新闻广播提供了功能强、效率高的内容分发渠道,也为受众构建了无处不在的内容播出平台。因为有了新媒体,新闻广播的传播不再是单一的线性传播,而变成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为一体的全新的传播。传播方式变为语音、文字、图文、视频等,互动方式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受众通过直接添加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平台留言,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变为朋友圈的好友。受众由听者变为播者,由围观者变为报道者,收听方式也转变为“随时、随地、多屏”,受众通过新媒体的聚合平台,点播收听专业生产的内容,上传自制内容,还可以回听节目,这是基于技术平台受众体验发生的变化。

融合了的新闻广播在人员管理和工作上的效率将大幅提高。利用云平台,方便了选题的筛选和突发事件的及时捕捉,记者可以及时调度和回传稿件;实现了对工作人员工作量的精准考核,让工作流程变得简单高效;对采访和播出的稿件进行集中处理,全媒体分发,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对播出内容、安全播出环节设置报警级别并及时补救。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各种模板。

“用户”观念的树立要求新闻广播更接地气。我播你听一直是传统媒体秉承的宣传理念,特别是新闻广播,常常高擎着主流媒体的大旗,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近来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新闻广播逐渐调整思路,越来越多地提到“用户”概念,“体验”概念,让听众收听更便捷、随意、舒适感强,随时随地取我所需,获得收听时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

互动的概念使得广播节目及活动的地域性特征日益模糊,新媒体将所有的人联系在一起,天涯变咫尺。长期以来,广播都是作为传播平台存在的,一直在围绕新闻宣传这一主业做文章,越做越专业;而新媒体时代,广播成为环节或工具,它只能是新闻广播全媒体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一个个节目为平台,通过各种形式增加新闻广播黏度、经营“粉丝”。新闻广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将通过新媒体运营很多产业化项目,新闻广播也将成为实体。

传播工具的变化和互联互通的大数据的应用,将改变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互联网使得新闻广播获取新闻素材的通道更加便捷,专业记者通过挖掘“数据”,将其转换为生动的故事和深邃的洞见,并借助于新媒体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可视性、纵深感、互动感,满足受众对新闻更精确、更深入、更直观的要求。由于传播的便捷,新闻广播的报道方式发生了改变,第一时间发出信息的平台变为新媒体,采访机也变为手机,记者从报道者转变为事件当事人、参与者,这种感觉更真切、鲜活。与此同时,新闻广播对记者的依赖度越来越低,对记者的素质要求更高,编辑岗位的需求将增加,编辑的主要工作是将大数据转化为新闻,让其具有可听可视性,提升新闻时效性,增强新闻预测性,挖掘信息二次价值,通过捕捉、加工、整合新闻,按照不同受众的需求拆分新闻,选择不同的渠道精准推送,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为百姓服务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新闻广播的宗旨,因此广播大量的节目内容都与政府部门工作相关联,可以借助新媒体搭建政务直通平台,直接实现听众、网民、官员多方互动,实现与政府各部门的紧密联系、实时交流,更好更快更直接地解决好听众的问题。

单有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还不能称之为融合,真正的融合应该是主业的新媒体化,对于新闻广播而言,就是内容生产、传播、接收、二次发酵、线下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能够搭乘互联网的快车,实现自身主流媒体的宣传和价值引领作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猜你喜欢
新闻广播传统媒体受众
中共早期创办的新闻广播和出版媒体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试论新形势下新闻广播中的采编技巧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新媒体时代新闻广播该怎么走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